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淺論兒童問題行為的界定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論文 摘要:在 教育 過程中,教育者需要對兒童的各種行為表現做出合理的評估判斷,以幫助教育計劃的實施,在此過程當中將涉及「問題行為」這一概念的界定問題。本文就兒童問題行為的概念、分類,以及判定問題行為的理論依據和具體操作方法一一作了評述,以期此文有助於廣大中小學教師正確合理地判斷兒童的行為表現。
  論文關鍵詞:兒童問題 行為界定
  一、兒童問題行為概念界定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與區分
  問題行為(behaviorproblem)又叫做行為問題,它的界定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各個研究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提出了眾多概念,在實際應用中,問題行為與不良行為、行為異常、偏差行為、行為障礙、犯罪行為、變態行為等諸多概念存在混用或是等同的情況。
  筆者認為:首先,從程度上區分,「問題行為、不良行為、行為異常、偏差行為」多指雖然偏離常態但偏離程度較輕的行為,而「行為障礙、犯罪行為和變態行為」則是偏離常態程度相當嚴重的行為。其次,從行為矯正者的角度區分,「問題行為、不良行為、行為異常、偏差行為」等多為教師和家長的教育糾正,而「行為障礙、變態行為」多為專業心理或醫療工作者的工作對象,而「犯罪行為」則由司法人員負責。最後,從發生頻率上區分,「問題行為、不良行為、行為異常、偏差行為」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是較為常見的,而「行為障礙、犯罪行為和變態行為」這三類行為在兒童身上發生的頻率上要小得多。鑒於以上三點理由,問題行為和不良行為、行為異常、偏差行為等是同一層次的概念,可以互通使用,而行為障礙、犯罪行為和變態行為則不能與問題行為混用。
  (二)兒童問題行為的概念
  各個學者分別從社會適應、情緒、人格、學業、品質、道德、病理、紀律等方面綜合闡述問題行為,涉及到心理、社會、醫學、教育等多個學科領域。儘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盡相同,但是基本上可以確定的是問題行為包含了三層含義:1.問題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產生不利影響。2.問題行為不符合社會期望而不被人們所接受。3.問題行為或輕度或重度地偏離於同齡人的正常行為。
  另外可以確定的是,問題行為在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我們在提及問題行為時,關注的是行為本身,而不是對行為發生者做出整體評價,也就是說要區分好「問題行為」和「問題兒童」的概念。比如:問題行為可以存在於差生身上,也可以存在於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身上,不能片面地認為問題行為只有在差生身上才會出現。關於問題行為與差生的關係需要辯證地看待,差生有狹義和廣義兩個概念,狹義的差生僅指學業成就較低的學生,他並不表現出問題行為或是表現出較少的問題行為。廣義的差生則指「問題兒童」,他們不僅表現出學業成就不良,而且在道德行為、價值觀和人生觀等多個面綜合表現出不良、不妥,甚至是壞的特徵,在他的身上則通常表現出更多或是程度更為嚴重的問題行為。所以,筆者認為問題行為指:對自己和他人產生不利影響,不符合社會期望而不被人們所接受的行為,它不同程度地偏離了同齡人的正常行為,但在兒童的生活學習當中較常發生,需要教育者給予矯正。
  二、問題行為的分類情況
  一種較為簡單的分類方法是依據行為的外顯與否分為兩類,如:美國威克曼(Wickman.E.K)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把問題行為分為擾亂性的(如破壞課堂秩序、不遵守紀律等)和心理性的(如退縮、抑鬱、神經過敏等)兩類。阿肯巴克(T.M.Achenbach)將其分為內隱行為問題和外顯行為問題。內隱性的包括退縮、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六個維度,外顯性的包括違紀和攻擊兩個維度。孫煌明主張把問題行為分為外向性的(攻擊行為)和內向性的(退縮行為)兩類。這種分類方法的缺點是分界較不明確,如上課不認真聽講,既可以表現為外向的擾亂課堂,也可以表現為內向的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左其沛等人用內部動因、外部情境、心理活動狀態及個性特點、行為方式及其特點、行為後果、自我評價及體驗、性質程度等七項指標,將問題行為分為四類:1.過失型,由不正當或不合理的需要,或由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等心理引起,由於缺乏知識經驗或能力不足,採取了不適當的行為而產生的違反紀律和一般行為規則的行為,帶有情境性、偶發性和盲目性等特點。2.品德不良型,由不良需要引起,受不良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支配產生的違反道德規範、損害他人和集體利益的不良行為,帶有經常性、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3.攻擊型,由挫折造成的憤怒、不滿等情緒所引起並受一定氣質性格所制約,如與他人發生衝突時產生的發泄、對立、反抗、遷怒等攻擊性行為,一般帶有公開性、暴發性等特點。4.壓抑型,由挫折引起焦慮,受一定氣質性格的制約,在挫折持續作用的條件下所產生的逃避、消極、自暴自棄等行為,一般帶有隱匿性、持續性等特點。
  三、判定問題行為的理論依據
  (一)心 理學 依據
  從縱向來看,需要了解兒童 發展 的階段性特徵和年齡特徵,從橫向來看,需要了解兒童在思維、情感、意志、興趣、動機等各個心理特徵,根據發展心理學相關理論,把握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正常身心特徵和異常身心特徵的界限。比如吮吸拇指在嬰幼兒時期被認為是正常的,到了小學或中學就不被接受。兒童心理的發展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其生理機能、認知能力、行為控制與調節都處在逐步完善的動態過程當中,呈現的發展趨勢不是線形上升而是螺旋上升,且存在個體發展的獨特性,所以需要處理好共性與特性間的關係。如處於人生關鍵過渡期的青春期學生,表現出幼稚思維與成熟思想的混合交替,這就需要對其中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了解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兒童的不同身心發展特點有助於對他們行為特徵的準確把握,從而防止問題行為的忽視或是誤判。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