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清朝時期,太監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2023年10月28日

- txt下載

  太監,作為封建皇權社會的特有產物,指被閹割生殖器後失去性能力,專供封建社會皇室役使的官員或者奴僕。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太監製度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在紫禁城中形成了最多3000人的龐大太監隊伍。
  鑒於明朝太監擅權專政和其具體工作性質、服務對象的影響作用,清朝統治階層對於清宮太監有著非常高的質量要求。太監作為清宮服役人群的主體之一,是諸多宮廷事務的承擔者與執行人。由於正常的人事代謝,清宮每年都要大量引入太監以作補充。而凈身是太監入宮當差的最低限制,為此,清朝時期制定了嚴格的凈身制度,並隨著具體情況的發展而隨時調整和完善。
  太監並不是中國的特產。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乃至整個亞洲都有太監。只不過,古代中國將太監製度發展的更為完善,執行的更為徹底,封建皇族對於太監的篤信更加根深蒂固。
  太監也稱宦官,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然後宦官就開始被稱為太監。到了明朝時期,宦官的權勢日隆,當時的人們才對宦官予以「太監」的尊稱。

  太監製度幾乎和中國封建制度同時產生和發展,據文獻考究,宦官制度最早起源於先秦時期,《詩經》、《周禮》、《禮記》等古典書籍中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重大影響。
  封建社會發展到清朝時期,入關住進紫禁城的順治皇帝模仿明朝制度,設立十三衙門統管太監事務,然後隨著清朝的逐步發展,將太監製度逐步完善和發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太監管理制度。其中,太監的凈身管理作為太監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先決條件,成為該制度中的重中之重。
  01 嚴格的凈身程序和管理規定
  凈身是清朝時期普通民眾想要進入清宮,成為清朝皇室服務人員的最低標準,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奴僕的必要標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唐甄在其所著的《潛書》中曾經這樣描述「太監」這個特殊人群:
  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
  在所有人眼中,包括太監自己都對太監有一個輕視甚至鄙夷的看法和態度。可正因如此,身體缺陷的太監們才會被封建社會統治階層認為是卑賤的奴僕象徵,才能更加顯示出等級分明、尊卑有別的封建等級制度。也就是說,封建社會統治階層為了顯示自身的特殊性和高高在上,就連服侍自己吃喝拉撒睡的奴僕也是區別於常人的特殊人群。
  毫無疑問,這是封建專制體制下的變態心理作祟,但這種心理竟然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說明太監製度對於封建專制體制也定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正面影響。
  2、「男女有別」思想下的必要手段
  在封建皇權社會,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帝王偌大的後宮中,嬪妃數量龐大,為了避免後宮醜事的出現、避免高高在上的皇帝會有「綠帽」情況出現,就只能通過特殊辦法來限制此等情況的出現。
  偌大的皇宮中,又不能只使用女性,所以將男性的「作案工具」去掉以後,再讓他們進宮服侍就非常必要。清朝時期,每當進入夜晚,皇宮之中除了未成年的皇子,也只能皇帝一個真正的男性存在。數量龐大的太監,既可以滿足宮中役使,又可以避免「男女有別」帶來的封建禮法約束和給帝王蒙羞的醜聞出現。
  3、「身體有殘」的太監,心有雜念,能夠更好的為統治階層服務
  封建皇權社會,尤其是五代十國期間,封建帝王認為:一般人都有妻兒老小,既有妻兒老小,便有私心,便不能無私奉獻自己於皇上,而太監「無鳥一身輕」,故只有太監最無私,沒有後顧之憂,必死命效力。
  封建統治階層的這種特殊心思由此延續了下來,發展到明清時期,封建統治階層對於太監的「心無雜念」和「忠心服侍」的工作態度更為認可,也更加的篤定。所以,太監作為清宮的主要服務人群,凈身成為強制要求他們忠心和一心服侍的重要手段。
  有鑒於此,清朝時期,清宮對太監的凈身資格、凈身程序有了嚴格的規定。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規定了嚴格的凈身資格和取用程序:
  凈身資格:民間有四五子以上之家;凈身程序:擁有資格之家將凈身之事報官方備案;經由有關機構將凈身之人情況呈報禮部備案;在宮廷收用之際送進,經由內務府管理人員査驗合格,即可入內當差。
  清初時期,對於太監的招募權限有兩個部門負責:內務府和禮部。但在乾隆四十一年,因為兩個部門相互推諉、導致招募太監數量一度無法滿足清宮對於太監的需求。為此,乾隆皇帝專門下令:本朝內廷諸務既有內務府大臣管轄,,其收錄太監一節,應總歸內務府大臣畫一辦理,以專責成。

  由此,禮部招募太監的權限被取消,內務府成為清宮唯一擁有招募太監權限的職能部門。
  對於太監的凈身部門設置,也經歷了從清初時期的「官方專營」逐漸向民間「官方許可的凈身匠人」承擔的發展演變過程。
  清初時期,負責為太監凈身的機構有兩個:其一是隸屬於刑部,負責閹割大逆不道罪犯家中未成年男性的「閹流劊役」;其二是隸屬於內務府,負責給太監閹割的「閹役」。
  也就是說,清初時期除了正常的太監招募需要在內務府進行閹割外,刑部對於大罪之人的閹割,也是清初時期太監的重要來源之一。
  兩處編制名額均為4名。乾隆初年,因刑部「閹流劊役」在行刑時經常發生被閹人員死亡事故,乾隆乃降旨將刑部4名「閹流劊役」裁撤,由內務府4名閹役代行刑部「閹流劊役」職務,並規定內務府不准再行增加額數。隨後,太監的「官方閹割」機構就逐漸固定於「慎刑司」這一專業部門執行。
  隨著清朝的發展,「官方閹割機構」已經無法滿足清宮對於太監數量的巨大需求,於是民間逐漸形成了以「盈利」為目的的「官方許可的凈身匠人」這一特殊職業。另外, 因為太監凈身過程中高達40%的死亡率,讓太監的凈身程序對凈身技術有了更加嚴苛的要求。而民間「凈身匠人」的凈身技術頗為高超,手術時痛苦和死亡率較之「官方閹割機構」反而更低,所以在清朝中後期得以迅速發展起來。
  清代光緒年間,京城有兩家比較出名,主人一叫「畢五」,一叫「小刀劉」,清宮中不少太監都「產自」這裡。因為輸送的太監質量好,渠道穩定,兩位「刀兒客」還被賜授七品頂戴,成了擁有「官職級別」的高等「凈身師」。
  雖然清朝時期的皇宮對於太監有著巨大的需求,再加上正常的人事代謝,清宮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太監予以補償。但鑒於太監職業和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也不是誰都能自行凈身以後就進入皇宮服務的!於此,清朝在兩方面予以了嚴格規定:
  1、嚴禁私自凈身
  對於「私自凈身」的嚴令禁止,是和清朝時期具體的統治環境、傳統文化中的人倫觀念息息相關的!細分下來,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1、杜絕緣罪之人以凈身逃避法律之懲罰。
  因為太監服役宮中,而且各執法機構對於宮中太監並沒有具體的執法權,唯一對其擁有執法權的內務府,又對其過往不甚了解,所以民間犯下大罪之人往往會通過「私自凈身」的辦法進入宮中服役,以躲避刑罰。僅在乾隆三年,一年之中就發現了四起犯罪之人「私自凈身」進入宮中的現象。
  1.2、凈身對於人身的傷害,在傳統文化觀念中,乃屬於有礙人倫的行為。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隨意損害。而凈身更是令人斷絕子嗣,成為「廢人」這類嚴重傷害身體的行為。尤其是若允許私自凈身,將不利於清政府統一管理,或誘發誘拐閹割事件的發生,這將對社會穩定有著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
  有鑒於此,《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
  順治三年定:凡有私自凈身者,本身及手術之人處斬,全家發邊遠之地充軍。兩鄰及歇家不予以舉發,一併治罪。為了加強管理,設有人員時常察訪,但有發現,即行捉拿送官。如或容隱,一體治罪。
  但即使有著對「私自凈身」的明確規定和嚴苛懲罰規定,但在清朝時期處於基層的貧苦人家將入宮當太監作為一個能夠活命、不被餓死的有效辦法而導致「私自凈身」的現象屢禁不止。為了能夠進宮成為太監,民間貧苦百姓即使不會「私自凈身」,也會在具體的太監招募過程中以虛報年齡、賄賂招募官員等辦法換取成為太監的機會。直到乾隆朝末期,乾隆皇帝專門下達「從前定例,本未允協,所有私自凈身問擬斬候一條竟應刪除」的規定後,這條「禁止私自凈身」的禁令才被取消。
  2、嚴禁旗人進入太監行列
  清朝時期,嚴令禁止旗人進入太監行列的要求,更加容易理解。作為清朝時期上級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旗人在清朝擁有特殊的地位和權力,如果旗人也進入太監行列,不但是對滿族統治階層臉上的抹黑,也會增加清朝統治階層對於旗人的有效管理。
  太監主要來源於民間疾苦人家,清初時期的旗人地位較高、生活條件優越,又有清朝政府的按時供養,所以清初時期的旗人自然不必擔心生計問題,更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和對身體的巨大傷害,進入到太監行列中。
  但隨著清朝的發展,旗人人口激增,再加上雍正年間對於旗人的嚴苛管理,讓旗人的地位和生活條件發生了突變。旗人中間開始逐漸出現了偷偷凈身、進入太監行列的現象。有鑒於此,雍正皇帝於雍正二年就「旗人太監」現象予以了明確的規定:
  嗣後選進太監,査明不系旗人,年二十五六歲以下者,著掌儀司會同會計司官,並首領太監公同驗明引見。若將旗人帶來,一經察出,將原保人員、驗看首領太監一併治罪。
  但是這一規定並沒有得到認真貫徹,而且對於太監是不是在旗也無法直觀分辨,所以旗人成為太監的現象在雍正朝、乾隆朝依然屢屢出現。對此,乾隆皇帝在雍正朝的基礎上,對犯事旗人予以「削除本身旗籍,發往打牲烏拉給兵丁為奴」等更為嚴苛的懲罰規定。
  02 具體凈身流程
  太監的「凈身」乃係非常殘忍的過程,而且凈身過程中需要承受高達40%的直接生命威脅,即使在此過程中能夠活下來,也要承受巨大的疼痛和凈身後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和屈辱。清朝時期的太監凈身過程,因為距離當今社會距離較近,而且還擁有眾多的歷史文獻記載可供參考,所以清朝太監的具體凈身方法和詳細過程並不是一件多麼神秘的事情。
  細分下來,太監的凈身過程可以大致分為以下流程:
  1、凈身前的準備工作
  凈身前需要不吃不喝,把體內排泄物排凈。準備妥當以後,將人綁在專門的「手術床」上。
  2、麻醉工作
  凈身需要對男性生殖器官全部割除,其所承受的巨大疼痛可想而知,所以,對於被凈者的麻醉工作必須認真對待,否則光是巨大的疼痛也會大大提升死亡率。
  雖然清朝時期並沒有專門的麻醉藥物,但仍然會在相關部位塗抹麻醉神經的東西,比如大麻水等。然後就是被凈者的全身麻醉,一般會喝白酒或者大麻水,來達到此目的。
  3、凈身前的「靈魂一問」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匠人會對被凈者提出最後一個問題:「後不後悔?」這將是被凈者反悔的最後用一次機會,也是其保存男兒自身的最後一次機會。等到被凈者回答:「不後悔」後,那把徹底改變被凈者命運的刀子才會落下。
  4、閹割過程
  匠人動刀前,需要在火上烤一下,用作消毒之用。
  動刀時,需要保證切面的完整齊平,不能留任何突起的肉。切不平,肉頭凸起甚至會有二次發育的可能,還必須進行二次手術予以切割,再受一次生命考驗;切割太深更不可以,這將嚴重影響以後的排尿功能,留下極為不方便的後遺症。
  5、術後止血
  止血的方式則是將刀子烤紅,烙在刀口處,讓其結痂,或是敷上藥末或者香灰止血。然後抬到密封的小房子,在其身下鋪上一層草灰,吸收血水、失禁的尿液,一個月後傷口癒合才能出來。
  6、手術後,排尿系統的妥善處理
  術後要將一根細管插進排尿管內,防止新肉長出堵塞尿道,不然會尿脹死。如果發現真的堵死了,還要再割一次,受二茬罪。有不少太監身上常有異味,多是凈身手術做得不好,割得不到位,或是過頭了,導致小便失禁。
  由於人體器官都有重新生長的可能,重新「發芽」。所以,即便入宮後當了太監,每年也要「體檢」一次,即所謂「驗凈」。一旦發現長出了,就要再割,杜絕「發芽」,以免禍患後宮。但有經驗有頭臉的太監往往會想辦法逃避「驗凈」,甚至使用秘方促進生殖器生長。
  03 清朝時期,爭相成為太監的「反常」現象原因探析
  既然太監的地位底下,為世人所嘲笑,甚至諸多太監自己也鄙視自己,而且在凈身過程中還需要承受巨大的疼痛甚至有將近一半失去生命的機率。更重要的是,凈身以後,將會永遠失去生育能力,失去做男人的機會,要承受心理和生理上的極大壓力。那麼,清朝時期,為什麼那麼多人寧願冒著嚴苛懲罰,也不惜私自凈身,進入到太監行列中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貧窮下的無可奈何
  在《舊時大城多太監》一文中,記錄了清朝時期河北大城,也就是現今河北廊坊市下轄大城縣的太監數量情況:
  自明清以來,太監輩出,連續不斷,僅據這個縣90個村的調查,就有232人。其中,甚至有的一家三代都有人當太監的情況出現。
  而導致大城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當時貧困的生活,極低的生活條件,讓掙扎在生死線上的基層百姓不得不走向太監行列,現行保證基本的生存。就清朝而言,在封建專制體制壓迫下的基層百姓,要時時面對飢餓帶來的巨大威脅,家庭貧苦而將孩子凈身送入宮中,換的活下去的機會;不堪生活重負,成年人主動選擇凈身,進入太監行列乃係清朝時期太監的主要來源。
  2、通過太監改變命運的傳統思想影響
  自明代以來,直隸地區就出了大太監王振和魏忠賢,二人在當地因凈身而富貴的示範作用不可估量。此後,隨著當地充任太監人數的增多,新的「通過入宮為太監,而徹底改變命運」的成功案例不斷增加,這又反過來促使更多人投入到這一行業之中。清朝發展到嘉慶年間,除了民間「凈身匠人」的出現,甚至還出現了專門介紹民眾進入皇宮成為太監的「中介」職業。可見,太監在當時社會上受追捧的程度。
  3、凈身技術的逐步成熟,也是促進太監大量出現的原因之一
  清朝時期,那些在自身原因或客觀原因影響下,想要進入太監行列的人群,對於成為太監的唯一忌憚就是凈身過程中的巨大疼痛甚至生命代價,而隨著「民間凈身匠人」的大量出現,凈身技術的逐步成熟,人們對於這種擔憂逐步打消,而引來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太監行列。
  太監作為封建皇權社會的特有產物,作為專門服務於封建統治階層的特殊奴役人群,因為工作性質、工作地點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而備受封建統治階層重視。封建社會發展到清朝時期,鑒於明朝宦官專權的歷史教訓,清朝對於太監的管理更為完善、成熟、細緻。作為太監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凈身管理制度因為能夠控制太監來源、管控太監質量等重要因素而備受重視。
  在具體歷史環境的影響下,太監這一帶有巨大屈辱的職業竟然一度成為基層民眾瘋狂追逐的對象,何其哀也!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