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重提經濟史學科研究對象的問題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中國 經濟 史學科的建設,需要理論的 指導 。事實是,這門學科的任何一次較為重要的進步,都是以理論的開拓為先導的。在中國經濟史學科取得巨大成就,面臨如何深入的今天,加強理論的研究,已成為學科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關係到學科發展的理論,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科研究對象的有關理論。如研究中國商品經濟史時,討論有關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的理論;研究中國封建 社會 經濟史時,討論有關封建主義經濟的理論;研究中國土地制度史時,討論有關土地制度的理論,如此等等。另一類是學科本身的有關理論。諸如中國經濟史學科的對象、任務、社會功能、指導思想、研究方法、敘述方法、 歷史 等等。前一類屬於 經濟學 的一般理論,或廣義 政治 經濟學。後一類屬於本學科的專門理論,或中國經濟史的學科理論。本文僅就後一種學科理論中的對象問題談點意見。
從50年代起,關於經濟史學科研究對象的討論,時斷時續,步步前進。其中的分歧,主要涉及兩個問題。
一是對象的橫斷方面,即研究的面有多寬。30多年的討論,基本上是限於這個方面。在50年代,對此有3種見解。①生產關係。①②生產關係為主、生產力為次或生產方式。②③社會經濟整體的發展過程,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和統一、發展過程。③有人說:「五十年代,曾有一場關於經濟史研究對象的討論,認為經濟史研究的對象是生產關係,不應包括生產力。這顯然受當時蘇聯經濟理論的影響。」④這種概括,就其對國內50年代的討論情況而言,沒有全面包括上述3種意見,以致給人一個錯覺,似乎經濟史學科應研究生產力的觀點是後來才提出的;就其受蘇聯經濟理論的影響而言,也不盡合乎實際。在蘇聯,從30年代到50年代,對經濟史學科對象的提法也是多樣的。占主導地位的,其著作後來有中譯本,在中國影響較大的是梁士琴科和瓊圖洛夫的觀點。他們認為:國民經濟史「乃是研究生產的發展,研究數十世紀以來生產方式的新舊更替,研究生產力與人們生產關係的發展」,⑤「國民經濟史這門學科的對象是研究生產,研究它在許多世紀內依次更替的生產方式的發展,研究歷史上一定的生產關係形態中的生產力的發展」。⑥看來,他們很重視對生產力發展的研究,其研究對象並不限於生產關係。
進入80年代,關於經濟史研究對象的見解紛呈。值得注意的新提法有3種。①各個時期的社會經濟運行的規律。⑦②既不是生產關係,又不是生產力,也不是生產方式,而是社會經濟結構或全部社會經濟的總和,包括生產力結構和生產關係結構,包括各部門、各產業、
-------------------
① 孫健:《國民經濟史的對象、方法和任務》,《經濟研究》1957年第2期.
② 李運元:《試論國民經濟的研究對象》,《經濟研究》,1957年第6期。邵敬勛:《國民經濟史的對象、任務和方法》,《東北人大學報》1957年第4期。
③ 趙德馨:《關於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的分期問題》,《學術月刊》1960年第53頁。
④ 吳承明:《關於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的意見》,《晉陽學刊》1982年第l期。
⑤ 梁士琴科:《蘇聯國民經濟史》中譯本第l卷第5頁,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
⑥ 瓊圖洛夫:《外國經濟史》中譯本第4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
⑦ 傅築夫:《進一步加強經濟史研究》,《天津社會科學》1982年第6期.

各地區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國民經濟的各種比例。諸如各種產業結構、經濟技術結構、所有制結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產品結構和進出口產品結構,賦稅結構、 金融 政策結構、階級結構。①③既要研究生產關係,又要研究生產力。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反映這兩者的適合或不適合,就是經濟史的全部內容。不講生產力,生產關係也就無規律可言了。不講生產力,經濟史就變成抽象的歷史,經濟史就愈講愈空。②
二是對象的縱向方面,即研究的時限有多長。中國經濟史研究對象的時間界限,上起遠古或原始社會,可以說是一致的認識。至於下限,實際上早有不同見解。1958年,我們著手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經濟發展過程,有人認為這不屬於經濟史學科的範圍。這種觀點見之於文字,是近十年內的事。有一位著名的中國經濟史學者給「中國經濟史(Chinese economic history)下的定義是:「中國自遠古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經濟發展演變的歷史。」③在這個定義中,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發展演變的歷史。按照這種觀點,研究這段歷史,能否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或「中國現代經濟史」,是否屬於中國經濟史學科範圍之列,便也成為值得斟酌的了。另一些人的觀點不同。他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經濟發展過程,不僅是中國經濟史學科的研究對象,而且應當是研究的重點或重點之一,應當是今後的主攻方向。④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的一些人,


---------------------
① 魏永理:《中國近代經濟史綱》上《緒論》,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頁。
② 吳承明:《關於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的意見》,《晉陽學刊》1982年第l期。許滌新:《(中國 資本主義 發展史)總序》。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l卷《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5頁。
③ 吳承明:《中國經濟史》,《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學》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1頁。許滌新、吳承明主編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的第四卷寫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事情,對資本主義經濟的 社會主義 改造。
④ 梁秀峰:《經濟史研究應重點深入》。《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l期。

在實踐中已經將他們的著作的下限寫到1984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第一階段結束之年)①或1985年(第六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②個別的寫到了1988年,即成書的前一年。③
從上述分歧中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史學科對象這個理論問題,是怎樣關係著這門學科的基本內容與前進方向,關係著這門學科研究的實踐。重新提出這個問題來討論,是學科發展的迫切要求。
為了學科對象問題的研究步步深入,為了使討論取得有效的成果,有利於學科建設的實踐,注意以下幾點或許是有益的。
(一)從對實踐的分析中抽象出理論,並以實踐 檢驗 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50年代的討論中,除個別人有著作,可以從其著作即實踐中檢驗其理論主張外,多數人沒有論著,缺乏以其實踐檢驗其理論的條件。那時的有些文章,因為無實踐的體會或從實踐中得到的認識作基礎,顯得議論空泛,討論也限於概念之爭。對於研究中國經濟史科學對象這個問題來說,與50年代比,現在的條件好多了。其中之一是大多數立論者不僅有對對象的理論說明,而且親身實踐,寫出著作,他們的著作理應是他們的理論主張付諸實踐的產物與範本。這樣,作者從實踐中會對研究對象有新的體會,讀者可以對其著作進行具體的分析。
-----------------------
① 趙德馨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綱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趙德馨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66》》,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李宗植,張壽彭編:《中國現代經濟史》,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② 柳隨年、吳群敢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簡明教程》,高等 教育 出版社1988年版。李德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簡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 陳昌智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簡史》,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嚴中平先生多年強調經濟史是研究生產關係的學科,並以此指導由他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1987年書成,他在「編輯說明」中寫道:「本書原想寫成體系完整、內容全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