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三物理套題講解教案

2023年09月27日

- txt下載

作為一名高三物理老師,你知道如何寫一篇高三物理套題講解教案嗎?它能幫助你的物理教育活動順利進行,並對你提高教學質量有積極的幫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於高三物理套題講解教案,希望你喜歡。
高三物理套題講解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基礎上,研究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況,學習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
2.對功和能及其關係的理解和認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節教學是本章教學內容的總結。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關係,明確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並能應用它處理有關問題。
3.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認識功和能的關係,為學生今後能夠運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熱學、電學知識,為學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規律——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和理解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掌握應用這一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和認識功和能的關係。
2.本節教學實質是滲透功能原理的觀點,在教學中不必出現功能原理的名稱。功能原理內容與動能定理的區別和聯繫是本節教學的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點問題,必須使學生對「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的認識,從籠統、膚淺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確認識「某種形式能的變化,用什麼力做功去量度」。
3.對功、能概念及其關係的認識和理解,不僅是本節、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在今後的學習中還將不斷對上述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認識。
三、教具
投影儀、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合複習機械能守恆定律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1.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及物體機械能守恆的條件各是什麼?
評價學生回答後,教師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做功,物體的機械能如何變化?物體機械能的變化和哪些力做功有關呢?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是什麼呢?
教師提出問題之後引起學生的注意,並不要求學生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機械能守恆是有條件的。大量現象表明,許多物體的機械能是不守恆的。例如從車站開出的車輛、起飛或降落的飛機、打入木塊的子彈等等。
分析上述物體機械能不守恆的原因:從車站開出的車輛機械能增加,是由於牽引力(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對車輛做正功;射入木塊後子彈的機械能減少,是由於阻力對子彈做負功。
重力和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和物體機械能變化有什麼關係,是本節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二)教學過程設計
提出問題:下面我們根據已掌握的動能定理和有關機械能的知識,分析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律。
1.物體機械能的變化
問題:質量m的小滑塊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從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處,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圖所示,分析此過程中滑塊機械能的變化與各力做功的關係。
引導學生根據動能定理進一步分析、探討小滑塊機械能變化與做功的關係。歸納學生分析,明確:
選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為參考平面。根據動能定理∑W=ΔEk,有
由幾何關係,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導學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1)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是使物體機械能發生變化的原因;
(2)重力和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和,等於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量。這是物體機械能變化所遵循的基本規律。
2.對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1)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數和,E1、E2分別表示物體初、末狀態的機械能,ΔE表示物體機械能變化量。
(2)對W外=E2-E1進一步分析可知:
(i)當W外>0時,E2>E1,物體機械能增加;當W外<0時,E2
(ii)若W外=0,則E2=E1,即物體機械能守恆。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機械能守恆定律在內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關係的表達式。
(3)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過程,其實質是其它形式的能與機械能相互轉化的過程。
例1.質量4.0×103kg的汽車開上一山坡。汽車沿山坡每前進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時汽車速度為5m/s,沿山坡行駛500m後速度變為10m/s。已知車行駛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車重的0.01倍,試求:(1)此過程中汽車所受牽引力做功多少?(2)汽車所受平均牽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題要求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求解。
引導學生思考與分析:
(1)如何依據W外=E2-E1求解本題?應用該規律求解問題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用W外=E2-E1求解本題,與應用動能定理∑W=Ek2-Ek1有什麼區別?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給出例題求解的主要過程:
取汽車開始時所在位置為參考平面,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W外=E2-E1解題時,要著重分析清楚重力、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的功,以及此過程中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這既是應用此規律解題的基本要求,也是與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重要區別。
例2.將一個小物體以100J的初動能從地面豎直向上拋出。物體向上運動經過某一位置P時,它的動能減少了80J,此時其重力勢能增加了60J。已知物體在運動中所受空氣阻力大小不變,求小物體返回地面時動能多大?
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1)運動過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麼力對小物體做功?做正功還是做負功?能否知道這些力對物體所做功的比例關係?
(2)小物體動能、重力勢能以及機械能變化的關係如何?每一種形式能量的變化,應該用什麼力所做的功量度?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指出:
(1)運動過程中重力和阻力對小物體做功。
(2)小物體動能變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數和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機械能的變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於重力和阻力大小不變,在某一過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關係可以通過相應能量的變化求出。
(4)根據物體的機械能E=Ek+Ep,可以知道經過P點時,物體動能變化量大小ΔEk=80J,機械能變化量大小ΔE=20J。
例題求解主要過程:
上升到點時,物體機械能損失量為
由於物體所受阻力大小不變,下落過程中物體損失的機械能與上升過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時,物體的動能大小為
E′k=Ek0-2ΔE′=50J
本例題小結:
通過本例題分析,應該對功和能量變化有更具體的認識,同時應注意學習綜合運用動能定理和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思考題(留給學生課後練習):
(1)運動中物體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幾分之幾?
(2)物體經過P點後還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幾分之幾?
五、課堂小結
本小結既是本節課的第3項內容,也是本章的小結。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運動狀態的物理量,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物體運動形式發生變化,物體的能都相應隨之變化;做功是使物體能量發生變化的一種方式,物體能量的變化可以用相應的力做功量度。
(2)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能量發生變化,不能理解為功變成能,而是通過力做功的過程,使物體之間發生能量的傳遞與轉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體間發生能的傳遞與轉化,但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自然界中,物體的能量在傳遞、轉化過程中總是遵循能量守恆這一基本規律的。
六、說明
本節內容的處理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而定,學生基礎較好,可介紹較多內容;學生基礎較差,不一定要求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律解題,只需對功和能關係有初步了解即可。
高三物理套題講解教案2
一、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讓物塊在旋轉的平台上儘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物塊為什麼可以做勻速圓周運動?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從實驗引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
二、新課教學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物塊進行受力分析:物塊受到重力、摩擦力與支持力。
教師:物塊所受到的合力是什麼?
學生:重力與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師:這個合力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思考並回答:方向指向圓周運動的圓心。
教師:得出向心力的定義: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指向圓心的合力。
(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暢。)
2.感受向心力
學生:學生手拉著細繩的一端,使帶細繩的鋼球在水平面內儘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鋼球在水平面內儘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什麼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學生:對鋼球進行受力分析,發現拉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設計意圖:利用常見的小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增強學生對向心力的感性認識。)
教師:也就是說,鋼球受到的拉力充當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家動手實驗並猜想:拉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體驗並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與鋼球的質量m、線速度的v、角速度
高三物理套題講解教案3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和聯繫.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與位移的區別.
3.知道標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時間、時刻和路程是標量.
4.能用數軸或一維直線坐標表示時刻和時間、位置和位移.
5.知道時刻與位置、時間與位移的對應關係.
過程與方法
1.圍繞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與交流,聯繫實際引出時間、時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學生學會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的處理方法.
2.會用坐標表示時刻與時間、位置和位移及相關方向
3.會用矢量表示和計算質點位移,用標量表示路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時間位移的學習,要讓學生了解生活與物理的關係,同時學會用科學的思維看待事實.
2.通過用物理量表示質點不同時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時間內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體驗,領略物理方法的奧妙,體會科學的力量.
3.養成良好的思考表述習慣和科學的價值觀.
4.從知識是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思想中,培養同學們建立事物是相互聯繫的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時間和時刻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與路程的區別.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時間與時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會用有向線段表示位移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時刻和時間間隔
1.基本知識
(1)時刻是指某一瞬間,時間間隔表示某一過程.
(2)在表示時間的數軸上,時刻用點來表示,時間用線段來表示.
(3)在國際單位制中,表示時間和時刻的單位是秒,它的符號是s.
2.思考判斷
(1)時刻和時間間隔都是時間,沒有本質區別.(×)
(2)飛機8點40分從上海起飛,10點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別指的是兩個時間間隔.(×)
(3)20年10月25日23時33分在西昌成功將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25日23時33分,指的是時刻.(√)
探究交流
時間的常用單位有哪些?生活中、實驗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計時儀器?
【提示】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常用單位有分鐘、小時,還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種鐘錶來計時,實驗室和運動場上常用停表來測量時間,若要比較精確地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有時需要測量和記錄很短的時間,學校的實驗室中常用電磁打點計時器或電火花計時器來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知識
(1)路程
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2)位移
①物理意義:表示物體(質點)位置變化的物理量.
②定義:從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條有向線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間有向線段的長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考判斷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於位移的大小.(×)
(2)物體運動時,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車裡程表中標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車從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個人從北京去重慶,可以乘火車,也可以乘飛機,還可以先乘火車到武漢,然後再乘輪船沿長江到重慶,如圖所示,則他的運動軌跡、位置變動、走過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運動軌跡不同,走過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變動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標量
1.基本知識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標量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質量、時間、路程等.
(3)運算法則
兩個標量的加減遵從算術加減法,而矢量則不同,後面將學習到.
2.思考判斷
(1)負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強向東行進5m,張偉向北行進也5m,他們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標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溫度是標量還是矢量?+2℃和-5℃哪一個溫度高?
【提示】溫度是標量,其正、負表示相對大小,所以+2℃比-5℃溫度高.
高三物理套題講解教案4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會作力的圖示.
2.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會確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教學重難點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圖示.
2.重力產生的原因,確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教學過程
[知識探究]
一、力和力的圖示
[問題設計]
做一做以下實驗,看看會發生什麼現象,總結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鋼球在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線運動,在小鋼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鐵,小鋼球靠近磁鐵時;
(2)在與小鋼球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塊磁鐵;
(3)分別用手拉和壓彈簧.
答案
(1)小鋼球的速度越來越大;
(2)小鋼球的速度方向發生了變化;
(3)用手拉彈簧,彈簧伸長;用手壓彈簧,彈簧縮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或使物體發生形變.
[要點提煉]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質性: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獨立存在.我們談到一個力時,一定同時具有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2)力的相互性:力總是成對出現的.施力物體同時又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又是施力物體.
(3)矢量性:力不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或使物體發生形變.
說明只要一個物體的速度變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還是速度的方向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就發生變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圖示:用一條帶箭頭的線段(有向線段)來表示力.
①線段的長短(嚴格按標度畫)表示力的大小;②箭頭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頭)常畫在力的作用點上(在有些問題中為了方便,常把物體用一個點表示).
注意(1)標度的選取應根據力的大小合理設計.一般情況下,線段應取2~5個整數段標度的長度.(2)畫同一物體受到的不同力時要用同一標度.
(2)力的示意圖:用一條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二、重力
[問題設計]
秋天到了,金黃的樹葉離開枝頭總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總是由高處流向低處;無論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終總會落到地面上……試解釋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於地球的吸引才會使物體落向地面,才會使水往低處流.
[要點提煉]
1.重力定義: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產生原因: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但不能說成「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3.大小:G=mg,g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點,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不同地點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與物體是否受其他力無關)
4.方向: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豎直向下不是垂直於支撐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點: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點.
(2)重心位置與質量分布和物體形狀有關,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體上.
高三物理套題講解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機械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區別;
(2)知道當力與位移方向的夾角大於90時,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計算:
(1)知道計算機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標量。
(2)能夠用公式W=Fscos進行有關計算。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在理解力對物體做功的兩個要素的基礎上掌握機械功的計算公式。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與物體運動的位移容易混淆,這是難點。
3.要使學生對負功的意義有所認識,也較困難,也是難點。
三、教具
帶有牽引細線的滑塊(或小車)。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功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學習過功的一些初步知識,今天我們又來學習功的有關知識,絕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要使我們對功的認識再提高一步。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功的概念
先請同學回顧一下初中學過的與功的概念密切相關的如下兩個問題:什麼叫做功?誰對誰做功?然後做如下總結並板書:
(1)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並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了位移,物理學中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然後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塊沿拉力方向在講桌上滑動一段距離,並將示意圖畫到黑板上,與同學一起討論如下問題:在上述過程中,拉力F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滑塊所受的重力mg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桌面對滑塊的支持力N是否對滑塊做了功?強調指出,分析一個力是否對物體做功,關鍵是要看受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總結並板書:
(2)在物理學中,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圖1提出:力F使滑塊發生位移s這個過程中,F對滑塊做了多少功如何計算?由同學回答出如下計算公式:W=Fs。就此再進一步提問:如果細繩斜向上拉滑塊,這種情況下滑塊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與同學一起分析並得出這一位移為scos。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計算公式:
W=Fscos
再根據公式W=Fs做啟發式提問:按此公式考慮,只要F與s在同一直線上,乘起來就可以求得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在圖2中,我們是將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們將力F分解到物體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麼結果?至此在圖2中將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這個分力為Fcos,再與s相乘,結果仍然是W=Fscos。就此指出,計算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大小,與力F的大小、物體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間的夾角有關,且此計算公式有普遍意義(對計算機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書:
W=Fscos
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餘弦三者的乘積。
接下來給出F=100N、s=5m、=37,與同學一起計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說明1Nm這個功的大小被規定為功的單位,為方便起見,取名為焦耳,符號為J,即1J=1Nm。最後明確板書為:
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負功
(1)首先對功的計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與學生共同討論。從cos的可能值入手討論,指出功W可能為正值、負值或零,再進一步說明,力F與s間夾角的取值範圍,最後總結並作如下板書:
當090時,cos為正值,W為正值,稱為力對物體做正功,或稱為力對物體做功。
當=90時,cos=0,W=0,力對物體做零功,即力對物體不做功。
當90180時,cos為負值,W為負值,稱為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功。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