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河南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1)論文

2023年08月26日

- txt下載

[摘要] 作為發展中的農業大省——河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滯後與遲緩,是制約河南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主要障礙,也是造成河南省廣大農業人口貧困的主要問題。影響河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原因有: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人口眾多;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限制;農村教育水平低下、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等。
加快勞動力的轉移,一是擴大城市和城市經濟規模,增加就業崗位,二是發展科技型、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的精細農業,通過內部消化部分勞動力。從源頭上說,應長期抑制人口增長、減輕人口壓力。
[關鍵詞] 農村勞動力 就業 轉移
一、河南省概況及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
1、概況。河南省總面積約16.7萬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有山脈環繞,間有陷落盆地,中部和東部為遼闊的黃淮海沖積大平原。
山區丘嶺面積占44.3%,平原占55.7%。有耕地1.1億畝。
人口9256萬人,其中男性4775萬人,占51.59%;女性為4481萬人,占48.41%(數據來源:2000年11月1日0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第1號公報)。總人口中,按接受教育程度分類,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 543萬人,接受小學教育的 3073萬人,接受初中教育的 3646萬人,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 928萬人,接受大學(大專以上)教育的 248萬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 2401萬人,占 25.94%;15~64歲的人口為6211萬人,占 67.10%;65歲以上的人口為644萬人,占 6.96%。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147萬人,占 23.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 7109萬人,占76.8%。
人口總量過大,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對不足。全省常住人口大致相當於甘肅、西藏、陝西、青海、寧夏、新疆六個省區的總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14%。
每年出生 130萬人,凈增70萬人以上,相當於一個中等縣。全省總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74%,全省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54.3人,每平方公里比全國多出 419人。
1999年,全省人均耕地為1.16畝,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0.01畝。全省水資源 413億立方米,人均 536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5。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人均指標也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背負著沉重的人口包袱。 農業人口比重大,主要經濟指標人均水平低。
全省農業人口為 7109萬,占常住人口的76.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89個百分點。1999年,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占24.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6.8個百分點,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
全省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為 1705.01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501.68元,只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7.3%, 近幾年,河南的人口遷移和流動有所增加,人口上行性遷移增加較快,同級遷移大幅度下降;因婚姻遷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務工經商的比重則大幅度上升;遷移人口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從遷入人口的職業構成看,農、林、牧、漁勞動者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工人則大幅度上升。人口流動的原因主要是務工經商和中轉,以18~35歲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主。
由於河南經濟落後,不能形成強大的經濟吸引力,遷入人口較少,前來務工經商的人口比重不高, 省際人口遷移模式在近期和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
2、河南省就業狀況。城鎮就業。
根據統計,全省17個地級市(含省會鄭州)和一個省轄市濟源市,都存在失業下崗情況。按河南省目前的城市規模水平和經濟發展狀況,可以說,城鎮就業已經處於飽和狀態。
農村就業。根據我國農業專家和經濟專家測算,按我國農業勞動者目前生產力狀況和農資、農產品等價格水平,每人經營20畝土地可保本,經營30畝土地才有錢可賺。
據此計算,河南省現有耕地1.1億畝,僅需要 367萬勞動力。而我省農村實際勞動力數量是1800萬人!二者相比,懸殊1400多萬!每個農業勞動力耕作面積約0.4公頃,是美國農業(52.56公頃/人)的0.7%。
隱性失業嚴重,大量農業勞動力處於閒置狀態,導致勞動效率、效益的十分低下。
3、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滯後的原因。從上述情況看,影響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首要原因是:河南省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還沒有完全從傳統經濟和農業社會中脫胎換骨出來,
二、三產業和城鎮的接納能力弱小;其二,龐大的人口基數和較高的人口增長率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據測算,按河南省城市和城市經濟規模(2002年狀況),在正常情況下,維持 10%左右的經濟增長率所需要的勞動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目前的城市人口已經足夠,在部分城市可能還綽綽有餘;其三,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強烈排擠、限制和制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住房分配製度和教育制度,幾乎堵死了農村勞動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以及僵化的思想意識觀念,既抑制了城市和城市經濟的發展,也造成大量勞動力資源的浪費和農村經濟的落後與貧困;其四,農村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是制約剩餘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其五,河南省農村非農產業由於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發展水平不高,對剩餘勞動力的容納能力有限;其六,河南省勞動力市場發育滯緩,中介組織發育程度低,政府部門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是河南省目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二元社會經濟結構有所鬆動,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鎮轉移。農村勞動力進城所從事的主要是一些邊緣工作,即城市人不大樂意乾的髒、累、苦、險等工作。
如建築、飲食服務、廢品回收、環境衛生、小商小販等這些城市人退出或自動放棄的工作崗位。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等非農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條件,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當然,也是促進工業經濟、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動力,是歷史進步的必然結果。
這將是今後五十年多年內河南省需要面對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浪潮和由此引發的其他問題。
1、轉移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滿足高素質勞動力需求。從改革開放開始到90年代中期,除了高考、招工等所謂正規轉移進城的勞動者外,大部分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是初中或初中以下;90年代中期後,城鎮對轉移勞動力的文化要求有所提高,基本上是高中或高中以上,但是很難滿足。
這說明,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已經迫在眉睫。
2、勞動力在省內轉移就業的比重較大。河南人的鄉土觀念太重,到外省市就業的比重較低。另一方面也說明河南省勞動者在外省市的競爭力弱。
3、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具有明顯兼業性(既從事其他產業活動,又不放棄農業者)。事實證明兼業農戶的出現,成為工業經濟發展的「勞動力蓄水池」,豐富了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勞動力商品市場,同時對於縮小城鄉差別和穩定社會也具有良好作用。
4、從轉移的行業看,第三產業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向。
5、就目前情況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仍然受到傳統與慣性的較嚴格的限制和壓縮,如所謂「正式固定工」、「計劃合同工」、臨時工、農民工等。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與社會經濟發展方向相背離的,應該儘快解除各種觀念的束縛和限制條件,敞開城市的大門迎接他們。
6、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在方式上存在著相當程度的盲目性。這表現在:一是勞動供求信息不暢,二是缺乏合理引導,三是無法可依。
三、河南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途徑和發展趨勢
1、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通過發展精細農業,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資本含量及勞動密集程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這是從需求上消化部分剩餘勞動力的合適選擇。增加農業內部就業崗位是一種成本較低的消化方式。
2、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第三產業,拓寬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渠道,規範企業用工管理,切實維護職工在企業中的合法權益。
3、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和競爭力,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信息渠道。
利用各種宣傳媒體,教育農民轉變擇業觀念;建立適合農民就業的教育新體系;充分發揮鄉鎮勞動就業服務所的作用,努力掌握本地區勞動力知識需求信息、企業用工技術信息;對有意願轉移到其他行業去的農村勞動力組織起來,參加一段時間的職業培訓和相關教育,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為他們參與市場競爭、對口就業創造條件。
4、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消除轉移勞動力的後顧之憂。總結1978年以來我們的農村政策和經驗教訓,我們應該深刻地認識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客觀上進一步強化了農業勞動者和土地的關係,使我國農業經濟再一次滑向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泥潭。
而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市場經濟要求的恰恰是弱化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之間的內在經濟聯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僱於資本的勞動者是大多數,他們才是勞動力市場的主要參與者。
對有轉移意願的農戶應該允許他們按照市場價格轉讓其所擁有的土地和住宅,從而獲得他們離土離鄉、在城鎮生活所必須的基本保證金和經營資本;對那些有一定耕作經驗和經營能力、而又不願離開農村的種田能手,應該向他們提供資金幫助,允許他們按照市場價格獲得土地和大型農業機械,通過耕地向種田大戶集中,加速農業規模化經營。
5、改革戶籍制度、教育制度、勞動工資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實施全體公民一律平等的制度,打破進入限制,調整有關政策、降低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成本。
7、加快城鎮化進程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問題。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河南省省委、人大、政府等已經著手研究加速河南城市化建設問題。
8、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國際勞務市場。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世界範圍內就業崗位的增加速度遠遠趕不上經濟本身的增長速度、擴張速度,就業崗位正在成為或者說已經成為最稀缺的資源。
另一個情況是,已開發國家在爭取占據更有利分工領域、從高科技產業中獲取更多國際比較利益的同時正在喪失對就業崗位的競爭能力。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中包括製造業,向後起的工業化國家轉移已成明顯趨勢。
事實上,我國製造業已經成為擴張最快的產業領域。彩電、洗衣機、冰箱、空調、微波爐、摩托車等產品的產量規模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
2002年,我國轎車的產量和銷售量的同比增長速度均在30%以上。從現實情況看,未來一段時期內就業崗位的國際化競爭已經不可避免。
從我國的切身利益出發,我們需要高度重視這一態勢。要積極參與而不是迴避這一競爭。
爭取把全球有限的就業崗位更多地配置到中國來,「就業優先」應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取向。在爭取更多的國際資本到河南投資、增加就業崗位的同時,擴大對外勞務輸出也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河南省勞動力供大於求和就業壓力大是長期問題。除開拓國內市場以及通過輸出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創造就業機會外,直接向海外輸出勞務也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一條途徑。
四、河南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幾點建議
1、政府要制定嚴謹、科學的勞動力轉移規劃,省人大要通過立法和政策引導促使農村勞動力轉移,擴大轉移規模、加快轉移速度是目前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必須做好的重要工作。只有讓農村剩餘勞動力這潭「死水」動起來,就可能帶動多種行業的發展,就可能擴大河南省的經濟規模。
也只有在流動的過程中才能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讓居民合理合法的流動,會產生一個新經濟現象「遷移經濟」:願意轉移到城鎮的居民肯定要把他們的部分生產資料如土地、住宅、大型工具等轉讓給那些需要的人,同時把相當一部分的資金帶到城鎮來,購買所需的住宅、經營資料等。
這樣,既促進了農村生產資料的相對集中和規模化經營,又帶動了城市房地產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雖然目前還沒有「遷移經濟」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統計數據和模型,但是我們肯定,遷移經濟對國民經濟一定有促進和擴大作用。
2、修訂土地政策,允許耕地的市場化流動,促進耕地的規模化經營。對那些有轉移意願農戶,應該允許他們按照市場價格轉讓其所擁有的土地和住宅,從而獲得他們離土離鄉、在城鎮生活所必須的基本保證金和經營資本;對那些有一定耕作經驗和經營能力、而又不願離開農村的種田能手,應該向他們提供資金幫助,允許他們按照市場價格獲得土地和大型機械,通過耕地向種田大戶集中,加速農業規模經營;通過發展精細農業,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資本含量及勞動密集程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水平;通過發展畜牧養殖業、林果業、漁業等改善大農業結構,同時吸納消化部分勞動力。
3、健全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從主要為城市居民服務儘快擴大為面向全社會勞動者,在短時間內儘快拆除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的藩籬。完善勞動力市場的運行調控機制,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調控儘快過渡到主要憑藉市場機制來調節,逐步減少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的過多行政干預。
建立和健全勞動就業市場的法律規範,保護勞動者之間的公開、公平的就業競爭,增加就業市場的透明度,約束用工和勞動中介組織行為,維護勞、資雙方合法權益。通過嚴格執法、嚴肅司法,促進勞動力市場運行、管理的法制化。
同時還要對各地政府劃地為牢、內外有別、歧視農民工的勞動就業政策進行清理,消除封鎖分割,實現全省乃至全國勞動力市場的統一。建立及時、方便、準確的勞動力供求市場信息網絡,促進和方便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轉移,減少勞動力盲目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4、建立城鄉一體化、社會各界勞動者一律平等的社會保障體系。
5、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減少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調動農民群眾創造新職業的積極性,同時迅速發展工業和其他產業,大量吸收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剩餘勞動力。各級政府應該實施「有力的一推」(推廣農業機械化),使富餘勞動力能夠迅速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縮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過程,減少轉移成本和摩擦,降低費用,使農民迅速富裕起來。
在我們河南,除了豫西南山區外,大部分地區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的精耕細作和產業化經營,這為我們適度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有利條件。當然,為了避免和減少矛盾,我們應當允許農民「兼業」,即既從事其他產業活動,又不放棄農業,使勞動力轉移具有一定的迴旋餘地。
各級政府還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承擔發展工業和其他產業的「第一推動力」,積極發展工業經濟和其他經濟,為大量吸收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剩餘勞動力尋找出路。
6、在河南省城鄉大力徵集各種各樣有一技之長的農村教育志願工作者,把他們組織起來,發展農村教育,培養非農產業能夠接受的合格人才。
7、積極推進農村城市化建設,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8、制定與實施不分城鄉、種族的全省一致的計劃生育政策,把過快的人口增長降下來,使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相協調,這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抑制人口增長、減輕人口壓力是一項應該長期堅持不懈的基本工作。
這項工作做好了,然後才是:其一,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帶動就業;其二,大規模擴大城市和城市經濟,增加大容量的就業崗位,解決現有人口的就業問題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