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組織的利益相關者研究述評分類及戰略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內容摘要:利益相關者理論為我們理解 企業 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結構提供了依據。組織的利益相關者管理日益受到各國學術界及企業界的重視。本文首先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和分類做了回顧,然後對目前有關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模式進行了考察,最後對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戰略及其決定因素進行了 總結 。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戰略 決定因素
  
  組織利益相關者:定義與分類
  
  (一)利益相關者的定義
  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並沒有一致公認的概念和定義。而Freeman(1984)和Clarkson(1994)的定義應該是目前公認的最具代表性的定義。Freeman(1984)認為,利益相關者是「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者能夠被企業所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這一定義突破了早期從「是否影響企業生存」的角度來界定「誰是利益相關者」這一問題的局限性,同時也突破了股東利益至上的傳統觀點。Clarkson(1994)認為「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投入了一些物質資本、人力資本、 金融 資本或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並由此而承擔了某些形式的風險,或者說,他們因企業活動而承受風險」。在某種程度上,這一定義與企業是「一種治理和管理專業化投資的制度安排」(Blair,1995)的觀點是有相通之處的。
  (二)利益相關者的分類
  Freeman(1984)把利益相關者定義為「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者能夠被企業所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 但是單純的定義和概念對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是較寬泛的。眾多學者從不同的維度來對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和界定。學者們之所以要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其意圖在於: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式存在差異,誰是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對利益相關者進行清晰的界定,是企業開展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基本前提。有研究表明,管理者會用不同的戰略來應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並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Sharma,2000)。
  Freeman(1984)在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時,考慮了三個不同的維度:所有權(ownership)、 經濟 依賴性(economic dependence)和社會利益(social interest)。Frederick(1988)以是否與企業直接發生市場交易關係為標準,將利益相關者分為直接和間接利益相關者,其中直接利益相關者是與企業直接發生市場交易關係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企業員工、債權人、供應商等;間接利益相關者則是與企業發生非市場關係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各級政府、社會活動團體、媒體、公眾等。與此類似,Charkham(1992)以與企業是否存在交易性的合同關係為基礎,將利益相關者分為契約型利益相關者和公眾型利益相關者。
  Clarkson(1994;1995)提出了兩種有代表性的分類方法:根據相關群體在企業經營活動中承擔的風險種類,將利益相關者分為自願的利益相關者(Voluntary Stakeholders)和非自願的利益相關者(Involuntary Stakeholders);另根據相關群體與企業聯繫的緊密性,可以將利益相關者分為首要的利益相關者(Primary Stakeholders)和次要的利益相關者(Secondary Stakeholders)。
  Mitchell(1997)從權力性、合法性、緊急性三個維度對利益相關者進行評分來劃分利益相關者。管理者所感知的利益相關者的重要程度,取決於這三個屬性上的累積效應。通過感知到的重要程度對上述三個特性作出評分後,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可以被細分為以下三類:確定型利益相關者(definitive stakeholders),他們同時擁有對企業問題的合法性、權力性和緊急性。預期型利益相關者(expectant stakeholders),他們與企業保持較密切的聯繫,擁有上述三項屬性中的兩項。潛在型利益相關者(latent stakeholders),是指只擁有合法性、權力性、緊急性三項特性中一項的群體。
  Wheeler(1998)將社會性維度引入到利益相關者的界定中。他認為,有些利益相關者是有社會性的,即他們與企業的關係直接通過人的參與而形成;有些利益相關者卻不具有社會性,即他們並不是通過「實際存在的具體人」和企業發生聯繫的,比如 自然 環境、人類後代、非人物種等。結合Clarkson提出的緊密性維度,Wheeler將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分為以下四種:首要的社會性利益相關者,他們與企業有直接的關係,並且有人的參加;次要的社會性利益相關者,他們通過社會性活動與企業形成間接聯繫;首要的非社會利益相關者,他們對企業有直接的影響,但不與具體的人發生聯繫;次要的非社會性利益相關者,他們對企業有間接的影響,也不包括與人的聯繫。
  從上述對利益相關者的分類方法來看,有的是建立在一些客觀指標之上的,如Freeman(1984);Frederick(1988);Clarkson(1994;1995);Wheeler(1998)等人的分類。而Mitchell(1997)的分類是建立在主觀指標之上的,由於這些指標的主觀性,所以Buysse和Verbeke(2003)認為,在Mitchell的框架中,管理者的感知至關重要,因為管理者最終決定了利益相關者的重要程度,而這種感知又受管理者價值觀的影響。
  
  組織利益相關者戰略
  
  (一)組織利益相關者戰略分類
  對組織的利益相關者進行識別和分類是有效的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前提。一些學者強調組織與主要利益相關者群體的高度相互依賴性(如,Donaldson和Preston,1995;Freeman,1984)。例如,Clarkson認為,沒有主要利益相關者的持續性參與,組織很難持久生存。因此,組織會採用一定的利益相關者戰略來應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群體,這些方式包括前攝性戰略、順從戰略、防禦戰略及反抗戰略(Caroll,1979;Clarkson,1988,1991,1995;Wartick和Cochran,1985)。例如,Carroll(1979)提出,組織會運用前述方式來應對他們的經濟、 法律 、倫理及自由裁量的責任。Wartick和Cochran(1985)用反抗、防禦、順從及前攝等術語來描述組織面對社會責任的企業戰略。Clarkson(1991,1995)提出了RDAP等級來度量反抗戰略、防禦戰略、順從戰略以及前攝性戰略,並成功運用該等級來描述組織在應對利益相關者時所採用的戰略。
  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從組織在處理利益相關者問題時的行為特點來了解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戰略。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Caroll,1979;Clarkson,1991;Wartick和Cochran,1985),前攝性戰略包括對利益相關者問題的諸多關注,如預測並主動關注特定利益,或者在行業中發揮領導作用。相對於前攝性戰略,順從戰略在處理利益相關者問題時缺少主動性。防禦戰略則在處理利益相關者問題時,僅僅滿足法律最低限度的要求。反抗戰略包括,在面對利益相關者問題時,消極對抗或完全忽視利益相關者。另一方面,可以從組織在面對社會責任(如環境責任)時所持的態度和立場,來考察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戰略。Clarkson(1995)作出了具體分析,對於前攝性戰略,其對責任所持的立場或策略就是主動預測責任,對於順從戰略,其所持的立場或策略就是接受責任,對於防禦戰略,其採取的立場態度或策略就是承認責任卻抵制它,對於反抗戰略,其採取的立場態度或策略就是否定責任。例如,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在處理與供應商的關係時所運用的戰略就是一個對利益相關者採用前攝性戰略的典型。DG公司把供應商納入到他們的產品開發團隊(Bleakley,1995)。HP公司也運用類似的方法處理與供應商的關係(Burt,1989)。Xerox與供應商分享計劃並把他們納入自己的設計部門(Burt,1989)。前攝性戰略包含著強化與特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順從戰略雖然接受責任,但是與此同時,為了爭取他人的讓步而討價還價。防禦戰略包括反對做超出法律最低限度要求的事情。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