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陶淵明集《桃花源記》原文及鑑賞

2023年09月11日

- txt下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 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賞析】《桃花源記》約作於永初二年 。其時作者已歸隱田園16年之久。作者生活於晉宋歷代之際,內戰頻起,生活動盪,目睹社會的種種黑暗,深感回天乏術。於是,憑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體驗,在本文中創造了一個與現實對抗的人人「怡然自樂」的理想境界桃花源。
  本文第一部分從首句至「漁人甚異之」,是導入桃花源的一個前奏,作者以優美的筆觸描繪緣溪所見的優美景色。但僅這樣欣賞是不夠的,更值得注意人的反映: 「忘路之遠近」,「甚異之」。正是漁人的這些感覺,使首段的色彩在明麗之中,又蒙上一層撲朔迷離、恍恍惚惚的夢幻情調,產生了強大的懸念性,迫使你「復前行」,再看下去。第二部分至「不足為外人道」止,詳寫漁人入桃花源所見人情、民俗、風光。人情淳樸熱情,民俗世代相襲,風光則純寫人文景觀的秩序井然、和平恬靜。這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內中也包含著與第一部分相同的夢幻情調,使讀者有恍如隔世之感。第三部分收尾寫後人對理想境界的尋訪而不可得,暗示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和理想境界的非現實性。
  本文深刻傳達了中古文人的人生理想。在藝術上,寫一個虛擬的存在,但虛境實寫,實寫又始終不忘其虛,因而全文如夢似真,虛虛實實,使讀者如同時置身夢境與現實之中。布局上則是迴環往復,曲折幽深。文勢的每一次發展都使人有一種強烈的閱讀的新鮮感。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