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挖掘和保護秦腔傳統劇目的問題及策略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摘 要: 秦腔傳統劇目數量豐富、類型多樣,而當下常演的劇目屈指可數,大量優秀劇目瀕於失傳。秦腔傳統劇目挖掘保護存在著認識不足、資金和師資匱乏、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弊病。秦腔從業者應以「文化自信」的意識,積極落實國家的戲曲扶持政策,挖掘保護優秀傳統劇目。
  關鍵詞 : 秦腔;傳統劇目;挖掘保護;對策;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的定義,傳統劇目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各個歷史時期編寫,並經過舞台實踐保留下來的戲曲劇目。秦腔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其劇目數量豐富、類型多樣,包括神話、歷史、公案、婚戀、家庭等多種題材。僅陝西一省,20世紀50年代記錄整理的劇本就有3000餘種,1984年出版的《秦腔劇目初考》收錄傳統劇目1550種。此外,還有民國時期易俗社等班社中的文人創作的大量劇本未收入。
  一、秦腔傳統劇目保留現狀
  與「汗牛充棟」的傳統劇目相比,今天秦腔專業劇團能夠上演的劇目屈指可數。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事業單位)常演傳統本戲14個,三意社(國企單位)常演傳統本戲20個、折子戲24個,易俗社(國企單位)常演傳統本戲22個、折子戲30多個,以劇目豐富著稱的周至縣劇團(國企代管的縣級劇團)常演本戲也不過50餘個,折子戲60餘個。傳統劇目有3000多種,而今天一個劇團常演的劇目通常僅20多個,差距竟有百倍。當然,並非所有傳統劇目都有挖掘保護的價值,然而大量藝術價值極高的優秀劇目基本處於瀕危甚至失傳的地步,如《蘇秦激友》《木蘭寺》《吃魚》《撲池送親》《取成都》《太白醉寫》《十道本》《白玉鈿》已經絕響舞台多年,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因為這些優秀的劇目尚留有音像資料。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在「文化自信」思想的指導下,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陝西省政府下發了《關於支持秦腔等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此外還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等,然而秦腔舞台上的劇目數量並未有顯著的增加。
  二、秦腔傳統劇目挖掘保護存在的問題
  帶著這些疑問,筆者發布了面向秦腔演員的網絡調查問卷,共收到有效問卷88份,分別來自各級事業劇團、國企劇團和基層民營劇團,一半為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演員。從這些調查結果和近年來秦腔演出、評獎等活動來看,目前秦腔傳統劇目挖掘保護至少存在著以下幾大問題:
  (一)認識不足
  經過調查發現,很多演員對傳統劇目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認識。近80%的演員認為秦腔目前保留的傳統劇目過少,然而在回答「你願意恢復哪些傳統劇目時」,20%的演員無法說出具體的劇目名稱,15%的演員回答的是其他劇種的劇目或新編歷史劇,如《徐九經升官記》(京劇)、《鎖麟囊》(京劇)、《唐知縣審誥命》(豫劇)、《節婦吟》(梨園戲)、《游陽春夢》(創作於20世紀80年代)、《冼夫人》(創作於20世紀90年代)等。演員無法準確區分傳統劇目、移植古裝劇目和新編歷史劇目,認為只要是故事背景在古代,穿著古代服裝的戲就是傳統劇目。
  (二)缺乏師資和資金
  通過回答「你目前存在的困難是什麼」這一問題,可知「沒有老師,不知道該找誰學」、「沒有錢,請不來好老師」是青年演員普遍存在的困境。
  師資力量不足,優秀的傳統劇目自然不可能傳承下去。目前,秦腔項目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0人(陝西9人,甘肅1人),其中4人已經逝世,健在的6人除竇鳳琴在甘肅外,其餘5人都生活在西安,最年輕者馬友仙77歲,最年長者馬藍魚85歲,平均年齡81歲。2018年公布的陝西第五批省級秦腔項目非遺傳承人共7人,其中2人已經逝世,其餘5人也都是年過八旬的老人,全部生活在西安。傳承人年事已高,且幾乎全部集中在西安,這對青年演員尤其是基層演員的學習造成了很大不便。
  學習一出傳統劇目,除去食宿外,學費在幾千元到數萬元之間,而廣大青年演員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收入微薄,基層演員常年忙於演出,又面臨沉重的生活壓力,高昂的費用往往令他們望而卻步。而相比能夠獲得各種資助的新編劇目,傳統劇目能獲得的資金扶持寥寥無幾,也很難惠及基層。陝西省傳統秦腔流派傳承發展中心曾於2015年至2019年舉辦五期秦腔流派傳承班,傳授劉(毓中)派、蘇(育民)派、王(天民)派、余(巧雲)派和肖(若蘭)派的10個折子戲和一個本戲,然而最終由於開銷過大而停辦。
  (三)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
  1980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戲曲劇目工作座談會」上,確定了整理傳統戲以及創作新編歷史戲、現代戲三並舉的方針。但實際情況是現代戲、歷史戲創作多,傳統戲整理少,變成了「兩並舉」或「現代戲一舉」,各種評獎、會演的入門條件都必須是新編劇目。即使是在《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和《關於支持秦腔等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後,這種情況依舊沒有得到改善。
  以2021年5月在西安舉辦的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為例,參演要求必須是創作於2018至2021年的秦腔現代戲、新編歷史劇和經過重大整理改編的優秀傳統戲。在最終參演的11個大戲中,只有《潞安州》一出傳統戲,而這齣絕響舞台多年的冷戲也是獲得觀眾最高評價的。2019年6月在甘肅蘭州舉辦的第八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參演的12個劇目中10個為新編劇目,而經過重大改編的《清風亭》和青春版《楊門女將》,其舞颱風貌已與秦腔相去甚遠。
  即便是一些「復興」「搶救」傳統劇目的項目,往往也名不符實。2021年4月,共有3個劇目入選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展的秦腔傳統劇目復興計劃,分別是《紅娘》《出棠邑》和《雙官誥》,後兩齣是秦腔舞台上的常見劇目,似乎還不到「復興」的時候,而《紅娘》則完全是移植京劇的。2017年1月,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推出了國家級非遺「秦腔」搶救傳承劇目:《再續紅梅緣》,這是一出2015年才創作的新編劇目,竟然在兩年之後就列入搶救傳承名錄了。
  三、秦腔傳統劇目挖掘保護對策
  要挖掘保護秦腔優秀傳統劇目,必須秉承「文化自信」的理念,全面落實《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和《關於支持秦腔等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從理念宣傳、評獎和職稱晉升、師資和資金等各方面給予傳統劇目支持。
  (一)在理念和行動上把相關政策落實到位
  首先在理念上,文化主管部門、戲曲表演團體和演員個人,都應該意識到傳統劇目的藝術價值。文化主管部門和戲曲表演團體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定期舉辦「傳統劇目賞析」的線上講座活動,邀請著名演員和專家學者,為青年演員呈現出傳統劇目和前輩名家的藝術魅力,使得青年演員在理性上理解認同秦腔傳統劇目。
  其次在行動上,文化主管部門和戲曲表演團體應該把國家的相關政策落到實處,把各項「搶救」「復興」「傳承」項目落到實處,從項目的評選、實踐到驗收做到公開透明,接受業內和觀眾的評價,使用於傳統劇目的項目做到名符其實。
  (二)將傳統劇目納入評獎和職稱晉升的範疇
  此次調查中,在回答「你認為哪些因素阻礙了你對傳統劇目的學習」時,50%的演員選擇了「評獎和職稱」。評獎和職稱事關表演團體和演員個人的切身利益。傳統戲不能進入各種藝術節和會演,團體和個人無法獲獎,演員的職稱就無法得到晉升,那麼挖掘保護傳統劇目的積極性自然會大為降低。
  在各級藝術節和會演中,應該真正落實「三並舉」的原則,不必將「新編」或「重大改編」作為參賽的硬性條件。藝術節和會演應為傳統劇目設置專門的單元,對於挖掘保護瀕危失傳劇目的團體和個人應給予獎勵。在挖掘整理過程中,應該以文物保護「修舊如舊」的態度去對待戲曲遺產,整理和修改需要慎之又慎。
  如果為改編而改編,很可能使得一出優秀的劇目面目全非。
  在演員評獎和職稱晉升方面,應該把傳統戲納入考核範疇。傳統戲經過歷史的打磨,往往更能考驗演員「四功五法」的功底和塑造角色的能力。
  (三)在師資和資金方面給予青年演員扶持
  首先,在資金方面,應該給予傳統劇目以專項基金,在各項藝術基金中,設置傳統劇目挖掘保護單元,資助的力度和數額應與新編劇目持平。當下各戲曲團體的日常演出往往都是傳統戲,而申請資金和參與評獎的都是新編戲,造成了傳統戲得不到資助、新編戲沒有機會演出的窘境。新編戲由於缺乏打磨,往往藝術上比較粗糙,評完獎刀槍入庫已經是戲曲界人所共知的現象。如果能把一部分資金用來資助傳統劇目,無論是對團體還是個人,無疑更具有長遠價值。
  其次,在師資方面,應進一步擴大非遺項目傳承人和「名家傳戲」的評選,尤其是在秦腔緊缺的鬚生、花臉和丑角人才方面,要選拔一批身體素質好、教學責任心強、藝術水平高超的藝術家為青年演員傳藝。評選的範圍也不應局限於大城市的名家,基層劇團身懷絕技的前輩藝人也應該被授予傳承人的榮譽,這樣更方便基層院團的演員學習。還應舉辦各種形式的傳統劇目傳承班,為老師和學員解決食宿、交通方面的問題,使得雙方能夠順利地進行傳承。
  綜上所述,目前秦腔傳統劇目的挖掘保護工作不盡如人意,因此文化主管部門、戲曲表演團體、演員、評論家和觀眾,都應該有強烈的「文化自信」觀念和危機意識,從各個環節落實國家對戲曲工作的扶持政策,讓秦腔傳統劇目的魅力流傳後世。
  參考文獻
  [1]楊志烈秦腔劇目初考[M].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4.
  [2]王評章當前的整理改編傳統戲對劇種本體建設的時代意義[J].中國戲劇, 2021,(05).
  [3]趙莎莎秦腔傳統劇目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2019.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