靜網PWA視頻評論

中國銀行業安全體系問題研究

2023年10月04日

- txt下載

提要:防範危機、維繫安全是銀行業的一項長期任務。其他國家的銀行危機及其處理方式,為中國銀行業的安全樹立了標杆。中國銀行業的安全性並不令人樂觀,引入外資加快商業銀行的化進程成為有效的舉措,但這僅僅是銀行業安全性問題的一個方面。深層次的問題還在於銀行安全體系的構建,這是保障銀行業安全運行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銀行業安全體系 銀行危機 風險控制
銀行安全問題涉及兩個層面: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微觀層面的安全問題是銀行的個體安全問題,是每家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能力問題。安全性是商業銀行的「三性」目標之首,即要求銀行在經營活動中必須保持足夠的清償能力,經得起重大風險和損失,能隨時應付客戶對銀行提存,使客戶對銀行保持堅定的信任。本文的銀行安全問題是銀行的宏觀安全問題。這是銀行業的安全問題,是指銀行業能否應對自身產業的風險和危機。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銀行業的安全經營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防範危機,維繫安全成為我國銀行業的一項長期使命。
一、直面銀行危機——案例綜述
銀行業的長期安全經營對一個國家的是至關重要的。銀行危機的頻發給世界各國帶來了系統性的銀行業安全問題。
案例1:阿根廷銀行危機。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銀行危機嚴重困擾阿根廷。1980-1985年,不良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例由9%上升到30%,168家機構關閉。***-1990年,不良資產占國有銀行資產總值的37%,倒閉銀行的總資產占金融體系資產總值的40%。
案例2:泰國銀行危機。1997年泰國銀行呆壞總額超過200億美元,其中相當多數是投向房地產業。此後,股市和房地產下跌,銀行陷入危機,有58家金融機構停業,部分被中央銀行接管,部分被外資收購。
案例3:俄羅斯銀行危機。1998年8月至12月,整個銀行體系的虧損達到350億盧布,導致銀行體系的資本總額減少了30%,資產質量明顯下降,逾期貸款的比重比年初增加了165%,引發儲戶擠兌,本外幣存款餘額急劇減少。18家最大的商業銀行有15家不能正常支付。
上述三個案例分別是拉美、東南亞和體制轉軌國家銀行危機的典型,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總觀其共性,危機的發生固然與宏觀經濟形勢相關,但是銀行體系本身的脆弱性無疑至關重要,這種脆弱性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過度依賴外資,削弱金融經濟自主權。阿根廷銀行業的私有化出現了外國化趨勢,目前,其十大私營銀行中,七家為外資獨資銀行,兩家為外資控股銀行,商業銀行總資產的62%—68%被外資銀行所控制,在危機中,一些外資銀行過度甚至惡意轉移資金,造成國家資金外流,導致國家宏觀調控能力喪失。
2、金融監管不力,銀行經營缺乏自我約束。泰國的監管當局忽視了監控制度的建設,銀行股權高度集中,缺乏對股東的約束,制度薄弱,關聯貸款很高。在缺乏控制和自律的情況下,銀行無序盲目地將大量信貸資金投向房地產市場。而俄羅斯通過「休克療法」放開了銀行准入制度,卻沒有相應手段規範眾多新設銀行的經營活動,在隨後實施的打擊洗錢犯罪活動中,又掀起了新一輪銀行信任危機。
3、個別銀行經營風險迅速擴散,引發全行業的整體危機。個體危機的快速傳染在上述國家中表現得尤其突出,成為銀行危機的原發性根源。相比於西方已開發國家,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不發達,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非常突出,但是由於沒有完善的銀行安全體系來遏制風險擴散,特別容易導致公眾信心不足而加劇存款擠兌和資本外逃。
二、銀行業安全性的衡量標準
通過上述銀行危機的分析,銀行業安全性的衡量標準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金融資源的控制權
首先是外資參股比例。外資參股中資銀行的比重是衡量金融資源控制權的一個顯著指標,它直接關係到外資銀行參與中資銀行經營決策的深度和廣度。這個問題一向比較敏感,許多國家都對此設定了上限。中國銀監會規定,單一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比例不高於20%,總的外資比例不超過25%。這個比例上限設定的難點在於把握其合理性,即究竟怎樣的一個比例才能在充分利用外資的前提下確保國家對銀行的有效控制。
其次是經營信息的控制權。外資進入我國銀行業涉及到了經營信息資源的共享問題。這些信息覆蓋面廣,包括個人及徵信系統,也包括信息資源等,這些信息應該控制在中資銀行和相應中國機構之中。
2、銀行體系的經營風險
發生危機的銀行體系的突出特徵就是其經營績效的明顯下滑和巨大的風險積累。國際通用的CAMEL評級體系是經營風險的有效測度標準。在借鑑吸收CAMEL的基礎上,中國銀監會於2006年1月1日頒布實施了《商業銀行監管評級內部指引》,從資本充足狀況、資產質量狀況、管理狀況、盈利狀況、流動性狀況及市場風險狀況等方面設立了定性和定量的評級指標,為全面綜合地衡量銀行體系的風險水平樹立了標杆。
3、銀行的安全性
銀行的網絡包括結算、支付等網絡平台是銀行經營的基礎資源,它關係到銀行的生存發展,關係到國家的金融安全。現代網絡經濟的發展和客戶網絡需求不斷擴張使得銀行網絡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必然要求銀行內部自身建立起穩定安全可靠的網絡系統,保證銀行業務的正常開展。外資銀行大規模地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後憑其龐大的經營規模、雄厚的資金實力、優良的資產質量,特別是較高的化程度,必然會與國內商業銀行在「黃金客戶」上展開激烈競爭,加強自身建設,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以吸引更多客戶,是國內各大商業銀行面臨的問題。
三、當前中國銀行業安全性的現狀和爭論焦點
1、現狀:中國銀行業的安全隱患
經過不斷的改革、發展,中國銀行業特別是股份制上市銀行的財務指標有了很大提高(參見表1),但與國際先進銀行(見表2)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的銀行業還沒有經歷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衝擊的考驗。目前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好的時期,銀行業財務表現有所改善。一旦經濟發展減速,中國銀行業良好財務表現的可持續性就面臨考驗。
尤其是目前情況下,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率、呆帳準備金規模、盈利率指標等方面都不盡人意,安全性令人擔憂。
(1)不良資產規模
2005年,按五級分類口徑,我國銀行業主要商業銀行(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8.9%,其中四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為10724.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0.49%。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特點是:數量大,損失嚴重,加大了處置難度。從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情況來看,經過幾年的努力資產質量稍好,但也不容樂觀。2005年末,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471.8億元,不良貸款比例為4.22%。
(2)資本充足率
2005年,商業銀行通過資本的自我補充和提高約束能力,資本充足率有了一定提升。有53家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了8%的標準,資本充足率達標資產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重為75%。但同時商業銀行新增了24617億元的貸款,在資產擴充的壓力下,資本充足率僅徘徊在及格線上下也是令人擔心的。
(3)呆賬準備金規模
儘管從1992年以來,中國要求商業銀行增加提取呆帳準備金,但相對於貸款規模和不良貸款的增加,貸款準備金的增加仍然微不足道。2005年末,主要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缺口6274億元,準備金抵補率32.6%。貸款損失準備金抵補率90%以上的銀行只有9家,其中按要求提足準備金的銀行更是只有7家。從總體上看,中國銀行業的貸款準備金對於維持銀行抵禦信貸風險的功能還十分有限。
(4)盈利能力
2005年,主要商業銀行實現賬面利潤(稅前)1850億元,平均資產利潤率為0.73%,遠落後於花旗銀行的1.51%和滙豐銀行的1.46%。盈利模式的單一和不良資產核銷的壓力削弱了銀行的盈利能力,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這種有限的盈利空間還將面臨擠壓。(見表1)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銀行業本身存在相當的安全隱患,脆弱的銀行體系浪費了大量的公眾儲蓄、並形成巨額的不良資產。但是公眾對銀行的信任和持續不斷的儲蓄流入沒有使這些危機從潛在狀態轉化為現實狀態,特別是國有銀行由於產權因素,國家信用實際充當了無形資本,嚴重不足的資本也並沒有成為其持續經營的桎梏。這種現狀的背後掩蓋了商業銀行本身的不完善的公司治理、落後的風險管理以及不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等諸多弊病。
2、爭論焦點:引入外資對於保障銀行業安全性的利弊之爭
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在2005年以來的中國市場開放中,成為最為引人注目的市場動向之一。2005年初至今,共有17家外資金融機構入股10家中資銀行,該年一年中進入中國銀行業市場的外資,幾乎是此前10年的總和。外資入股中資銀行已成為國外大型銀行金融集團進入中國的首選方式。由此,中國銀行業的開放遭到是否「賤賣」、是否威脅民族金融控制權、是否加劇銀行業的安全隱患等一系列開始遭到質疑。
爭論的焦點體現在一個「度」上,究竟對外資開放到什麼樣的程度是符合我國銀行業的現狀的。「賤賣論」與「威脅論」的主要依據是發生銀行危機的國家的經驗教訓,如阿根廷和墨西哥都沒有金融自主權,被外資銀行所掌控,在危機中,本國的銀行體系幾乎完全崩潰。東歐體制轉型中的國家如捷克和波蘭的銀行也受制於外資,出現了類似的危機。因此,人們十分擔憂銀行業的開放舉措將陷入過分依賴外資的地步,而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程度本身很低,抵禦風險的能力十分有限,外資入股應當緩行。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但是如果就此拒絕外資也是十分不可取的,一是我國銀行業的開放程度並不能與上述發生危機的國家同日而語,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是對外限制過嚴,還不到放得太開的地步。20%和25%這兩個上限還是比較低的,仍然能保持國家對銀行的絕對控制。二是上述的說明我國銀行本身固有的安全隱患已經不容忽視,這些弊病單靠自身的消化解決並不切合實際。引入外資改造現有的銀行體系顯得十分必要。從這一點來講,外資的積極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方面:
(1)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中國銀行業的入世成本。由於長期處於高度的政策壁壘保護之下,中資銀行在資本實力、服務水平、內部管理及風險控制能力等方面與外資銀行存在著巨大差距,對於加入WTO後高度的市場競爭形勢需要有一個相當長的適應過程。銀行業的過渡期卻只有短短几年,這對於脆弱的民族金融業的生存和是一個嚴峻挑戰。相對於外資銀行對中國金融市場的長驅直入、攻城掠地而言,在參股的外資身上,人們會感覺到一種友善和合作的氛圍。既然已經合股,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利益共同體,何況控股權還掌握在中資銀行手上。
(2)加速我國銀行業的化進程。當前我國銀行業正處於改革攻堅階段,諸如不良資產累積、資本金嚴重不足、僵化的經營機制、市場化程序嚴重偏低,金融監管行為扭曲、信用缺失等制約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阻礙著我國銀行業的現代化進程。特別是產權制度改革更是國有銀行改革無法逾越的核心問題之一。我們認為,允許和鼓勵國有銀行實現股權多元化,特別是通過積極引進外資,對於推動中國金融改革,推進中國銀行業的現代化進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組建策略聯盟,刷新銀行業格局。我國銀行業從格局上來講,可分為工農中建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第一梯隊;交行、招商、光大、民生等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為第二梯隊;其他100多家地方性城市商業銀行為第三梯隊。從力量對比情況來看,第一梯隊目前仍居於超級地位,而第三梯隊則明顯處於弱勢地位。作為城市商業銀行無論在資產規模、資金實力、社會信譽,還是在服務功能、經營範圍方面均與其他銀行存在一定差距,入世後的生存危機更加嚴重,城市商業銀行必須積極探索資產重組的路子予以解決現存問題。第三、第二梯隊通過與外資進行參股,組建策略聯盟,克服了自身資源的局限性,提高運作效率,實現優勢互補,並最終形成一種成熟的、長期的雙贏關係,從而優化我國銀行業的不合理布局。
(4)居民與受益良多。隨著外資股東走進中國銀行業,對於居民和企業來講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可以貨比三家。而且外資入股也帶來了許多中資銀行沒有的創新產品和優良服務理念,客戶一定會受益多多。
所以,對於中國銀行體系安全性的討論,不能片面地將外資視為一種威脅,真正威脅銀行安全的並且急需改造的是落後的銀行體制本身。藉助外力為我所用,消除現有的安全隱患是一項重要的改革思路。而作為監管當局,建立起一個良好的銀行安全體系,通過規範的制度來激勵市場參與者,保障銀行的健康運行則是當務之急。
四、構建中國的銀行業安全體系
當前全球金融界最為深刻的風險管理原則,當屬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由西方國家主導制定的《新資本協議》將於2006年底首先在十國集團開始實施。儘管中國銀監會對新資本協議的實施制定了「兩步走」和「雙軌制」的策略,但是從金融監管和風險管理的實際動作看,對於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可能帶來的影響準備還並不充分。
面對當前在加入了WTO後外資銀行大規模進入中國的情況,我們應該著手構建中國的銀行業安全體系從而使我國的銀行業健康發展。為了更好地縮小和先進國家銀行的差距並且最大程度保護自身,我們應該首先堅持以下的原則:一是要保持適度性和適應性;二是堅持逐步開放和重點領域的不開放相結合,特別是在和信息等核心資源方面;最後是在市場機制失效時有一種糾錯程序,從而避免更大的損失。
銀行安全體系是為防止銀行業受不利衝擊而導致傳染性破壞所設計的一組政策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對於當前的中國銀行業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幾方面的重點建設來實現安全體系的建立:
首先,嚴格的市場准入機制。執照准入制就是要對銀行業的從業者和機構進行嚴格的篩選。通過任職資格的准入管制,監管者可以甄別缺乏審慎經營理念、不勝任或不誠實的銀行所有者及管理者,防止這些不適宜從事金融行業的人員進入銀行業,這樣可以從源頭上防止了由於高級管理人員的過度風險偏好和不勝任導致的銀行風險暴露。對於要進入銀行業的機構不論中資還是外資都要實行嚴格的行業准入制,對於准入指標的制定要具有可行性。這是維護銀行業安全的基礎和先決條件。
其次,銀行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這一體系包括五大部分:一是內部控制環境,銀行機構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使各層次工作人員了解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及自身在內部控制過程中的作用,並形成銀行內部控制文化;二是風險認定與評估,銀行機構必須能夠認定影響其實現目標的重大風險,並對之進行持續監控;三是控制措施與職責分工,銀行機構應建立適當的控制結構,明確每一業務層次上的控制措施,實行適當的職責分離;四是信息與交流,銀行機構應確保內部財務數據、經營與合規性數據的可靠性、及時性,並建立能覆蓋銀行所有重大業務活動的管理信息系統,同時保證信息的充分交流;五是監督與糾正,銀行機構應當由獨立的、受過良好訓練並具有合格工作能力的人員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有效而全面的內部審計,內部審計部門應直接向董事會及其審計委員會和高級管理層報告。內部控制是銀行業安全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一定程度上銀行機構的經營失敗意味著內部控制的失敗。
再次,健全的外部監管體系。這是維護銀行業安全的第三關,由監管部門、外部審計和市場監督共同對於銀行進行的,主要從外部防止銀行從事導致銀行經營中過度風險的操作。其中監管部門如銀監會、人行等應該將現代管理中的系統控制原理運用到對銀行的監管工作中去。將市場准入和退出、日常監測、現場檢查和危機救助等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綜合監管。並建立評級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布各個商業銀行的不同等級,有利於強化商業銀行自身對經營風險程度的識別和增強其資信透明度。外部審計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監管力量。商業銀行應聘請中央銀行認可的社會審計機構,定期審核其財務狀況,審核其內部控制系統和上報中央銀行及公開發布的報表。市場監督約束是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三大支柱之一。市場監督要求銀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在此過程中,風險信息居於關鍵性地位。銀行業不僅要披露最為基本的關於不良資產等方面的信息,還要描述詳細的控制風險的內部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就銀行自身來說,引入市場監督,同時讓自身的風險管理體系贏得廣泛的認可,對於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具有積極意義。
最後,有效的風險處置和市場退出機制。在外部監管未能防止銀行機構風險暴露的情況下,即在銀行資本凈值變為負值時監管當局要採取及時果斷的處置措施。一般地處置措施包括高級管理人員的更換、監管者接管、停業整頓等。監管者必須在有問題銀行的權益枯竭之前迅速採取中止的辦法防止損失進一步加大。如果銀行確實無法繼續經營,就必須採取購併和清算等退出機制。在進入市場退出階段,存款保險制度能夠較好地保護存款人的利益並且消除存款人擠兌銀行的動機。事實上各國從社會穩定或者利益出發已經把存款保險納入政府的職責範疇。我國也應該和國際接軌積極加快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加入WTO後我們要把外資銀行的市場占有率和外資銀行的進入速度控制在一個合理水平從而加強中國銀行業的安全,這一切的核心是要提高我國銀行的自身競爭力。在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深化銀行業的改革,充分利用好外資入股帶來的好處,加快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機制。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