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再論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制約因素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阿木布偉
摘要: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地處邊疆內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事關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國家歷來重視發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有著良好的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這給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也有一些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制約著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本文試圖分析探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各種有利因素和制約因素。
關鍵詞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因素
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各種優勢因素
1.政策優勢
國家為了更好地尊重和維護少數民族的利益和價值,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自己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鄧小平指出:「解決民族問題,中國採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實施人才教育政策。
國家幫助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發展高等教育,重視民族院校的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招生,適當傾斜面向民族地區的招生比例,對報考專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少數民族考生,適當放寬錄取標準和條件。國家幫助民族自治地方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和科學普及體系,重視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1999年6月17日,江澤民視察西部時明確指出: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特別是抓緊研究西部地區大開發。
1999年11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西部大開發列為今後幾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並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基本思路和戰略重點。2000年3月,朱鎔基總理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作了進一步論述。國家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西部地區大力支持;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其他專項建設資金和政策性銀行貸款,增加用於民族自治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比重。「這些方面的優惠政策無疑增加了少數民族成員在經濟活動中可獲得的各種外部資源,有利於縮小各少數族群整體(農業勞動力比例高)與漢族整體(非農業勞動力比例高)的收入差距」。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尤其是「十一五」時期,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西部大開發地實施,有力地推動了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各種資源優勢
少數民族地區具有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的顯著特徵。我國農用土地後備資源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區,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相當大部分也在這些地區,有色金屬儲量和水利蘊藏量十分豐富,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把資源開發作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儘快使民族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是實現民族地區經濟振興的有效和可靠的途徑。
旅遊資源優勢明顯,具體表現在:
(1)民族特色鮮明。我國的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特色和社會風俗習慣,從物質文化到精神文化,都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少數民族地區富有異地情調、民族情趣的景物或活動,在其他地區並不多見,形成了民族地區的一大特色,譬如四川阿壩州的九寨溝藏族文化旅遊、涼山國際彝族火把節、瀘沽湖的摩梭文化等對旅遊者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地區之間差異顯著。不同地區自然風光的基調完全不同,如西北民族地區以沙漠和戈壁風光為特色;內蒙古地區以高原、草原牧區風光為特色;廣西和雲貴地區以岩溶地貌風光為特色。不同民族地區的人文旅遊資源也有很大區別。例如民俗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獨特的節日活動方式。傣族的「潑水節」和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與壯族的「三月三」等。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內容、宗教藝術,與信奉佛教的民族不同;傣族的竹樓、苗族的寨樓、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拉薩的大昭寺、維吾爾族的窖洞式住房和布滿葡萄的庭院等,鮮明地體現了本民族的建築風格。各民族地區,由於地緣差異,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遊商品。譬如雲南的大理石和捲菸,貴州的茅台酒和蠟染布,新疆的葡萄乾和細羊毛,內蒙古的麥飯石和草原蘑,廣西合浦的珍珠和花竹帽等。不同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的季節變化特點不同。
如地處熱帶、亞熱帶的西雙版納、桂林、昆明、天涯海角等地,季節變化不明顯,冬夏基本都可供遊人觀光;而地處高緯度、高原地區的內蒙古草原、青藏與新疆等地只能在短暫的夏季開展。
(3)內容豐富多彩,旅遊價值極高。民族地區的旅遊資源,類型齊全,品種多樣。人文、自然和綜合旅遊資源三個大類、十多個亞類中的全部、近百種細類中的絕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都具備。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區所特有,其他地區所沒有或很少有的,有的雖然不是民族地區所獨有,但民族地區的品種質量和旅遊價值都遠高於其他地區,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
總之,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旅遊資源不僅內容豐富、種類齊全、品種多樣,而且在全國自然旅遊資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許多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領先於國內其他地區的同種類型。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自然資源,保護並開發當地旅遊業,這樣,既增加當地財政收入,政府有寬裕的資金投入到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領域,也增加當地群眾的收入,群眾可以利用資源優勢發展民族特色產業,民族服裝,開設鄉村農家樂等,地方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就得到提升。
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各種制約因素
1.自然因素
我國西部貧困地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山區、沙漠荒漠地區、喀斯特環境危機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民族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非常脆弱,難以生存的土地占全國土地資源總面積的53%,主要分布於民族地區,其中最差的一級地,西藏、青海和西疆占全國的99.1%。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可耕土地資源貧乏,並且面臨著水土流失、乾旱、大風、暴雪、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生產力受到嚴重挑戰。在嚴酷的自然條件和日益增長的人類活動的作用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脆弱,荒漠化現象嚴重,目前形成的生產方式不斷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
地理位置偏僻,區域之間交往成本高。我國大部分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位於西部邊緣、遠離國家的政治核心區和經濟核心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民族地區地處偏遠,信息交流不暢,交通設施設備缺乏、落後,造成少數民族地區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生產部門和市場之間難以建立緊密的經濟聯繫,造成民族地區的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民族地區資源的綜合開發能力低,連接邊緣地帶與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投資十分巨大,使民族地區缺乏吸引人才的區位魅力。反過來,這些結果進一步加劇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滯後。
2.社會因素
(1)思想觀念落後。民族地區觀念陳舊、保守,自始至終延續著小農經濟意識。革命導師馬克思認為,「小農經濟是一種分散落後的經濟形式,在資本主義上升發展階段就已失去它存在的理由」。有一整套完整的倫理觀念捆綁著人們的思想。「種田為吃飯,養牛為耕田,養雞生蛋為點鹽巴錢」的舊觀念依然束縛著廣大農民,存在重農輕商的思想,使商品經濟在農村發展較緩慢。廣大農民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主。民族地區人才機制不健全,領導者人才觀念淡薄,對優秀人才培養力度不夠。
譬如,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就存在著迷信思想、過量飲酒、包辦買賣婚姻、無節制的消費觀念等舊習俗依然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部分少數民族在社會文化心理上堅守傳統,懶於學習、因循守舊,輕視科學技術和教育,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現象,家長對子女的文化教育重視力度不夠。這嚴重阻礙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單一。從勞動力的就業情況來看,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民本地就業人數占絕大多數,由於人們文
化水平低,不懂技術,再加上受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因此,大多數從事單一的種植業或者家庭式的養殖業,從事第二、三產業的人員相對較少,「西部地區現在的農業產業結構仍然存在品種結構單一,加工轉化率較低,優質農產品少,庫存積壓嚴重,農業整體效益低,農產品銷售不暢,農民收入增幅減緩等問題。」
(3)科學技術含量低,勞動生產率不高,基礎設施落後。由於歷史、自然和社會等因素的原因,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程度低,科學、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緩慢,不少民族地區還保留著原始的風俗習慣和宗教觀念。少數民地區醫療條件差,遭受地方病、傳染病等干擾,勞動力素質低,文盲現象嚴重。缺乏科技人才和先進管理人才,特別是高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的缺乏。社會條件差,經濟發展緩慢,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的待遇低,導致本土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地理位置邊緣化,基礎設施落後。譬如,涼山彝族自治州多數彝族村寨都處在高山和丘陵地區,在交通建設方面資金投入多,施工難度大,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嚴重阻礙了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
(4)缺乏生態補償機制,資源承載力下降。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國的欠發達地區也付出了沉重的資源開發代價,我國自然資源富集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例如,甘孜藏族自治州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水資源,歷經幾十年的亂挖亂采,如今許多礦產資源已接近枯竭,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承受了不可彌補的損失和生態災害。甘孜藏族自治州現在有些縣到處都是荒山禿嶺,自然災害頻發。近年來,為保護大江大河下游的生態環境,我國對西部地區提出科學合理開發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對於國家和下游地區來說合理開發、保護環境十分重要。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有許多大型水電站,譬如瀑布溝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二灘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錦屏電站、烏東德水電站等,但是,大部分電力都輸送到其它發達地區,涼山彝族自治州還有很多地方的村莊供電不足,村民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地方生態補償機制沒有得到應有的兌現和保障。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遭受了環境破壞帶來的後果,自然環境被人為破壞後,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部分已失去原生態,喪失了吸引遊客的獨特魅力,資源承載力逐年下降,注重開發輕視保護的開發模式,嚴重影響了民族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鄧小平文選(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3]陳先達等著.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若干重大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9).
[4]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俞吾金.科學發展觀[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貴州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