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若干問題探討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 要:風景名勝區是全人類的瑰寶,對其 研究 、鑑定、保護、保存,並傳之世世代代,永續利用,是我們的 歷史 使命。要特別注意風景區的價值性質與定位、功能與保護、規劃與建設、管理立法與監測、效益、科教等 問題 。
關鍵字風景名勝區功能保護價值
Discussion on Some Problems with National Key Tourist Attractions / XIE Ning-gao
[Abstract]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the treasure of human bEings. It is therefore our mission to study, appraise, protect and preserve them and to
pass them down to our younger generations for continuous utilization. Special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such aspects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as the character of value and orientation, function and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legislation and monitoring , benefit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etc..
[Key words] Tourist attraction; Function; Preservation; Value

  我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以下簡稱風景區)主要有以下特點:①風景(名勝) 區的基礎、主體是具有 自然 科學 或自然美學價值的自然景觀;②與自然有精神理念聯繫的文化或人文景觀融於自然景觀之中,不是相加,更不是強加於自然之上的人為物體。③風景區的主要功能是滿足人與大自然精神文化與科教活動需求,即人與自然的精神聯繫;④範圍較大,資源豐富而集中,是包括地上——水圈、生物圈和氣圈、地下——岩石圈、洞穴和日、月、星空等各種景觀要素有機結合的地域空間綜合體。
  1、風景區的價值、性質與定位

  風景區的價值,主要指有關自然科學、自然美學和歷史文化等價值。三者,前兩者必居其一,後者不一定都具備。
  自然科學價值,主要指從地質、地理、水文、生物、生態等科學的角度,或從生物多樣性、特殊生態系統及瀕危物種棲息地等角度來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其價值如是國家級的,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或國家自然文化遺產,如果是世界級的,為世界自然遺產或自然文化遺產。同理,從自然美學的角度看,亦作類似的評價。我國傳統的名山大川,其美學價值較重視如形式美——雄、奇、險、秀、幽、奧、曠等形象,還有色彩美、動態美、音響美等等。歷史文化價值,則包括從歷史、考古、民族、宗教、建築、 藝術 等角度評價其歷史文化價值的級別。傳統的名山風景建築、構築物,均以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與天地精神往來」等理念而融於自然。如帝王之封禪、道家之「道法自然」、儒家之「樂山」「樂水」,佛教之深山凈土和不殺生等教義以及普遍崇信的風水觀念和神秘觀念等,形成 中國 農業文明 時代 樸素的生態環境觀,在此理念指導下,又形成以自然為主,自然與文化融為一體的名山文化。這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非常珍貴的有著自然文化雙重價值的遺產。
  自然科學價值是客觀 規律 的反映,沒有國界,全世界有統一的標準。自然美也是客觀存在,而審美主體卻有主觀性和民族性,但總地看來也是大同小異。把傳統的山水審美與 現代 的科學美、生態美融為一體,不斷提高審美水平,亦是必然趨勢。文化是主觀創造的,必然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尤其是環境文化、山水文化,應該繼承和 發展 ,保存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這正是《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所要求的,而不是去抄襲外地、外國的文化景觀,改造、取代風景區的地方、民族文化原作。對自然文化遺產來說,照抄外來文化景觀不僅沒有什麼新的價值,而且是破壞遺產證據。
  價值是確定風景區遺產地的品位、級別及其保護利用的基礎。國家風景區是國寶,是無價之寶,它不僅是珍貴的物質財富,而且更具有難以用金錢 計算 的精神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形成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價值體系。所以風景區自然文化資源也可以說是一種物質形態的精神文化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不可取代、永續利用的資源。它不僅直接滿足人與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動需求,而且間接地產生風景區外乃至整個國家巨大的 經濟 、 社會 和環境效益。對於這樣一份價值很高的遺產,如何定性、定位是極重要的。
  從歷史上看,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帝王封禪泰山、頒旨保護天下名山、「禁樵採」、「禁漁獵」之事實。自古儒者,樂山樂水以比德;道者,視為仙境求得道;佛者,視為凈土以修行;文人學士視為求美求真之靈境;百姓視為風水寶地以求福。可見名山大川是寄自然於各種精神文化活動之勝境,從皇帝到老百姓各有所求,都可享受。它的定位,比最高統治者的皇帝還要高。
  世界進入 工業 時代,產生於美國的國家公園,經100 多年的國家公園運動,現已遍及全球各國,足見其生命力。美國國家公園是經國會通過、由總統批准、並立法保護、通過國家管理。國會中有國家公園委員會,總統有國家公園顧問, 民間有國家公園保護組織。他們認為國家公園是「國家最完美的象徵」、「愛國主義激情的勝地」、「生態實驗室」、「環境 教育 課堂」,是美國引以為榮的創造物。有一位美國 政治 家說,「如果說美國對於世界文明發展作過什麼貢獻的話,恐怕最大的就是設立國家公園的創見了。」可見,國家公園是保護性的以精神文化科教功能為主的社會公益事業,它在 法律 和國家形象中的定位也很高。
  我國國家風景區是在名山大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而且多數風景區早在唐宋時代已是名山了。它與國際上國家公園接軌是為滿足現代人與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動,從感性基礎上向理性發展的需求。由國務院批准公布,「屬國家所有,任何單位部門,不得出讓或變相出讓。」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是國土景觀的精華、壯麗河山的縮影,是國土資源中價值、品位最高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國寶,其中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就是全人類的瑰寶。這應當是國家風景區的定性和定位,可是還沒有落實在國家的立
法、決策和實踐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部門、有些地方,把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定位於 旅遊 資源,造成性質、品位錯位,導致錯位開發,破壞風景區、遺產地的價值。旅遊資源是部門、行業和專業的概念及稱謂,不是遊覽地的本質屬性。從國家和政府或遺產科學出發,應以本質屬性給予定位,如泰山、黃山,它們的本質屬性就是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而不是旅遊資源。這是由泰山、黃山的價值、性質和功能所決定的,它們有多種價值、多種功能,遊覽只是其功能之一,而且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目
的,風景區遺產地是保護性的以精神文化功能為主並象徵國家形象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兩者的性質、品位價值不同,如果定位錯誤,必然導致破壞性的錯位開發,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2、風景區的功能與保護

  風景區的功能,主要是指人與大自然精神聯繫的種種形式及其發展和演進。也就是人們利用風景區價值的方式,如因風景區的科學價值而相應產生科研和科教功能,因美學價值而產生審美、遊覽功能,因歷史文化價值而產生考古的、研究歷史的功能。由於多種價值的交叉感悟,而激發愛國情懷和山水文化創作的靈感等等。
  功能是發展變化的,也是因人而異的,從泰山的摩崖石刻中可看到不同時代、不同素養的登山者,各有心靈上的
追求:帝王封禪;百姓求福;僧人修行;羽士求仙;隱士避世;君子「洗心」、「滌慮」;雅士「超然塵表」;文人審美;學
者求知;畫家「師法自然」;詩人尋求靈感;而「志欲小天下,特來登泰山」的志士仁人,則以「直上危巔休怯險,登
天畢竟要雄才」的氣慨,「登高壯觀天地間」,「張志氣、拓胸襟」,悟「國家柱石」、「民族精神」以及「穩如泰山」、「重如泰山」等等。這就是人們通過登泰山,體驗泰山「精神」,而得到心靈上的感悟和滿足。這就是中國幾千年積澱於名山大
川中的獨特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各種不同名山勝水,各有不同的文化積澱和精神意蘊。
  風景區的功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有的功能隨著封建帝制的結束,而成為歷史,如封禪祭祀、隱居讀書等。有的功能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而產生,如上世紀初,地質學家發現了泰山古生物地層,這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為泰山發展科研、科教功能寫下了新的篇章。還有許多功能得到了延續和發展,如遊覽、審美、創作體驗等等。
  中國的山水文化精神歷史悠久, 內容 豐富,充分體現了農耕文明時代中國山水文化精神的特有價值。吸取其精華,使其延續和發揚,並吸收現代國際共識的國家公園主要功能,綜合形成科研、教育、遊覽、啟智及創作山水文化體驗等現代功能。尤其是科教功能,它是發展國家風景區功能的基礎,沒有科研,就不能鑑定風景區遺產地的價值,更不知道如何保護和利用;有了科研成果,才能向管理者和廣大遊客傳播遺產知識,為規劃建設提供依據等等。現在,國家風景名勝區與國家公園在與科學接軌
上存在很大差距,科教功能需要趕上。
  風景區功能的發展,保護是前提,無論是古代名山,還是國外國家公園,今天的風景區無一例外,原因是經濟功能與精神文化功能的矛盾,不可能在同一空間內解決。好比天安門廣場,是升國旗、瞻仰、參觀、遊覽等社會公益性的精神文化活動的場所,不允許在廣場上建旅館、開餐館、在中軸線上空架索道、坐纜車觀光。如要吃、住、購、娛,請到前門、王府井、西單等等商業區去。這就是功能分區的常識。
  名山、風景區、國家公園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不同階段所產生的。由於物質利益的驅動、無時無刻都有人有意無意地破壞其精神功能,尤其是缺乏文明素養的決策者和開發商。因此,風景區遺產地始終都要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歷史上也有不少名山,因為沒有保護好,改變了性質,成為普通經濟山地而銷聲匿跡了。
  古今中外,保護風景遺產,就是限制、禁止其經濟開發,發展其精神文化功能。如古代的「天下名山」,從作為經濟開發對象的普通山嶽中分離出來,保護起來,專為精神文化活動場所。在兩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名山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社會性保護體系,如帝王下詔:「凡五嶽及名山⋯⋯皆禁樵採」(《大唐六典·尚書工部卷》)。具體到一座山,如「天台山中避封內四十里,為禽獸草木生長之福庭,禁斷采捕者」(唐睿宗《復建桐柏觀數》)。文人從欣賞、歌頌山水去保護名山(規劃設計名山建設),批評破壞行為;宗教保護其仙山佛國境界;百姓以風水寶地、宗教意識保護名山大川。除了戰爭、動亂年代,名山一般都
能得到有效保護。
  各國的國家公園都是以立法《國家公園法》嚴格保護。世界遺產,更是以全世界的力量,以「公約」形式共同保護。各簽約國都莊嚴承諾要「竭盡全力」,做好世界遺產的「鑑定、保護、保存、傳播,並傳承後代」的工作。保護的標準是保護保存好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傳承,永續利用。
  所謂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是遺產的「原作」。對自然遺產——大自然的「傑作」來說,主要包括地質、地貌、水文、生物、生態環境的原生性及其自然關係中全部或大部分有關的相互依賴的有機系統。如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不僅要保護好石英砂岩峰林地質地貌及其地區土壤、植被、水文景觀的真實性,還要保護好與其成因相關的周圍地質地理環境的完整性。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是指保護保存反映遺產歷史文化價值的「原作」,包括其設計、建材、施工及環境等方面都符合真實狀況,還包括保護其遺產的法規和管理機制的有效性。其完整性主要指文化遺產本身的系統性及其相關環境風貌的完整性,如清東陵,包括整個皇陵建築群的地表地下整體格局及其周圍風水環境的完整性,而20 世紀80 年代~90 年代,陵區曾建了不少旅遊服務設施,破壞了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後來按《公約》要求,拆除了,恢復了清東陵的原作風貌,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必須立法,無法就難以有效地保護。如果以保護性的精神文化功能為主的國家風景區的立法滯後於經濟開發性的立法,後患無窮。現在風景區的錯位,超載開發,以及由此造成的「三化」現象,都是套用經濟開發區法規的結果。
  因此,建議國家立法保護風景區遺產地正是當務之急。
  3、風景區的規劃與建設

  規劃的要旨是在風景區科學 理論 和相關法規的指導下,落實和解決風景區遺產地的保護和利用問題。規劃的基本原理是以風景遺產資源的綜合調查、鑑定、評價為基礎,並以相關的法規為依據,根據資源類型、價值和功能的空間分布,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在保護風景區遺產地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分區保護利用,並使之可持續發展。
  功能分區是規劃中的重要內容,因資源的特點、類型、價值不同及其空間分布不同,可分為大分區和小分區。所謂大分區,即指在風景區內外,主要解決區內外的不同功能,即區內以精神文化和科教功能為主,區外以經濟功能為主。區外依託附近原有城鎮,新建旅遊鎮或設施齊全、高度現代化的旅遊城,作為旅遊服務基地,作為由「旅」轉「游」的「旅遊碼頭」,其規模大小,視風景區大小而定。少數大的,個別特大風景區,因區內原有歷史城鎮,自然可成為旅遊服務基地,但因處在風景區內,產業結構、城市景觀風貌應體現地方文化的延續和風景環境的協調。風景區內的小分區,有多種分法,綜觀國內外分區 方法 ,我國風景區宜分5 個區為宜:
  (1)生態保育區:面積較大,生態科學價值高,只對科學工作者開放( 經主管部門批准),不對遊人開放。
  (2)特殊景觀區:美學價值、科學價值高,對遊人開放,可建步游道、解釋系統、觀景點(選擇適當景位、以自然山石為主),個別可建得體的亭台廁所等,游時遊程較長的可建小型茶飲點,但不建餐館、住宿設施和機械 交通 。
  (3)文化遺產保存區:歷史文化價值高,供參觀遊覽,按文物保護法利用,可建防火、文保、衛生等設施。在不 影響 其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原則下,有的古建築可用來展示風景區歷史文化價值。有的價值一般的老建築,可設置茶室、休息。本區不能興建營業性設施。
  (4)服務區(遊憩區):在大風景區內,除以上3 區外,如環境容量允許,可選擇交通、供水、供電較方便,景觀影響較小的地方,建過夜服務區—遊憩區。有的國家稱宿營地,有的稱山莊,有的稱接待站,其性質是體驗性。服務區的規模、建築高度、密度、體量、材料、色彩等都要與景觀、地方文化協調。美國研究認為「必需的公園內宿營地應根據自然景觀來設計和操作,豪華賓館無疑是不合適的」(Ronald A·Foresta,1986)。防止商業化和城市化。本區與區外的旅遊服務基地性質不同,嚴防錯位。
  (5)一般控制區:除以上4 區以外,皆屬一般控制區。本區內一般多有數量不等的農田、村落,或從事其他產業如林、牧、漁業等產區。本區應限制發展,居民出而不進,限制影響和破壞景觀的產業,發展與景觀協調的產業,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如改粗放農業為精細農業、生態農業,山坡地改成果木園並與旅遊業結合發展。禁止伐木和擴大用地的開發。隨著國家城鎮化計劃的發展,逐步引導居民遷居區外的旅遊城鎮,發展經濟。少數大、特大風景區,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暫時遷不了的,有的長期共生的,對於村落民居建設高度,應體現地方民俗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形成現代田園風光。有的可設置家居賓館,不過更多的家庭賓館應在區外發展。
  此外,風景區的外圍應有保護地帶,其範圍大小,視地理環境條件而定,如上游上風不准建污染的工業 企業 ,四周要防止破壞植被和對地形的開發,以免造成環境污染和視覺污染。
  風景區規劃,應始終貫徹限量開發利用的原則,儘可能減少對原生自然景觀的干擾和破壞。功能分區解決了錯位開發的問題,而超載開發必須以生態環境容量和視覺容量加以限制和糾正。我國風景區不但存在普遍的錯位開發,而且也存在嚴重的超載開發,國外把「人滿為患」視為破壞景觀生態的嚴重現象,國家公園中的重要景區、景點,採取限量遊覽,如韓國智異山國立公園中的古塔,一天只准許400 人參觀。但對我國風景區遺產地來說,「人滿為患」已習以為常,更嚴重的是「屋滿為患」,風景區內,甚至在核心區(生態保育區、文化遺產區、特殊景觀區)內,大興土木,如泰山架索道、建岱頂鬧市,武陵源建觀光電車、電梯,黃山建豪華賓館飯店、高壩水庫等等,把具有世界級價值的自然遺產、自然文化遺產的核心區,改造成為燈紅酒綠、吃喝玩樂的山區小集鎮。「人滿為患」,踏壞了草、灌木,還有恢復的可能。「屋滿為患」,則工程所到之處,徹底破壞岩石、地形、土壤、植被,並造成視覺污染和精神損害。因此,限制利用,首先應嚴格限制風景區遺產地建築物、構築物的建設,減少服務設施是減少觀光客的有效辦法。限制的標準就是不影響風景區遺產地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也就是保存大自然和祖先的原作。
規劃還應修復被錯位、超載開發所破壞的「污點」,「殘跡」。比起現代地學和生態學對國家公園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要求,我國農業時代的名山開發度,就已相當高了,而近幾十年來的過度開發,非整治疏解不可了。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