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2023年10月31日

- txt下載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


  複習《植樹問題》
  教學內容: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植樹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植樹問題中在一條線段上植樹的三種特徵,並能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2)通過猜測、畫圖操作,驗證,交流的方式探究三種植樹問題。
  (3)從封閉曲線(方陣)中發現植樹問題的規律。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探索新知。
  教學重點:在探究活動中發現規律,抽取數學模型,並能夠用發現的規 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基本規律的提煉和方法的應用。
  教學方法:三疑三探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練習本、直尺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同學們,學校旁邊有一條長100米的小路,老師要在栽幾棵樹苗,想請你們當回小小設計師幫忙設計行嗎?(行)今天我們來研究研究植樹問題中的奧秘。
  二、探究規律。
  (一)1.出示題目
  這條小路長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樹苗(兩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會有部分學生會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題意
  a、 指名讀題,從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
  指名說一說,然後實物演示。
  指一指哪裡是小棒的兩端?
  說明:兩端要栽就是小路的兩頭要種。
  ②學生動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間互相說一說,畫一畫,擺一擺。
  ③同桌互相討論後,全班彙報交流
  a、指名說一說:你一共擺了多少根小棒?
  上黑板上來擺給大家看一看。
  b、數一數你們剛才擺的小棒,它們之間有幾個間隔?一共擺了幾根小棒?
  c、間隔與種樹的棵數有什麼關係?
  ④師說明:開始大家算出的100÷5=20,這個20並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樹,而是指共有20個間隔。
  2.改變題目條件變為:
  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請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設計一份植樹方案,並說明理由。(可用線段圖表示)
  1.學生試解答
  2.用小棒檢驗
  3.說一說你的想法
  間隔數與栽樹的棵數又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試說後,教師小結。
  4. 基本練習:同學們做操,某豎行從第一人到最後一人 的距離是24米,每兩人之間相距2米,這一行 有多少人?
  5. 提高練習:園林工人沿公路一側栽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6棵。從第1棵到最後一棵的距離有多遠?
  (二)出示例2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①「兩館間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兩旁」指的是要栽幾邊?
  2、學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擺一擺
  師提示:我們現在可以假設大象館和猩猩館相距18米,其它條件不變,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擺了幾根小棒?
  ②每一邊的小棒根數和間隔數之間有什麼關係?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結
  這種情況屬於兩端都不種的植樹問題,即植樹棵數=間隔個數—1。
  (三)用擺小棒的方法教學例3
  教師小結:兩端封閉的情況下 植樹棵數=間隔個數
  三、練習應用
  1.一要木頭長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鋸下一段需要8分鐘,鋸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鐘?
  2. 在教學樓前植樹,每4米栽一棵,20米內可以在多少棵樹?
  四、課堂總結
  五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間隔數和棵數,求路的長度。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認知衝突為誘因,以數學活動為形式, 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通過課前活動,以春季植樹為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棵樹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可以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通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但是我感覺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有時過高的估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過高的局面。今後的教學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學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準備。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2


  課前,我利用一根繩子按一定的間隔把小棒(當小樹)捆在上面,結成一個封閉圖形。課開始讓學生觀察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這時我不失時機的從一棵樹那裡剪開,這時學生露出了奇怪的眼神,同時我提出這屬於線段上植樹問題的哪一種情況,學生很快就喊出:一端種另一端不種:棵樹=間隔數。課中利用形象的課件出示了生活中各種各樣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學生輕鬆的獲取了新知。(課始我設計的目的加深學生理解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課後,我給學生了一個問題:我班有55名學生,如果要站成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方隊,這個正方形方隊最外層一共有幾人?方隊一共有幾人?學生紛紛開始討論,七嘴八舌找我討論,我沒有及時告知他們答案,而是讓體育委員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實際的站隊,讓他們自己找到了答案。
  這個單元的學習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雖然本單元教學有點難掌握,但只要教師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就能突破難點。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教學,我力圖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有兩點做得比較好:
  一、呈現開放的數學材料。
  在處理教材時我把例題改為條件開放的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大數據,將路的長度變成20xx米。如此修改的意圖是,讓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引起衝突:數據這麼大,這要畫到什麼時候啊!從而引導學生想新的解題策略:可以先把數變的小一些,研究規律,再來解決數據大的問題。自然引出在20米長的小路一邊每隔10米種一棵樹,你覺得可能種幾棵?在這裡數據小了,便於學生利用線段圖操作,建立數形結合,有利於學生的思考,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提煉出植樹問題的三種種植方案。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師,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每隔5米種一棵,5棵樹,4個間隔;每隔4米種一棵,6棵樹,5個間隔;每隔2米種一棵,11棵樹,10個間隔;……,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間隔數多1。這樣就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並且我還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
  也有兩點不足之處:
  1、學生彙報時,我處理的比較倉促,沒有做很好的引導,如果能把學生的發現一一板書,可能更有說服力。如果我繼續追問:如果不是20米長的小路,是任意長的小路一邊兩端種樹,棵數還會等於間隔數+1嗎?從而能更好的驗證自己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
  2、整堂課師生之間的問答比較單一,在反饋練習時,可以讓學生提提問,多一些師生之間的交流,使課堂氣氛更活躍。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4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
  《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現代詩歌。這首詩歌通過描寫少先隊員參加植樹活動的場景,展現了植樹造林給祖國大地帶來的喜人變化和給人類帶來的好處,讓學生明白植樹是為自己、為他人、為人類、為社會、為今天、為未來造福,我們應該具有這種意識。這種情理交融的詩歌,很容易感動四年級的學生,但感動歸感動,讓他們真的行動起來,那是難的,特別現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難有這種體驗,課上我根據這句「荒灘、溝渠、山坡、公路……」省略號省略了什麼?這個問題孩子很容易答出來。但是當我再問:他們還去了哪些地方?這下難倒了孩子,孩子還真沒有說出幾個地方。當有同學猶猶豫豫說出小區時,其他孩子不同意了「小區沒地方栽。」「有人管,不能隨便種樹。」「都放滿了車。」……這真是不怪孩子,城市的植樹往往是由專門的勞動者來做,不然到處停滿了車,要不然就被一些人開採來種菜,孩子還真沒有這種經歷。為此我給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在小區里,(允許)種上一棵花(樹太大了),實在不行,在學校的花園裡栽上一棵花。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寫出自己的感想。孩子結合詩歌,編寫了《種花》,雖然不太押韻,但這是孩子的一個創造,時間久了,就會有著巨大的收穫。
  給孩子創造的機會,引導學生擁有這種創造。將來孩子才能給我們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未來。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5


  《植樹問題》以前被演繹出了許多經典課例。因此在教學準備階段,我認真地研讀了很多課例,發此刻諸多課例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任課教師都個性重視關於「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類型的區分,即所謂的「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普遍採用了「學生獨立探究(或分組探究)、反饋交流、教師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並將「三種狀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應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同時在這些課例的反思中,我又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多學生能找到規律但不能熟練地運用規律,不能把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生活中相似的現象進行知識連結。
  透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為「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可分為兩個不同的教學目標:
  一、明確引出「間隔數」與「棵數」這兩者的關係,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並以此為基礎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狀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使學生真正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二、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並透過公式幫忙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是處理得比較好:
  1、這節課主線明朗清晰,即從生活中抽取植樹現象,並加以提煉,然後透過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再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於生活實際。
  2、我注重教學資料的整體處理,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和重構,設計的例題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開放性的設計,使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自由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用心地去探究,使學生完整的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比較系統地認識到在直線上植樹有三種狀況,即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只栽一端。
  3、植樹問題的思維有必須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必須的難度了。所以,我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用算式來表示出植樹的棵數,學生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透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狀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只栽一端「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之後,再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舉起右手比劃比劃,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狀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從而真正理解這三種狀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4、學生列式計算出三種栽法的棵數後,我引導學生思考:這三種狀況,我們在列式計算棵數時,第一步都是先求什麼,怎樣求?透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後得出:要求棵數,得先求間隔數,並清楚地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透過公式幫忙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5、注意反映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鞏固練習之後,我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了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內含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能夠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好處。
  我感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本節課沒有讓學生體驗到「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過程。
  2、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盼日後調整改善。
  3、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不能進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後的教學中,期望能透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潛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6


  今天我們開始了本學期的最後一個單元《數學廣角》的學習,本單元中只要學習的是有關植樹問題的學習,植樹問題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一個難度,基本上是將奧數的知識滲透進入了。為了能夠讓那個孩子們更好的理解,我今天只和孩子們研究了植樹問題中的例1,一邊兩端栽的情況。現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本節課的反思如下:
  1.抽象思維不夠靈活,比較匱乏。
  在教學的時候剛開始給出了例題,讓孩子讀了題,然後進行分析,可是學生很茫然連題意都理解不了,這時自己也有些緊張了於是就給孩子恩滔滔不絕的講了起來,可是「植樹問題」來源於生活,我們學習他的目的最終也是回顧生活中為服務生活做準備,可是對於現在的孩子沒有一點生活經驗,對於這樣的題型又不好用實驗去表示,所以老師在豐富的語言和表達在這節課中也顯得很無力的,學生聽得仍然是一臉的茫然,教師也真是一臉的無奈呀!所以針對的這樣的情況,我用圖示給孩子們進行了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和講解,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孩子們有了一定的理解,我很高興啊!
  2.知識的遷移存在很大的欠缺。
  在例題中給出的是「植樹的問題」理解了,可是在練習的時候把植樹問題變成了「要求插紅旗、安路燈、安電線桿」的題就不會做了,不知道應該如何下手了,就不會於例題聯繫起來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也充分看出來了學生對知識的類比能力的欠缺。這也是自己比較忽略的一點。
  3.學生不會舉一反三的應用。
  在一道題中給出全長、間隔長讓學生求棵樹,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勉強的求出,可是,變化一下,給出間隔長、棵樹,要求全長就不會了,感覺很困難了,眼神一下子就變得很茫然了。可以看出學生對於知識的遷移了變化很欠缺,分析能力比價弱。
  總之,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在接下來的課中,重點引導學生的對問題的分析能力的加強,訓練他們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然後,通過不同類型的題,加強學生對「植樹問題」的理解,做到出來題能夠想到是那種類型,應該用那種方法。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7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這一單元主要內容就是植樹問題,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段(間隔),由於路線的不同、植樹的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這樣就把植樹問題分成了三種情況,即:(1)植樹的棵數=間隔數+1;(2)植樹的棵數=間隔數;(3)植樹的棵數=間隔數-1。
  在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第一種情況,在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認知衝突為誘因,以數學活動為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通過課前活動,以春季植樹為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棵樹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
  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可以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通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但是我感覺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還有不足的地方:
  其一,上課前準備不充分,那就是我把學生估計過高,我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和段數之間的關係之後,解決植樹問題就應該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我的預料,因為有一部分學生知道了全長和間距不會求段數,我以為這是學生早已經學過的而且經常用到的,所以沒特別的引導,導致了學生無法下手。
  其二,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前松後緊,在規律的尋找和簡單應用中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以致後面的練習很倉促。
  其三,條理不夠清晰,簡直成了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參與面不廣,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學生,充分做好多個方面的準備。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但對這些數學方法的挖掘和處理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這一課的數學思想方法主要是「化繁為簡」或者說是從簡單入手尋找規律,而這種方法在北師大版教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在人教版教材的編排上可謂「若隱若現」,因此我覺得我們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課堂,應該充分挖掘教材教給學生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課堂教學中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探究活動,從實物操作到畫線段圖到類比推理,有效地突出了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性和多樣性。學生在課堂上也領略到數學智慧的奪目光彩,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通過本課的設計和實踐,我更迫切地感受到數學思想和方法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對數學思想和方法在課堂中落實的研究迫在眉睫。這也是當前數學課堂中存在的重要缺失,身為學校教研員更為向廣大教師傳播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並提出滲透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數學方法的有效措施。
  本課中為了突顯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完整性,我把教材中原本安排兩課時完成的內容縮成一課時。而且在這一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學習、理解上,因此對於本課的知識點的處理上略顯不足。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9


  「植樹問題」是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我所執教的內容是兩端都不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這節課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我通過讓學生舉手的方法這一實例讓學生感知點與間隔數。
  二、以學生的手指為樹兩指之間為間隔數,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和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我讓學生實際觀察體驗點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由淺入深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讓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間隔數-1=棵數」(兩端都不種)的規律,稱熱打鐵讓學生做練習鞏固加深對兩端多不栽的習題。一節課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老師也省勁,在反思中,我找到了教學中捷徑的辦法。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0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我所執教的《植樹問題》選自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共安排了三個例題,兩端都種,兩端都不種,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本節課我主要研究的是三種情況都種的植樹問題。經過深思熟慮,我在課堂教學實施中著力想解決好以下問題:
  如何讓學生經歷一個「將複雜問題轉化為一個簡單的問題來研究,再運用所發現的規律來解決複雜的問題」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對五指的手指個數與手指縫之間關係的探究,在直觀形象的手指演示中學生直接感知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創設了問題情境使學生了解了間距在生活中的應用;在突破本課難點部分我通過一棵一棵的種樹的課件演示使學生產生了對植樹問題中這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是否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一棵一棵的種太麻煩了….」學生產生了這樣的思想,確定了「轉化的需要」,接下來,實施策略的產生與方法可行性驗證;學生給出了例題不同的答案,此處留空白,讓學生通過學具的擺、數、畫等方法探究出棵數與間隔數之間存在:棵數=間隔數+1,反過來驗證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的觀察、思考、操作完成了數學思想的建模。但在做題的過程中,學生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植樹問題屢教不會?」我進行以下反思:
  首先,我只是在奧數課上系統講解了植樹問題,在我們的數學課本中沒有作為一個知識點出現,只是出現在練習題目中,所以我們沒有在課堂上拿出時間進行系統的講解。
  其次,無法將腦海中的數學模型與實際的植樹問題聯繫起來。雖然記住了「五根手指四個空」但是卻無法與實際的安裝路燈、插彩旗以及種樹等問題聯繫起來。他們不知道手指的間隔與種樹、安燈和插彩旗有什麼關係。
  再次,當我們在講解植樹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是這樣講解的:「同學們,600米的小路,每隔5米一棵樹,咱們現在求間隔?」學生很容易列式:600÷5.然後我們問這樣結束了嗎?學生說:「沒有,還要加1」。只是在一問一答的模式中教學,從來沒有讓學生自己通過畫一畫的方式來種小樹。如果在講解的時候。結合手指,然後讓學生結合實際來畫一畫,數一數到底間隔數和數學的棵樹之間的關係,自己動手發現的規律遠遠比我們告訴的記得牢的多。
  有了這次植樹問題的教訓,以後再遇到像「植樹問題」這樣的典型問題時,我一定會在建立模型的基礎上然學生通過充分的動手體驗去獲得知識,這樣遠比老師告訴他的效果好!沒有一堂課是完美的,我的這節課依然如此,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放棄努力,不放棄前進的腳步,我們會繼續不斷的探索下去。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1


  一、學生的原有認知點在哪裡?
  植樹問題,看是簡單的問題,其實「很難」。為什麼呢?那就是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是沒有接觸這樣的數學問題的。如:「間隔數」。對於學生來說完全是陌生的。而在老師看來,這些植樹問題的相關知識點是現實生活中的,是學生熟悉的事物,其實不然。就象鋸木頭,「一根木頭,鋸3次,鋸成了幾段?」「用手夾桌球,每兩個手指夾一個,可夾幾個?」「班上原來8個女同學表演節目,現在每兩個女同學中間站一個男同學,有幾個男同學?」等等。像這樣的素材是學生熟知的,但問起來,學生就覺得是腦筋急轉彎似的,老會錯,但這些情景學生喜歡,簡單,可操作性強,只要在課前談話、遊戲時稍加點撥,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間隔數」了。
  二、老師,你帶直尺來了嗎?
  老師在這節課努力創設了探究情景,非常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猜想、驗證,使學生經歷和體驗「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建立數學模型,滲透化歸思想。但最後的結果也是很重要的。在今天的課堂中,老師還還高估了學生畫線段圖的能力。加上在第二次探究時給學生過多的要求,諸多因素影響了學生的探究出結果。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2


  本單元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藉助線段圖等手段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線段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為若干段(間隔),由於路線的不同、植樹的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樹之間的關係也就不同。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公路兩旁安裝路燈、花壇擺花、鋸木頭、架設電線桿等。這些問題中都隱藏著總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在植樹問題中,植樹的路線可以是一條線段,也可以是一條首尾相接的封閉曲線如圓形。即使是關於最基本的一條線段上的植樹問題,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如兩端都要載,一端栽另一端不栽,兩端都不栽。而在封閉曲線上的植樹問題可以轉化為一條線段上的植樹問題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況。
  成功之處:
  分類教學,抓住教學重難點,避免出現知識的空檔。在教學中,我通過教學例1的兩端都栽的情況。這類問題,學生對於求棵樹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對於在公路的兩旁栽樹,學生往往容易出錯,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出一些在兩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能夠注意。另外,在這個教學中還注意讓學生逆向思考,如:在學校門前小路的兩邊,每隔5米放一盆菊花(兩端都放),從起點到終點一共放了20盆。這條小路長多少米?提醒學生逆向思考問題,也就是要先求一旁小路放多少盆,即20÷2=10(盆),然後再求間隔數,即10-1=9(個),最後求小路的全長,即9×5=45(米)。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還能培養學生逆向推理的能力。學生以後再見到難題,可以藉助方程順向思考問題,也可以逆向推理思考。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就不至於感覺數學的困難了。這個單元容易出現的題目就是敲鐘問題、鋸木頭問題、每個角都擺花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一類一類地教學,把每個問題夯實,再進行綜合訓練,效果會更好。在這些問題中,尤其類似這樣的問題要注意教學,如要在三角形花壇的邊上種牡丹花,每邊種10棵,可以怎樣種?最少需要種多少棵牡丹花?這種類型題學生就要有多種考慮,一種是三個角都不種,每邊種10棵,需要種10×3=30(棵);第二種是只種1個角,其他兩個角不種,就需要種10×3-1=29(棵),第三種是種兩個角的情況,需要10×3-2=28(棵),第四種是種三個角的情況,需要10×3-3=27(棵),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避免直接教學課本習題中的棋子問題,學生就可以弄清楚為什麼要用每邊的數量乘邊數候後還要減4。
  在教學例1兩端都栽的情況,也可以順勢教學其它情況特別是兩端都不栽,除了畫線段圖理解之外,也可以讓學生解釋為什麼要用間隔數減1,實際上中兩都栽的情況中間隔數加1再減2,所以得到棵數等於間隔數減1。這樣再教學只栽一端時,學生又可以在兩端都不栽都情況下間隔數減1加1,就可以得到棵樹等於間隔數,由此類推,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三種情況之間的聯繫,不至於學一種記憶一種。
  不足之處:
  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學得很好,一到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植樹問題就不知所措,還是存在搞不清哪種植樹問題的情況。
  再教設計:
  在教學中,還是繼續採取分類教學,既注重對分類教學的講解,還要注意逆向思維的訓練。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3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中數學廣角的資料。數學廣角作為人教版新增的資料之一側重點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向學生滲透一些常用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如何把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很好地滲透在環節在教學中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深刻體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這是我在教學設計時著重思考和要解決的問題。一節課實施下來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現做一個簡單的小結與反思。
  成功之處:
  一、教學設計有深度、有厚度。
  教學設計分兩條線走:一條線以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為線索,使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經歷了「生活問題——猜想驗證——建立模型」不斷數學化的過程,較好地實現了由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過渡到相應的「數學模式」,為上升到更抽象的數學高度奠定了基礎。然後又讓學生運用模型解決問題,把數學化的東西又回歸於生活,也讓學生再一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另一條線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為線索。
  對於植樹問題的探究,不僅僅讓學生透過畫線段圖、擺學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尋找,而且結合線段圖、擺學具,讓學生理解了為什麼兩端都種時,棵數會比間隔數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樹。讓學生不僅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覆的修改,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對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師對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課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讓我明白了自己今後就應努力的方向。
  二、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堂課,我都比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我明白,只有學生自己想學、願學,才能主動地學,並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因此對於重點部分的引入,即探究兩端都種時,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我先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猜測得到答案。當幾種答案產生衝突時,再引導學生探究,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而後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線段圖探究植樹問題規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為下節課自主尋找另外兩種植樹問題的規律時,學生就比較簡單愉快了。
  三、注重教學思想的滲透和學習方法的傳授。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我都很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比如:當學生用一個線段圖證明規律時,適時點撥。用一個線段圖就能證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規律嗎再畫幾個試試(以小組為單位,分組研究)。交流時,讓不同的學生說出用不同間隔的線段圖得到同一個規律,實際就是向學生滲透不完全歸納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透過比較10個間隔與2個間隔的線段圖的難易,比較畫一棵樹和用
  一個點表示一棵樹的難易,讓學生體會簡化的思想。透過找生活中的植樹問題,並解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讓學生體會化歸的思想。對於學習方法的傳授,整節課都個性重視線段圖的運用。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列舉幾條:
  一、教學時間安排欠妥。有的教學資料沒有來得及出示,有的資料講解比較倉促。練習鞏固時間不充分,沒有檢測時間,使教師沒有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心中沒底。
  二、本節課,我本想藉助一一對應的思想去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兩端都栽的狀況下,所栽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但是沒有深入去理解植樹問題中所蘊含的一一對應思想。所以,感覺得出的規律有些牽強、抽象,沒有到達水到渠成的效果,沒有把一一對應的思想與植樹規律結合在一齊,沒有很好地突破難點。
  三、對學生評價這塊顯得潛力不足。對於學生的評價如何做到即準確又有深度,還要具有啟發性,這是我還得努力學習的方向。
  四、數學課關鍵在於「說」,以說促思,以說引思,這樣能夠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否正確,以便教師及時調控課堂,改變教學策略,但是,為了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明明白就應讓學生多說,但是由於時間問題,就把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而去進行下面的教學資料,這是我一貫的通病,我爭取改正,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總之,一堂課下來,發現自己真的還有那麼多的不足之處。反思自己,今後還應加強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優秀課例,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4


  畫圖理解加強訓練: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所以,我覺得讓學生畫圖來理解深化,更好一些。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係,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情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等學生找到規律後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數學離不開訓練,特別是對小學生,因為他們的忘性較大,很多的知識在課堂上學的很好,但時間一長,就會遺忘。這樣,就要求教師注重平時的有意識的強化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加深理。
  走近生活把握細節: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在學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的幾種不同種法的基礎上,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與植樹問題有關的生活題型,如插紅旗,安路燈、排隊做操等,讓學生在具體生活中理解數學現象,並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實例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5


  這節課中我教學的是植樹問題中的一種情況,即兩端植樹問題。反思這節課,我是有喜也有憂。喜的是學生學習比較投入,氣氛比較活躍,大多數發言積極,悲的是學生的學習效果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標,中等以上的學生掌握的很輕鬆,但基礎較差的學生掌握的不太好,還沒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目的。
  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我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我選擇猜謎語的方式,接著以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手指併攏、張開的活動中,首次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然後讓他們觀察教室里那裡有間隔,最後舉出生活中那裡存在間隔,讓學生聽鐘聲,在聽到基礎上用線段圖畫出鐘聲和他們之間的時間的間隔。學生在看,聽,畫之後初步感受了間隔和棵數之間的關係。這一系列的創設使學生體會到,只要處處留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寬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涵的數學規律。
  學生在分組合作尋找規律的時候表現的很輕鬆。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後,便出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讓學生分組自主解決,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畫線段、擺跳棋,完成我給出的表格,很快就發現了其中蘊含的規律,產生了很強的成功感,同時也有了一份自信,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我適時的提出要同學們幫忙解決一個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如栽電線桿,排座位,安路燈,插彩旗等等,在學生從具體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現象後,又再一次讓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整節課,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表現的很活躍。
  但這節課也有我頗感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學生估計過高,我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也段數之間的關係之後,解決植樹問題就應該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我的預料,因為有一部分學生知道了全長和間距不會求段數,我以為這是學生早已經學過的而且經常用到的,所以沒特別的複習,導致了基礎較差的學生無法下手。其二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前松後緊,在規律的尋找和簡單應用中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以致後面的練習很倉促。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