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阿爾茨海默病——康複評定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針對損傷的外周神經,通過詳細的病史採集和體格檢查,儘可能詳盡的明確損傷部位、性質、運動、感覺、反射、自主神經等功能情況,初步判斷神經受損的部位和程度。周圍神經損傷早期評估結果對隨後的處理方案選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既可影響早期手術處理方案的選擇,也會影響後期康復治療計劃的制訂與修改。以下幾種情況需要非常注意:①合併肌肉損傷時,需要詳盡詢問病史及細緻的體格檢查,甚至精密儀器檢查才能明確判斷是否合併有肌肉損傷;②早期神經探查及修復手術的選擇需要依賴對神經損傷程度正確的判斷,如單純性臂叢神經上幹完全損傷很容易誤診為全臂叢的不完全性損傷,一旦誤診就可能錯過最佳時機;③臂叢神經損傷常伴有顱腦損傷、脊椎脊髓損傷或肢體骨折,也可伴血管或其他神經損傷。對於複雜的損傷,診斷有困難或病情經常變化,必要時要藉助肌電圖、MRI等來進一步檢查,早期治療方案和康復預案也應該及時調整。同時,我們還應對患者的心理、文化、職業、經濟等狀況進行詳細了解,作出合理的預後判斷、確定康複目標、制訂和優化康復計劃、評價康復效果等。
一、運動功能評估
運動功能檢查主要對神經損傷部位以下肌肉功能和相鄰關節功能及形態等進行評估,以便了解患者受累肢體整體功能狀況。主要評估內容如下。
(一)觀察畸形、肌肉萎縮、腫脹的程度及範圍
外周神經損傷術後固定或制動時間過長,會引起失神經肌肉萎縮、力量嚴重不足等,也還會引起相關關節攣縮畸形或鬆弛畸形。肌肉萎縮是外周神經損傷最為常見的繼發性問題,但腫脹會掩蓋這一現象而導致醫務人員和患者忽略這一問題,長期腫脹還會引起正常肌肉功能的下降,檢查時需要仔細甄別,必要時用尺測量或容積儀測量受累肢體的圍度並與對側肢體進行對比。
(二)肌力和關節活動範圍測定
目前,徒手肌力評定方法(MMT)仍然被常規用來評估肌力情況。應詳細檢查並記錄受損部位每塊肌肉的肌力情況。對一些較大的受累肌肉可以使用等速肌力測試儀器進行測量。在神經恢復的不同階段觀察肌力和感覺的變化,以便更好地進行肌力訓練和掌握康復治療進程。對干高位橈神經損傷,應該及時準確的了解肱橈肌和橈側腕伸肌的肌力改變情況;對於腕部尺神經損傷,注意觀察小魚際肌的肌力改變。當然,肌肉的運動速度、肌張力、耐力等也需要進行評估。在檢查肌力時,注意各關節肌肉運動功能之間的協同或重疊,需要注意仔細觸摸關鍵肌腹的收縮和肌腱的滑動情況,以避免出現一些假象。在評估關節活動範圍時應注意主、被動活動範圍的比較。
(三)運動功能恢復情況評定
英國醫學研究院(BMRC)神經外傷學會將神經損傷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分為六級,簡單明了,是評定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最常用的方法。
(四)手和上肢功能評估
上肢周圍神經損傷時,針對患者上肢肢體功能的評估非常重要,常用的簡易上肢功能評定(SHEF)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該方法由日本神戶醫學部開發使用。簡易上肢功能評定設備是一個簡易功能評定箱,大小約42cm×42cm×10cm,由大、中、小立方體木塊;大、中、小圓球;小鋼珠;小圓木棍、小圓鐵片;小膠片;秒表等組成。該評估共10個檢查項目,包括:按要求分別把木塊、圓球從打開的摺疊箱的一端拿到另一端;按照要求把放在箱子某個固定位置上的木棍拿起插到箱子邊上的孔上,翻轉小圓鐵片和小膠片等。每個項目分別進行計時,根據所花時間和完成情況得分,每項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1分,總分滿分為100分。各年齡段的正常值因不同的年齡段而不同,結果評估用恢復率(實際得分/正常分)來表示。
類似的上肢功能評估還有Carroll上肢功能評估表,在國際臨床上廣泛應用,也有相當高的信度和效度。該檢查包括抓4個不同規格的木塊(4個動作),握2個規格的鐵管(2個動作),側捏木片(1個動作),分別用示指、中指、環指、小指配合拇指捏4種鋼珠(16個動作),把小鋼圈套進鐵柱,把熨斗放到高處擱板上,將水瓶的水倒進玻璃杯,再將玻璃杯的水經前臂旋後倒入另一個杯子中,把手放到嘴上、頭頂、頭後(3個動作),寫名字等33個動作。每項順利完成3分(寫名字4分),時間延長或不順利得2分,部分完成1分,不能完成0分。
另外還有Moberg拾物試驗,要求分別測量健手、患手睜眼狀態和患手閉目狀態下完成撿起16項日常生活用品的時間和效率,該法也是一種測試移動的兩點辨別覺及觸覺感悟的方法。手功能評估系統測量患者按照要求完成7項日常生活動作的時間。
二、感覺功能評估
不同感覺神經有其特定的支配區,但也常有交叉支配現象。所以,神經受損後,感覺消失區往往較實際支配區小,且邊緣有一感覺減退區。感覺功能的測定,除了常見的用棉花或大頭針測定觸覺和痛覺刺激外,還可做溫度覺試驗、VonFrey單絲壓覺試驗、Weber二點辨別覺試驗、手指皮膚皺褶試驗、皮膚定位覺、皮膚圖形辨別覺、實體覺、運動覺和位置覺試驗、Tinel征檢查等。常規感覺評估包括皮膚觸覺、壓覺、冷熱覺和皮膚出汗(自主神經功能)情況4個方面。臨床上通過觀察皮膚的乾燥程度及用手觸摸患者肢體局部皮膚的濕潤程度,了解皮膚的出汗情況,對皮膚感覺的初步判定極為方便。皮膚的觸覺較為模糊,與神經恢復程度關係不大。對皮膚的精細感覺檢查,可通過患者的一些動作來判斷,如扣紐扣、非直視下觸摸物體並說出物體形狀、大小及質地。對於手指感覺評估,兩點辨別覺(2PD)檢查最為重要,是目前較為靈敏及準確的方法,其結果同神經的功能恢復呈較大的相關性。保護性感覺對預防在日常生活中的燒傷、燙傷或銳物傷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對於陳舊性神經損傷,如早期未得到良好的修復或治療效果不佳,時間超過1年者仍然傾向於再次手術修復以便恢復其保護性感覺。
對受累肢體感覺功能情況檢查臨床上常用英國醫學研究會1954年提出的感覺功能評估標準,簡便實用,得到廣泛應用。
不少學者也採用LOMALINDA大學制定的感覺評估表,其以兩點辨別覺為主要依據,將皮膚的感覺分為6級,每一級採用一種顏色來標明。
在應用此表格進行評估時,首先應該檢查患者是否存在感覺過敏,如果存在感覺過敏,患者對刺激過度應答,則評估可能不可靠。採用此表格每月檢查患者的感覺並記錄1次,6個月為1個觀察期。
(一)觸覺檢查
患者閉目,檢查者用棉簽或軟毛筆輕觸患者皮膚,讓患者回答有無輕癢感。測試時注意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刺激動作要輕,刺激頻率較小。檢查四肢時,刺激走向應與長軸平行,檢查胸腹部的方向應與肋骨平行。檢查順序為面部、頸部、上肢、軀幹、下肢。
(二)單絲試驗
對神經損傷的患者,為了更加仔細查明神經損傷程度和術後恢復情況,還需要用單絲皮膚閾值測驗(即單絲試驗)進行檢查。單絲觸覺測驗通過選用不同直徑的細絲與皮膚接觸,能夠測出皮膚對不同壓力的反應和敏感程度,區分不同壓力之間的差別。正常人對輕觸覺很敏感。
(三)痛覺檢查
通常用大頭針的針尖以均勻的力量輕刺以刺激患者皮膚,讓患者立即陳述具體的部位及感覺。對痛覺障礙的患者,檢查要從障礙部位向正常部位逐步移行;而對痛覺過敏者,要從正常部位向障礙部位移行。為了避免主觀或暗示作用,患者應閉目接受測試。測試時注意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有痛覺差異時,要詳細記錄障礙的類型、部位和範圍。
(四)溫度檢查
正常人能明確辨別冷熱感覺。用盛有熱水(40~45℃)及冷水(5~10℃)的試管測試,在患者閉目的情況下冷熱交替接觸患者的皮膚,讓患者回答自己的感受(冷或熱)。選用的試管直徑要小,管底面積與皮膚接觸面不要過大,接觸時間以2~3s為宜。檢查時應注意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
(五)振動覺測定
音叉是最常用的振動覺測試工具,尤其是256Hz的音叉。在振動覺檢查時撥動音叉,把音叉的雙頭輕輕地放在患者受檢部位,如小指末節。在檢查過程中主要了解3個方面的情況,首先要清楚受檢者能否感覺到振動,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則要了解是在什麼部位得到這種感覺的,即感覺的定位問題。因為音叉的振動可以沿組織傳導,當音叉安放在神經損傷部位時,若離其不遠處的皮膚感覺神經未受損,則也能感受到刺激,所以定位很重要。第三是與對側肢體的同一部位相比較有無不一樣。上述檢查方法為一種定性檢查方法。更為精確的測試工具是測振器,可以在固定頻率、固定振動強度下進行測定,還可進行振動覺閾的定量檢查。
(六)兩點辨別覺測試
兩點辨別覺測試提供了感覺恢復的定量測試方法,有助於幫助檢測皮膚神經支配區和失神經支配區域分布。該檢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較簡單的皮膚感覺定位覺檢查,檢查時令受檢者閉目,用手輕觸其皮膚,讓其用手指出被觸及的部位,正常誤差手部<3.5mm,軀幹<1cm。另一種是較為精確的兩點辨別覺測試,檢查時令受檢者閉目,採用心電圖測徑器或兩點觸覺測量器沿所檢查區域長軸刺激兩點皮膚,兩點的壓力要一致,受檢者回答感覺到「一點」或「兩點」。若受檢者兩點感覺正確,再縮小兩點的距離,直到受檢者感覺為一點時停止,測出此時兩點間的距離。遠端手指辨別覺兩點的正常距離是2~4mm,兩點辨別覺>5mm表示觸覺功能喪失(感覺缺失)。人體不同部位的兩點辨別距離不同。
(七)皺紋測試
失神經支配的手指在浸入熱水後不像正常手指那樣發生皮膚皺縮現象,皺紋測試是將患者雙手浸泡在42.2℃的清水中20~30min,直到健手出現皺紋。此時,擦乾患手,按0~3度分級、照相。0度表示缺乏皺紋、3度表示正常皺紋。皺紋測試為周圍神經損傷的神經支配恢復情況提供一項客觀的測試方法。引起皺紋的生理機制還不清楚。但此測試能有助於確定感覺再生的速度,提供失神經控制的記錄圖形。
(八)Tinel征
即神經干叩擊試驗,是檢查周圍神經再生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周圍神經損傷後,神經近端再生的纖維無髓鞘,對外界的叩擊可誘發其分布區域疼痛、放射痛和過電感或麻刺感等過敏現象,沿修復的神經干叩擊,到達神經軸突再生前緣時患者即有上述感覺,這稱為Tinel征陽性。一般在神經損傷或修復術後6周起輕叩該部位可引出這種麻刺感。檢查時先標出神經損傷或修復的位置,從遠端起向近端沿神經走行路徑輕輕叩擊直到出現麻刺感(也可以從近端起向遠端叩擊),觀察出現陽性的點是否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地向遠端移動。若神經修復術後23個月,仍然只在神經受損處出現叩擊痛,顯示局部假性神經瘤形成,或者神經纖維仍未通過吻合口或無明顯神經再生的傾向。定期重複此檢查,可了解神經再生的部位和速度。但神經軸突通過吻合口的數量卻不能從此檢查中得到結果。
(九)自主神經功能檢查
常用發汗試驗,包括Minor澱粉-碘試驗、茚三酮試驗等。汗液分泌與交感神經功能有關,當交感神經受損時,在其支配體表區域內少汗或無汗。Minor澱粉-碘試驗採用碘與澱粉在汗液作用下呈藍色反應的原理,根據藍色的深淺了解出汗障礙的區域及其程度,間接了解皮膚交感神經分布的功能狀態。茚三酮試驗的原理是皮膚汗液中的胺基酸與茚三酮的水合作物作用,氨其酸氧化成醛、氨和二氧化碳,而茚三酮被還原成仲醇,與所後成的氨及另一分子茚三酮縮合生成有藍紫色的化合物。檢查時讓受試者指尖按在紙上,然後在紙上噴塗茚三酮,觀察是否顯色。
三、電生理學評定
對周圍神經損傷,電生理學檢查具有重要的診斷和功能評定價值。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強度-時間(I/t)曲線檢查
這是一種神經肌肉興奮性的電診斷方法。通過時值測定、曲線描記和適應比值等指標判斷肌肉為完全失神經支配、部分失神經支配及正常神經支配,它可對神經損傷程度、恢復程度、損傷的部位、病因進行判斷,對康復治療有指導意義。正常、部分失神經和完全失神經支配的I/t曲線形狀。
(二)肌電圖檢查
在肌肉獲得神經支配的早期,往往看不到明顯的肌肉收縮或肢體運動,可用肌電圖來測定。肌電圖一般可比肉眼或手法檢查早1~2個月發現肌肉重新獲得神經支配。通過針極肌電圖檢查,可判斷神經受損的程度是神經失用或軸突斷離或神經斷離。通過纖顫電位、正鋒波數量減少、出現多相新生電位、恢復運動相甚至干擾相可判斷神經再生。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對損傷以外的神經功能狀況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三)神經傳導速度測定
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可以確定傳導速度,動作電位幅度和末梢潛伏時等,既可用於感覺神經檢查,也可用於運動神經功能檢查,以確定受損部位,是對周圍神經病損最為有效的檢查方法。正常情況下,四肢周圍神經的傳導速度一般為4070m/s。神經損傷時,傳導速度減慢。神經完全斷裂時,神經傳導速度為0。
(四)體感誘發電位(SEP)檢查
體感誘發電位是刺激從周圍神經上行至脊髓、腦幹和大腦皮質感覺區時在頭皮記錄的電位,具有靈敏度高、可對病變定量評估、對傳導通路進行定位測定、重複性好等優點。對常規肌電圖難以查出的病變,SEP可容易做出診斷,如周圍神經靠近中樞部位的根性損傷、在重度神經病變和吻合神經的初期測定神經的傳導速度等。
四、周圍神經損傷的預後
上述介紹的一些常規診斷技術雖然設備技術並不複雜,但卻能較好的幫助評估預後。直流感應電診斷和強度-時間曲線檢查時呈正常反應、正常曲線者,病損為神經失用症,多在3個月內恢復;如為部分變性、呈部分失神經曲線,多為軸索斷裂,恢復病程與軸索斷裂的部位有關,一般在3~6個月或更長;如檢查結果為完全變性反應,呈完全性失神經曲線,則多為神經斷裂或嚴重的軸索斷裂,恢復多在6個月以上,甚至不能恢復;如常規電診斷檢查結果呈絕對變性反應,表明神經及其支配的肌肉已完全喪失功能,恢復無望,手術也無能為力。為了確診,應在1個月內重複檢查2~3次,以免因誤差而造成誤判延誤治療。
另外,還可以根據臨床表現預測恢復過程。
(一)皮膚表現
隨著水腫消退,側支血管再生,循環系統逐漸恢復正常,皮膚的顏色和質地會有所改善。
(二)出現原始的保護性感覺
即對疼痛、溫度、壓力和觸碰的總認識。
(三)麻刺和過電感(Tinel征)
沿著損傷神經由遠及近地叩擊,以探查神經恢復情況。如果患者感覺麻刺遠至假設的損傷部位,表示神經再生;如果在損傷處感覺疼痛,則表示神經瘤形成。
(四)發汗
隨著自主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的再生和功能改善,汗腺分泌功能亦會恢復。
(五)辨別覺
更多精細感覺,如識別和定位觸覺、本體感覺、立體覺、肌肉運動覺以及兩點辨別覺等,在此時應有所恢復。
(六)肌肉張力
隨著神經再生至肌肉組織的運動終板,肌肉的軟弱程度減輕,肌張力會有所提高。
(七)隨意運動功能
患者首先在無重力影響即減重情況下活動肢體,隨著肌力的增加,肢體可能進行關節全範圍活動,甚至抗重力運動。此時,可開始分級鍛鍊。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