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深究行政管理與政府公信力提高問題

2023年08月22日

- txt下載

摘要:公信力是政府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觀結果,體現了政府工作的權威性、民主程度、服務程度和法治建設程度。清楚認識政府角色定位、強化政府信用行為、鞏固升華行政文化,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現代文明社會發展和民主政治自身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強行政管理,提倡行政「文明」、行政「科學」、行政「人性」,提高政府公信力,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是—個政府凝聚民心。樹立權威的關鍵所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穩定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政府管理與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政府的信任也空前提高。但是,我國目前正處於改革攻堅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待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強行政管理,清楚認識政府角色定位、強化政府信用行為、鞏固升華行政文化,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現代文明社會發展和民主政治自身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義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觀結果,體現了政府工作的權威性、民主程度、服務程度和法治建設程度。同時,它也是人民群眾對政府的評價,反映著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礎。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和靈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轉的基礎條件;不講信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無法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依賴於全體社會成員對普遍性的行為規範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會秩序與市場秩序的維護者,政府不守信用,就會破壞整個社會信用的基礎。由此可見,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是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的關鍵。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會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實質上是人民群眾對政府履行公共職責情況的評價,同時也是對政府合法性的檢驗。信用政府能夠增強人民群眾的社會信任感和歸屬感,政府失信則會導致人民群眾對政府信任的喪失,從而造成社會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前提條件。政府公信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政府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示範者、倡導者和組織者,只有具備較高的公信力,才能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統一起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現在行為信用、政策信用、績效信用三大層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沒有擺正政府權力和公民權利關係的位置。
—些政府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由於法制及民主觀念淡薄,仍受權力本位、官大於民的傳統觀念的支配,認為政府的權力是可以不受約束和任意行使的。極少數^甚至認為,政府是為著公共利益行使權力。因而可以享有不守信用的特權,以至於濫用公共權力I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多頭執法、執法擾民以及執法監督不嚴等問題致使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威性。特別是個別政府l機關及公務人員置黨紀國法於不顧,利用公共權力進行錢、色交易。極大的影響了政府公信力在普通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令出多頭以及腐敗的存在,是造成政府行為信用上降的直接原因。
2、沒有正確把握公共政策的各項原則。
一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驅動下制定出違背民眾利益和意願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和利益取向與民眾相背離,盲目制定出某些脫離實際的公共政策,並造成嚴重失誤之後,拒不兌現其承諾的責任。如一些地方政府基於所謂的「逼民致富」,盲目出台政策,強制農民種植某種經濟植物,對違反行政命令的農民進行粗暴的處罰,同時又不切實際、不計後果地大開空頭支票,一旦市場行情發生變化,無力支付農民的損失,不得已就以「打白條」的方式,推御責任。由於領導班子的變換,—些地方政府規制無度,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缺乏必要的規範性和穩定性,形成「—個班子—套思路,一屆政府—個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變更的隨意性很大,導致公眾無法對政府的行為作出合理的預期。甚至基於地方及自身利益,—些地方政府隨意制定同上級政府的政策相牴觸的土政策,導致公眾因國家公共政策體系的相互矛盾而逐步失去對公共政策的信任。
3、沒有準確把握「發展第一要務」和科學發展的關係。
片面追求發展,而忽視科學、持續、協調發展,—些地方政府致力於所謂的「政績」和「發展地方經濟」。追求的價值取向背離公眾利益,以及這種績效本身的真實性受到公眾懷疑所導致的政府公信力下降。如—些地方以簡單的經濟增長數字作為官員業績考核的主要參數,導致—些官員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短期績效,行為取向惟經濟指標是從,為了在經濟績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一些官員在行政過程中重索取輕服務,甚至置百姓生活實際於不顧,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使公眾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對立情緒不斷加劇。更有甚者,少數地方政府官員為達到個人升遷的目的,大搞所謂的形象工程,熟衷於做表面文章,在統計數字上弄虛作假,這些都嚴重破壞了地方政府的信用形象。
三、加強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
1、行政「文明」——加強行政法制化建設。
政府講不講誠信,有沒有公信力,一條重要標準就是看政府能不能嚴格執法,依法辦事。各級政府及部門必須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嚴格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要圍繞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全面實施依法行政綱要,繼續加強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責任體系,強化政府法律責任機制。要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進一步清理、取消妨礙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以及實際上難以發揮有效作用的審批事項,繼續推進審批方式改革,減少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要切實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加大行政綜合執法改革力度,加快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改革工作,切實解決層次過多、職能交叉、人員臃腫和多重多頭執法的問題。要強化行政監察,及時處理和糾正行政不作為、濫用職權、執法不公、以權謀私等行為。要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統一,加強信用法規建設,加大失信懲罰力度,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2、行政「科學」——加強行政規範化建設。
要改革和完善行政決策機制,努力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要規範決策程序,健全決策制度,優化決策環境,強化決策責任。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制定涉及全局性、長遠性和公眾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項,都必須依據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規定的權限、程序進行決策。要拓寬人民群眾參與決策的渠道,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全面推廣重大決策事項公示和聽證制度,制定重要經濟社會決策事項公示辦法,對事關全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事項,必須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要強化行政決策責任制。對因違反決策程序和決策失誤給國家和群眾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必須追究部門主要領導和當事人的責任。同時,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與公眾對政府有關信息的互動回應機制,提高政府的反應能力和社會回應能力。
3、行政「人性」——加強行政文化建設。
政府的公信力,應主要通過其代表—公務員自身的行政品性來表現。誠信廉明、公道正派、甘於奉獻的公務員隊伍,才能很好地代表政府,獲得公信力。行政管理需要先進的文化領航,要明確行政隊伍的文化素養直接關係到政府的形象。要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觀、政績觀來規範行動,創建文明有序的行政環境,營造誠信和諧的人文環境,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各級政府及領導幹部應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是建設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礎。政府的—切工作,都要以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領導幹部要腳踏實地,有諾必踐,講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務實的作風,在群眾面前樹起良好的誠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中樹立誠信觀念和責任觀念,加強公務人員職業道德建設,使其恪盡職守。同時,還要完善政績考核辦法,建立健全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和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堅決反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
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通過文明、科學、人性的行政管理,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公正廉潔、透明公開、講究實效的政府形象,才能獲得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推進我國政治的文明、社會的文明。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