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土家族擺手舞的介紹

2024年01月05日

- txt下載

土家族擺手舞的介紹
  土家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兩千年以前,他們就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他們自稱「畢茲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吉首、瀘溪等縣,以及湖北省恩施地區,與漢、苗等族雜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土家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光輝燦爛的民族藝術文化, 古老的「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
  「擺手舞」,土家語叫「舍巴」,流行於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擺手舞」流傳廣泛 ,名稱不盡相同。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資」,意思是甩手或玩擺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擺手;有叫「舍巴駱駝」,意思是跳擺手;有叫「跳年」(漢語),名稱雖多,但表演形式和內容基本相同。每逢慶賀新年,紀念祖先或是團圓聯歡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擺手舞」。
  「擺手舞」歷史悠久,在永順縣城郊石壁上刻有一首古詩:「千秋銅柱壯邊陲(注),舊姓流 傳十八司,相約新年同擺手,看風先到土王祠。」另外,在過去「梯瑪」(土家語領頭人之 意,是組織跳擺手舞的領頭人)。念誦的敘述土家族人民史詩《遷徙記》中,也有若干處提到擺手舞的。如:「擺手的人們啊,咱們的蘿蔔無論是大的還是細的,都放到背簍里,擺手用的東西,全部放到背簍里。」據了解土家族人民的這次遷徙約是五代前後的事了,這表明出現較完整的擺手舞的時間已有千餘年了。
  在《永順府志》中,對當時的擺手舞活動曾有這樣的記載:「各寨有擺手堂,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間鳴鑼擊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擺手》,此俗猶存。」每逢擺手時節,人們披著絢麗的被錦(被面),擎著數百幅乃至上千幅繡有龍鳳,繪畫著鳥獸的彩旗,同時木鼓聲、鑼鈸聲、上百枝鳥槍聲、人們的歡笑聲,匯成一派節日的喧鬧聲,震盪山谷。成千上萬的人聚在「八部廟」前的「擺手堂」,圍成圓圈,男女相攜,蹁躚進退,邁開粗壯健美的步伐,擺動著雙手,可以一連跳上幾晝夜。清代彭施鐸曾對當時跳「擺手舞」的場面做過詳細的描述:「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入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
  「擺手舞」有「大擺手」、「小擺手」的區分。
  「小擺手」在凡有土家族定居的地方都有,規模較小,只要村寨旁有一個小坪,立一個小廟 (供的是土王),就成「擺手掌」,「小擺手」的舞蹈動作,以模擬農事勞動為主。
  「大擺手」規模宏大,「大擺手」的場所是幾個縣會祀的地方,或幾個鄉會祀的地方。這裡坪大、廟大,到了「擺手」的季節,附近土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趕來參加。 由於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區不同,原姓不同,因此祭奠的祖先與修建的廟祠也不同,祭祖的儀式也各有差異。
  如龍山縣馬蹄寨,田姓子孫很多,傳說田家祖先是田好漢,兄弟八人是八個將領,於是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八部神廟。在舉行「大擺手」時,場中豎有桅杆,懸有龍鳳旗,掛有大燈,場中設有燎架,旁放竹捆,所以照明之用。場中還有火樹一、二根,專用來燒爆竹的。路旁插有牌燈、寫著「五穀豐登」、「天下太平」等字,神堂內牽有繩索,以備人們將燈籠或獵獲的飛禽掛在上邊。神堂前擺一個祀案,專放打來的各種野獸。
  整個活動分做三夜進行,第一夜由「梯瑪」主持祭祀祖先,先由「梯瑪」請神,然後把打來的山禽、野獸、家獸當場殺死供上,最後飲宴。第二夜,各寨的青年身披手織的五彩錦被當做古人的甲冑,手執刀、槍、旗等器具,進行比武表演。第三天才開始跳「擺手舞」。
  又如永順縣,有七個寨的土家族人民同在這裡祭祀。寬坪上燃著一條用干竹子捆成的長火把照明,祭祀儀式在「擺手佬」(梯瑪)主持下進行,然後由扮著「茅古斯」的人們來進行表演。(「茅古斯」是用土語演唱的一種簡單的戲劇表演,扮演者全身披稻草,頭上扎幾根草辮子。)表演共分五夜進行,第一夜表演掃地,唱十二月生產歌;第二夜表演打獵;第三夜表演釣魚;第四夜表演接新娘;第五夜表演教「茅古斯」讀書。在表演「茅古斯」的先後和空隙時間跳「擺手舞」。人們舞著各種模擬生產的動作,或生活上有趣的動作。有時 唱山歌或對唱情歌。
  「擺手舞」是集體舞蹈,大多成圓形,鑼鼓放在中央或邊上。男女老少都可參加,有時兩人一行或四人一行,有時女的在里圈。「導擺者」在行列之前領頭,行列之間有「示擺者」作示範,行列之後有「押擺者」壓隊,在鑼鼓的伴奏下,邊唱邊舞。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後才換一個動作,各個動作連接起來,便構成一個完整的情節。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陽等動作連接在一起,就表現出春季生產的勞動過程。那健朴的舞姿,高亢、自由的歌聲伴著強烈的鑼鼓節奏,給人以清新而熱烈的感覺。
  有的地方跳「擺手舞」是在擺手掌內舉行。「擺手堂」分一堂(即正堂)、二堂,開始進堂時男女都在一堂擺,女的在里圈,男的在外圈。然後男的留在正堂擺,表示祈求幸福、安樂, 情緒十分嚴肅。女的則到二堂擺,情緒歡快。
  擺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種全民族的大型舞蹈,它真實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來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有表現狩獵勞動的;有表現軍事戰鬥的;有表現農業生產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
  在「擺手舞」中反映農事勞動的動作最多。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一年中的生產活動。其中有砍火渣、挖土、燒灰、積肥、種苞谷、種棉花、薅草、插秧、割谷、打穀等等。
  擺手舞的基本擺法是:雙漆微屈,左腳上前一步,雙手順勢向前一擺,當雙手輕輕擺向後時,右腳即跟著上前半步;再反方向做一次;然後左腳上前一步,右腳上前半步,雙手前後輕輕連擺兩次;兩腳停住,雙手前後重擺一次。這就叫「單擺」。如向相反方向再擺一次,就叫「雙擺」。農事動作多以「單擺」為主,要表現「挖土」,雙手在擺動時,就做挖土狀,要表現「栽秧」,雙手就做栽秧狀等等。總之,農業生產中的動作,都可以吸收到「擺後舞」中來。
  表現軍事戰鬥的擺手時,擺者分東西排列,中間隔一丈多寬,五人為一「排」,兩排為一「比」,四排為一「隊」,「比擺」二十人,「隊擺」四十人,手中持長矛或齊眉棍,上面飾有紅纓或黃帛。擺時將武器斜拿,然後以一擺三躍的方式向對方衝去,雙方接近時,兩人武器交鋒,幾個回合後,跳到對方位置,即將武器直拿,慢慢轉過身來,面向對方。隨即又以原來的動作一直衝回自己原位。這就算完成一次「擺動」。這時鑼鼓狂熱的打著「十二月」、「龍戲水」等鼓點,表示對凱旋的壯士熱烈歡迎。
  反映打獵生活的有「空拳斗虎」、「弄虎」等等。這類動作是「擺手舞」中最古老的動作, 因而逐漸失傳,目前保存的還有「跳蛤蟆」、「木鷹閃翅」、「拖野雞尾巴」等。
  在「擺手舞」中還有反映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內容的動作。如:打粑粑、打蚊子、打草鞋、牛打架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動作,如迴旋擺、雀躍、套擺、樂太平等等,反映了節日的歡快情緒。
  跳「擺手舞」時唱的歌,叫做「擺手歌」,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間舞蹈音樂。擺手歌均用土語演唱,有齊唱、領唱、獨唱等多種形式,有歌唱歷史、軍事、生產、愛情等各方面的內容。
  「擺手舞」以大鑼大鼓伴奏為主,節奏明快、簡練,有時也用大號和嗩吶作為伴奏樂器,舞者動作的變化聽鑼鼓「指揮」敲擊鼓邊為令。
  「擺手舞」的動律,絕大部分是順擺即擺右手出右腳,擺左手出左腳。膝部的彎曲,是「擺 手舞」中較顯著的特點,通常在整個舞蹈中,膝部都是彎的,特別是在每一動作最後一拍, 膝部彎曲更深一些。
  手的動作雖多,但擺動較小,最高不得超過肩膀,擺時臂膀伸直或固定彎曲角度。重拍向上擺,弱拍向下擺,同時雙手和上身都要顫動一下。
  「擺手舞」的服裝有顯著特點,大都用自織的藍、黑、紅布做成。男的用黑布或白布纏頭,穿大衣大袖無領滿襟短衣,扣子用布做,僅胸襟右上角用兩個銅扣,腰系荷包。還有一種最古老的叫琵琶襟,鑲有花邊。婦女穿寬衣大袖,褲子肥大,袖口與褲腳鑲有五寸寬的邊,內鑲七寸寬的絲絨小邊。衣領只有五分高,鑲三道小邊,肩及胸襟也鑲五寸寬的邊,不繡花、滾上淡藍色的細邊,扣子全用布做,僅領子用一顆銅扣,色彩調和,樸實美觀。男女的鞋子都是兩片合起來的,男鞋多用黑色,頭上翹,鞋口滾上牛皮,鞋底很厚。婦女的 鞋子,鞋頭稍翹兩邊繡花,鞋口淺,滾絲邊,鞋底稍薄,後跟不合攏,用麻線編織,可放大或收小。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