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早期診斷:降低醫療負擔的一劑良方

2023年08月21日

- txt下載

  到2020年,慢性病死亡比例將上升到85%
  新醫改方案將「解決看病貴」列入總體目標,由此引發人們對健康經濟學這一新興領域的關注。前不久,有專家提出:在一個人臨終前的1~2個月,可能要花掉他一生醫療費用的60%~80%。其實,和現代先進的醫療手段相比,我們更需要在加強公眾對疾病早期預防診斷的重視和投入方面多下功夫,加速實現保護自我健康的目標。
  衛生部疾控局副局長孔靈芝在會上用一組鮮活的數據說明了醫療負擔的高速增長:「1994年,曾有專家預測疾病負擔的增速將會超過GDP的增長,當時很多人還不相信,但是現在卻已經成為了事實。2005年,我國居民疾病負擔達2.4萬億元,相當於經濟支出的12.9%;和1993年相比,GDP增長了3.2倍,醫療負擔卻增長了5.4倍。」說到中國人健康面臨的最大威脅,孔靈芝副局長介紹,慢性病已經成為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脅。目前有80%的疾病屬於慢性病,慢性病死亡率占總死亡率的75%,而且根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慢性病死亡比例將上升到85%。
  事實證明,很多慢性病如果得到及時、得當的治療,它將不會危及病人的生命。這些慢性病既包括高血壓、糖尿病,也包括癌症,但是遺憾的是,我國高血壓的治療率很低,200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還不到30%。一個高血壓患者如果不及早發現並控制病情,今後他將花十倍的錢來治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楊功煥將我國慢性病發展情況概括為兩點:其一,我國慢性病負擔在疾病死因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其二,幾種主要慢性病的標化死亡率正在上升。標化死亡率是指由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等導致的、與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無關的死亡率。舉個例子,目前已明確腫瘤發生與煙草使用有關,尤其是肺癌,而且現在死亡率仍然在上升。許多引發慢性病的危險因素也在不斷增加,未來將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慢性病預防要貫穿人的一生
  2008年7月,衛生部開始啟動「健康中國2020戰略規劃」,其中明確提出了以高危人群為基礎的防控策略,它涵蓋了6個要點:把預防慢性病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制定國家慢性病預防政策和規劃;採用各種干預措施降低主要可變危險因素;慢性病預防要貫穿人的一生;促進慢性病防控的多部門合作與全社會參與;監測慢性病及其決定因素;評價防治工作進展。
  楊功煥在論壇上介紹了「健康中國2020戰略規劃」中與慢性病防控相關的計劃。「這個行動計劃也即重點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防控行動計劃,它的工作重點是提高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發現率,改善治療效果,提供慢性病的臨床預防務、規範化治療。同時,慢性病防控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做到關口前移,以家庭和社區為平台,從控制血壓、控煙、飲食和運動干預入手,做好宣傳教育和防控工作,提高慢性病患者的治療質量。」
  同時她也指出,要想實現這些規劃,項目和實踐是不可或缺的,也需要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知識環境的創造和隊伍建設中來,才可以使中國的慢性病及危險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
  從衛生經濟學角度尋找最適宜的早診方法
  慢性病帶給中國人的經濟負擔究竟有多大?1998~2003年,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醫藥技術經濟評價研究室副主任劉克軍曾做了包括惡性腫瘤、腦血管、心臟病在內的疾病經濟負擔測算。2003年,全國有近720萬人因這三種病住院,人均負擔了將近6000元的醫療費用;而在當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400多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僅為2600多元。按2003年的水平,如果一個農民不幸患了這方面的疾病,將給他的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經濟負擔的重要手段。劉克軍說:「最近國家把『兩癌』篩查列入為民辦實事之一,這項措施也將有助於推進醫療費用的降低。比如宮頸癌,如果能在病變前被篩查出來,那基本上是可以治癒的;但如果發展成癌症的話,治癒率就會大大下降。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樣的早診斷至少可以降低某一類疾病的患病率和就診率,實際上就是減輕經濟負擔。」
  此前,羅氏診斷亞太區董事總經理羅蘭·迪格曼先生在訪華時曾表示,目前全球的醫療總支出約為2.5萬億美元,但其中僅有1%用於診斷檢測,然而醫療決策中約有2/3依賴於診斷結果。未來5年,中國的醫療消費預計將以每年11%的速度攀升,增加診斷檢測的應用可最大限度為全球節約醫療費用。
  在衛生經濟領域,不僅要對疾病經濟負擔進行測算,還要對不同的疾病篩查方法進行綜合評價。所謂的最適宜方案是指根據患者的能力,選擇成本和收益最合適的方案,但它往往不是最具經濟效益的方案。衛生部疾控局慢病處處長雷正龍指出:「早診斷和降低經濟費用的關係十分密切。對個人而言,早診斷肯定能降低經濟負擔;但是對於群體來說,我們就得考慮方法、投入、產出的問題,從經濟學上優化方案,要同時兼顧技術、篩查敏感性和成本。因為進行人群篩查時,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問題,但是對每個人都需要投入,而真正獲益的是後期檢查出有問題的人。因此,在早診斷方面,我們更要注重研究一些適宜和簡易技術並加以推廣,對於個別發病率很低的疾病,其實沒有必要投入很多人力、財力進行篩查。」
  早期篩查是臨床專家的防控「良方」
  在論壇上,來自一線的臨床專家對慢性病在中國的迅速蔓延有著更為深切的體會,而他們為攻克這一頑症開出的藥方不謀而合——那就是「早期診斷」。他們也正在為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的防控不斷作出努力。
  心力衰竭治療費用隨嚴重程度呈指數增長
  心力衰竭已經成為全球第一殺手,心功能減退導致猝死的情況明顯增高。國外統計數據顯示,慢性心力衰竭發生率約為1.5%~2%,65歲以上人群可以高達6%~10%,特別是在過去40年中,心力衰竭導致的死亡人數比原來增加了6倍。
  我國也有著相似的患病率。心力衰竭發病率是0.9%,其中女性發病率為1%,男性為0.7%,患者超過1100萬,但是死亡原因主要是泵衰竭引起器官灌注不足,產生各個臟器的供血不足而導致死亡。另外惡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危險性也明顯增高。
  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心血管二科主任葉平教授從自己的學科領域再次論證了早診的衛生經濟學意義。「人們都說惡性腫瘤死亡率很高,所以一旦確診得了惡性腫瘤,人們都覺得非常可怕。但我們從一個11萬人的調查研究結果可以看到,心力衰竭的死亡率要高於乳腺癌和腸癌,比惡性腫瘤更可怕。同時心力衰竭是醫療成本很高的慢性病,由住院引起的高額費用占到總治療費用的67%~75%,費用隨嚴重程度呈指數式增加,醫療負擔沉重。所以對心力衰竭的早期診斷和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臨床專家正嘗試用各種診斷技術有效地化解心腦血管疾病的早診困難,可以採用動脈彈性指標監測是否動脈硬化,檢測血中葉酸水平等。在論壇上,葉平教授還介紹了羅氏診斷中一項先進的診斷技術——利用N端前B型利尿鈉肽(NT-proBNP)檢測。她說,NT-proBNP是目前最好的心功能標誌物,可作為一個有用的篩選工具,用於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高危人群所具有的心臟異常檢測,還可用於在急診室中正確發現心衰。定期監控NT-proBNP指數,能夠幫助醫生早期並正確診斷心衰, 及時介入治療並改變生活方式, 以此阻止或減緩心衰疾病的惡化,並且降低患其他可能致命的嚴重心臟疾病的風險,患者也將因此享有更好的生活質量和更長的壽命。她還用一組數字生動地說明這項先進診斷技術的經濟價值:「運用NT-proBNP後,可以減少58%超聲心動圖的使用、預防13%的首次入院、減少12%的住院天數、減少14%的直接醫療費用。」
  精確、早期的診斷將便於醫護人員為患者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並且能夠精確監測和管理治療進程,從而大大節省門診和住院所產生的直接醫療成本及費用。羅氏診斷區總經理黃柏興先生說:「NT-proBNP和羅康全作為我們兩款被廣泛應用於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診療產品,已經被引入中國市場。它們將幫助醫生進行早期和更為精確的診斷,從而為患者大大節省長期高額的醫療開支。」
  「沒有哪個疾病比糖尿病更需要自我管理」
  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專業教授潘長玉教授介紹說:「2007年,在糖尿病峰會的領導下,我們在全國做了一次調查,結果發現糖尿病患病率達到11%,糖尿病前期IGT達到15%。如果換算成總的患病人數,我國約有7000萬糖尿病患者,大大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要求的2600萬。」 她指出,2003年,糖尿病造成的直接醫療費用高達208億元,占當年總醫療費用的4.38%,其中併發症患者占了81.1%,無併發症患者占18.9%。目前,全球都在尋求簡單的方法來篩查血糖異常和糖尿病高危人群。世衛組織推薦芬蘭的做法,即記錄年齡、體重、腰圍、運動強度、家族史、既往高血糖病史等指標,經過計算得到一個結果,當數值小於7時,發病率是1%,當數值在7~11時,發病率就是25%,然後依此類推,數值大於26時,患病率將高達50%。然後通過多個因素的統計,醫生會推薦做血糖檢查來確定是否有糖尿病。
  「防治併發症已經成為我國糖尿病管理的新要點,糖尿病是高危心血管病狀態,血糖必須要控制好,血壓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早期篩查是提早預防嚴重併發症,減少個人和國家衛生支出的重要策略。」潘長玉說。
  「沒有哪個疾病比糖尿病更需要自我管理了!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在糖尿病治療的5大要素中提出了自我血糖監測,但至今仍未納入醫保,所以自我監測費用完全由病人自己出,這實際上是很不合理的。我知道北京很多醫院打擦邊球,開檢查費後,病人就可以去檢查了,這雖然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不是根本辦法。」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陸菊明表示,「希望國家出台一些政策,比如每月可以為低血糖胰島素患者提供多少次檢查;通過口服藥或者飲食控制的,也應制定不同的政策,把費用考慮進去,一定要作為必要的支出,而不是可有可無。」
  陸菊明教授還詳細地比較了目前主流的血糖儀產品類型,指出血糖儀整體的發展方向應該從氧化酶發展到脫氫酶,從光化學發展到生物電。據介紹,羅氏各型羅康全產品中最短的只需5秒就可顯示檢測結果,為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提供多達15組數據統計信息,支持自我監測數據分析。
  為超重、肥胖帶來的直接經濟負擔算一筆賬
  「要進行慢性病防控,那麼我們該向老百姓傳遞什麼樣的信息?面對政府官員該講什麼?面對專業人員該提什麼議題?如果我們學會用『算賬』的方式,來引起人們對慢性病防控的重視,應該會更有成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趙文華研究員從衛生經濟和統計學的角度提出了她的設想。
  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慢性病的增加,超重、肥胖和高血壓的趨勢日益嚴重。2002年進行的中國超重肥胖調查應該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查覆蓋全國31個省市,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有超過22%的人超重,超過7.1%的人肥胖;其中城市有28.1%的人超重,9.8%的人肥胖,而農村也有20.6%的人超重,6%的人肥胖。
  超重和肥胖不只是獨立的疾病,更是導致相關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和體重正常的人相比,超重和肥胖者患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機會要高出許多倍,最高的可以達到4倍;同樣,超重和肥胖導致冠心病和腦卒中的幾率也將比正常人高出30%甚至更多。換句話說,如果人們都不超重和肥胖了,那麼19%的高血壓和14%的糖尿病患者就可以避免。
  超重、肥胖和高血壓也是導致疾病經濟負擔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曾就超重和肥胖造成的疾病負擔進行了研究,歸因於肥胖的所有花費占到國家醫療費用支出的2%~7%。所以,研究超重肥胖等造成的相關慢性病負擔對於政策制定和有效分配我國有限的衛生資源是很有意義的。
  趙文華說:「控制超重、肥胖和高血壓是降低慢性病及其危害的關鍵。2002年,我國超重率與肥胖率的比值是3.21,而美國的比值是1.11。雖然單從數值上看,我們低於美國,可那是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很大。因此我們必須看到形勢的嚴峻,如果不採取措施,我們很快就會達到11。其實,超重和肥胖導致的醫療費用占我國醫療總費用的比例並不低,跟已開發國家的嚴重程度一樣。超重的人如果不採取措施,那麼要回到正常體重的可能性很低,而且非常困難。」
  「儘管我們方方面面都在呼籲和重視慢性病的防控,但是目前我們還需要國家出台政策支持慢性病預防。可以這麼說,現階段還沒有一個從政策層面指導如何做好慢性病預防工作的規劃。另外,國家現在雖然提出給每人15元錢的公共衛生費用,可是這15元錢究竟能分給慢病幾元錢,誰也說不清楚;即便這15元錢全部給了慢性病,對於降低慢性病危害和經濟負擔,也是非常有限的。」趙文華說。
  貧窮與富有的距離就在一場病
  現在不少醫院對慢性病的早期診斷還不夠了解,還是習慣把大筆的費用都投入到治療中去,但是我們到底需要投入多少錢,才能滿足老百姓空前高漲的醫療需求,這恐怕是個天文數字。「健康經濟論壇」希望可以和更多醫療專家、衛生經濟學專家以及有責任感的企業一道把脈中國醫療負擔的問題,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共同考慮怎樣在比較低廉、合理、科學的費用基礎上,對多種慢性疾病進行早期診斷,從而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其實貧窮與富有就在一場病的距離。希望我們的論壇可以呼籲政府和醫療機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上,喚醒公眾的健康意識,推動中國醫改,從而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標。
  現場問答
  專家為您解讀「自我血糖監測」
  美國糖尿病協會和內分泌協會明確指出了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監測的重要意義,我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也明確提出自我血糖監測適應於所有糖尿病患者。有研究表明,美國有31%的口服降糖藥治療者進行自我血糖監測,加拿大為22%,而中國只有14%。口服降糖藥加上胰島素治療患者中進行自我血糖監測的,美國和加拿大可超過80%,而我國只有50%,可見我國自我血糖監測的人數明顯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
  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陸菊明教授說:「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監測(SMBG)已經是國際公認的控制血糖的有效手段了,現在已開發國家的糖尿病患者幾乎人手一個血糖儀。」德國著名的ROSSO研究也證明了自我血糖監測的衛生經濟學意義。一個研究亞組經過8年觀察,口服降糖藥治療患者中自我監測者比非監測者減少了1700多歐元的支出,而胰島素加口服降糖藥治療的患者進行自我血糖監測後,其醫療費用減少了1.3萬多歐元,而且進行了自我監測的患者生命都延長了。可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監測帶來了高效的產出投入,這才是醫療最重要的目的。
  在論壇上,陸菊明還回答了代表們針對自我血糖監測提出的一些問題。
  問:自我血糖監測和糖化血紅蛋白的數據,應該怎樣結合起來看?
  答:實際上這兩個數據具有相同的價值。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糖尿病患者在治療中,尤其是新診斷或者調整降糖藥階段,以及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就必須經常監測血糖,觀察血糖水平是不是在逐步改善,並且可以根據血糖水平及時地調整治療方案。只有這樣,3個月以後糖化血紅蛋白才可能改善。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進行自我血糖監測,不及時改變治療方案,3個月後糖化血紅蛋白通常得不到明顯改善。
  問:如果高危人群做自我血糖監測,其意義和必要性何在?
  答:現在國際上已經在努力將糖化血紅蛋白列入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了,但是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值與正常值重疊比較多。現在初定糖化血紅蛋白6%~6.5%是血糖偏高,6.5%以上就很可能患糖尿病了,多個國際糖尿病權威組織建議有條件的國家可以試行該標準。但糖化血紅蛋白目前還不能用於診斷糖尿病前期,因為它與正常人重疊更多。現在用於自我血糖監測的儀器與靜脈血生化血糖的測定值的差別已經很小了,很多公司通過校正後可以獲得和靜脈血糖結果非常相近的數值。所以如果只是一般的篩查,給糖尿病高危人群用血糖儀查也是有意義的,至少可以發現血糖比較高的患者。
  但是現在用於診斷糖尿病的正規方法還是測靜脈血糖。自我血糖監測最重要的目的是應用在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中,每位患者固定用自己的血糖儀,監測的結果變異比較小,可以真實地反映血糖水平和變化規律。
  問:怎樣才能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監測的準確率呢?
  答:患者在自我監測中,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要選擇先進的檢測儀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血糖檢測儀器更新換代也較快,如羅康全可提高診斷的精確率。其次,要掌握好每次的采血量,采血時不要用手去擠壓,以免影響檢驗結果。第三,要保存好試紙和正確取用試紙。第四,要定期檢驗並進行記錄。目前一些先進的檢測儀器已能自動記錄檢驗信息,方便醫生了解患者病情,有助於為患者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並有效降低病人的整體醫療負擔。
  本報記者肖 薇整理 趙瑞清攝影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