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5篇

2023年11月02日

- txt下載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伯牙絕弦》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藉助注釋進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於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這個文本,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問:「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中,我還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麼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得有點淺顯。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2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課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本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因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77個字裡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後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深刻的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對話的一個過程。
  一、老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老師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備課,這是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課堂教學就越是精彩。拿本課來說,教學片斷1中的課前談話這一部分,正是因為老師進行了充分了準備,所以在後面教學中,對伯牙琴聲的理解時,學生才能異口同聲,深入理解。教學片斷2中,老師從學生的傳說中引入課文,講到課文是這個傳說的歷史記載,只有五句話,77個字,既「鎮」住了學生,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片斷4中對「知音」內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為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文本有了獨到的理解,才能讓學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課,老師的精心準備,老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們對文本的獨到理解和認識。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幾次設計了學生「讀」課文的環節。先是初讀,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讓他們說一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的感受。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老師卻抓住對他們有利的一面進行指導,告訴他們文言文其實很有意思,學起來會很容易,很有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是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接下來老師告訴他們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如何斷句,應該怎麼讀出輕重緩急來,師進行范讀,甚至領讀。最後讓學生模仿讀,學著讀。一堂課下來,學生從不會讀,讀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們與文本有了充分對話的有力證明。
  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促進手段。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力求和學生進行最簡潔,最有效的課堂對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有著很強的針對性。此外,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還體現在老師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上,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是對「課堂生成資源」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充分利用課堂上現有的「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課中,有一個學生忘記了鍾子期的名字,在回答問題時說了一句「那個姓鐘的人」,引得學生哄堂大笑。老師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生成資源」,相機提問:「是啊,鍾子期確實是姓鍾,那麼,大家是否知道,伯牙姓什麼呢?」結果,充分預習了課文,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同學都知道了正確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回答「姓伯」。通過老師學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對這一課外知識也加強了記憶。
  閱讀教學中,只要緊緊抓住老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充分對話,大家的課堂教學就會生氣勃勃,活力無限!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3


  「朋友」的意思學生不難理解,但「知音」的意思學生體會的就不夠深刻了。這部分片斷通過學生想、說以及仿寫,了解知音文化,在受到思想薰陶的同時,熟悉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受「輕扣詩歌的。大門」一單元的影響,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言,因此在仿寫上顯得比較容易。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比較拘謹,明顯不如沒有錄相的課堂活躍,感覺有許多學生沒有走進文本,進入情境。我分析了三方面原因:
  教師方面,語言不夠充滿激情,學生的學習慾望沒能充分挖掘出來;
  學生方面,主要是以前沒有接觸過這種上課形式,在鏡頭面前放不開;
  教學環境方面,多媒體資源沒有利用,整個情境創設得不夠真實,一節課下來,感覺師生的狀態都有待改善。
  我心目中,像《伯牙絕弦》這樣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的課堂,是學生能用自己的語文素養學到更多的語文的課堂,學生們能在文本的感染下,心潮澎湃地聽、說、讀、寫。本節課的教學,離我期待的語文課堂還相去甚遠,在今後的教學中再不斷地實踐探索吧。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4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儘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藉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於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1.一曲《朋友》親切導入
  2.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製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教學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反覆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首先要讀通、讀順,然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讀正音——讀好節奏——理解——讀出感情——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范讀到位,目標明確,層層提高,從而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三、關注過程,注重實效。
  1.安排自主學習、合作討論環節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啟迪,有利於學習的廣泛遷移。
  2.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後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並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後以「為誰而絕弦?伯牙為何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說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四、拓展探究,引導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還巧妙地進行了仿寫、說話訓練,又突破了難點。
  我通過本節課教學,還有兩個環節以後要注意:
  1.我雖然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通過聯想知音相聚的畫面指導學生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但學生還是沒太讀出感情,看來還得讓學生反覆讀,讓學生在對比讀中
  2.安排了欣賞《高山流水》,聽完後可讓學生說說你聽出了什麼?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5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話,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伯牙為何絕弦?他為誰絕弦?然後找出文中說伯牙絕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再補充關於子期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去思考:俞伯牙與子期地位相去甚遠,他為何為了一個樵夫而「絕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後的教學中,學生始終帶著這個疑問深入文本,感知文本,體會他們的互相理解,心有靈犀,從中感受知音情懷。
  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琴弦』嗎?這時學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絕的也是心弦」!」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同時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對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知音情深!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感情朗讀——感悟——個性朗讀」 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前半部分,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對文章的後半部分,要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理解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補充,給學生講述了伯牙作為宮廷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從中也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作鋪墊,讓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
  在教學中,我覺得我的教學語言的精練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有些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有的導語的設計還不夠細緻、到位,不能靈活地把握課堂生成調節教學設計影響了課的精彩。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6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藉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著點滴收穫,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覆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閱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對於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通過教師範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奏,為此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同時課件的主體內容力求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不求花哨而求簡潔明了,在課件中我把每個關鍵環節的語句、字詞通過動畫出示和顏色的變換達到提高學生認知的情緒。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老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鑑,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著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說利索。但我有個習慣,備課的時候多寫幾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為每次都能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索性徹底改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樣才舒服。經過於老師的反覆斟酌,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能對課上的每個環節爛熟於胸,所以便於在課上隨機地改變取捨的方向,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完整和流暢。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學中,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為此,在課前我為每桌都準備了字典等工具書,真正讓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配合交流愈發成熟自然,是我在這堂課中的一個收穫。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前與學生親切、隨意地交流,和學生共同進行古詩背誦競賽,完全打消了學生因為臨時抽班級而產生的陌生感,使得課上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新」語文老師給他們上的課中。學生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課堂上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恰倒好處地配合著我,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范讀之後,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後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於加強。當學生髮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回答的慾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髮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因為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布置學生準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連結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閱讀一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並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博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捨。沒有讓學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課堂上我比以往表現放鬆了許多、洒脫了許多,懷念李玉學老師,是他的多次指點讓我懂得了男老師上課就要有一份瀟洒勁、一份精神氣。課堂上我比以往講話自如了許多、清楚了許多,感謝以前曾經為我指導課的盛華、崔繼明等老師,是她們讓我記住了備課不要放過每個細節,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許多,感謝於曉冬老師,是她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7


  一直對上《伯牙絕弦》這課充滿了期待。聽過兩位教師執教這課,特別是去年聽的這堂課仍讓人回味無窮,記憶猶深。兩位教師共同的特點就是指導了學生把文言文讀好,讀出韻味;同時注重了對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導;還有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動學生,讓學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知道鍾子期死後斷琴絕弦的哀痛中,從而領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遠含義。
  借鑑成功者的教學方法,我也決定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先指導學生把文言文朗讀正確,生字讀准,斷句正確,然後引導學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學,分組學習,讓他們自己掌握學習的方法;最後解讀知音的深刻內涵。
  教學流程還算流暢,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特別是朗讀文言文的興趣很高,讀得搖頭晃腦,有滋有味的。
  但是我覺得遺憾的是有的學生從入課到最後都沒有讀出那種味道,讀的時候感覺斷句的地方是一個字一個字數過去的;其次是有個句子的斷句「伯牙謂世再無知音」學生掌握的情況不太好,他們也知道該在什麼地方斷句,但是讀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把「謂世」兩個字連在一起了,讓我不理解的是一個成績很好的女孩子,你給她糾正多少遍都沒用。課後我想,造成這樣朗讀的原因大概有兩個,學生的朗讀習慣和學生的語感的欠缺所導致的吧。
  另外在教學中顯得不足的是學生在領悟知音內涵的時候沒有深刻的內心感受。「知音難得」,「知音難求」,由於學生沒有生活經驗做基礎,他們難以理解這種「難」的程度,更難以理解求得知音後內心的滿足,欣喜,特別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後的那種絕望與淒涼更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採取有效的課件輔助教學,將學生帶入到那種情境中,使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
  我記得我看過一位教師的執教的這節課後我曾產生了這樣的恍惚「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就是老師非老師,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個知音。他在給人們再現高山流水這個千古流傳的故事。他是導演是主角,但是他不是獨角戲,而是在引導一班孩子一起為大家深情演繹。」這樣的教學意境的確是讓人嘆為觀止!
  教學之路漫漫,探索之途更是漫漫!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8


  首先我要感謝學校為我們年輕教師提供了這樣一次展示的機會。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這回教學對我來說既是一回嘗試,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戰。
  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77個字裡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後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
  為了講好這篇課文,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我發現網上關於這課的資料並不多,大概別人也都在嘗試吧。課後我準備把我的資料整理一下上傳到相關的網站,供大家參考。
  大家看到了我在課上用的課件很粗糙,但是這是我有史以來第一個自己獨立做的課件。我想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在課堂上學生們聽得仔細,學的認真,讀得有感情。同時被故事的內容所打動,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並且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學習的方法,我覺得這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麼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
  不過沒關係,這節課雖然結束了,可是我教學文言文的路卻剛剛開始,我會繼續努力的,盡力使我的課堂變得完美些。
  最後祝願在座的每一位,在有生之年都找到自己的人生知己。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9


  有人說:「信息技術教育是一把雙刃劍。」的確,使用「這把劍」時如能做到適度、適時、得法,就能為語文閱讀教學帶來生機,帶來活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反之,則會畫蛇添足,適得其反。在本案例中,教師多次補充相關的課外資料,每一次的使用均恰到好處。如「合作探究感悟知音」這個環節,師補充介紹俞伯牙和鍾子期的衣著、國籍和身份,有助於學生髮現其中的反差,產生困惑,從而產生探究課文的慾望。又如,引導學生理解「俞伯牙為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時,又適時出示相關故事,加上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再如,結尾處引出小詩「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對幫助學生理解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深厚情誼,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至於最後的課外拓展,相信「知音」文化一定會在學生的內心生根發芽。
  總之,本文語言精練,朗朗上口,易於誦讀。但正因為語言精練,卻阻隔了學生對「知音情」的體會和感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連結相關的背景資料和創設一定的情境,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是的中心思想很有幫助的。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0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獨特魅力上。課中,我讓學生憑藉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從觀察美景入手,說一說你看到的和你想到的,由帶疊詞的短語到詩句,慢慢引導學生進入文言文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引導學生讀文言文,讀出節奏,讀出文言文的韻味。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獨特的魅力。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讓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有情有趣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前我首先指導學生把詞語讀正確、流利,然後引入文言文的朗讀指導,讀出節奏,讀出韻味,我特別選擇了相對難讀的兩句話入手:「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也在不知不覺中突破了本文理解上的難點。在自由通讀課文後,我特意選擇班中的後進生來朗讀,一方面可藉機輔導,教學不是表演,本來就應該教那些最需要你幫助的人,公開課也一樣。作為教師不應該害怕教學的失敗。讀出節奏和韻味後,我又要求學生讀懂文言文的內涵:藉助課文的注釋來理解文言文,為讓學生更好理解伯牙和子期的友情,體會「知音」,我特意利用課前預熱的短語,幫助學生說說「伯牙志在——,鍾子期曰:善哉,——」既訓練了句式,又理解了知音,理解讓學生更好地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文言文並不難,這應該是我們教師在學生接觸文言文之初就應該灌輸給學生的理念,學習本來就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我慶幸,我的學生依然學得快樂!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1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范讀之後,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所以導致總有個別學生朗讀的節奏出錯。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2


  《伯牙絕弦》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儘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而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自我感覺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課前鋪墊,未成曲調先有情。
  學習這一課的前一天下午,我就布置學生提前預習,查找一下關於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通過交流,大家知道了俞伯牙傳說是晉國的外交官,而鍾子期只是一個砍柴的樵夫,倆人地位懸殊,身份不同;知道了俞伯牙拜師求學、東渡蓬萊的的執著和艱辛;知道了俞伯牙十年沒人能真正聽懂他的琴聲時心中的那份孤單和苦悶;同時也知道了漢陽江口,中秋佳節月圓夜,倆人因琴聲相遇,相知,相約時心中的那份驚喜和感動,知道了一年後的中秋,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明月,俞伯牙得知鍾子期染病去世後的那份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這些都為後面的誦讀理解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也激發了同學們閱讀的興趣,還未讀文,但心弦已被撥動。
  二、反覆朗讀,心有靈犀一點通
  崔巒老師在學術會上提到: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於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結合到文言文簡潔、典雅,朗誦時具有音韻美的特點,本課首先注重學生的誦讀:讀通課文,讀順節奏為理解課文大意做好鋪墊。
  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多種形式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相機指導。如剛開始男女生比賽讀時,女生把:「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讀成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我問男生聽出女生讀的有什麼問題嗎?他們都搖搖頭。我不動聲色趁機在黑板上板書了兩個字:兮和哉。並讓他們猜猜「若」的意思。因為「峨峨」「洋洋」書中有注釋,學生很容易猜到若的意思就是「好像」,那「兮」有什麼實際意思嗎?當他們明白這個字只是個語氣詞,相當於漢字的感嘆詞「啊」時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兮」應連在前面的詞語後,再讀時不僅斷句正確,而且自然的把「兮」拖長,讀得有滋有味。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像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指導學生抓住一個「善」字讀出高興、激動、稱讚的語氣,抓住兩個語氣詞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抓住一個「絕」字,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由於朗讀的多層次、多元化,詞語的理解一點就通,通過朗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鍾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三、拓展練習,高山流水悟真情。
  教學中,我圍繞「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一句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鍾子期從俞伯牙的琴聲里不僅能聽出高山流水,還能聽出他的胸懷,他的志向,他的喜怒哀樂,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後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麼,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後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俞伯牙用爐火純青的琴技,還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撥動了鍾子期的心弦;而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嘗試著用生動傳情的語言,還有符合學生心智的方法,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但願,學生能得意,得言,得法,他們的情感受到薰陶,心靈得到洗禮,語言逐漸豐富,思維更加清晰……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3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這是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古文,讀通讀順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雖然我用的是五年級學生,但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較淺顯,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因此一節課下來,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讚賞。自我感覺有幾點做的還算滿意。
  一、音樂渲染,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我便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廣播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甚至有女學生當場哭出聲音。
  二、反覆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厭百回讀,文言文的讀更加重要。在初讀環節我就發現學生能夠讀通順,但不會斷句,沒有節奏。我適時范讀,告訴學生「這是一篇古文,與我們現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讀古文要注意斷句,講究節奏、韻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們說的抑揚頓挫。」在初讀、再讀環節,學生的讀就已經達到六遍之多,學生依然不能讀出節奏、感情,更讀不出韻味。於是,我把朗讀與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後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學生在朗讀中反覆地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提升朗讀。最後,學生的朗讀有了質的飛躍。
  三、關注過程,指導學法。
  整個小學階段只安排了兩篇文言文的學習,如何學習文言文,方法指導顯得特別重要。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斷地總結學法。初讀感知的時候告訴學生「讀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釋,這能幫助同學們閱讀。」「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學習古文的一種好辦法。」「理解,這也是學習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讀環節,通過對「善」字的對比學習,讓學生知道「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里很常見。」在理解「洋洋兮若江河」時,「江」、「河」分別指「長江」和「黃河」,使學生知道「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這在古文中很常見。」在悟情環節指導讀書時讓學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夠讀好古文。」
  四、適時補白,豐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接著話鋒一轉,「請你想像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人真正能聽懂你琴聲所表達的心聲,而鍾子期,不論你彈什麼,不論你有怎樣的志向和情懷,他都『必得知』,這時,你的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由於前文鋪墊做的充分,此處文章的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像空間,此時的學生已經是不吐不快的狀態,寫話練習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一是感覺身為教師的我話還是太多,情緒應該在收斂一些,用文本打動學生,而不是用老師的情緒帶動學生。二是沒有留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還有一點就是我沒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翻譯」古文。記得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講到:「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於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基於這個認識我才對沒有讓學生具體「翻譯「,也不知道這點做的對與不對,上課前應該多找一些老師探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4


  《伯牙絕弦》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初捧教材,不顧其他,我被這千古絕唱之悽美知音情所憾動,感慨萬千;清靜心靈,再捧教材,我被這知音經典之精美語言所打動,驚嘆連連;三捧教材,沉入文本,我被這絕世名篇之優美音韻所觸動,欣喜若狂!教學時我和學生共同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一節課下來,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讚賞。自我感覺有幾點做的還算滿意。
  整堂課我和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裡行間,去品讀,去感悟,反覆朗讀,感受了文言文之美。第一次的初讀讀准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讀的興致滿滿;第二次讀有板有眼,在教師範讀得基礎上讓學生注意停頓,了解古文該怎麼讀;三讀課文,有滋有味,意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讀的質量,理解課文內容;第四次的分角色代入式朗讀理解知音;第五次齊讀結束,真情流露。這樣的朗讀設計,讓學生慢慢地讀正確了,讀通了,讀明白了,使讀有了層次。每次的朗讀並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而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語言的情思,在不經意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適時的資料補充,升華了主題。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像別人是如何稱讚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於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後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麼,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後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5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覆誦讀。然後,我又上網搜索了有關伯牙和鍾子期的資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關音樂等。
  由於小學生接觸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自然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詮釋。我首先由音樂導入新課,初知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後通過層層深入的有梯度的朗讀活動,穿插相關背景資料的介紹,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本文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內涵。因此,我把預設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悟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上。
  本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是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楊氏之子》,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注釋和課外輔助資料進行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補充資料「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
  這堂課上,我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個故事,抓住「讀」為突破口,以讀為本,讀中感悟。整節課這樣讀中有悟,悟後有讀,讀反反覆復,悟越來越明。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尾聲,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拓展說話,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加強積累、培養語感,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連結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延伸閱讀方面內容,我補充了伯牙和鍾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並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讓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想我們仍需要不斷追求,在磨課、上課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