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一期病灶清除同種異體骨移植治療胸腰椎結核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作者:李立鈞,譚軍,周煒,趙衛東

【摘要】[目的]評價一期病灶清除、同種異體骨移植聯合前路和(或)後路內固定 治療 脊椎結核的療效。[ 方法 ]從2002年1月~2005年10月,共治療多節段脊柱結核患者15例,其中胸椎結核8例,胸腰段結核5例,L2以下腰椎結核2例。採用前路病灶清除,同種異體骨移植,胸腰段及腰椎病人 應用 前、後路聯合內固定;而胸椎結核單純應用前路單棒內固定的方法。其中後期8例手術採用微創方法(胸腔鏡、Xtube)。[結果]術後15例患者均行正規抗結核治療,平均隨訪25.4個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癒合,結核病灶最終獲得骨性融合,後凸矯正角度平均19.9°;除1例FrankelB級患者神經功能檢查無明顯恢復外,其餘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結論]脊柱穩定性對於脊柱結核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內固定器材、同種異體骨移植以及合適的手術方式能夠有效提高臨床療效,微創方法能夠簡化手術,減少術中失血,值得推廣。
【關鍵詞】脊椎; 結核; 內固定; 骨移植
  近年隨著人口流動及耐藥菌株的增多,結核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骨關節結核50%累及脊柱,症狀不典型,病程遷延,早期診斷困難,常在脊柱穩定性受到破壞時才獲得確診,因此致殘率高,治療棘手。 目前 主張對有適應證的脊柱結核在積極抗結核化療的同時,採取外科手術方法,清除局部病灶,重建脊柱穩定性,減少的畸形發生。但對手術的方式和策略仍存在廣泛爭議。2002年1月~2005年10月間,作者對15例胸、腰椎脊柱結核患者採用徹底病灶清除,椎體間同種異體骨移植結合內固定的方法進行治療,平均隨訪25.4個月,取得較好的療效。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從2002年1月~2005年10月,共收治15例胸、腰椎結核患者,均採用一期手術治療,包括病椎切除,椎體間同種異體骨移植結合內固定。男11例,女4例;年齡23歲~73歲,平均48.4歲。所有患者均行X線攝片、CT/ MRI 掃描及術後病 理學 檢查明確診斷。臨床主要症狀為腰背部疼痛、後凸畸形或伴雙下肢疼痛、麻木無力,影像學顯示:椎體嚴重破壞或塌陷、椎間隙變窄、椎旁寒性膿腫形成(圖1)、脊柱後凸畸形及脊髓壓迫。其中胸椎結核8例,胸腰段結核5例,L2以下腰椎結核2例,受累椎體為1~3 個。術前神經功能評分Frankel分級B級2例,C~D級共有7例,其餘均為E級(表1)。
  表1 15例多節段胸腰椎脊柱結核患者臨床資料概況(略)
  圖1患者,男,58歲,T7、8結核,單純背痛半年入院(略)
  a.術前正位片,T8椎體楔形變,可見椎旁梭形膿腫;b.冠狀MRI示:T7、8椎體信號改變,可見椎旁膿腫,但椎間盤破壞不明顯;c.小切口胸腔鏡輔助下病灶清除內固定術後8個月,可見植骨介面模糊
  1.2 術前準備

  一經確診後,行2周以上的四聯抗癆治療(雷米封、鏈黴素、利福平、乙氨丁醇或吡嗪醯胺),待病人食慾增加和貧血症狀改善,血沉下降或無進一步加快後,即可手術治療。本組病人入院時ESR在20~110 mm/h,每周複查ESR至術前,一般控制在60 mm/h以下。腰椎結核寒性膿腫較大,用藥後血沉控制不佳的病人,可行在B超引導下穿刺排膿,鏈黴素腔內給藥。

  手術適應證包括:脊柱結核診斷明確且無全身其他部位活動性結核病灶者;椎體結核有死骨及(或)伴冷膿腫形成者;伴有脊髓或神經根壓迫症狀;進展性後凸畸形;伴有明顯的節段不穩的患者。而對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者,視為手術禁忌證。

  1.3 手術方法

  氣管插管全麻。胸椎結核採用經胸或胸膜外入路,胸腰段及腰椎結核採用胸腹聯合切口或低位腎切口,均從症狀重側進入。術中顯露病灶後,先完全吸凈膿液,刮除破壞的椎體以及椎間盤組織,徹底切除病變椎體完成椎管內脊髓的減壓。局部反覆沖洗後,撐開器適當撐開復位,矯正後凸畸形。測量椎體間骨缺損的高度,切取合適的長度的同種異體骨環(充填切除的自體肋骨骨條)嵌插椎體骨缺損處。應用Mossi Miami或Fronterior(Depuy)單棒固定系統加壓固定,病灶內放置鏈黴素粉劑2 g。胸腰段、腰椎結核患者翻身採用後正中入路,繼續行後路手術。應用Mossi Miami(Depuy)或Xia(Stryker)椎弓根螺釘固定系統。而胸椎結核由於有胸廓支撐保護,無需聯合後路手術。後期手術多採用微創方式(共8例)進行。胸椎、L1以上的胸腰段前路手術於胸腔鏡輔助下完成(6例),而胸腰段和腰椎的後路椎弓根螺釘則藉助METRx XTube可擴張通道系統完成(4例),於椎弓根體表投影點作2~3 cm長縱行小切口,插入擴張套管,經操作通道植入椎弓根螺釘,於棘旁肌肌間插入螺棒,鎖緊螺帽。術終時記錄手術時間及失血量。

  1.4 術後處理

  術後48 h,拔除引流管。胸腔閉式引流在每日引流量小於50 ml後,試行夾閉後拔除。然後在有效支具保護下,即可離床活動,行功能練習和康復訓練。術後注意加強全身支持療法及併發症處理。術後1周,異煙肼採用靜脈給藥,鏈黴素常規肌注,同時靜脈應用抗生素藥物預防混合感染,利福平、乙胺丁醇或吡嗪醯胺口服。1周後,異煙肼恢復口服給藥。鏈黴素總量為60 g(包括術前及術後用量)。口服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或吡嗪醯胺,規則化療持續至少9~12個月,警惕藥物的副作用。複查ESR持續半年以上正常,局部無疼痛或叩擊痛,X線片提示骨性融合,可認為臨床治癒。

  1.5 隨訪 內容

  觀察術後一般情況和傷口癒合情況,隨訪臨床症狀變化,定期複查血沉;攝X線片,了解內固定物的位置及穩定性。評價指標包括:(1)手術前後神經功能(Frankel分級);(2)根據側位X線片測量的脊柱的Cobbs角;(3)異體骨的融合情況, 參考 Bridwell等〔 1 〕的評價標準:Ⅰ級:骨質融合,並有骨小梁通過;Ⅱ級:植骨完好,未見完全的骨質重塑和融合,但交介面無透光區;Ⅲ級:植骨完好,但在移植骨的上、下端與受區骨的交介面處有透光區;Ⅳ級:無任何骨融合跡象,移植骨吸收。

  2 結果

  本組15例患者術中無大血管及脊髓損傷,切口一期癒合,無竇道形成。術後病理學檢查可見上皮樣肉芽腫、乾酪樣壞死、Langerhans巨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等。血沉約12~20周後恢復正常。神經功能檢查除1例Frankel B級患者無明顯恢復外,其餘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無神經症狀加重。後凸畸形由術前的平均19.3°至術後的平均0°(表1)。平均隨訪25.4個月,未見明顯的矯形丟失,無1例發生內植物的鬆動斷裂。傳統手術和後期微創手術例數的分布、手術時間和出血量(表2)。可見微創手術失血量明顯低於傳統開放手術。術後6~9個月隨訪X線片可見異體骨環與椎體介面模糊,未見下陷和傾倒,無假關節形成,但異體骨的爬行替代和塑形重建不明顯,未見連續性骨痂生長,按Bridwell標準為Ⅱ級融合(圖1、2)。

  表2 不同手術方式分布以及手術時間和失血量的情況(略)
  3 討論

  3.1 內固定物在脊柱結核治療中的應用

  脊柱結核外科手術的目的在於:徹底清除病灶,解除脊髓壓迫,恢復椎體間高度,矯治後凸畸形,重建脊柱的穩定性。早期的單純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已被證實無法阻止後凸畸形的進展,而被淘汰。脊柱穩定性的重建和維持認為是決定脊柱結核遠期療效優劣的關鍵〔2〕。單純病灶清除植骨,早期抗屈曲、壓縮的力量強,而抗扭轉、側彎、後伸的力量差,骨塊承受周期載荷容易發生移位、吸收、骨折或者塌陷,導致局部穩定性喪失,移位的骨塊甚至有壓迫脊髓和血管的風險。Rajasekaran等〔3〕報道病灶清除植骨術後約42%的患者畸形進展,甚至發生比保守治療更嚴重的後凸畸形,因為病灶清除造成前柱更大範圍的缺損,胸椎和胸腰段是最容易發生植骨失敗部位。Bailey〔4〕也報道了類似的結果:當椎體破壞超過2個椎體時,移植物的失敗率較高。內固定器材用於脊柱結核被認為是近年來脊柱外科的一大進展。眾多的臨床應用證明〔5〕:內固定能夠早期有效地重建脊柱穩定性,矯正後凸畸形,促進結核的靜止,極大地縮短治療周期,減少長期臥床或石膏床制動的併發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早期康復。
  圖2患者,女,73歲, T12、L1結核,腰背痛,無神經症狀。(略)
  a、b.術後10個月複查時的正側位片;c.CT顯示減壓徹底
  但許多學者〔6〕對在結核病灶內植入內固定器械仍持謹慎態度,認為可能會誘發異物反應,導致植骨溶解;內固定物的植入,不利於結核菌的控制,存在病灶復發、蔓延的風險,認為應避免直接在結核病灶內使用內固定器材。但Boachie〔7〕認為在活動性結核病灶內植骨或應用內固定是可行的:內固定能夠直接、有效地維持脊柱的穩定性,防止植骨塊骨折、滑脫、塌陷及吸收。一系列的相關實驗 研究 也表明〔8〕:與表皮葡萄球菌相比,結核桿菌對金屬內置物黏附性較小,產生的生物膜較薄,增殖力弱,尤其是鈦合金材料生物相容性更好,因此在結核病灶內使用內固定是安全可行的,這為在結核病灶中使用內固定物提供了 理論 依據。本組15例病人均局部應用內固定器材,隨訪25.4個月,獲得良好的效果,未見結核病灶的復發和蔓延,也證實這種觀點。

  3.2 植骨材料選擇

  脊柱結核90%破壞脊柱的前柱和中柱,造成脊柱不穩、畸形。前路植骨橋接病灶清除術後遺留的骨質缺損,能夠早期恢復力學傳導,穩定脊柱、矯正畸形。但植骨塊必須具有良好的抗壓強度,以分載作用於內固定物上的應力。自體髂骨具有良好的骨誘導、骨傳導和骨生成作用,無傳播疾病的危險,是傳統的移植材料。但當脊柱結核累及多個相鄰節段時,植骨至少要跨越2個節段,所需骨量巨大,常造成取骨區的諸多併發症:如 影響 骨盆外形、局部血腫、感染、慢性疼痛等。更重要的是自體髂骨含松質骨成分較高,提供的支撐強度不夠,容易發生植骨塊吸收、移位或骨折,導致內固定系統失效。因此,在骨性癒合前,必需輔以可靠的外固定支具保護。肋骨截面小且外形呈弧形,與受區接觸面積有限,且力學強度差,支撐力不足。當載荷過大或長度>7 cm時,極易發生吸收、骨折、移位,導致假關節形成或者後凸畸形矯正角度的丟失,失敗率較高。
轉貼於論文聯盟 http://www.lwlm.com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