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

2023年11月07日

- txt下載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1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索,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和發言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一 猜想
  通過讓學生求陰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積來猜測三角形的面積該怎麼求,在學生「你爭我吵」中激發學生的對這節課的興趣。
  二 動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驗證猜想。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課前我讓學生剪下三組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然後在小組中拼一拼說說自己的想法,並比較每個三角形與由它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關係,以及各部分的關係,在動手活動中學生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對學習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個個投入操作,體驗成功的喜悅。
  當然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是課堂紀律的把握,其次是我發現個別學生動手能力十分有限,有的學生乾脆就是坐著,無從下手,有的學生只是模仿其他好的學生一起動手。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表面上看,學生動手是在操作,可實際上學生只是機械地拼一拼,沒有感受到這樣的操作的目的,學後只做了一次「機械的操作工」,而為什麼要這樣去動手,學生卻不得而知。看來,在今後的教學中,在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時,教師必要的引導是不可少的。
  三 總結得出公式。
  經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學生都知道了三角行的面積等於它拼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讓每個小組都起來說說自己小組探索的結果,最後得出公式:S=ab÷2
  四 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讓學生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去解決實際問題,去求一塊三角形交通標誌的面積,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到學有所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由於教學經驗不足存在著在課上不能顧及到每個學生,在學生的評價上還不夠到位,總結性的語言還不夠精鍊等等缺點,不過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慢慢改進的。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與同伴進行交流。
  隔壁班的杜老師到我班借班上《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以後,我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要不要再上這一節課?如果再上,要怎樣上才好?才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最後,我決定針對學生在計算時依然容易漏掉"除以2"的現象放手讓學生探究,重點體驗公式的由來。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在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活動過程中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除了設定知識目標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所以這節課除了讓學生會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外,還注重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學會新的知識和本領。最後情感目標方面,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是緊密聯繫的。
  我先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式,由學生預先準備幾對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杜老師的基礎上很快地探究得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小組中每個學生都是主角,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接下來,我讓學生按三角形的三種類別進行交流彙報。學生很快得出結論,無論是哪種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都是底乘以高除以2。教學到這裡,學習任務是否就完成了?學生在前一課時的基礎上學習這部分內容很容易,如果上到這裡,豈不是原地踏步?這時,我拋出一個新問題:用一個三角形能不能也剪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學生體驗到前半節課成功的快樂,帶著濃厚的的興趣投入到新的問題研究中。
  後來,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新剪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一半,高是原來的高,所以,新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乘以高,即:S三角形=底÷2高。實驗證明了,也可以S三角形=高÷2底。學生可高興了,他們懂得了利用數字的特點來靈活地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對於中差生來說,掌握了這三個數量,至於這三個數放的位置可以靈活排放,計算起來更容易。
  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一點,我做得非常大膽,體現了新課程中關於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但我發現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牽著學生鼻子走」,如學生合作和思考的時間不足,教師講的過多,提示(暗示)得過多;學生練習時間不夠,形式比較少等。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在推導過程中遇到困難。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3


  「三角形的面積」是一節常規性的課,關於這節課的教案不少,課我也聽了不少,如何體現「觀念更新,基礎要實,思維要活」,我覺得以往老師們對教材的把握與處理,對課堂的設計以及處理都很不錯,而這節課讓我感觸很深。
  1、符合新課改理念,突出了學生的發展,合理設計教學流程
  以前的教學只是注重學生的雙基訓練,不重視知識的生成過程,而這節課的所有設計都圍繞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整節課體現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把整個學習過程放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全員參與,共同探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
  2、努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開放的探究式學習要不受任何人的約束,要有教師層層深入的引導。這節課設計中,教師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和思考性,不斷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探索不同的辦法,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自行總結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展現了自我,方法多樣且獨特,是以往教學所沒有的,效果很好。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3.構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
  本節課老師賦予了學生很多思考、動手和交流的機會,教師扮演了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的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還培養了他們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拓寬了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空間。
  這個案例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要實施新課改,最根本的還是教師角色的轉變,轉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學生學,不斷形成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他們的討論和思考更有價值,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不斷學習,提高個人素質,以設計出更好的教學環節,讓師生共同成長!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4


  五(5)班學生總體來說思維活躍、個性較強,我針對這一實際,對教學進行了這樣的安排:在揭示課題後,我讓學生自己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兩次操作:第一次,把三角形拼成以前學過的會計算面積的圖形,並從拼擺中使學生明白只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邊形;第二次,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拼好的圖形,自己推導出三角形和所拼的圖形有什麼關係,從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最後讓學生把得出的.三角形面積公式應用到練習中。
  本節課中,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滲透「轉化」的思想「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在課的開始,學生把一個長方形的花壇平均分成了兩個直角三角形,藉助長方形的面積算出一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學生初步感到直角三角形和長方形有一定的聯繫。課中,通過兩次的實踐操作,學生更加明白了其實三角形可以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在課的結尾,我再適時進行了總結:當我們遇到一個新問題時就可以動腦筋把它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就知識。這樣,「轉化」思想貫穿於課的始終。
  二、注重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有利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其人格的健全發展。在這節課中,我注重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對三角形進行拼擺,再讓他們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讓其他小組的同學對黑板上的圖形做及時的補充;在小組合作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我也儘量讓學生對其他各組的推導過程進行補充或提出異議,讓學生在交流中學到了知識,在交流中看到了可以用許多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但許多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必須靠大家的力量,培養了彼此間的合作與協作精神,同時深切地感受到集體合作的重要性。
  三、重視數學的應用性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課的開始,我讓學生在欣賞美麗的西湖的同時,解決園林工人遇到的問題:把一塊長方形花壇平均分成兩半,你認為應該怎樣分開呢?如果平均分成了兩個直角三角形,那每個三角形的面積又是多少呢?課中,我又讓學生求紅領巾的面積、算出標誌牌的大小。這些都讓學生認識到了數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體會到了數學的應用性。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一、推導三角形面積的方式太過單一在推導三角形的面積時,我只讓學生進行了拼擺,其實對於部分學生來說,他完全有可能想出如割補、摺疊的方法。我考慮到課堂時間的有限,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也不強,就沒有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二、課堂設計不夠開放整節課下來,學生的回答、操作都在我的預想中進行。仔細想想,這節課其實是有很多地方能夠讓學生冒出思維的火花,讓學生有創造性的發現的,而我卻把學生框在了自己設計的教案中。因此,這節課完全可以設計得更開放些,讓學生課前先尋找需要實驗的素材,自行確定其研究方案,真正實現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
  三、 對於課件的使用還沒做到恰到好處。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5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以及平移等知識與能力之後學習的。為了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因此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是這樣構思的:
  一、運用躍進式提問引入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運用直觀形象的具體材料,創設問題情境,設障布疑,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種教學方法。首先在複習這一部分我出示兩個一大一小的三角形讓學生比較,兩個三角形的面積誰大誰小,這是一目了然的,每個學生都能回答。然後進行跳躍性提問:「大多少」?這種簡捷的躍進式提問,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很快便產生期待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去引導學生探究新課。此時,所面臨的問題的實質,就是求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各是多少?由此引出了這節課的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二、以動激趣,揭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動手操作,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樑,幫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另一方面,豐富的情感體驗可把客觀上的「要我學」內化為主觀上的「我要學」,改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局面。學生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之前已有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知識基礎,直接將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全等三角形來進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思路,比用兩個全等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思路來得簡捷、明快,更易於被學生接受。因此,我改變了教材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的方法,而是先在複習部分利用手中已有的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圖形,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使學生回顧起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教師邊說邊畫對角線進行演示,將這個平行四邊形沿著對角線把它剪成兩個三角形,並將其重疊在一起,說明得到的一個三角形面積是原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積應該等於底乘高除以2。這樣,用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就揭示了三角形的面積算法。動手操作,創設情境,具體形象且具有直觀的特點,使知覺和思維變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從而獲得成功的樂趣。
  三、多方驗證,創設探索性問題的情景。
情景教學的一個長處是設障布疑,鼓勵學生去探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此,我接著引導學生深入驗證活動。用沿著平行四邊形對角線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得到了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這一方法對用「底×高÷2」計算三角形面積是否可*?我順勢引導,進行深入質疑。三角形有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用「底×高÷2」這個方法是否適用於所有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呢?從而將學生的思維活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這時,又讓學生運用已有的各種學具進行擺弄、操作,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而是動手操作的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產生了強烈的情緒感染,學習氣氛非常濃厚。
  綜觀整節課的課堂教學,注重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時激發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真正的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但是,通過本節課也看到了教師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由於比較緊張而導致教態不自然或教學中間環節有遺漏等現象。雖然今後的教育道路還很長,但我現在就會努力,每一節課都會與我的學生共同成長。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6


  「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是建立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的,重點是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依據兒童「從直觀的動作思維到具體的形象思維,最後達到抽象的邏輯思維」的認知規律,所引入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通過學生操作學具,把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結合起來,在操作中使「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從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將手中的一個平行四邊形沿對角線剪開,使其成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然後讓學生猜測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教師順勢利導,三角形的面積是真的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嗎?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有什麼聯繫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緊接著我引導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組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進行小組操作,並讓學生在操作中解決相關的問題:
  (1)任意兩個三角形都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
  (2)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
  (3)任意一個三角形的面積都可以用s= a × h ÷ 2來計算嗎?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度過,在這個過程里,學生明白了並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而必須是完全一樣的兩個三角形才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之間是等底等高的,面積剛好相差一半,也就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學生在操作中深切的體會到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從猜測到操作,從操作中發現並驗證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成功帶來的愉悅,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並近一步培養了學生從小養成從猜測到驗證的良好學習習慣。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本節課的基本數學思想應該是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計算三角形的面積轉化為學生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來思考,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從教學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經作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學目的不僅是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因此,本課的總結
  中我應該點出:這樣的思考方法在數學上叫做轉化。當我們遇到一個新問題時,就可以動腦筋把它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舊知識。這樣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可惜我疏忽了。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而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7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初步了解了轉化與平移的數學思想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動手操作,鼓勵、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操作、討論、交流等方式,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得出計算公式,學生在師生、生生及小組間的互動中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體驗了成功。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對於十歲左右的兒童來說,空間觀念是從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鑒於此,這節課我採用了通過實踐操作組織教學,通過大膽放手,讓學生在猜、剪、拼、想、議中學習數學,在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中研究數學,在自主、自由中「發展」數學。
  1、激發求知需要
  創設情景,通過由長方形花壇面積過渡到三角形花壇的面積,讓學生猜想三角形花壇的面積如何計算,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發展了個性,而且讓學生懷著好奇心進入自主的對新知識的探索活動中去。
  2、培養合作交流的合作意識
  這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對新知探討充足的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小組討論盡情地表現、發展自己,充分體現了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指導者、合作者的作用。我提供了多次學生交流的機會:把學具三角形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討論轉化成的圖形與原三角形的關係等。學生通過互相幫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勵來促進彼此的學習,形成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學生學會了交流,充分發揚了教學民主。
  3、培養實踐能力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創新舞台和時空,順著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感悟知識。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對所學知識能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果把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這一環節照本宣科,學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談不上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思路上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概括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使學生在拼剪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先讓學生獨立操作,分組合作探究,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驗證得出結論,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樣採用了剪剪拼拼、操作討論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如何轉換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方法,為圖形之間的關係架設了橋樑,使知識融會貫通。
  4、鼓勵自主探索
  本課在進入新授時沒有按照傳統的方法灌輸給學生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而是學生在實踐操作後,自主得出結論,由學習中的問題,產生了思維火花的碰撞,通過不同的剪拼方法,殊途同歸都能達到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目的,深化了數學知識的理解,這裡較好地滲透了歸納、概括等數學思想。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操作、觀察等,獲得體驗,並作類比、分析、歸納,逐步達到數學化、嚴格化和形式化。
  5、不足之處
  但我覺得,整節課還存在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如在擺拼轉化圖形時沒有出示一些沒有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讓學生擺拼;量度紅領巾時沒有充分讓學生去量度。另外,在課本的練習中,有這樣的一道題:
  已知三角形的面積是36平方厘米,底是8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在作業時學生答案五花八門:36÷2÷8、36-8÷2、16×2÷8 ,甚至有學生對此題束手無策。這可能與未處理好教學目標與學生探究能力之間的關係有關,部分學生對三角形與轉化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浮於表面,還沒有更深入的理解。要解決好這樣的問題,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有待於我不斷地思考和探索。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8


  本節課中,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滲透「轉化」的思想
  在課的開始,學生把一個長方形的花壇平均分成了兩個直角三角形,藉助長方形的面積算出一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學生初步感到直角三角形和長方形有一定的聯繫。課中,通過兩次的實踐操作,學生更加明白了其實三角形可以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在課的結尾,我再適時進行了總結:當我們遇到一個新問題時就可以動腦筋把它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就知識。這樣,「轉化」思想貫穿於課的始終。
  二、注重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對三角形進行拼擺,再讓他們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讓其他小組的同學對黑板上的圖形做及時的補充;在小組合作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我也儘量讓學生對其他各組的推導過程進行補充或提出異議,讓學生在交流中學到了知識,在交流中看到了可以用許多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
  三、重視數學的應用性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課的開始,我讓學生把一塊長方形花壇平均分成兩半,你認為應該怎樣分開呢?如果平均分成了兩個直角三角形,那每個三角形的面積又是多少呢?課中,我又讓學生求紅領巾的面積、算出標誌牌的大小。這些都讓學生認識到了數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體會到了數學的應用性。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推導三角形面積的方式太過單一,在推導三角形的面積時,我只讓學生進行了拼擺,其實對於部分學生來說,他完全有可能想出如割補、摺疊的方法。我考慮到課堂時間的有限,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也不強,就沒有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9


  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相關圖形的面積,解決實際問題。根據新課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學應該由原來教師單純的教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實踐操作情境,營造自主探索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課堂探索的慾望。 在教學中我力求突破傳統教學的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大膽放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對三角形的面積進行探索和交流。小組討論交流後,我請各小組代表到黑板前進行彙報並說說他們的想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達到一個目的──發現並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在練習設計中,讓學生觀察、比較兩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否相等,然後把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頂點在平行線上移動,使學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狀不同,但是面積都相等。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10


  《三角形面積計算》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相關圖形的面積,解決實際問題。根據新課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學應該由原來教師單純的教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操作中掌握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在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活動過程中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除了設定知識目標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所以這節課除了讓學生會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外,還注重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學會新的知識和本領。最後情感目標方面,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是緊密聯繫的。
  我先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式,由學生預先準備幾對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很快地探究得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小組中每個學生都是主角,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接下來,我讓學生按三角形的三種類別進行交流彙報。學生很快得出結論,無論是哪種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都是底乘以高除以2。教學到這裡,學習任務是否就完成了?學生在前一課時的基礎上學習這部分內容很容易,如果上到這裡,豈不是原地踏步?這時,我拋出一個新問題:用一個三角形能不能也剪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學生體驗到前半節課成功的快樂,帶著濃厚的的興趣投入到新的問題研究中。
  後來,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新剪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一半,高是原來的高,所以,新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乘以高,即:S三角形=底÷2×高。實驗證明了,也可以S三角形=高÷2×底。學生可高興了,他們懂得了利用數字的特點來靈活地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對於中差生來說,掌握了這三個數量,至於這三個數放的位置可以靈活排放,計算起來更容易。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11


  個有生命的課堂,應該是思維靈動的課堂,既要通過精心的預設,激發思維的靈動,更應巧用生成的教學資源,應情境而變,敏銳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點,才能演繹不曾預約的精彩應情境而變,提升課堂思維的靈動。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無論我們預設得如何的充分,都無可避免地存在著許許多多的不確定因素:
  記得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後,出示這樣一道判斷題: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相等。()
  在預設中,我認為這樣的判斷在前面的探究基礎上讓學生判斷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可是當我讓學生用手勢判斷時,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判斷是錯誤的。於是我有意引導持不同意見的學生來一場辯論。
  我首先請一名判斷錯誤的學生起來說理由。
  生1: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就有可能存在形狀不同的情況,那就有可能面積不同。
  這時持反方意見的一個學生站起來:老師讓我來問問他。
  生2:你先說說求三角形的面積要知道哪兩個條件?
  生1:要知道三角形相對應的底和高。
  生2:怎麼求三角形的面積?
  生1:用底乘高除以2呀!
  這時很多判斷錯誤的學生開始反思了。
  生2:那底和高相等,用公式來計算面積會不相等嗎?
  生1也在反思,但仍堅持:但它們的形狀……
  生3:老師,我來畫圖給他看。
  於是,學生上講台先用直尺在黑板上畫了一組平行線,並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畫了幾個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生1:哦,我懂了。
  這個本來在教學預設中學生應該在可以輕鬆解決的問題,打亂了我按部就班的教學,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尊重學生不同的思維層次,靈活的利用教學資源進行重組,沿著學生思維的軌跡,多角度地去引導學生,與學生一起生成。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讓課堂充滿生成的美麗。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部分內容對於培養學生識別圖形,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都有重要意義,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
  在教學中我力求突破傳統教學的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數方格的方法是求三角形面積的一種方法,但不是最普通適用的方法,為了引起學生對探索三角形面積產生強烈的慾望,在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我有意出示一塊很大很大的草地,問學生還能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積嗎?從而激發學生初步探究。
  引導學生結合複習環節中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想到把三角形轉變成已學過圖形的面積進行計算。組織學生在操作中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課前我請學生準備了一些三角形,課中讓學生自由選擇一種三角形(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用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移一移等方法進行操作、探索,在學生展示出各種轉化圖形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觀察、發現、討論、交流研究圖形與已學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大膽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經歷探索之後的獲得的成功,是另人快樂的,學生對數學的感受是美好的,這正是我們教師的期待,放手讓學生去做、去發現、去探索,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13


  《三角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面積》中的內容,《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和諧小學吳鳳琴。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可以定位兩個:1.通過拼一拼,探索並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三角形的面積。2.能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兩個目標也是本節課的重難點。
  對於第三代導學案的使用,我們一直處於探索中,邊使用變改動,但都是根據學情來確定的。這節的課教學設計我是在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後稍作了調整後進行的。在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後,對於溫故知新中的做鈍角三角形的高一題我看學生做對的有兩三個人,就臨時加了處理這道題的環節,平時只讓學生對改更正,不作處理。然後回顧了新課先知中本節課的難點,探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原來三角形的關係,然後看怎樣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接下來進行分層訓練。最後總結,教學反思《《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和諧小學吳鳳琴》。一節課下來,總結得失有如下幾點:
  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由於預習較充分,學生都能用轉化思想講出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雖然語言不是那麼簡練,這說明學生確實經過了思考,交流。
  2、這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學生的自信,敢於質疑。在在分層訓練中,李嘉瑤寫出並講述了分層訓練(二)中第1小題的思考過程後,本人認為她講的非常精彩,可是當她講完後隨即就有同學質疑,周萬里說她寫的語言不夠準確,應該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少寫了拼成一次,宮浩真說應該用他的那種解法最好,於是我就對比了兩種解法,讓同學們評判,從中選出了最優解法。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師本人的總結語言欠精鍊。在學生探索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後,表述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原來三角形的關係時,應該總結出它們是等底等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是底×高÷2,我總結的比較囉嗦。所以在教學中還要繼續提煉語言的準確、精鍊程度。
  2、小組交流不太充分。在探索麵積公式時學生進行了交流,在分層訓練時,沒有讓學生在互講思考過程。這一點在今後教學中還要特別注意,不能只重展示輕交流。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
  「三角形的面積」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面積、正方形的面積及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根據新課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學應該由原來教師單純的教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操作中掌握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新課前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到過程,先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剪),然後平移到另一側(移),拼成一個長方形(拼);再回想三個問題:
  1.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關係?
  2.拼成的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麼關係?
  3.拼成的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高有什麼關係?讓學體會轉化的方法,為下面探究為三角形面積的做了方法上的鋪墊。
  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而紅領巾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事物,關於它的面積是多少,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本著生活中產生數學,又作用於數學的理念。所以我以求一條紅領巾的面積是多少來導入新課,這樣會比較自然。然後讓學生猜測怎樣求三角形的面積?
  生1:沿著三角形的高剪開,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對於這一錯誤想法我採用了直觀演示的方法,讓學生觀察這種方法不可取。
  生2:用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正方形,用鄰邊相乘。對於這位學生的錯誤想法我讓她演示。該生拿著自己的兩個三角形進行演示,的確拼成了一個正方形。我問:「鄰邊相乘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積嗎?」該生恍然大悟馬上更正說:「應該再除以2」。這時我出示了任意的兩個三角形進行拼組,讓生觀察能否拼成正方形。通過觀察驗證這些方法都不可取。
  生3: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根據該生的回答下面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將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並比較每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各部分間的關係,同時在操作中向學生滲透旋轉、平移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和感知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結合圖形啟發引導學生說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之間的關係。採用指名說、同桌互說、齊說等方法加深學生對過程的理解。提醒學生在運用公式進行計算時要注意什麼?問什麼要除以2?讓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新課程非常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強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讓學生運用所學三角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如:求紅領巾面積,求安全警示牌面積,每個環節都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學習不但互動有趣,而且富有生活氣息。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應該多補充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使學生嘗到應用知識的快樂,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本節課的基本數學思想應該是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計算三角形的面積轉化為學生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來思考,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從教學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經做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學目的不僅是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而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14


  昨天,布置學生預習「三角形的面積」一課,並讓他們完成書上試一試兩道求三角形面積的題目。
  今天,嘗試了預習後的數學課的上法。
  「你們都預習了三角形的面積,誰來說一說三角形面積怎麼算?」一上課,我就開門見山地問了。
  知道的學生不多。可能出現的原因有:一是學生沒有把預習當成作業;二是學生不知道怎麼預習,沒完成;三是學生預習時記住了,隔了一夜忘了……原因不同,該如何了解真正的情況,再進行完善?
  我抽了上等生來進行回答,目的是想在課始就給學生一個正遷移。
  板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後,我讓孩子們讀了一遍,追問:「怎麼得到這個公式的?」
  孩子們愣了一下,馬上有幾個學生舉手。
  我沒有馬上抽學生回答,而是引導學生同桌之間先互相說一說。如果直接抽學生回答,那些已經忘得差不多或根本沒預習過的同學可能會更聽不明白,或者他們的學習準備還沒到位。經過同桌互說,他們已經有的經驗能產生「共鳴」。
  「用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一個三角形面積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2」。
  「誰聽明白了?」我又追問。
  我相信很多學生還是沒聽明白,拿出自製的兩個一樣大的三角形演示了一遍。邊演示邊明白如下幾個問題:
  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的三角形面積有什麼關係?
  二.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與三角形的底與高有何關係?(這兩個問題好像有點亂,怎樣組織一個問題來引領?就提「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的三角形有什麼關係」嗎?學生能一點一點的說出來嗎?我覺得這裡需要明白這幾層意思,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原來三角形面積的兩倍,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原來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高,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就用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除以2。自己說說都感覺有些糊塗,學生能清楚嗎?)
  有兩位學生糾結於是不是所有三角形都可以,我用一個大三角尺與學具一比較,好在對比強烈,學生能看明白。
  「老師,不拼可以嗎?」
  「可以,把三角形割補成平行四邊形」。前者應該是沒預習或沒有把書上的推導圖看明白的學生。後者一定是看明白了。
  我利用畫在黑板上的三角形,先介紹找出高,邊的中點,連接這兩個中點把三角形分成兩部分。再拿出課前折的上半個三角形,一旋轉,就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了。很直觀形象,比課件好用多了。這裡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明白其中的一些「潛規則」,比如,怎麼把那兩個中點一連,高也就是一半了?旋轉之後,怎樣讓學生感覺到這就是一個平行四邊形。(雖然不用證明,但數學應該是嚴格的吧。)
  練習的設計,大致按照書上的一二三進行。第一題是給出底和高,求面積的表格練習。做的時候再次強調了怎麼填表格,什麼時候要寫單位,什麼時候不寫。第二題是計算髮現題。引導學生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相等」。對於高標在外面的方式有些學生不理解。在學習高的那一課應該強化一下鈍角三角形的高。這一題還進行了改編,讓學生再畫一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第三題是量底和高,算面積。
  明天學習「梯形的面積」了,如果還是按照這個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我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入一點?(今天上課的感覺很好,為什麼寫出來這麼沒意思?)

三角形面積教學反思15


  三角形的面積是在學生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自主探索、經歷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過程。能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有關圖形的面積,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前,我先讓學生預習教材25頁內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初步理解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關係。並自己剪出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為進一步學習做準備。
  教學過程中,我安排學生先動手操作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麼圖形?學生通過用圖形拼,很容易就知道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也有的學生用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長方形,換一種拼法,也就拼成了平行四邊形。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了解了三角形能拼成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最關鍵的是讓學生思考: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的關係。在這個重要環節中,我組織學生看著拼好的圖形,先思考,然後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熱烈的交談著,拿著三角形比劃著、說著,最後得出結論: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三角形的底,高等於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看著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熱烈交流,我知道學生是真的融入探索知識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被打開,探索慾望被激活,學習興趣也提高了。
  除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還可以怎樣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呢?
  這次可難壞了許多學生,他們開始剪的時候,也發現拼不成平行四邊形,最後費好大勁才發現:只要沿著中間一條線剪,就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
  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利用轉化和剪拼的方法探索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角形面積 = 底 × 高 ÷ 2
  用字母表示:S = a h ÷ 2
  本節課,學生學會了利用轉化法和割補法,把三角形轉化成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來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獨自探索、合作交流和利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