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中考物理教師專題教學教案

2023年11月05日

- txt下載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參加過一些主題班會吧?主題班會必須有明確的教育目的,自始至終貫穿,滲透著極強的教育性。你知道什麼樣的主題班會才是好的主題班會嗎?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中考物理教師專題教學教案5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中考物理教師專題教學教案篇1
物理規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則和公式等)是物理現象、過程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必然趨勢及其本質聯繫的反映,它是中學物理基礎知識最重要的內容,是物理知識結構體系的樞紐。物理規律的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新課標強調的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搞好規律教學呢?本人自參加工作十幾年以來一直從事物理教學工作,對物理規律的教學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現總結如下:
一、了解物理規律的類型
物理規律可分為三種類型:
1.實驗規律
物理學中的絕大多數規律,都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們叫做實驗規律。如歐姆定律、焦耳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體內部壓強特點等都屬於這一類。
2.理想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不能直接用實驗來證明,但是具有足夠數量的經驗事實,如果把這些經驗事實進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況下,總結出來的規律,我們把它叫做理想規律。如牛頓第一定律。
3.理論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是以已知的事實為根據,通過推理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叫做理論規律。如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經過科學推理而發現的。
二、物理規律教學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規律的教學工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規律本身,還要對規律的建立過程、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進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應用規律來解決具體問題。為此,對不同的物理規律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下面分別對以上三類規律的教學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1.實驗規律的教學方法
在物理學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物理實驗既是歸納物理規律、產生物理假說的實驗基礎,也是驗證物理預言和物理假設的主要依據。觀察和實驗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認識物理規律的基礎,又是學習物理學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學科主要是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初步了解物理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具體方法大致的以下幾種:
(1)由日常經驗或實驗結果進行直接歸納得出結論。如研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我讓學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曬衣服的體會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是通過演示實驗得到的等。
(2)先從實驗結果或從對實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結論,再進一步通過實驗尋求嚴格的定量關係,得出定量化的結論。如研究液體內部的壓強時,我先通過演示實驗:底部和側壁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裝滿水,觀察橡皮膜凸出且底部凸出明顯,讓學生知道液體壓強跟深度有關,再進一步實驗研究得到它們成正比的定量關係。
(3)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或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進行猜想,然後通過實驗來驗證、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結論。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並思考兩個實驗事實:1.燈泡熱的發光,而與之相連的導線確察覺不到發熱,這說明電流產生的熱量與什麼有關?2.同樣的導線,在併入用電器很多時,就會察覺到導線發熱,這又說明了什麼?然後利用焦耳定律演示器進行實驗驗證。
2.理想規律的教學方法
理想規律是在物理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合理推理至理想情況而總結出的物理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應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實驗,發現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車滑得越遠。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沒有摩擦阻力的情況下,小車則將永遠運動下去,且速度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從而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
3.理論規律的教學方法
理論規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規律經過推導,得出的新的物理規律。因此,在理論規律教學中應採用「理論推導法」。如物體的浮沉條件由F浮與G的關係可推出ρ物與ρ液的關係。
無論是採用哪種方法,最後都要在探索的基礎上,得到物理規律的文字表述和數學表達。
三、物理規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排除學習規律的思維障礙
《新課標》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學習,學生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已經在原有感情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了消極的思維定勢,很大程度上干擾了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生活常識的干擾。學生在學習物理規律之前,從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一些問題形成了某些觀念。這些觀念,有的看似正確但是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錯誤的,那些錯誤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對學生正確理解物理規律起著嚴重的干擾作用。例如,在運動和力的關係上,看到有馬拉車車才向前運動,有人推桌子桌子才會移動的生活現象,學生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受力才能運動,不受外力的物體是不能運動的;對於物體在液體中受浮力的問題,看到鐵塊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認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對於物理規律的教學,首先要消除學習過程中有些錯的生活。觀念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儘量設計可直觀的實驗對錯誤觀念進行排除。
第二,數學知識的干擾。例如,初中物理電學中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I=U/R,變形為R=U/I,從純數學的角度考慮,得出導體的電阻與加在它兩端電壓成正比,與通過它的電流成反比等一類錯誤的理解,再如力學中密度的數學表達式ρ=m/v,學生也誤認為物質的密度與它的質量成正比,與它的體積成反比。類似的錯誤在於學生用純數學的觀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規律和思考處理物理問題,而忽視了它們的本質,造成對物理知識的錯誤理解。
2、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規律的物理意義,防止死記硬背
(1) 準確呈現物理規律的內容
物理規律的語言陳述十分精鍊和準確,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學中,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要準確,而且對一些關鍵字詞應加以突出,給予適當的說明,以引導學生足夠的注意和正確理解,並與其他類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規律進行比較,建立類比聯繫.如如牛頓第一定律中「一切物體」是泛指任何物體,「不受力」是條件,「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中的「或」字理解是關鍵,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可這樣理解:一切物體在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仍然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要從物理意義上去理解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如上面提到的對密度的數學表達式ρ=m/v的理解;
(3)充分認識物理規律中各個物理量的物理意義,如對液體壓強公式P=ρgh,要特彆強調「h」的意義:h是到液面的豎直距離。
(4)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如歐姆定律公式I=U/R中I、U、R必須是同一段電路上的,而且要注意同時性;
(5)要引導學生總結物理規律間的相互聯繫,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規律。如焦耳定律公式與電功公式間的聯繫與區別;計算液體壓強和壓力時,要先由公式P=ρgh計算壓強,再由F=PS計算壓力,注意液體的壓力不一定等於液體的重力。
四、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1.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題的作用就是示範性,通過對例題的分析,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與步驟,引導學生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如學生學完密度這一節後,可以出這樣一題「用密度知識鑑別體育課用的鉛球是否是純鉛制的」,通過測量鉛球的質量和體積,求出鉛球的密度,再與純鉛的密度比較後進行判斷,得出結論。可以各設計一個典型例題,指導學生運用實際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強化訓練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對於重點的物理規律,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而且要求會靈活運用,因為掌握物理規律的目的就在於能夠運用物理規律去解決問題。初中階段,雖然不要求學生解某些複雜問題,但是,也應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去說明和解釋有關的現象、解決一些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鞏固和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到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邏輯地說理和表達能力以及手腦並用獨立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為此可精心挑選習題,讓學生通過適量訓練,在實踐中總結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技巧,從而達到提高運用物理規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注意習題要少而精,不搞題海戰術.
五、適時組織測驗,檢查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適時、定期組織物理測驗,是檢查物理規律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物理規律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不斷總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能做到舉一反三。
綜上,是我對物理規律教學探索的一些體會。教學是一門創造性藝術,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敢於嘗試,大膽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規律的教學水平。
中考物理教師專題教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用「運動有快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的公式。
難點: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教學資源: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什麼是機械運動?
2、什麼是參照物?
(設計意圖:回顧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以參照物作為標準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增加前後內容的聯繫,引出詳細學習運動的相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
模塊一:引入新課,建構速度的概念。
【環節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過程中,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出遊時,人們希望最快到達目的地;劉翔比賽時,第一個衝到終點;草原上,獵豹追捕鹿。
此時,運動的快慢決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榮耀,而關係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實驗:
將兩個等大的圓紙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後粘貼成兩個錐角不等的紙錐。比較這兩張紙錐從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後彙報觀察到的現象,
問題:如何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設計意圖:初中學生思維活躍,用學生熟悉的身邊事例來讓學生了解運動的快慢很重要從而提出問題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引出新課)
【環節二】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1.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前面三個事例,結合生活實際分析比較物體快慢的方法;
2.交流總結;
3.展示各組討論成果。
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並總結: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況下,所用時間的長短;(用時短的就快)②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總結規律,培養小組合作精神。)
【環節三】創設情境,建構速度概念
教師提出新問題:若路程不相同,時間也不相同時,那如何去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1.創設情境
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2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min,怎樣比
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教師啟發:時間和路程都不一樣,我們可不可以把他們其中一個量設置成一樣呢?
學生思考討論:可以計算兩位冠軍每1s內運動的路程,每一個相等時間內運動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的就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情況下進行比較。
2.速度
我們平時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稱作速度,用符號v表示。它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時間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單位,那麼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什麼呢?
學生數學中學過路程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時間的國際制單位是秒,所以會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
教師補充在交通運輸中我們還常用到千米每小時做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1m/s=3.6km/h。並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並強調常用的幾個。
【環節四】速度應用(多媒體展示)
例題1: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物理計算,規範計算步驟: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說明寫出來。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單位不同,要統一單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時,數字後面要寫上正確的單位。
例題2:火車提速後,在北京和上海之間的運行速度約為104km/h,兩地之間的鐵路線長1453km,火車從北京到上海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強調公式變形,用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例題3:一位百米賽跑運動員跑完全程用了11s,一輛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40km/h,哪一個的速度比較快?
學生自主解答。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聯繫生活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題展示規範學生解決物理題的步驟並學會速度公式的變式,同時注意將物理知識應用於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模塊二: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一】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多媒體展示兩個網球運動時頻閃照片,提出問題:①哪個球運動的時間比較長?
②哪個小球運動的速度(即運動快慢)基本保持不變?③哪個小球的運動越來越快?(提示可以用兩種比較快慢的方法)
第一個網球任何相等時間通過的路程相等也就是運動快慢不變,並且一直沿著直線運動,並且運動方向不變,我們成這樣的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設計意圖:用頻閃攝影形象直觀的向學生展示物體的運動情況,加深學生記憶;提出問題,學生自主討論思考,引出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二】勻速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注意:運動路線是直線,運動快慢不變即速度不變)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2.平均速度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改變即速度改變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運動基本上都是變速運動。物體做變速運動時速度時快時慢,怎樣描述它的運動情況呢?
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複雜,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來計算,這樣算出來的就是用以描述變速運動物體的運動情況的平均速度。此時s是某段的總路程,t是某段的總時間,v表示的就是某段時間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題:火車從北京行駛1小時到天津,通過的路程是140km,求火車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教師給予總結提升,構建本節知識網絡。
(一)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計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單位是米/秒(m/s)、千米/時(km/h).
1m/s=3.6km/h
(二)變速運動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中考物理教師專題教學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道電壓表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正確使用電壓表進行測量,知道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
2、通過測量電壓,掌握電壓表使用方法,提高動手操作及實踐能力。
3、體會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養成嚴謹認真的科學研究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電壓表的使用方法。
【難點】正確使用電壓表進行測量。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上課,同學們好!上課之前老師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電路中電壓的大小應該利用什麼儀器進行測量?舉手最快這名同學你請來說。他說測量電壓要用電壓表。請坐,看來你對於之前的知識掌握得很牢固。同學們,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電壓和電源兩端電壓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呢?能否利用電壓表測量並得出結論?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來走進今天的新課《用電壓表測電壓》。
環節二:新課講授
同學們我們先來從連接電路的角度思考,需要哪些實驗儀器?老師聽到有的同學說要用到電源、開關、導線,還有的同學說需要小燈泡、電壓表等儀器。
我們已經知道了要用到的實驗儀器,那麼再來想一想,怎樣正確使用電壓表?第二排這名男同學你請來說。很好,請坐,他說使用前,要預估待測電壓,選擇電壓表中恰當的量程,使用中電壓表要注意正接線柱電流流入,負接線柱電流流出,且電壓表要與被測用電器並聯。還有哪位同學能來補充?同桌請來補充。她說如有需要,可以直接與電源進行串聯,此時測量的是電源電壓。待示數穩定後讀數,認清所選量程所對應的分度值,進行正確讀數。使用後要將儀器整理放回。請坐,看來同學們對於上節課的知識已經完全掌握了。
要用電壓表進行測量電壓,具體步驟是什麼呢?老師在多媒體螢幕上展示了一張實驗儀器圖,同學們試著結合圖片說一說測量的具體步驟應該是什麼?靠窗的這名女同學你請說。她說先將電壓表接在小燈泡的兩端,接通電路,讀取電壓表的示數;再將電壓表接在電源兩端,接通電路,讀取電壓表的示數。觀察兩次測量電壓表的示數。很好,請坐,總結得十分全面。
那麼同學們,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問題呢?老師在這裡告訴大家實驗的注意事項。首先一定要先連接電路,檢查無誤後再閉合開關進行測量。每次想要更改電路,需要先將開關斷開,再進行操作。
現在同學們相鄰四人為一小組,老師給大家十分鐘的時間,結合桌上準備的實驗儀器進行測量吧。好,時間到,老師通過巡視發現同學們都參與其中,並且分工明確。現在我們找一組同學說一說,他們組的測量結果?第三小組代表請說。第三小組說通過實驗發現,兩次測量數據是一樣的,都是3V。那麼通過實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呢?他說,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很好,請坐,看來你們觀察得很仔細,總結得也很正確。
環節三:鞏固提高
同學們,我們現在更換電阻,再次測量,看一看上述實驗結果是否正確。老師看到很多同學都已經展示了他們的測量結果,並且得出的結論與上述實驗相同。
環節四:小結作業
這節課馬上接近尾聲了,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掌握了哪些知識?我們重溫了電壓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並通過實驗,知道了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這一結論。
下課後,同學們試著想一想為什麼電壓表使用時要與被測用電器並聯?
同學們,下課!
四、板書設計
(略)
中考物理教師專題教學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製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麼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
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
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1)將一把直尺的兩端分別靠在書上,輕壓使它發生形變,體驗手感,撤去壓力,直尺恢復原狀;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鬆手後,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後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並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麼分類,並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後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於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於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並且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製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於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麼應該調節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鈎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1、什麼是彈性?什麼是塑性?什麼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五)鞏固練習:
1、桌球掉在地上馬上會彈起來,使桌球自下而上運動的力是 ,它是由於桌球發生了 而產生的。
2、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 。它有一個前提條件,該條件是 , 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作的。
3、關於彈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只有彈簧、橡皮筋等這類物體才可能產生彈力
B、只要物體發生形變就會產生彈力
C、任何物體的彈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彈力不可能無限大
D、彈力的大小隻與物體形變的程度有關
4、下列哪個力不屬於彈力( )
A、繩子對重物的拉力 B、萬有引力 C、地面對人的支持力 D、人對牆的推力
5、兩個同學同時用4.2N的力,向兩邊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鈎和提紐,此時彈簧測力計顯示的示數是 。
(六)布置作業:
六、課後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進措施:
附:板書設計: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彈性限度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2、使用方法:(1)認清量程、分度值
(2)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點
中考物理教師專題教學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討論、歸納,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對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義。
W
(2)能用公式P=t解答相關的問題。
2、難點:理解功率實際上是表示能量轉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學過程一、複習引入
1、功的概念是什麼?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3、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4、說出功的公式及單位二、新課教學
一、複習
1、功的概念:
2、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功:W=Fs單位:J焦耳二、新課導入
1、建築工地上要把幾百塊磚送到樓頂,無論是人工搬運還是起重機搬運,對磚塊做的功是相同的,但是時間不同,可見做功有快慢之分。
2、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1)完成相同的功,比較所以時間
(2)相同時間內比較做功的多少
5、功率的概念:功與做功所用時間之比6、功率的公式及單位
WP=t
P——功率W——功t——時間
功率的單位:J/s,即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其它功率單位:1kW=103W7、例題講解P668、推導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變(2)速度不變
三、練習
略(四)小結(五)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
2、功率
1、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
(1)做功相同,比較時間大小
(2)時間相同,比較做功多少
2、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3、概念:功與時間之比4、定義式:P=W/t
W—功—Jt—時間—s5、推導式:P=Fv注意:
(1)力大小不變
(2)速度不變
P—功率—W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