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當前學校治理能力存在的問題與提升對策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明確強調,要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構建“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教育發展新格局。實行管辦評分離的改革,不僅是一個新的教育管理機制的構建,而且是一項重要的制度設計,它對教育部門、學校和社會都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對學校來說,提升學校治理能力成為當務之急。
一、管辦評分離考量學校的治校智慧
在我國,由於長期以來教育工作呈現的是“管評辦”一體化,所有教育管理方面的權力基本上都被教育行政部門所掌控,學校沒有一定的辦學自主權,學校缺乏辦學活力,這些問題的發生大多是由於管理理念落後、管理體制落後而導致的管理方式落後、管理能力落後的結果。
因此,推進教育領域管辦評分離,旨在釐清政府的管理權、學校的自主權及社會的參與權的權限邊界,激活各方面的積極性。實際上它也是對各主體在新機制運行下管理智慧的挑戰,而對學校來說,它是這三者之中的重點與焦點,因此尤為突出。
首先,就目前辦學的外部形勢看:學校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學校與當地政府具有密切關係,在新的管理體制下,政府不僅擁有對辦學方向、教育目標的決定權,而且擁有資源配置權,因此,如何與政府處理好相互協調的關係,對學校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校如何應對外來競爭?同時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內學校也面臨著國外學校的諸多挑戰,去國外的小留學生數量不斷攀升;學校如何加強社會力量參與管理?管辦評分離一方面的確為學校實施自主管理鬆了綁,把辦學自主權交還給了學校,為學校的自主性校本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寬廣平台。但權利與責任也是對應的,在給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同時,也給學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為管辦評分離的改革使學校從原來的政府扶著走、推著走轉變為自主獨立行走。在這種情形下,學校已不能像過去那樣有教育部門這頂大傘撐著,可以減少某些辦學風險以圖安全,而今需要獨立行使辦學的責任,獨立應對辦學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和挑戰,這對學校的辦學智慧無疑是一種重要的考量。
其次,從學校內部管理來看,學校擴大辦學自主權後,對最大限度地激發學校內部的活力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如何規範、強化內部管理,提高內部管理的有效性,對新形勢下的學校來說無疑又是一個新的課題。(1)學校針對政府確定的教育目標與要求、課程標準與人才培養規格,根據國家有關教育法律法規,結合學校實際,可以自主實施教育教學與管理方式。但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能否以更便捷的路徑、高效的行動來達到這一目標,還是走了遠路、繞了彎路,甚至南轅北轍,這取決於學校領導的智慧與能力。學校再也不能沿襲過去那種重傳授知識、輕文化育人,重考試分數、輕全面育人,重培養尖子學生、輕面向全體的做法,不能再搞應付督導檢查、自欺欺人的“兩張課表”或搞那些不顧學生興趣愛好特點的所謂素質教育的活動。而要切切實實地去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真正落實“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這是對學校膽量與智慧的考驗。(2)從學校管理要素作用發揮的角度審視,如何組織協調好學校內部的人財物及時間空間信息這些管理資源,並使之發揮最大的效益,這一重要責任現在完完全全地落到了學校身上。就我國目前來看,基礎教育的教育資源比之過去有了較大增加,但總體上還是不富裕的,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還比較緊張。政府雖然積極推進中小學骨幹教師、校長區域、校際交流,但這些畢竟還不能根本性地解決優質教育資源緊張的問題。作為學校首要的是根據校內現有的教育資源情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設計安排,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建立科學的大數據管理系統。有針對性地吸收各種社會資源,使之儘可能地達到合理狀態,如果學校不能有效調配、合理組織已有的各種教育資源,或者仍然像以前一樣採取向上“等、靠、要”的辦法,勢必會嚴重阻礙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學校的發展。(3)從加強學校執行力角度看,需要學校按照教育教學的要求,改變傳統的行政管理組織體系,建立系統高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強化各組織及其成員執行能力的提高。如果學校內部的組織體系與管理運行機制不能根據新的改革需要進行相應的轉變,勢必會使學校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事與願違。
二、當前學校治理能力存在的問題探究
治理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語境下的新型管理範式,至今已成為現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和價值追求,它充分體現了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對中小學校來說,推進管辦評分離後,自主的校本管理將成為一種常態化的管理制度。與一般意義上的管理不同,治理最突出的是要依法管理,表現為一種優化、良性、多元化、多角度的管理。然而,比較分析中小學在學校治理方面的現狀,我們認為學校治理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獨立性,主體意識偏弱
哲學上把主體意識解釋為主體的自我意識。對個體而言,它是人對於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根據。從內容上分析,自主意識和自由意識是主體意識的兩項重要內容。對一個組織來說,主體性對它的存在與發展極其重要。學校作為重要的、特殊的社會組織,承擔著立德樹人、傳承文明、創新文化等的重要使命,這些重要職能要求學校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按照教育規律自主、科學地辦學。然而,分析當前學校的辦學行為,在主體性方面存在著不少不足:一是在辦學模式上,同質性現象普遍,千校一面,有個性、有特色的學校缺乏;二是片面迎合某些功利性需求,為社會上的某些片面觀念所左右,忽視對教育規律、辦學規律的遵循,缺乏對學校教育真諦的堅守。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可厚非,社會拿學生考試、升學成績來評論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也是它的自由,但學校不能因此而改變自己的辦學策略,把“育人”變成“育分”,把“育文化”變成“教知識”,把“學校”變成“考試”的加工廠。一所學校如果獨立思維不足、人云亦云、人趨亦步,其治理能力必然低下。
2.囿於傳統,創新能力不足
學校的特徵決定了創新的重要性,只有學校管理的創新、教育教學的創新,才能有效滿足教師學生的發展需求,才能為師生的成長、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按創新理論的解釋,創新能力可分為產品(服務)創新能力、發展戰略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管理創新能力。就目前學校來說,創新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現為:習慣於以往的經驗和思維,滿足於眼前利益,或有改革但缺乏系統的思考,導致學校千校一面,缺乏個性、特色,也缺乏靈魂。在我國,歷次教育改革大多是以自上而下來推進的。改革的目標任務、內容要求、方式方法以及改革效果的評價基本上是由政府控制的,對大多數學校而言,往往是被推著行動的,而不是主動思考、積極參與的。在改革行動中,甚至對改革的意圖並不十分清晰,對自己學校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了解不詳,解決矛盾問題缺乏有效的方法策略,採取的措施路徑針對性不強。而這些情況的存在,不僅阻礙了某些改革的積極推進,學校自身也得不到改革所帶來的效果,而且因所謂的“改革”帶來了大量人財物的浪費,使得師生疲於應付、身心倦怠。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一些學校患上了“改革疲勞症”.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