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全球糧食問題產生的根源與實質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內容摘要:在2008年,全球除受美國 金融 危機蔓延的影響之外,還面臨著一定程度上的糧食危機。而糧食問題不僅僅是暫時性、偶然性的現象,還有著深刻的 歷史 與現實根源。比如,已開發國家的農業補貼政策衝擊了 發展 中國 家的糧食生產等。本文就糧食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行剖析。
  關鍵詞:糧食問題 根源 實質 國際 經濟 秩序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全球基本農產品價格指數2006年上升了8%,2007年上升了24%,而2008年前3個月又同比上升了53%。自新一輪食品價格暴漲以來,全球有37個國家的食品供應受到威脅,有20多個國家因食品漲價發生騷亂,超過一億人因高糧價陷入赤貧,基本生存面臨威脅。
  導致這次糧食危機的原因有:成本上升、減產、消費量增加、儲備下降、美元貶值、生物能源的發展等,在所有這些因素中,生物能源所占份量最重,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生物能源在糧價上漲諸因素中占75%。筆者認為僅僅用這些偶然性、暫時性的因素解釋糧食問題是遠遠不夠的,糧食問題具有深刻的歷史與現實根源,只有找出這種根源,才能認清其實質並找出解決糧食問題的出路。
  
  已開發國家農業政策衝擊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
  
  美歐等已開發國家出於安全和維護農民利益的考慮,對本國農業實行保護政策,包括生產和出口補貼、進口限制等。美國是最早實行農業保護政策的國家,早在1933年,羅斯福政府就制定了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的《農業調整法》,此後不斷進行調整,最終形成了完整的農業保護體系。美國保護農業最主要的政策手段是價格支持和差額補貼,價格支持是為農民提供一個最低保證價格以此來保障農民的利益,差額補貼是指先由政府制定一個目標價格,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由政府對這種差額進行補貼。美國糧食的70%用於出口,政府對糧食出口採取鼓勵政策,主要有保護性關稅、出口補貼和出口信貸等。歐盟於1962年開始實行共同農業政策,其手段有建立共同農業基金、統一農產品市場和價格、對農產品出口予以補貼等。日本也對糧食生產實行補貼政策,並採取多種措施減少進口農產品對國內糧食生產的衝擊。
  在本國政策的保護下,美歐農業畸形發展,導致農產品大量過剩,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出口地區。同時由於這些國家實行鼓勵出口的政策,美歐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大量低價傾銷,摧毀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使許多發展中國家成為糧食凈進口國,從而為糧食危機埋下了伏筆。
  
  已開發國家通過「優惠」措施誘使發展中國家放棄糧食生產
  
  已開發國家除了實行價格補貼、鼓勵出口、限制進口來阻止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外,它們還通過提供一些優惠政策,引誘發展中國家專門生產已開發國家不生產或很少生產的初級產品,從而誘使這些國家放棄糧食生產,成為初級產品出口國和糧食進口國。
  「洛美協定」的簽定是以上行為的具體表現。從1975年第一個《洛美協定》簽定,到2000年第四個《洛美協定》被《科托努協定》取代,《洛美協定》下的特惠貿易安排運行了25年,受惠的國家從最初的46個增加到1999底的71個。《洛美協定》表面上規定非加太國家的全部 工業 品和99.5%的農產品可以免稅和不受限額限制地向歐共體出口,而實際上,它只對歐盟國家不生產或很少生產的初級產品實行進口優惠,而不允許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與之競爭,相反,它卻便利了歐盟向非加太國家出口糧食等農產品。因而《洛美協定》產生了一種「鎖定效應」,使這些發展中國家長期成為單一的初級產品出口國,同時成為歐盟國家糧食出口市場,那些原本出口糧食或者糧食能夠自給的國家也逐漸成為糧食進口國。2000年《洛美協定》被《科托努協定》取代,儘管在內容上有一些不同,但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保障歐盟初級產品的來源和工業品及糧食的出口,因而仍然阻礙著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
  另外,如「加勒比海盆地協定」、「非洲增長與機會法」、「除武器外一切商品」倡議等從表面看給予發展中國家一些優惠措施,實質上都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據世界銀行統計,1990年低收入國家的糧食進口占總進口量的比例為7%,2005年則上升至11%,而整個世界同期則由9%降為6%,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貿易數據,1996~2001年只有7個最不已開發國家為非食品凈進口國,這說明低收入國家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大為上升,糧食安全狀況普遍惡化。因而毫不奇怪,當前遭受糧食危機打擊最沉重的國家許多都是這些「享受」優惠的國家。
  
  已開發國家不承擔WTO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義務
  
  隨著貿易自由化的推進,農產品自由貿易問題也提上了議事日程。1995年生效的WTO《農業協定》是第一個農業方面的多邊協議,旨在通過削減進口關稅、減少生產補貼和出口補貼等措施,糾正和防止農產品市場的限制和扭曲,實現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和平等競爭。《農業協定》生效以後,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削減農產品補貼、降低進口關稅,「導致了發展中國家食物進口上升」。而已開發國家的農業補貼儘管形式上有了一定的改變,但力度不但沒有減少,反而繼續增加,據美國官方估算,2002年美國農業法在2002~2007年六年間的農業補貼為1185億美元,比1996年農業法規定的各項農業補貼666億美元增加519億美元,增幅高達78%,而2008年農業法案在5年的時間將花費2890億美元,比2002~2007年的補貼多1705億美元,增幅達143%;烏拉圭回合協議對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也沒有太大影響,歐盟繼續實行補貼政策,繼續堅持進口壁壘並加強「綠色壁壘」等非關稅壁壘,增大國外農產品進口的難度,因而國際農產品貿易環境並未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2001年WTO啟動多哈回合談判,由於已開發國家拒絕在農產品貿易問題上承擔更多的義務,使多哈回合談判停滯不前。隨著已開發國家的農產品如潮水般湧入發展中國家,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更加一蹶不振,而由於已開發國家拒不承擔相應義務,許多發展中國家發現「它們不能提高它們的出口量。供給方限制使這些國家無法利用全球市場增長的機會」 。由於購買力下降,許多發展中國家一直處於慢性糧食危機之中。
  
  已開發國家生物能源製造加劇了糧食危機
  
  據世界銀行報告,目前美國有近三分之一的玉米用於生產生物能源,歐盟則有大約一半植物油用於生產生物能源,已開發國家生物能源的發展成為當前糧食危機最主要的驅動因素。美歐堅持其生物能源計劃,美國計劃到2012年使生物燃料乙醇的產量提高到3000萬噸,2017年達到1.2億噸;歐盟計劃將在2010年將生物能源占 交通 能源使用量的比例提高到5.8%,2020年提高到10%,這將使糧食危機結構化、長期化。美歐在生物能源問題上拒不按自由貿易原則行事也進一步惡化了糧食危機,巴西等國由於特殊的 自然 環境能夠以比美歐低得多的成本生產生物能源,因而如果美歐按比較優勢原則從國外進口生物能源,就可以節省大量的糧食從而使糧價不致上漲過高過快,然而這些國家和組織卻以「能源獨立」為藉口,對生物燃料進口課以重稅,並加大對本國生物燃料種植及生產的補貼,從而加劇了糧食危機。它們還有計劃地減少糧食產量,歐盟要求農場主每年必須將一定比例的土地閒置,美國農田長期有1/3處於休耕狀態。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