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腰痛要當心是骶髂關節扭傷

2023年10月19日

- txt下載

骶髂關節扭傷是指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面受外力致傷,出現充血、水腫、粘連等,甚者可出現關節移位,引起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的疾病。骶髂關節扭傷又稱骶髂關節半脫位、骶髂關節滑膜嵌頓症、骶髂關節絞鎖症、骶髂關節錯位、骶髂關節紊亂症及骶髂關節綜合徵等。骶髂關節扭傷,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他傷病而並發或是該病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導致錯誤診治。


一、骶髂關節扭傷的發病機制
骶髂關節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關節面構成的。由於耳狀關節面相互嵌扦咬合緊密(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骶髂關節內外都有堅強的韌帶固定,活動範圍極小,屬於「微動關節」。骶髂關節是人體軀幹向下肢傳遞重量與支撐的關節;雙足或兩側坐骨結節所受的外力,也必須通過骶髂關節才能傳到軀幹。
骶髂關節扭傷多因姿勢不正,肌力失調驟然扭轉而致,如彎腰搬取重物時姿勢不當;跌倒時臀部著地;肩擔重物時突然失足等,身體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轉移,身體來不及適應而所致。急性扭傷或長時間在不良體位下勞動有關當人體直立時,重力中線經骶髂關節前方對其產生一定扭力;當前屈彎腰時,脊柱前傾骨盆膕繩肌牽拉固定或後旋,易造成骶髂關節扭傷或勞損。此外,妊娠期可因黃體酮的分泌使韌帶鬆弛及體重增加,致使骨盆向前下方傾斜引起損傷;或因長期臥床,腰麻或全麻後均能引起骶髂關節鬆弛,影響骶髂關節的穩定。醫源性損傷的原因主要是在對髂後部取骨做植骨手術時,如範圍過大,可因破壞了髂腰韌帶而引起骶髂關節不穩。當姿勢不正、肌力失調、韌帶鬆弛時, 扭轉的外力可使凸凹不平的骶髂關節面排列紊亂,間隙加寬。在關節腔負壓的情況下將滑膜吸入關節間隙嵌頓,引起劇烈疼痛。
根據受傷的姿勢與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關節向前或向後半脫位:① 骶髂關節前脫位 是當髖關節伸直,膝關節屈曲,拉緊股四頭肌和髂股韌帶向前牽拉髂骨時,軀幹、脊柱及骶骨,向後旋轉的外力可使髂骨向前移位;② 骶髂關節後脫位 是當髖關節屈曲,膝關節伸直,膕繩肌緊張向後牽拉髂骨時,軀幹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則骶骨與髂骨發生方向相反的扭轉,可引起髂骨後旋移位。
急性扭傷沒有治癒,長時間在不良體位下工作均可導致慢性扭傷。患者腰腿疼痛症狀纏綿難愈,並且隨時可能急性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二、骶髂關節扭傷的臨床表現
急性骶髂關節扭傷後會突感傷側骶髂部劇烈疼痛,難以活動,面色蒼白,甚而休克,同側下肢不敢負重及站立,行走困難,軀幹向前及病側傾斜。坐位時患側臀部不敢著力,常以健側臀部著床,患肢保持屈髖屈膝位,翻身困難,腰骶部疼痛劇烈。約20%~60%的患者合併同側下肢放射痛,多在臀部、大腿後部(股後側皮神經)坐骨神經分布區和大腿根部前內側,引起放射痛的原因可能為:① 骶髂關節附近的韌帶、肌肉或其他軟組織受第4、5腰神經、骶神經支配,當骶髂關節扭傷時可引起這些神經的反射性神經疼。② 坐骨神經或股後側皮神經束緊貼骶髂關節和梨狀肌的前側,當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因扭傷出血,腫脹或梨狀肌痙攣時可直接刺激神經束引起放射痛。③ 骶髂關節扭傷時合併腰骶關節扭傷也可刺激神經根引起坐骨神經痛。
體格檢查可發現:立體姿勢:站立時軀幹向健側傾斜,以健肢負重,患腰足尖著地,手扶患髖以減少活動及疼痛。坐位姿勢:坐位時以健則坐骨結節負重,雙手支撐以減輕負重。上床姿勢:患者先坐於床旁,然後以雙手扶住患肢以防止患側骶髂關節疼痛。腹股溝部及內收肌群痙攣性疼痛,其他內臟表現(包括痛經、陽痿等)。髂後上棘周圍壓痛是本病的定位體徵,另外梨狀肌、坐骨神經行程等部位也會出現壓痛。內收肌緊張,骨盆分離擠壓試驗陽性,骶髂旋轉試驗陽性,「4」字試驗及床邊試驗陽性,直腿抬高受限。髂後上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長、腰椎側彎等。x線片可見:骶髂關節間隙不等寬,密度不均,骨盆傾斜,(或可見)恥骨聯合分離。
若脫位關節未被矯正可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等症狀。有的則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如月經不調,尿頻、尿急、遺尿、陽痿等),且久治不愈。其原因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


三、治療方法
手法復位治療急性扭傷半脫位,立竿見影。對於慢性損傷和急性損傷復位後均應進行局部制動,應用藥物、物理因子等方法消炎止痛,並加強腰骶部核心肌群訓練,預防脫位再次發生、鞏固治療效果。對於反覆發作、症狀嚴重者,可採用骶髂關節融合手術治療。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