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故都的秋》教案26

2023年08月25日

- txt下載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故都秋的特點。
2、引導學生把握文中情與景的關係及文章的結構。
二、能力目標:
讓學生初步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與重點:
分析情與景的關係。
教學課時:
一節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以事例導入,點明學習重點。
今天,我們要學習郁達夫《故都的秋》,下面我們先來分析一個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門就遇見闊別多年的老朋友,那麼,當你現在坐在公園的長凳上聽著耳邊的鳥鳴時,你就會覺得鳥的叫聲非常的悅耳。換一種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較倒霉,在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這時你聽到鳥的叫聲就會覺得心煩。對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對景的感受就會不一樣,那麼寫出來的景當然就會不同了,這就叫做「景隨情異」(板書)。可見,情與景的關係非常密切,弄清情與景的關係,也是我們今天學習《故都的秋》的一個重點。
二、通過比較閱讀,體會故都秋的特點。
下面我們先來看幾首同樣也是以秋為描寫內容的詩歌:
材料一:《秋懷》孟郊
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
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
疑懷無所憑,虛聽多無端。
梧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
材料二:《秋詞》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凈夜來霜,
我言秋日勝春朝。數樹深紅出淺黃。
晴空一鶴排雲上,試上高樓清入骨,
便引詩情到碧霄。豈如春色嗾人狂。
1、
分析孟郊《秋懷》
問:這是一首寫秋天的詩,那麼詩中都寫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確:詩中寫到了月、露、風和梧桐。
問:這些景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月——冰,露——冷,風——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聲響如哀彈」,意思是秋天梧桐脫落,風吹枯葉,瑟瑟作響,聽去好像誰在彈奏悲哀的曲調。
問:那麼,這樣的秋天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
明確:悲涼。
2、分析劉禹錫《秋詞》(兩首)
問:在這兩首詩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作者對秋天的感受?
明確:如「勝春朝」、「引詩情」、「山明水凈」、「清如骨」等。
問:那麼,這樣的秋天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
明確:這裡的秋天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能激發人的詩情,甚至勝過春天。
3、小結
問:同樣是寫秋天,前者悲涼,後者清新,這是什麼原因?
明確:這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所決定的,也就是「情」決定了「景
」的特點,即我們前面已提到的「景隨情異」。
問: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寫秋天,那麼,這裡的秋天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是悲涼,還是清新?(要求學生對照上面兩組詩,參考課文第一段的內容來回答這個問題。)
明確:清、靜、悲涼。比較接近於第一首詩。
三、通過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蘊。
1、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浙江富陽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經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薰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併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後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遊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美,自成一家。
2、寫作背景
從1921年到1933年4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裡,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並花了許多時間到處遊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遊山玩水過程中,寫了許多遊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作的主要收穫,為我國現代遊記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小結: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不難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蘊,特別是「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並花了許多時間到處遊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確指出了作者寫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點。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點,將有助於下面我們對本文景物特點的分析,從而能更好地把握情與景的關係。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與景的關係。
問: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那麼文中集中描寫故都秋景這一特點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確:從三到十一自然段。
問:這些段落中寫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確:第3段主要寫了牽牛花,第4段主要寫了槐樹,第5段主要寫了秋蟬,第6——10段主要寫了秋雨,第11段主要寫了果樹。
那麼,作者在對這些景具體的描繪中,是如何體現故都秋「清、靜、悲涼」 的特點的呢?下面先請兩名同學來誦讀課文3——11段落,其他同學要眼耳手腦並用,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圈出文中體現秋天色彩的詞語,二是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我們將從秋色和秋聲兩個角度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學生討論,然後教師總結:
秋色
青天(藍綠) 藍朵(藍色) 秋草(黃色)
落蕊(灰白) 樹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藍綠)
棗樹(淡綠微黃)
問:那麼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還是暖色?
明確:冷色。
問:面對這麼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你心裡會產生什麼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即課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點。
問:接下來我們來聽聽故都的秋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
明確:有鴿聲(飛聲)、蟬聲、雨聲、人聲。
問:那麼這麼多聲響交雜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鬧呢,還是寧靜?
明確:靜。連鴿子的飛聲、蟬衰弱的叫聲,這些細微的聲音都聽得到,這就反襯了故都的靜,這也正體現了我們在《天山景物記》中學到的一句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是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舉一個例子,比如鍾,在白天,你根本聽不到它的走動聲,但在晚上,夜深人靜時,你便能聽到清楚的滴答聲,因此,假如要你寫夜的靜,你便可以以鐘的走動聲清晰可辨來襯托夜的靜,這也就是以動襯靜。
問: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飄零者,身處在如此寂靜的秋天裡,心裡會有什麼感受?
明確:孤獨、痛苦。
問:對,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越靜越孤獨越痛苦。如果你處在這樣冷清的秋色和寂靜的秋天,你心裡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悲涼。這便是故都的秋味。
問: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個時代,也有明艷之色,也有繁鬧的景象,作者為何避而不寫,而寫秋天的「清、靜、悲涼」?
明確:這與作者的心境有關,前面我們在學習本文的寫作背景時,曾提到作者寫作的心境,簡單地說,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寫出如此之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情與景的密切關係。
五、分析文章結構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體部分,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他段落寫什麼。
問:首先我有一個問題,本文是寫故都的秋,但也寫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託故都的秋。
問:那麼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麼特點來襯託故都的秋的?在結構安排上, 為何要一前一後?
明確:分別抓住其「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後者在第13自然段,這 樣在結構上就形 成了前後呼應。
問:好,從這篇文章結構來看,2和13自然段相呼應,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應,那這篇文章的結構就更加嚴謹了,試問這兩段是否有呼應?
明確:第1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感受和嚮往,第14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眷戀之情,都是抒發情感,「嚮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戀」是在離開故都之時,其實質是一樣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構成了呼應。
問:最後來看第12段,這一段主要採用什麼表達方式?從全文來看,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這一段採用議論,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中國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國北方莫屬,這其實還是為了突出故都之秋。 六、能力遷移訓練
練習:以夏天的景為描寫的內容,借景抒發歡樂或苦悶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學會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字數要在200—300字之間。
具體做法:當堂做。一、二組同學寫一篇借夏天的景抒發歡樂心情的短文,三、四組同學寫一篇借夏天的景抒發苦悶心情的短文。寫好後,教師抽查並將寫得較好的文章通過實物投影儀投放出來,大家一起來分析和學習。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