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研究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張璐
中圖分類號:F123.9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0-8775(2015)04-0005-03
一、低碳經濟的發展意義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模式,其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都是不容忽視的。第一,發展低碳經濟適應人類生存環境變化的要求,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消費方式變革、生活方式創新、經濟發展方式改革的步伐。第二,發展低碳經濟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通過整合社會、經濟、技術、生產等方面因素,解決供應、生產、消費、回收等環節的社會再生產低碳化問題。第三,發展低碳經濟具有可持續性發展意義,低碳經濟的榮辱成敗關係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方向,關係到人類社會經濟的短期及長期發展結果,關係到組織管理及環境責任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解決與否。最後,發展低碳經濟適應我國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一種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道德觀、科學發展觀。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
(一)能源供給結構單一
在我國已經探明的能源儲量中,煤炭占94%,石油和天然氣分別占5.4%和0.6%,表現為「多煤、缺油、少氣」的能源供給結構特徵。我國目前處於「資本密集型的工業化階段」,對煤炭的消耗量非常巨大,2005年全國煤炭產量為23.5億噸,到2012年增加到36.5億噸,年均增加1.9億噸。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初步研究預測,到2020年全國煤炭消費量將達到48億噸左右。巨大的能源需求量致使「高碳」特徵非常明顯,溫室氣體排放量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仍會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因此,能源供給結構單一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內仍然是制約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首要因素。
(二)工業經濟模式占主導地位
近四十年來,第二產業在我國GDP中的比重一直居於首位,尤其是重化工業比重偏高。1978年以來,三大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變化如表所示,2000年達到45.9%,2012年為45.3%,略有下降。而低耗能的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相對較低,直至2013年,第三產業比重才有所提高,達到46.1%,比第二產業比重高2.2個百分點,這也是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因此,我國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再加上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低下,加劇了我國經濟的高碳化。
(三)低碳技術水平低
我國在對低碳技術的掌控和創新方面起步較晚、發展緩慢,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我國低碳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很多技術仍停留在初級的模仿階段,缺乏自處創新的核心技術;另一方面,我國對低碳技術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不足,嚴重影響已開發國家企業技術轉讓的積極性,也使得原本數量就少的自主創新低碳技術流失嚴重。
(四)低碳觀念意識薄弱
人們雖然對「低碳經濟」耳熟能詳,但對「低碳生活」卻缺乏認識和行動力。新浪網針對1036名網民進行了「您對低碳生活方式了解多少」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知道低碳生活方式的人只占22.9%,51.1%的人選擇知道一點,而26.1%的人選擇了不知道;在「您知道低碳生活方式包括那些方面」的選項中,有27%的人選擇了不知道,僅有16.2%的人選擇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不願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而其中很多方式和習慣都是不低碳的,如電視、電腦長時間待機,私家車出行,購物、用餐均使用一次性消耗品等。滯後的生活觀念指導著個人不低碳的行為,若不能有效改善低碳思想和觀念,那麼發展低碳經濟便落為紙上談兵。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策略選擇
(一)大力發展低碳能源,調整能源合理化結構
低碳能源是跟隨低碳經濟出現的一個新概念,是一種含碳分子量少或者沒有碳分子結構的能源,廣義的說這類能源是既節能又減排的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核能,氫能等。對於我國的低碳能源發展,應遵循以下戰略要點:
第一,優先發展太陽能。太陽能是由內部氫原子發生聚變而釋放出巨大核能產生的能量,它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儘管太陽輻射到地球大氣層的能量僅為其總輻射能量的22億分之一,但每年到達地球表面上的太陽輻射能量約相當於130萬億噸煤,其總量屬現今世界上可以開發的最大能源。此外,太陽能沒有地域限制,無須開採和運輸,可以直接開發和利用,且開發利用之時不會污染環境,這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是極其寶貴的。由此,政府部門應儘快對該產業進行整體規劃,積極探索創新技術,日趨完善產業鏈建設。
第二,穩步推進風能和水能。風能和水能在我國開發利用由來已久,技術發展較為成熟,如我國已建成最大的風能基地——新疆達坂城風力發電廠,並且在渤海灣一帶形成了規模較大的風力產業基地;繼三峽水電站之後,藏區綜合規模最大的水電站工程——擁有國內最高、世界第二高土石壩的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在2014年經國家核准也正式開工。因此,我國應在現有自身優勢基礎上,繼續提升技術、加強經濟實力、擴大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風力這種環保型能源,並繼續開發水能資源空間,為我國能源結構合理化推波助瀾。
第三,積極發展核能。核能是原子核發生變化時釋放的能量,它是一種安全、清潔、高效的能源。核能發電是目前我國利用核能的最普遍形式,發電過程中用到運輸和儲存都十分方便的鈾燃料。但核能話題在國際社會上敏感程度高,如何安全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核能便成為解決我國長期性能源結構不合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四,加快其它低碳能源開發步伐。目前已知的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氫能等能源都屬於清潔能源,開發過程對環境污染影響很小,但由於我國一些技術問題還沒有過關,導致其尚未大規模開發利用,但從發展趨勢來看,開發利用以上的低碳能源必將成為解決我國能源結構單一性問題的主力軍。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階段,以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重化工產業結構為主,第二產業對GDP貢獻最大,約占50%,而能源消耗卻占總能耗70%左右。此外,GDP增長中第二產業增長速度最快,但第二產業中高耗能產業占比頗高,而能源密集度較低的第三產業發展則明顯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不利於低碳經濟發展。為了推進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降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產業的比重,提高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產業的比重,而這正是推進調整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以沿海區域為制高點,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以環境承載力較強、交通便利的沿海腹地為依託,建立先進的基礎產業集群,大力發展以優秀基礎產業集群為基礎的區域金融和全球性商業服務中心,全面提高生產性服務水平。
另一方面,大力推進國際化戰略。以沿海帶動內陸發展,進一步推動建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高水平的區域間產業合作,實現內陸——沿海良性互動機制,提升沿海內陸的產業合作水平,致力於打造新形勢下一體化發展的聯動機制。推進與日韓等周邊國家的產業對接,力爭獲得先進產業的先進導向技術和加速發展服務業的新契機。
(三)推進低碳技術自主創新,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離不開低碳技術的創新及應用。我國要順應世界潮流,全面落實和貫徹科學發展觀,開拓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需要建設一套有中國特色的低碳技術創新模式。企業要充分利用國家大力扶植低碳技術開發的機遇,提高自身創新意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對低碳技術的開發投入。
對於加強低碳技術自主創新而言,首先,要加強產、學、研的聯合,充分利用各大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優秀人才,加強對低碳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使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呈現優勢互補、協作發展的新局面;其次,企業也可利用低碳技術科研人員入股、專利入股、成果入股等激勵措施對低碳技術創新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提高自主創新積極性;再次,要保護政策法規環境,保證低碳技術發展的合法性有序進行。
對於加強低碳技術智慧財產權保護而言,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及時投入充足的資金、人力、物力資源,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範圍,確立監管機制,促進低碳技術市場化,確保我國現有技術產權的保護,同時也不影響低碳技術的國際間交流。
(四)提高公眾低碳意識,改變不合理生活方式和習慣
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社會公眾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公眾的意識觀念與行為方式直接影響到低碳經濟的進程。
首先,應提高社會公眾對低碳經濟的正確認識。一方面,灌輸觀念意識要從娃娃抓起,通過養成教育,加強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直至大學教師對學生公益行為的強調,不僅從思想上,更要從行為上讓其深刻感觸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倡導社會公眾從大眾媒體上獲取關於環境保護和低碳宣傳的知識,並掌握應對的技巧。
其次,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及習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不合理生活方式和習慣,致使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是值得重視的。這就要求人們要養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習慣,以點滴行動做起,以少聚多,為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如出行選擇綠色交通方式,減少空氣中機動車尾氣的排放;多種植綠色植被,少開荒砍樹,增加森林碳匯,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電器閒置時,立刻切斷電源,防止待機產生的資源浪費,減少空調的使用或適當調節空調溫度等減少碳排放。此外,人們要改變各種不合理的便利消費、奢侈消費和面子消費,如自備購物袋,拒絕一次性餐具,使用環保型家電等,抑制不必要、不合理的消費,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何建坤.中國能源革命與低碳發展的戰略選擇[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2]張志新,吳宗傑,薛翹.低碳經濟視域下中國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模式轉變研究[J].東嶽論叢,2014(1).
[3]趙松嶺.國內外低碳物流發展的比較與借鑑[J].對外經貿實務,2014(1).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生態文明視域下黑龍江省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研究》(基金號:13B03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璐(1982-),女,遼寧省瀋陽市人,黑河學院經濟管理系工商管理碩士(mba),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講師。
(黑河學院經濟管理系)
(責任編輯:陳喜輝)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