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關於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研究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關鍵是要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中,把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作為主要途徑。特別是要創新發展以高新技術為特徵的現代裝備製造業作為突破口,加快我國的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進程,努力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創新型人才,這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在更高階段上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逐步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協調發展;創新;裝備製造業;人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逐步走向強盛,我們的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都保持在9%左右,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實力已經和解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語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物質財富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實踐證明,中國經濟的逐步強盛,就是堅持正確的經濟發展道路的結果。但是,我們還要看到,現階段,我們國家的國民經濟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來說,我們的經濟還處在發展的過程之中,我們的國民經濟還不夠強大,我們國家還需要大力發展國民經濟。
  
  一、國民經濟各產業和行業的協調發展
  
  國民經濟這個範疇,包括各部門各行業各企業,如第一產業中的農業、第二產業中的工業、第三產業中的商業、交通運輸業等。在不同的產業部門內部又分為許多行業,如農業中的飼養業、林業、種植業;工業部門的鋼鐵、機械製造工業等;商業中的批發、零售業等。各個行業之間相互聯繫,形成國民經濟的有機統一體。
  1.國民經濟按比例協調發展的規律國民經濟的運行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如果國民經濟的發展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那麼它的發展就會遇到波動與障礙。國民經濟運行的規律性,主要體現在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上。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就是各個產業、各個行業、各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種原料、材料,同時又能把生產出的大量產品順利地銷售出去,既要滿足各生產企業對生產資料的需要,又要同時滿足城鄉居民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發展的合理結構,以及各產業內部按比例地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最優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問題。
  農業的發展是保障國民經濟全面發展的基礎。農業生產的產品除了農村居民自用部分外,還要提供給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業企業提供充足的糧食、禽畜等產品作原料。另外,工業生產的產品,還要有一部分用來滿足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的需要,對農業擴大再生產的規模和發展速度起著重要作用。
  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工業部門生產的產品,要能滿足工業再生產和城鄉居民對生活消費用品的需要。在工業內部各行業和各企業之間,生產的各種勞動資料和各種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種原材料,要能相互滿足需要,工業的各行業和各企業的生產才能協調地發展。除農業、工業之外的交通運輸業、金融業、商業等行業,也在國民經濟的物質生產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交通運輸業,生產部門生產出來的產品要經過運輸,才能從生產地運到銷售地,運輸業如果發展不夠,就會有一些產品運輸不出去而無法銷售,會制約生產的發展,所以運輸業是和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聯繫在一起的,也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部門。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間以及各產業內部是相互聯繫的,需要相互的協調發展,才能促使國民經濟結構更加合理。所謂結構合理,就是它們要符合一定的比例關係。它們之間比例關係協調的具體表現,即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相互滿足需要,形成資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某一種數量的商品不能滿足購買者需要,它們的價格不僅會上漲,甚至購買不到,這就會影響購買者的生產;如果某一種類的產品生產過多,大量被積壓,這又會造成物資和生產這些產品的勞動力的大量浪費,這兩種情況,都會給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損失。為了能使經濟結構在發展過程中經常處於合比例的狀態,國家還必須加強宏觀調控,處理好各產業及其內部之間的比例關係。
  2.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及其增長速度處於國際前列。然而,在這種高速增長的背後,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各產業之間的比例不盡合理,有些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落後,國民經濟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對產業結構問題進行戰略性調整,同時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集約型轉變與全面發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並從根本上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持久性。
  從國際經濟環境看,經濟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世界各國尤其是已開發國家都在加緊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與升級,這對於我國來說,機遇、挑戰並存。我國必須實現產業結構與增長方式的調整與轉變,這既是我國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從國內來說,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約束日益突出,經濟結構調整與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是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的中心內容。
  從當前來看,我國部分產業發展層次偏低與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使得一些產品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形成結構性的供過於求。「在全國600種主要消費品中,今年上半年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0種,占28.3%;供過於求的商品430種,占71.7%,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與2005年下半年相比,基本持平。」[1]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呈現粗放的特徵,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導致核心技術能力與產品嚴重地受制於人,不得不依賴進口。「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窘況:賣8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A380空客;100%的光纖製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晶片、70%的轎車製造設備都要依賴進口。」[2]這些狀況說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已經迫在眉睫,否則我們就只能處於產業的低端,處處受制於人。要擺脫這種狀況,就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關鍵在於實現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在於具有一大批掌握關鍵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型企業,這才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基礎。
  我們還應看到,依賴於生產要素高投入為特徵的經濟高增長,不僅消耗了大量資源,而且對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挑戰。「火力發電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22.5%,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高21%,水泥綜合能耗高45%。目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總量的4.1%,而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的消費量卻分別為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和40%。」[3]眾所周知,土地是寶貴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按照國家統計局和農業部公布的相關數據,我國的耕地面積在1996-2003年的7年中,由19.5億畝減少到18.5億畝,整整減少了1億畝[4]。這種高消耗、高排放、高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難以支撐中國的未來發展。這種粗放型增長所伴隨的資源、環境透支問題必將累積出更多矛盾,必然長期制約中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必然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集約化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我們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同時,要注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