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英語教學生涯與教學思想探究

2023年10月18日

- txt下載

一、張士一的英語教育生涯
1917年在美留學期間,張士一目睹中國學生遭人欺辱,令他感到憤憤不平。他認為,這不僅是對人的侮辱,同時也是對國家的侮辱。因此,他買了一面小中國國旗用別針別在胸前。他用自己的行動捍衛了自己的尊嚴以及國家的尊嚴。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士一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他的愛國之情。他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從事教育抗日工作。當時的物質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教學環境也極為惡劣,甚至存在著生命危險。張士一先生用自己的決心和毅力克服了所有的困難,先後出版了《英華會話合璧》、《英語尺牘教科書》、《英文學生會話》等英語教學專著八部,撰寫了《國語統一問題》、《我國中等學校英語教授之改良》、《大學教育系的課程問題》等論文二十五篇,編寫了《初中直接法英語教科書》等五冊。由於張士一的突出表現,當時國民黨教育部授予張士一榮譽一等獎。
此後,又因張士一連續任教三十年而頒發五萬元獎金。儘管如此,但政治腐敗,世風日下,張士一感到深深的失望與迷茫。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了解放戰爭的序幕。4月24日清晨,在看到解放軍張貼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布告時,張士一看到了新的希望。6月中旬,他欣然接受黨中央的邀請,來到北京參加全國教育工作代表大會籌備會議。同年11月,他又參加了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其間他多次參加軍、政首長組織召開的座談會、學習會。經過與中國共產黨的深入接觸,張士一思想上、覺悟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深刻地意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夠救中國。當時已經五十多歲的張士一,燃起了巨大的工作熱情,他決定要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1949年12月,南京市首屆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南京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粟裕當選為主席,張士一等當選為副主張士一英語教育生涯及其思想探析□潘蒙科席,他愉快地參加了人民政府的工作。1955年,他被任命為南京市監察局副局長。1954年至1969年,張士一先後擔任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省政協常委等,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教育事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二、張士一的英語教育思想
張士一的教學思想極其豐富,除了他英語教學有獨特的貢獻外,對於體育、音樂、國文教育、國語統一等事業他也積極參加,作出成績。他認為這些都是做人、作為一個國民的根本。他是英語教學的理論家和改革家。六十多年中,他殫精竭慮,年復一年地培養了一大批大、中、小學英語教師。南京大學的范存忠、呂天石、沈同洽教授,南京師範大學的陳邦傑、鄔展雲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的吳棠教授等,都出自他的門下。
1.直接教學法
儘管19世紀60年代中國便有了英語教育,但是在漫長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始終沒有深入研究英語課程內容,沒有明確的英語教學目標,甚至不少人提出過取消中學外語教育的主張。對此,張士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且通過深入研究來證明英語教學的重要性。1928年,張士一應教育部之邀,草擬了《初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為我國英語教學的方針作出開創性的貢獻。他詳細擬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得到一種職業上應用的才能;一種研究高深學問的工具;從英語方面增加其研究外國事物的興趣。關於教學方法,張士一倡導一種以教育學、心理學為理論依據的嶄新的教學法———直接教學法。20世紀20年代,張士一發表了《英語教學法》,編著了《初中直接教學法英語教科書》。張士一認為,直接法是自然法與演進法的結合,是一種以教育學、語言學、心理學為理論依據的,採取以前各種教法之長而捨棄其短的集成法。它包含三層意義:直接法所要教學的是語言材料;符號、意義之間有直接的聯繫;教材直接應用於日常生活。
2.提倡英語教學理論研究
當時,我國英語教師的理論知識貧乏,張士一這一理論的提出,無疑是指明了一條嶄新的英語教學的道路。由這一理論出發,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也被當時的英語老師們接受採納。張士一認為初學英語要注重耳、口練習,他指出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則是代表語言的符號。語言好比人體,文字如同照片,真正的生命在人身上。只有首先打好口頭運用語言的基礎,才能進一步把文字學好。口頭練習可以快速進行,反覆練習,由於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因此效率高,而且一問一答,答得對不對,老師或及時肯定或當堂糾正,絕不含糊,正確率高。當時,我國的英語教學是把漢語翻譯當做一種主要練習形式的。張士一在1922年就指出濫用翻譯的危害,他說,常用翻譯會養成學生時時處處依賴漢語的習慣,這就妨害了學生直接用外語思維的能力,即使用了外語也是別彆扭扭,而且還難免說出中國式的英語。他還說,外語中有許多東西不可能翻譯得恰當,常常會形成詞不達意或錯誤。因此,他倡導通過實物、動作、手勢、下定義、類比等手段,來直接建立文字符號與意義間的聯繫。當時對文法也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把文法當做一種學術,過早分科學習正式的文法。結果讓學生鑽牛角尖,耗費了大量的時光。於是張士一及時指出,文法是從語言材料中提煉出來的,教文法前先要教夠大量的語言材料。語言的正確主要靠在語言上有足夠的複習,養成深固的習慣。即使要教文法,也必須先教許多包含文法的語言材料,經教師指點後,學生才能領會。為了使學生語言純熟,張士一提出要靠大量閱讀,而且要選用已經熟悉的淺近的普通材料。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課外補充材料,材料要淺,目的是使學生能讀懂並樂於複習,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擴大詞彙量。張士一在南洋公學任教時,受黃炎培先生的影響,傾向於改良主義。1922年又經陶行知先生介紹加入中華教育改進社,投身於教育改革。他決心研究英語語音學,認真地閱讀了不少英語語音學的書籍。他細心觀察英美人的發言,領會其神情語氣,刻意模仿。他深深體會到教好英語語音是教好英語的先決條件。他參加國際語音學會,堅決把英語國際音標帶回祖國,帶進中國英語教學的課堂,這一創舉大大地改進了我國的英語教學,提高了我國英語教學的質量。
3.積極培養英語教育人才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學校每個班學生人數較多,教師負擔重,影響了教學效果。1931年張士一撰寫《怎樣解決英語教學的實際問題》一文,他提出要在全國分區設立培養英語教師的學校,即後來的師範學校。建議教育部規定英語教師必須經過正規的培訓,各校聘請教師要完全以人才為標準,寧缺毋濫,並強調要把教學最得法的教師去教低年級以便打好基礎。他還提出各省、市、縣教育廳、局、科要設置英語教學指導員,深入中學巡迴視察,實地指導。他還要求學校應購置足夠的教學參考書,並組織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共同切磋,不斷提高。張士一十分重視培養教師的基礎教學能力。在張士一看來,教師基本功如果不過關,必然會影響最終的教學質量。張士一曾說「:英語教學就像煮飯,一入手就要讓學生練習純熟,不能煮成夾生飯。」而要做到這點,教師的基本功是關鍵。張士一還提出了著名的「四熟主義」,即聽熟、說熟、讀熟、寫熟,要求學生聲音一進耳朵,馬上知道正確的意義。一有想法就要說出來,嘴裡馬上能發出正確的聲音;字形一進入眼內,馬上理解正確的意義;頭腦中一有思想要寫出來,並且馬上寫出正確的字形,總起來也就是一句話:刺激一來,就有反應,不但迅速,而且準確。為了教育好學生,張士一總是一遍又一遍地示範。上課時,他帶著一張發音挂圖,按挂圖講解發音的部位,讓學生掌握什麼是前元音、中元音、後元音等。不同的元音,嘴唇的形狀、口開的大小等都不相同,他讓學生帶個小鏡子來上課,對著鏡子看自己發音時嘴部的形狀,反覆練習,直到掌握。在教清輔音和濁輔音時,他讓學生摸著老師的喉嚨,再摸摸自己的喉嚨,來感受聲帶振動和不振動的區別。有時上課,他帶個小盒子,裡面裝著牙籤,讓學生用牙籤的接觸體驗來找准正確的發音部位。由於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些學生的口音很重,張士一根據他們各個不同家鄉的方言所造成的語言障礙,如南方同學前後鼻音不分等問題作為指導的重點,反覆糾正。上課時,他不停地在座位間走動,仔細聽,耐心教,不漏掉一個學生,來達到讓學生學好發音的目的。
在張士一的悉心教導下,一大批優秀的教師走上了教學崗位。他們運用張士一的教學法,培養了更多優秀的學生,極大地提高了中國英語教學質量。
作者:潘蒙科 單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文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