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風濕性關節炎中醫治療

2023年10月18日

- txt下載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痹證。對於痹證的辨證,首先要辨清風寒濕痹與熱痹的不同。熱痹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為特點,多見於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風寒濕痹雖有關節酸痛,但局部無紅腫灼熱。其中以關節疼痛遊走不定者為行痹;痛有定處,疼痛劇烈者為痛痹;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者為著痹。病程日久者,還應辨別有無氣血損傷及臟腑虧虛的證候。此型多見於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藥分述如下:
一、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療原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藥: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酸痛以肩肘等上肢關節為主者,可選加羌活、白芷、威靈仙、薑黃、川芎祛風通絡止痛。酸痛以腰背關節為主者,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續斷等溫補腎氣。酸痛以膝踝等下肢關節為主者,可加獨活、牛膝、防己、萆通經活絡,祛濕止痛。
二、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療原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藥: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藥、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加減用藥,可參見行痹有關內容。
三、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療原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藥: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朮、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關節腫脹甚者,可加萆、木通、薑黃利水消腫。肌膚不仁者,可加海桐皮、薟草祛風通絡。
四、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療原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藥: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薑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皮膚有紅斑者,加丹皮、生地、赤芍涼血消斑。有硬結者,加蠶沙、苡仁、赤小豆除濕散結。午後潮熱或夜間煩熱者,加青蒿、地骨皮。
綜上所述,在痹證的治療中,根據風、寒、濕、熱病邪的偏盛,選擇不同的治法。行痹以祛風為主,兼有散寒除濕,佐以養血;痛痹以溫經散寒為主,兼以祛風除濕;著痹以除濕為主,兼用祛風散寒,佐以健脾;熱痹以清熱為主,兼用祛風除濕。痹證日久則應根據正氣虧虛的不同,採用益氣養血,補養肝腎,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風濕的預防方法:
1.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雖然本病的致殘較高,但患有關節腫痛的病人只要對本病保持足夠的警惕性,早期診斷及早期合理的治療,仍可控制其發展,減少致殘率,甚至治癒。
2.加強鍛鍊,增強身體素質。經常參加體育鍛鍊或生產勞動,強健體魄,提高病能力及防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
3.避免風寒濕邪侵襲。患者勞動或運動後,不可乘熱身汗出便入冷水洗浴,勿當風吹;墊褥、被蓋應勤洗曬,以保持清潔乾燥;內衣汗濕後應及時更換清洗。居住環境一不定期要陽光充足,空氣流通。
4.注意勞逸結合。過度勞累,正氣易損,風寒濕邪可乘虛而入。因而,做到勞逸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做,活動與休息適度是很重要的。
5.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臨床患者證實,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也是誘發該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患了病後,情緒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