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探究「市民社會」及其在《資本論》中的邏輯地位

2023年08月26日

- txt下載

20 世紀90 年代初以來,國內關於市民社會理論的討論持續不斷。一些人像蒲魯東等小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者一樣,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普世價值當作自己的核心理念,要求把馬克思批判過的真正社會主義當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靈魂。這樣一些人往往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或日本馬克思主義那裡尋找依據,沈越教授對此感到不很滿足,希望借鑑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的手法,通過文字的曲意的翻譯和辨析,把馬克思理論直接改造為市民社會理論,從而消除與原馬克思主義相悖①的蘇俄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消除從蘇俄引進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實踐的阻礙作用。在沈教授和其他一些人的心目中,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他還要求人們放棄批判的態度,放心地把西方的意識形態不假思索地拿來。馬克思理論的整體性質是不可能被沈教授用一個或幾個詞來改變的,最偉大的語言學家也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但是,他的做法卻在盲目推崇西方普世價值的同時,散布了一種對國內馬克思譯著的懷疑情緒。要求讀者只能到德文原著中尋找真經,目的不單是否定無數人的翻譯工作和嚇跑年輕人,而是要把馬克思理論變成少數人的專利,這樣,請別人直接閱讀馬恩的德文原著,就可以成為他回復所有人對他質疑的法寶。
本文擬從闡發馬克思的獨特思維方法入手,通過辨析市民和市民社會的內涵,認識馬克思對市民社會思想的批判;並從所謂一詞一譯原則入手,展開與沈教授的學術商榷。由於研究的內容和批判對象的特性,這裡不能不涉及意識形態問題。但是,我們的目的不是要糾纏於意識形態,而是要求實事求是地對待馬克思,依照他的思想方法、理論特質和內在邏輯發展其理論,批判地吸收借鑑西方的文明成果,用歷史的眼光而不是神聖的觀念審視中國特定時期允許勞資關係發展的合理性和暫時性。
一、基於馬克思的獨特思維方法把握市民社會內涵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獻中,市民社會這一範疇大致有兩類四種含義。第一類含義與資產階級社會有著直接的聯繫。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指出:利己生活是作為市民社會的特性存在的在市民社會中,作為私人進行活動,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低為工具,並成為異己力量的玩物市民社會屬於利己主義領域,並體現為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市民社會的成員是利己主義的人同其他人並同共同體分離開來的人市民社會成員的人權,只有用政治國家對市民社會的關係,用政治解放的本質來解釋在現代國家,市民社會分解為獨立的個體以利己的個體形式出現市民社會把需要、勞動、私人利益和私人權利等領域看作自己持續存在的基礎看作自己的自然基礎
實際需要、利己主義是市民社會的原則市民社會的完成,就是從國家生活中分離出來,扯斷人的一切類聯繫,代之以利己主義和自私自利的需要,使人的世界分解為原子式的相互敵對的個人世界。綜合這些說法,這裡的所謂市民社會,有如下特徵:(1)不受共同體或類聯繫約束的具有利己需要、以利己主義為原則的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存在;(2)一切人與一切人戰爭(自由競爭),同時又相互把對方當工具,形成相互依賴關係,每個人都受一種異化的力量支配;(3)私人權利及其勞動和需要被看成自然基礎(4)這裡的個人在政治上得到解放,且有自由、平等的人權。這種市民社會正是黑格爾所指稱的18 世紀的市民社會,他在法哲學中涉及到的市民社會大多也是限於這層意義。這也是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當作出發點的漁夫和獵人的社會。這種市民社會,在古典經濟學家、盧梭等自由主義政治學家和德國的權威作家那裡,正是資產階級現實利益的唯心的表達⑥。它反映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精神實質,體現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理念。對於這種市民社會的認識,馬克思應該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但就其基本含義而言,馬克思一開始便是相當明確的。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指出:喪失財產的人們和直接勞動的即具體勞動的等級,與其說是市民社會中的一個等級,還不如說是市民社會各集團賴以安身和活動的基礎他同時指出:無產階級這個特殊等級,是一個並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
這是馬克思使用最多的含義,這裡不一一列舉。他在《資本論》第一篇中所描繪的基於純粹的價值規律的自由競爭、平等交換、個人所有權、自利利人的社會狀態,也就是這種市民社會。與這種市民社會直接聯繫的還有另外兩種含義,一是現實的資產階級社會,二是中世紀末期工商業城市中的市民社會。後一種是封建關係解體的產物,也是16 世紀以後新興生產力的產物。這種市民關係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即不發展的形式,它必然要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這種市民社會,可以稱為本源性市民社會(從更寬泛的意義上,也可以把希臘、羅馬的市民社會歸入這種本源性市民社會中)。
第二類含義直接關係到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這個社會是以簡單的家庭和複雜的家庭,即所謂部落制度作為自己的前提和基礎(起點?)的從這裡已經可以看出,這個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台。⑨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繫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⑩市民社會包括各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它包括該階段的整個商業生活和工業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國家和民族的範圍,儘管另一方面它對外仍需要以民族的姿態出現,對內仍需要組成國家的形式真正的市民社會只是隨同資產階級發展起來的;但是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誌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國家是該時代的整個市民社會獲得集中表現的形式。在這幾段話中,除真正市民社會外,其他各處的用法都相當於唯物史觀中所說的經濟基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更是直接稱之為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係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在市民社會的這幾種含義中,相互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這就需要把握馬克思獨特的思維方法。馬克思獨特的思維方法全面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各方面內容,同時吸收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精神實質,並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把黑格爾的抽象思辨的辯證法改造為以辯證法為內核的科學的實證主義方法。馬克思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是高度重視的,不過,相對於恩格斯更多地重視自然科學的具體成果來說,馬克思更多地從抽象意義上即從自然科學的思想方法方面和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方面加以重視。馬克思獨特的思維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其一,把特定研究對象當作有機生命體,要求從系統、整體的有機生命體出發。在1842 年底,馬克思在《論普魯士等級委員會》一文中,便把國家和社會當作有機生命體進行了分析。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指出:把政治國家看作機體,因而把權力的不同不再看作機械的不同,而是看作有生命的和合乎理性的不同這是前進了一大步。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也是把國家看作機體。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將資本的運動作為機體與人體運動進行了類比。馬克思還多次將有關社會制度的內在機理的研究稱之為生理學研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也是把資本主義社會看作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機體,且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比喻為社會機體的細胞。
馬克思不僅把特定研究對象當作有機生命體,而且是通過對發達的典型具體的解剖來把握抽象的形式規定。他不認為一般規定僅僅表現為同種類事物的抽象共同點即抽象範疇。在他看來,漁夫和獵人的關係,就是截至1857 年的英國的最發達的社會關係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因而從這種觀點看來是一般關係。可見,他是通過對發達的現實具體來把握一般的。這種對一般的認識方式把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當作科學分析的切入點。馬克思關於一般勞動的說明非常明確地表達了這一思想。他指出:對任何種類勞動的同樣看待,以一個十分發達的實在勞動種類的總體為前提,在這些勞動種類中,任何一種勞動都不再是支配一切的勞動。所以,最一般的抽象總只是產生在最豐富的具體的發展的地方,在那裡,一種東西為許多東西所共有,為一切所共有。這樣一來,它就不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才能加以思考了。另一方面,勞動一般這個抽象,不僅僅是具體的勞動總體的精神(理論抽象)結果。對任何種類勞動的同樣看待,適合於這樣一種社會形式,在這種社會形式中,個人很容易從一種勞動轉到另一種勞動,一定種類的勞動對他們說來是偶然的,因而是無差別。在這裡,勞動不僅在範疇上,而且在現實中都是創造財富的一般的手段,它不再是在一種特殊性同個人結合在一起的規定了。馬克思對一般的這種理解,與黑格爾的辯證法是相通的。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雖然批判了黑格爾把君主看成天生的普遍一般的代表,指出黑格爾一方面表現為唯靈論,另一方面表現為粗陋的唯物主義。但是,他又強調:類本身表現為一個存在物對其他不適合自己的本質的存在物來說,它本身表現為一個特殊的種。在他看來,基督教既是宗教中的一個種,同時,由於它以神化的人為基礎,集中體現著人創造宗教這樣的宗教本質,因而,它對其他一切宗教的關係又表現為類與種的關係。馬克思雖然反對把君主這樣的個人看成普遍精神的具體存在形式,同時又指出國家制度本身可以發展成為同現實的人民生活並行不悖的特殊現實性,因而,馬克思並沒有在思維方法上否定普遍一般可以有一種特殊具體的現實存在形式。馬克思在後期著作中也直接表達過類似的思想。他指出:一般的東西,一方面只是觀念中的特徵,同時也是一種同特殊事物和個別事物的形式並存的特殊的現實形式。從這一思想出發,他指出:勞動產品的價值形式是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這樣一種商品生產是為價值而進行的生產,它不注重產品是怎樣的使用價值,也不注重勞動的具體方式,因而這種價值生產是資產階級生產的最抽象的形式;同時,它也是最一般的形式,因為基於普遍的分工、交換和相互依賴體系的簡單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規定的表現形式,它是從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中抽象出來的。馬克思還把貨幣資本看成資本一般的一種現實的存在。
其二,概念即對象,要求基於特定研究對象的運動和逐步展開來理解概念及其變化。他要求概念必須時刻與眼前浮現著的特定對象相聯繫,反對概念先行和主題先行。在他看來,概念先行,主題先行,是唯心或唯物的抽象思維方式。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他強調《資本論》的寫作是斷然同唯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決裂,這是在寫作《哲學的貧困》時開始萌芽的。事實上,那些基於形式邏輯的抽象概念和首先人為地假定各種生產條件存在並在此基礎上考察某方面變動及其影響的經濟學,如當時的古典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在馬克思看來,都是唯心主義的(而那些片面神聖化某些理念的各種哲學大概被看成特殊形式的宗教,馬克思正是從科學實證的思維方法出發,最終走上一定意義的去哲學化道路,或者說要求哲學進行方法論轉向)。馬克思指出:有機的東西正是各種差別的觀念,正是各種差別的理想規定。 一個概念可以抽象地把握。它不是作為一種獨立的東西而具有意義,而是作為從某種他物中得出的抽象並且僅僅是作為這樣的一種抽象才具有意義這個概念其實正好是抽象的對立面,是對象,它就是從這種對象中抽象出來的,存在於這種對象的抽象之中。因此,在這裡,抽象唯物主義是這一對象的實在本質。在這裡,馬克思一方面批判了黑格爾,指出黑格爾的錯誤,就在於把概念、精神看成先在性存在,把實在看成概念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抽象唯物主義,認為抽象唯物主義是物質的抽象唯靈論,強調任何一個原則都只表現為從某種他物中得出的抽象。由於這種原則難以表現實在總體本身,因而往往是片面的抽象。並且,這種抽象必須基於特定對象的實在本質來把握。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把資本一般的考察與生理學直接聯繫起來,強調考察資本一般,並不是單純的抽象。總之,馬克思反對任何概念先行的做法,認為概念雖然可以抽象地把握,但不能脫離它所由抽象出來的經驗本身,不能作為獨立的東西提供使用於各個時代的藥方或公式。但從辯證法的視角看,這裡依然存在對黑格爾的繼承關係,即不應孤立地、靜止地把握概念,而應把握概念的轉化、變化。不過,在馬克思看來,概念的變化僅僅是派生的,因而應該從有機生命體的內在機理及作用機制的變化(或歷史發展過程)來把握概念及其表現形式的變化,而不是相反。為此,馬克思強調:有必要對唯心主義的敘述方法作一糾正,這種敘述方法造成一種假象,似乎探討的只是一些概念的規定和這些概念的辯證法。因此,首先是弄清這樣的說法:產品(或活動)成為商品,商品成為交換價值,交換價值成為貨幣。在馬克思看來,商品、貨幣都須通過對經濟發展的歷史考察來理解。正因為如此,像價值等概念,在分析過程中總是會顯示出這些規定被抽象出來的那些歷史基礎。不過,馬克思對商品、貨幣的歷史考察,並不是簡單地考察歷史的發展行程,而是站在商品、貨幣發展的終點,把這種發達的商品貨幣關係作為特定對象,將現實考察與歷史的回顧性研究以科學方法結合起來。
基於特定對象把握概念及其變化,可以說是馬克思的獨特思維方法中最先被提出的。早在1837年,馬克思在給父親的信中指出:像數學獨斷論那種不科學的思維形式,從一開始就成了認識真理的障礙,在這種形式下,主體圍繞著事物轉,這樣那樣議論,可是事物本身並沒有形成一種多方面展開的生動的東西,我們必須從對象的發展上細心地研究對象本身,事物本身的內在特性應當作為一種自相矛盾的東西展開,並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統一。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又指出:形上學者認為進行抽象就是進行分析,越遠離物體就是日益接近物體和深入事物。基於這種認識,他對脫離現實對象、依賴邏輯範疇進行分析的思維方法進行了尖銳批評。他強調:誰用政治經濟學的範疇構築某種思想體系的大廈,誰就是把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割裂開來。正是這個時候,他決定斷然同唯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決裂。1857 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則指出:他與黑格爾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始終圍繞實在主體,並用思維把握特定的實在主體,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
其三,從抽象上升到(擴展到)具體。這既是以實證研究為基礎,又是以辯證法為內核,是辯證法與實證研究的科學結合,是對近代自然科學精神的理論升華。這一思想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進行了集中闡述。不過,早在《巴黎筆記》的穆勒評註中,馬克思就指出:穆勒完全和李嘉圖學派一樣犯了這樣的錯誤,在表術抽象規律的時候忽視了這種規律的變化或不斷揚棄,而抽象規律正是通過變化和不斷揚棄得以實現。他在稍早還指出:一個現實領域的純粹理想性只有作為科學才能存在。這些都切中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這一主題。然而,如何在理論上把握抽象規律通過不斷的自我揚棄因而自我實現,似乎是馬克思獨特思維方法形成過程中最艱難的部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自己《德法年鑑》時期的思想有兩段反思性說明。他指出:依靠從黑格爾那裡繼承來的理論武器,是不能理解人的經驗的物質的行為的。由於費爾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世俗世界在費爾巴哈那裡仍然不過是些詞句),在德國理論面前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個費爾巴哈所沒有回答的問題:人們是怎樣把這些幻想塞進自己頭腦的?這個問題甚至為德國理論家開闢了通向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道路,這種世界觀沒有前提是絕對不行的,它根據經驗去研究現實的物質前提,因而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觀。這一道路已在德法年鑑中,即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這兩篇文章中指出了。但當時由於這一切還是用哲學詞句來表達的,所以那裡所見到的一些習慣用的哲學術語,如人的本質類等等,給了德國理論家們以可乘之機去不正確地理解真實的思想過程,並以為這裡的一切都不過是他們的穿舊了的理論外衣的翻新。他還指出:哲學家們把社會發展過程抽象地看成人的發展過程,而整個歷史過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異化過程,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們總是用後來階段的普通個人來代替先前階段的個人並賦予先前的個人以後來的意識。由於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即一開始就撇開現實條件,所以就可以把整個歷史變成意識的發展了。這表明,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之前,馬克思已經表達了一種唯物主義世界觀,但無論是術語的使用,還是用異化來把握歷史發展線索,都還是更多地借用黑格爾或費爾巴哈的表現形式。而這時候對抽象唯物主義性質的唯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還沒有最後決裂,儘管對它的前提和形式主義的思維方式已經進行了批判,也指出了它的種種缺陷。應該說,1846 年前後馬克思才徹底告別抽象唯物主義或唯靈論的思維方式,並把有機生命體、概念即對象等思想整合到全新的思維方法中。也許這是馬克思強調《資本論》萌芽於《哲學的貧困》的原因所在,也是他把《德意志意識形態》看成一種哲學上的自我清算的意義所在。此後,異化概念僅僅被運用於現實狀態的描述,而不再運用於歷史過程的分析。這是因為,一種非異化狀態作為異化發展的前提,在人類發展的初期至多是一種萌芽性、徵兆性存在,只有放在實驗的科學條件下,才能看成一種理想狀態(在實驗條件下也可以把自由競爭、平等交換的獨立個體的社會看成某種理想狀態,雖然這已經是一種異化狀態),因而不應作為抽象的概念來描述。
在馬克思的上述思想中,無論是規律的自我揚棄、自我實現,還是概念與對象協同地辯證轉化,以及把對象看成系統性、整體性的有機生命體,都與黑格爾的辯證法有著直接的繼承關係。但另一方面,馬克思的獨特思維方法與黑格爾的辯證法有著本質區別,可以說是對黑格爾辯證法的徹底超越。它不但打破了黑格爾的神秘主義,把概念、精神與現實對象的關係完全顛倒過來,還把這種思維方法與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範式直接聯繫起來。它要求從兩個方面把握有機生命體,一是從細胞原理及其展開來把握最基本的生命機理;二是從有機生命體各個環節的相互決定作用來把握生命整體。依照馬克思自己的說法,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中的各種關係如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互為前提和片面意義的相互決定,而有機體本身作為一個總體有自己的各種前提。依照馬克思的思想,作為有理性思維能力的認識主體和實踐主體,人們不是被動地反映和適應外在的事物和環境,不是被動地遵循著外在事物的必然性。人是主動的、能動的存在物,他不但以外在事物的存在為前提,而且能用科學的手段認識和改造具有內在的存在必然性的外在事物,使自然人化,使社會存在自我發展。而自然人化和社會存在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也是人的外在的存在形式,人和社會一體兩面,人的發展體現在社會存在的發展之中。因此,自然人化和社會存在的發展體現著人類對環境的支配和自我實現,儘管個人對自然和社會存在著被動適應的一面。這是對黑格爾哲學的精神實質的根本性超越(這種主動超越從馬克思拒絕被誘入敵人的懷抱開始,博士論文有強烈的表現,但把辯證法從黑格爾體系中剝離出來,並賦予科學的內容,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正是從對有機生命體的主動、能動把握出發,馬克思將社會科學的研究與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對自然對象的研究相類比,把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辯證轉化過程看成自然科學研究的科學的進程,看成嚴格的試驗條件下獲得的一般規律通過約束條件放鬆趨於具體化、現實化的過程。因此,辯證法在馬克思那裡科學化了,它不再是抽象思辨的方法,而是成為一種科學的實證主義方法。馬克思指出,科學是歷史發展總過程的產物,它抽象地表現了這一發展總過程的精華,自然科學是一切知識的基礎,而資本主義之所以能迅速發展生產力,就在於它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他希望理論研究體現科學精神,因為闡明價值規律是科學的任務,其理論的展開應該體現科學的敘述對現實運動的關係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的進程。馬克思正是基於這種科學的立場,一再指責以往的政治經濟學背離了近代的科學精神。他指出:法國的唯物主義精神在魁奈、拉瓦錫、拉普拉斯、比夏和拉馬克(可能還包括居維葉)那裡,顯示了具有全世界歷史意義的革命力量和膽略,而薩伊則暴露出在概括事物時法國精神的全部荒謬傾向。 庸俗經濟學以為,政治經濟學科學與其他一切科學的特徵差別在於,後者力圖說明被掩蓋在日常現象後面的,因而按其形式總是與日常現象(例如太陽圍繞地球運動的現象)相矛盾的本質,而前者則宣稱日常現象單純轉化為同樣日常的觀念是科學的真正事業。在這裡馬克思似乎暗示他的經濟學研究相對於庸俗的政治經濟學,是一場哥白尼革命。他堅信庸俗經濟學家不能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繫,只是誇耀他們緊緊抓住了現象,並且把它當作最終的東西,他們對自己的指責無非是傲慢地斷言事物從現象上看不是這樣的,而自己則以科學的精神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內部聯繫,這種內在本質一旦被了解,相信現存制度的永恆必要性的一切理論信仰,還在現存制度實際崩潰以前就會破滅。這是《資本論》剛發表的時候流露出的一種自豪之情。
馬克思的思想方法與恩格斯晚年把唯物史觀看成一種方法的歷史實證主義也具有相當的差異。恩格斯把人看成能夠反映存在的、進行歷史的經驗總結的人,事物的外在獨立性和自我辯證發展的必然性對人的認識具有決定作用,人的能動的反作用未能在理論上找到超越存在的決定性作用的有效方式。由於把認識和實踐看成對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儘管他通過事物的歷史發展這個維度引入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能夠用辯證法看待事物的歷史發展,但對於具有確定性的特定研究對象來說,形式邏輯和經驗實證依然是主要的認識手段。馬克思則把人看成科學家和能夠將自然人化的實踐家,具有外在獨立性和內在的自在本性的客觀事物,除了不自覺地充當人的認識和實踐的前提外,從一般人類精神的高度而言,僅僅是具有主動性、能動性的人的認識和改造對象。依照馬克思的思維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不是體現為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的歷史發展過程,而是體現為科學家把握特定的同質的有機對象的科學的進程。人以自然為前提,依靠科學方法獲得多樣的科學認識,並在科學認識指導下通過實踐改造環境,使自然不斷人化。科學方法獲得的知識通過自然人化促進著社會和人自身的發展,因而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是基於被主體化的歷史的外在必然性,而是基於人類的主動實踐。不是人類社會的歷史這一主體的必然規律決定人類的命運,而是人作為人類社會的細胞通過認識和實踐以新陳代謝的方式決定著、推動著社會機體的發展。階級鬥爭所起的作用,就是解除被特殊利益固化的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束縛,使人類精神的創造力自由地、充分地釋放出來。當然,人類社會作為有機生命體,其發展儘管基於人類的科學認識和實踐,它的發展程度由人類自身創造力的發揮程度來決定,然而,單個人依然具有被動適應的一面,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意識也依然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另外,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科學認識過程中,辯證法成為把握特定研究對象的最基本方法,形式邏輯和經驗實證僅僅是辯證法不可或缺的環節。
明確了馬克思的獨特的思維方法,市民社會的不同含義之間的關係也就不難理清楚。市民社會與資本主義生產的關係,是一種抽象與具體的關係。對此,筆者在第二部分將作進一步說明,這裡暫從略。從馬克思獨特的思維方法來看,經濟基礎或生產關係總和,應該是與人類社會這一有機生命體相對應的範疇;市民社會則是與資本主義生產這一有機生命體相對應的範疇。它們從屬於不同的研究對象。那麼,馬克思是在什麼意義上把生產關係的總和指稱為市民社會的呢?我們知道,市民社會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唯心表達,表現為各種社會組織形式的市場主體被賦予私有者特性,被抽象為獨立的私有者。他們以利己主義為原則,他們之間在分工基礎上通過自由競爭和平等交換形成相互依賴的社會關係。在這裡,個人被看成各種賦有私有者特性的市場主體的符號,這種個人作為私人進行生產,可以看作某種特殊需要體系和社會活動的某種特殊部門的實現。而另一方面,這種私有制在取得現代形式之前,社會生產大部分仍舊保存著共同體的形式。對於這些時代,不管是部落,還是其他社會組織,只要它不同程度參與市場交換,就可以抽象為獨立生產者。可見,基於個體的私有生產者,可以是各種社會形式的市場化程度深淺不一的市場主體乃至徵兆性市場主體的抽象。由於這種抽象,生產成為各個個體的事務,社會關係單純地表現為自由、平等的交往關係的總和。因為生產被抽象地看成個人的事務,市民社會的關係集中表現為交往關係,因而市民社會僅僅被看成交往形式或者被看成與生產過程、生產方式相聯繫的交往形式;由於個人是私有的市場主體的符號,市民社會又隱含著狹義的生產關係,因而可以看成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或經濟基礎,或是包含工業生活的一切物質交往。從抽象了的私有者的交往關係看,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各個時代的交往關係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看成作為資本主義時代的市民社會的萌芽的、徵兆性的形式。因此,歷史上的市民社會與現代市民社會構成一種反思性聯繫,表現為猴體與人體的關係。當然,這種市民社會作為抽象的形式規定,作為一個名稱、概念,其中的獨立個人始終標誌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並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只是這種形式上的一般,按照馬克思獨特的思維方法,首先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心表達。總之,不能簡單地說,市民社會就是物質生活關係的總和或經濟基礎,只能說: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市民社會看成各個時代的物質生活關係的總和或經濟基礎,它是生活關係總和或經濟基礎的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
這裡需要順便指出的是,有學者認為,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國家、市民社會這兩個範疇是相對應的,因此,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建設所謂的社會主義市民社會。這與馬克思的思維方法是相背離的。馬克思反對從抽象的獨立的範疇出發,更不會把範疇的成對出現當作規律。事實上,依照市民社會的抽象規定,在國家存在之前,即部落作為私有的主體(獨立的個人)的時候,市民社會就已經存在了。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把那樣的市民社會看作全部歷史的發源地。實質上,市民社會作為自由、平等、所有權這些普世價值的集中體現,它體現的正是西方意識形態的核心理念。把它看成社會主義的目標,並且把它與馬克思理論聯繫起來,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把西方意識形態悄悄地嫁接到馬克思理論中。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