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中國食用鹽主要來源,食鹽的主要來源嗎

2023年11月15日

- txt下載

1、食鹽的主要來源嗎


食鹽主要來源於內陸礦鹽,海洋中提取的鹽主要用於工業用鹽,所以不必擔心海洋污染造成鹽的短缺.

2、鹽的來源


鹽起源於中國,古代中國人稱自然鹽為「鹵」,鹽水經人力加工後變成的固體結晶,才稱之為「鹽」。工業上用海水曬鹽、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叫做粗鹽。再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製得精鹽。中國有四大鹽湖,分別是青海茶卡鹽湖、青海察爾汗鹽湖、山西運城鹽湖、新疆巴里坤鹽湖,鹽產量居世界第一。鹽是菜品中鹹味的主要來源,具有提鮮味、增本味的作用。用鹽量要適當,鹽過量不僅影響菜品口味,而且不利於人體健康。
鹽的原料來源可分為4類: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以海水為原料曬制而得的鹽叫作「海鹽」;開採現代鹽湖礦加工製得的鹽叫作「湖鹽」;運用鑿井法汲取地表淺部或地下天然滷水加工製得的鹽叫作「井鹽」;開採古代岩鹽礦床加工製得的鹽則稱「礦鹽」。由於岩鹽礦床有時與天然滷水鹽礦共存,加之開採岩鹽礦床鑽井水溶法的問世,故又有「井鹽」和「礦鹽」的合稱——「井礦鹽」,或泛稱為「礦鹽」。
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上常將氯化鈉簡稱為「鹽」。氯化鈉除供食用外,大量用作化工原料,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表以「原鹽」為總稱。
中國的鹽產量中一直是以海鹽為主,其次是湖鹽和井礦鹽。由於海鹽的生產受氣候影響較大,加之海鹽場多分布於東部沿海地區,為了鹽業生產的均衡協調,近10餘年來內地的井礦鹽和湖鹽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因此海鹽在鹽產量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減小。
鹽是世界上利用最普遍的非金屬礦物原料,是人們生存的必需品。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和新的應用領域的開拓以及人口的逐年增加,對鹽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在國計民生中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鹽的消耗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是世界產鹽大國,以海水為原料生產的海鹽居世界第1位;海鹽、湖鹽和井礦鹽的總產量居世界第2位,僅次於美國。

3、鹽是怎麼來的?


  鹽起源於中國,古代中國人稱自然鹽為「鹵」,鹽水經人力加工後變成的固體結晶,才稱之為「鹽」。工業上用海水曬鹽、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叫做粗鹽。再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製得精鹽。中國有四大鹽湖,分別是青海茶卡鹽湖、青海察爾汗鹽湖、山西運城鹽湖、新疆巴里坤鹽湖,鹽產量居世界第一。鹽是菜品中鹹味的主要來源,具有提鮮味、增本味的作用。用鹽量要適當,鹽過量不僅影響菜品口味,而且不利於人體健康。
  鹽的原料來源可分為4類: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以海水為原料曬制而得的鹽叫作「海鹽」;開採現代鹽湖礦加工製得的鹽叫作「湖鹽」;運用鑿井法汲取地表淺部或地下天然滷水加工製得的鹽叫作「井鹽」;開採古代岩鹽礦床加工製得的鹽則稱「礦鹽」。由於岩鹽礦床有時與天然滷水鹽礦共存,加之開採岩鹽礦床鑽井水溶法的問世,故又有「井鹽」和「礦鹽」的合稱——「井礦鹽」,或泛稱為「礦鹽」。
  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上常將氯化鈉簡稱為「鹽」。氯化鈉除供食用外,大量用作化工原料,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表以「原鹽」為總稱。
  中國的鹽產量中一直是以海鹽為主,其次是湖鹽和井礦鹽。由於海鹽的生產受氣候影響較大,加之海鹽場多分布於東部沿海地區,為了鹽業生產的均衡協調,近10餘年來內地的井礦鹽和湖鹽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因此海鹽在鹽產量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減小。
  鹽是世界上利用最普遍的非金屬礦物原料,是人們生存的必需品。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和新的應用領域的開拓以及人口的逐年增加,對鹽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在國計民生中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鹽的消耗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是世界產鹽大國,以海水為原料生產的海鹽居世界第1位;海鹽、湖鹽和井礦鹽的總產量居世界第2位,僅次於美國。
一般採用的方法主要是納潮、滷製、結晶、收鹽和洗鹽。
將蒸發之後得到的粗鹽經過溶解、沉澱、再進行過濾、蒸發之後得到精緻的食鹽,最後在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添加其他的元素。
1、納潮。納潮實際上是生產原鹽的原料提取過程。海水是鹽業生產的原料,為確保生產的正常進行,必須千方百計地保證原料的供應。
2、制鹵。滷水濃度逐步提高,最後濃縮成飽和鹵。
3、結晶。當鹽類濃度達到飽和時,可以晶體形式析出。
4、收鹽。就是將長成的鹽,利用人工或機械將鹽收起堆坨。
鹽是一種化合物,一般是由金屬離子和非金屬離子組成,最常見的是氯化鈉、硝酸鈣、硫酸亞鐵等,氯化鈉就是鹽。
鹽是怎麼來的?據說是宇宙大爆炸後溫度不斷變化降低,從而產生了比較活潑的鈉和氯元素,在自然界中通常以氯化鈉存在,而氯化納就是食鹽的主要成分,這些鹽會隨著火山爆發,和雨水沖刷從土壤中析出,當雨水褪去後,鹽會留在地球表面、形成鹽鹼地,人們再把這些鹽經過加工處理就是我們現在的食鹽了。
工業上用海水曬鹽,或者用井水海水煮鹽,在加熱的過程中使水分蒸發,析出食鹽晶體,不過這樣得到的鹽雜質含量比較多
海鹽,是曬太陽,蒸發除去水分,曬出來的。

4、食用鹽的起源


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
「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食鹽是指來源不同的海鹽、井鹽、礦鹽、湖鹽、土鹽等。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國家規定井鹽和礦鹽的氯化鈉含量不得低於95%。食鹽中含有鋇鹽、氯化物、鎂、鉛、砷、鋅、硫酸鹽等雜質。
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製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
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蜀王本紀》:「宣帝地節中始穿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始利用鹽池取鹽。王廙《洛都賦》:「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劉楨《魯都賦》:「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
初期鹽的製作,直接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於是,從鹽一誕生起,王室就立有鹽法。在周朝時,掌鹽政之官叫「鹽人」。
《周禮·天官·鹽人》記述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祭祀要用苦鹽、散鹽,待客要用形鹽,大王的膳饈要用飴鹽。漢武帝始設立鹽法,實行官鹽專賣,禁止私產私營。
《史記·平準書》中記載,當時誰敢私自製鹽,就施以把左腳趾割掉的刑罰。晉代時,私煮鹽者百姓判四年刑,官吏判兩年。立鹽法後,市民食鹽是有規定的。《管子》:「凡食鹽之數,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
中國古時鹽的種類繁多,從顏色上分就有:絳雪、桃花、青、紫、白等。
從出處分為:海鹽取海鹵煎煉而成,井鹽取井鹵煎煉而成,鹼鹽是刮取鹼土煎煉而成,池鹽出自池鹵風乾,崖鹽生於土崖之間。海鹽、井鹽、鹼鹽三者出於人,池鹽、崖鹽二者出於天。

5、我國食鹽的主要來源?


我國海鹽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個產區,北方海鹽區位於長江以北的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是我國海鹽的主要產區,年蒸發量大於降雨量,雨量集中在6月底至8月底。採用平曬生產工藝,分春曬和秋曬兩個生產階段;春曬階段一般完成全年生產任務的70%~80%,9月上旬至11月上旬為秋曬,由於蒸發量逐漸減少,因此一般產量不大。
南方海鹽區包括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等省,日平均氣溫比北方鹽區高,年蒸發量較大,降水量也大,一般利用連晴日產鹽,全年生產。浙江省平均年蒸發量1,100mm以上,降水量1,000~1,300mm以上,每年7月至10月連晴天較多,為產鹽旺季,其他月份為淡季。福建省平均年蒸發量2,000mm以上,平均年降水量1,000~1,500mm以上,氣候乾燥的10月至翌年元月是產鹽旺季,每年的7至9月雨量雖大,但連晴天多,也可產鹽。廣東省雷州半島和海南省的鹽區年蒸發量為2,000~2,400mm,年降雨量為1,000~1,200mm,每年的3月至7月氣溫高、日蒸發量大、雨量不多,為產鹽旺季;湛江以東鹽區年蒸發量為1,500~2,000mm,年降雨量為1,800~2,500mm,每年的一季度和四季度雨量少,連晴天多,為產鹽旺季。廣西年蒸發量平均1,800mm以上,年降水量平均1,700mm以上,雨水集中在6月底到9月,每年的第二和第四季度為生產旺季。 河南的主要來自平頂山鹽礦
鹽城,,我的家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