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從廟會活動看民間信仰的發展現狀

2023年10月04日

- txt下載

從廟會活動看民間信仰的發展現狀

作者:未知
摘要:一直以來,民間信仰由於地域性、模糊性、非主流的特徵,其概念界定問題始終是學界爭論的焦點。為深入理解民間信仰的概念及發展現狀,本課題首先從民間信仰的重要形式――廟會著手,選取了上方山廟會、虎丘迎神廟會、石路的軋神仙等具有代表性的廟會活動進行了田野調查與文獻搜集,揭示廟會活動當下在經濟貿易、信仰和文化功能等方面的發展和變遷,以分析廟會中體現出來的民間信仰元素。
  關鍵詞:廟會、蘇州、民間信仰、現狀
  一、信仰主體
  1.總體信仰比例較低,且信眾年齡段單一
  綜合訪談搜集到的信息我們發現,民間信仰的總體信仰比例較低,在調查中表現出具有民間信仰的人數僅占總受訪者人數的百分之五十左右。考慮到本次調查對象為廟會的參與者,其信仰比例一定遠高於蘇州本地居民的總體的信仰比例,所以我們可以推測蘇州本地的具有民間信仰人群比例要遠低於這個值。此外,在被詢問到家庭中其他成員是否具有民間信仰時,認為自己家庭中具有民間信仰特徵的不足一成。
  廟會的參與對象也表現出「老齡化」的特徵,大部分參與者是已退休的老年群體,他們大多保留了參加廟會的習慣。廟會現場也偶有中年人,年輕人雖然也有涉及,但大部分是對宗教文化感興趣,更多的是想了解宗教所傳遞的處世哲學。
  2.受訪者對自身信仰了解程度較低
  大部分具有民間信仰的受訪者對於自己具有何種信仰並不清楚,由於民間信仰往往依託於傳統習俗,所以很多人的信仰行為完全是不自覺的,如某些地方會在一些固定的節日去當地寺廟燒香,這種簡單的民間信仰通過人們的習慣、傳統得以傳承,但是本人對於自己擁有何種信仰卻並不了解。
  在虎丘廟會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在對於日常信仰行為的回答中,很多受訪者又承認自己平時燒香,一個月去兩三次小廟的行為。這一自相矛盾顯得尤為普遍,許多人在不自覺地進行信仰活動時,並不能意識到自己這一行為體現出來的民間信仰的實質,而只是簡單地把這些活動的意義歸為「求點什麼」。這一心理也與他們對民間信仰的認同度有關,在政府引導、社會積攢的多年成見下,相當一部分人仍將民間信仰與封建迷信划上等號。由此,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信仰,出於對迷信形象的天然恐懼,他們從心理上仍然不願意正視和承認自身的信仰。
  二、活動組織
  民間信仰由於缺乏像基督教教堂、神父等類似的內部管理機制和神職人員,其組織過於鬆散,一些簡單的活動不得不藉助傳統民俗,依靠景區、政府等外部力量的推動才得以展開。以虎丘廟會為例,自2005年起,蘇州廣電總台和虎丘山管理處首度共同經營廟會,藉助媒體的影響力推動廟會活動。在媒體的宣傳包裝和旅遊業的發展需要下,虎丘廟會被打造成了一項規模盛大的品牌活動,吸引了更多的遊客。
  在?@一背景下, 「山塘出會,虎丘看會」的習俗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在其他文藝節目演出、小吃美食街和篆刻、泥人等傳統手工藝品的展覽下,看會這一核心環節在空間和時間上都被大大壓縮,顯得有些無足輕重。民間信仰的相關活動也顯得頗為隨意,作為迎接「福祿壽」三星的慶典活動,原本傾向於道教的活動中卻參雜著許多佛教元素和本地的習俗。
  這無疑反映了政府管理下虎丘廟會性質的轉變:它不再只是屬於蘇州人的有關信仰的節日,而成為了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蘇州文化、弘揚傳統民俗的重要窗口。但另一方面,這一轉變又為民間信仰的現代化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藉助於廣電媒體或政府天然的資源宣傳優勢,民俗文化及其承載的信仰內容得以在動態的傳播過程中擴大影響、深入民心。
  三、活動功能
  1.經濟貿易功能的轉變
  大多數學者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原先作為廟會主要功能之一的經濟貿易逐漸衰退,但事實上廟會活動本身卻越發商業化,向總體的經濟利益看齊。有人指出,「廟會的商貿功能正在消失[1]。」某種意義上確實如此,以石路的軋神仙廟會為例,由於軋神仙的廟會活動能吸引大量的人流,且廟會背後的神話背景故事寓意美好,舊時有大量的商販前來擺攤售賣物品,於是廟會也成了民間手藝和各類小吃、日常用品的聚集地。近幾年來,政府為了規範廟會的交易秩序,只保留了花市的傳統,並以單一的綠色的交易內容取代了原先雜亂的市集。
  與此相對應的還有虎丘廟會,因為廟會的地址位於虎丘景區,傳統的廟會集市景觀在這裡完全不見蹤影。虎丘廟會的受眾以老年人和外地遊客為主,除節假日外,參加廟會的老年人比重占虎丘景區總遊客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原本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免費進入虎丘景區,在廟會期間卻要購買半價票,在我們的採訪中很多老人對此多有抱怨,認為景區有借廟會斂財之嫌。然而,門票價格的抬高卻沒有相應地帶來更為豐富的廟會活動。很多參會者反應,今年的廟會活動較往年更加枯燥,活動時間也被壓縮不少。原本虎丘廟會的精髓――迎神活動如今只剩下一個不足二十分鐘的過場,廟會主要賣點也變成了在這之後的民俗文化歌舞、雜技表演。
  從上述兩個廟會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的商品貿易功能已經逐漸遠離如今的,尤其是城市化下的廟會活動。但是另一方面,在政府管理下的廟會本身越來越具有商業性,很多地方將廟會活動能帶來多少利益作為舉辦與否的先決條件。在這種商業氣味濃厚的大環境之下,廟會逐漸成為一種旅遊資源被開發利用,其真正的內核,於民間信仰層面的內容卻大都被忽視或有意抹去,而缺失了內核的廟會活動則越發千篇一律流於形式。
  2.文化功能的凸顯
  費孝通曾對文化的功能論做過解釋,「文化中的要素,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在對人們發生『功能』時是活的,但不發生功能時還不能說是死,因為功能可變化,一時失去功能的文化要素可在另一時期又起作用而復活[2]。」儘管費孝通指的是器物和制度的功能在不同時期可發生變化,但用以解釋廟會中傳統文化的復興也是適合的:在經濟貿易功能逐漸削弱的現今,廟會又回歸了其文化展示的功能,成為吳文化的重要平台。文化功能在廟會活動中的淡出與重歸也體現了文化的延續規律,布迪厄的實踐理論指明,文化的承傳延續受制於人的實踐目的和行為選擇。「再生產」概念中,他指出「利益格局在文化現象產生或延續之中起了重要作用,社會或文化的再生產機制的運作主要是為在社會結構中起支配作用的利益者而服務的。[3]」結合廟會的起起落落我們可以得知,廟會的文化運作是圍繞商業的期待和人們的需求展開的。在經濟穩步發展,政府發展旅遊業、推廣蘇州形象需求增長之時,廟會的文化功能得以最大化,曾經斷裂的民俗文化被新的時代重新傳承。
3.娛樂功能的轉變
  (1)現代娛樂方式衝擊下的可替代性
  「傳統社會中,人們終年辛勤勞作,娛樂放鬆的時間都集中在逢年過節,節慶期間人們搭起戲台,彙集了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在娛樂神靈的同時也達到了娛人的效果,因此傳統節慶與傳統廟會便成為人們重要的休閒娛樂公共空間。[4]」但是這些活動往往以擺地攤、搭高台這樣流動性強的形式出現,在節慶日過後便再無蹤影,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缺乏穩定的文化娛樂設施。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逐漸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日益增長的娛樂需求催生出與其匹配的商業場所和娛樂設施,諸如購物中心、電影院、遊樂場等等。這些場所地點固定、選擇多樣,在這樣的背景下,廟會的娛樂功能很容易被其他娛樂方式取代。抬?f端、三星出會這樣上演了數百年的傳統環節,以及在電視上重複出現的民俗歌舞表演,無疑使現代社會的人們變得麻木。除了守舊意識較為濃厚的老年群體,大多數群眾對這些司空見慣的節目並不熱衷,而寧願選擇新興的、有吸引力的娛樂活動。
  (2)廟會中娛樂成分的增加
  廟會中信仰成分的失落是其原因之一。傳統出會環節的草率處置,反而突出了娛樂節目的重要性。根據對演出人員的採訪我們得知,這些演員大多隸屬於蘇州的各個藝術團,是政府在活動前臨時請來的,他們自身沒有信仰,對民間信仰、蘇州的歷史文化也毫不知情。在演出過程中,幾個年輕演員甚至還時時笑場,反映出他們對自己表演漫不經心的隨便態度。演員的認知態度可以折射出節目的質量,缺乏內核的節目最終淪為千篇一律的過場。
  參考文獻:
  [1][4]韋明杏.城市化背景下的廟會文化變遷[D].華東師範大學,2016:48
  [2]費孝通.江村經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1
  [3]Pierre Bourdieu.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16-17
  基金項目:
  2017年蘇州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校級立項
  作者簡介:
  袁慧琳(1996.09--),女,漢族,浙江寧波人,蘇州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