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產業轉型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趨向

2023年10月19日

- txt下載

[摘要]宏觀產業轉型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但農村地區的資源集中度較低,難以為產業轉型提供充足的動力,以至其產業結構愈發單一,經濟發展始終落後於城鎮地區。在新時期,我國提出了產業發展的新政策,其中信息技術、產業創新以及機制改革,成了推動產業轉型的關鍵動力。本文將以此為依據,詳細分析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並提出促進產業轉型、優化經濟結構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產業轉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要素配置
引言
2017年,我國農業人口約為5.9億,占全國居民的42%,但農村地區的經濟產值僅占全國比例的16%,其人均生產效率已嚴重落後。農業是我國鄉村甚至縣域經濟的主要產業,但農業產出較為穩定,其價格也難以快速提升,因此鄉村地區無法依靠農業生產實現經濟發展。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電子產品成了高附加值的熱門商品。而遠離該領域的農村地區,將難以享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紅利,並始終處於產業鏈的底端。有鑒於此,我國的農村地區,應當牢牢把握技術創新的發展規律,並針對新興的熱門產業合理配置資源,以改進本地區的經濟結構。
一、產業轉型的發展與特徵
以宏觀視角分析,產業轉型會遵循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規律。農業是社會中的基礎產業,其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問題。當農業生產可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時,工業生產方可實現。同時工業生產是提升生產效率的關鍵因素,當生產效率得到提升時,工農業生產都可獲得更多的產出,居民的消費能力也將得到發展。由此可見,服務業是在工業生產的基礎上得到發展的,即當工業生產提升後,服務業的需求增長。綜合分析,工業是當代經濟中的核心產業。但工業發展需要得到生產要素與運行機制,依據馬克思經濟學,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資源、人力資源以及資本。而運行機制決定了生產要素的配置,優質的運行機制可提升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並帶來更大的產出。同時在規模效應的影響下,優質的運行機制也將使某一地區獲得穩固的競爭優勢並形成對該行業壟斷。綜合分析,在生產要素供應充分的前提下,運行機制是決定產業轉型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因素。
二、農村經濟結構的主要特徵
(一)第一產業的實際收益較低
我國農業的主要特徵可被概括為三個方面。其一,是以小型農戶為主的生產方式。小型農戶通常以家庭為單位,利用該小型農業設備實施生產。該模式生產效率較低,發展空間有限,其單位產出遠低於北美地區,在農業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農產品價格難以得到提升。其二,是產業鏈發展不完善。農產品的產量巨大,因此其對於流通環節的依賴程度較高。農業產業鏈可被分為生產、儲運、批發、零售這四大部分。其中生產環節的實際利潤最低。例如,零售價在3元左右的農產品,其收購價通常在0.5-0.7元之間。其三,是產品質量低劣。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公眾廣泛關注的問題。而在恐慌情緒的影響下,優質的進口農產品卻在我國受到了歡迎,其零售價格也不斷上漲。
(二)第二產業的規模不斷縮小
工業生產需要集中生產要素,但我國農村地區卻面臨著資源流失的結構性問題,這一問題成了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主要原因。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蓬勃發展,我國農村地區的工業規模不斷擴大,人力資源以及原材料優勢得以凸顯。但20世紀90年代後,我國內需市場增長乏力,工業企業必須與需要端高度對接。在這一背景下,聚集效應成為了促進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各工業門類的集中度大幅提高,鄉鎮企業逐漸失去了發展優勢。同時這一時期的國有企業陷入低谷,在生產效率難以提高的情況下,其只能擠占鄉鎮企業的市場份額。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地區的生產要素逐漸流失,工業企業難以發展。並且僅有的農村工業企業只能停留在低端領域,其附加值無法提升。
(三)第三產業高度依賴外部資本
當下農村地區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抽離鄉村資源的主要渠道。通常情況下,農村地區與城鎮地區的產業分工較為明確。其中農村地區主要負責農業生產與原材料供應,而城鎮地區主要負責工業加工與服務貿易,即農戶利用農產品兌換工業產品。但我國農村的商業服務高度依賴城鎮地區,因此商品流通環節所帶來的利潤留在了城市地區,即農戶在城鎮商業體系內開展貿易,城鎮地區享受了高額的貿易順差,農戶只能通過參與城市地區的生產勞動彌補貿易逆差。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城鎮地區掌握了物品流動渠道與品牌管理。我國幅員遼闊且地理環境複雜,生產部門難以與鄉村地區的消費市場有效對接。因此具備交通優勢的縣域經濟,成了農村市場對接外部的重要節點。
(四)農村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當下我國農村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城市發展與鄉村衰落的結構性矛盾。在早期社會中工商業產值的占比較低,城鎮地區的生活質量並無明顯優勢。但工業革命後,大量的產業工人集中到城市生活,消費市場得到了極大的促進。在這一背景下,城鎮地區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電氣化設施、公共服務以及娛樂業得到了普及。而鄉村地區的生活場景並未發生相應的改變,因此富裕階層逐漸進入城市,大量的青年農民也轉變為產業工人。人力資源即是生產要素也是消費要素,人口高度集中的城鎮地區必然會吸引更多的資源。同時集中使用將使資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升,資本也將持續進入到城市地區並形成工商業壟斷。工商業的持續發展將進一步鞏固當地的信息優勢,城鎮地區的管理機制也將領先發展。
三、通過產業轉型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一)通過「六次產業」改變農業結構
農業是農村地區的核心產業,但我國的地理結構扼殺了規模化生產的可能性。有鑒於此,我國可通過「六次產業」政策,延伸農村經濟的產業鏈,以提升小型農戶的經濟收益。「六次產業」政策是由日本率先提出的農業發展規劃,並在東亞各國得到廣泛應用。該理論認為,小型農戶無法依靠傳統的生產模式獲得競爭優勢,但其生產方式卻極為靈活,因此其應當向食品加工與流通環節延伸,從而使自身的總收益得到提升。例如,從事大豆生產的農戶會面臨國際低價產品得到激烈競爭,其利潤通常較低。但該農戶可將大豆加工成豆製品,並通過自身的運輸渠道銷往終端市場。在這一過程中,勞動成本幾乎是唯一的生產成本,但農戶的直接受益將成倍增長。當前阻礙這一政策發展的主要因素的食品安全問題。
(二)通過新型技術提升工業占比
農村地區的工業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生產要素難以集中是最為主要的障礙。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農村地區應當主動挖掘本地的特色產業,並利用新型技術彌補自身的不足。農村地區掌握了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在這一環節中融入新型技術,可使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形成融合,從而使該地區的工業規模得到擴張。例如,部分自然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可建立花卉等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並採用工業化管理模式開展生產。同時在生產過程中,該企業可使用溫控大棚、智能灌溉等新型技術,以提升生產效率。再有,部分交通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可建立小型的產業園區並在園區內融入新型技術,以吸引工業企業入駐。例如,水系發達的地區可建立服務於水產品加工的工業園區。而通過自建小型水電站,該地區的生產成本將得到控制。
(三)通過科學融資促進服務業發展
農村地區的服務業已經成為抽離農村資源的主要渠道,針對這一問題,我國應當建立起可保護農村利益的新型服務業。例如,我國可鼓勵京東、淘寶等大型電商企業,在鄉村地區建立零售市場。同時此類市場可與城市零售市場的倉儲體系相融合,以減少庫存壓力。通過這樣的方式,零售終端將下沉到農村地區,其零售消費將通過房租、稅收或人員開支等方式留在本地區。再有,鄉村地區可通過村民入股的方式,在城市建立農產品直營店,從而使農產品的流通體系得到重新構建,農民的收入也將相應增加。還有,農村地區可依託自然條件積極發展旅遊產業,從而使當地的經濟結構得到轉變。在建設旅遊項目的過程中,農村地區應當藉助產業扶貧的歷史機遇,向上級部門申請融資,並利用小額信貸等融資工具,為項目建設籌措啟動資金。同時農村地區也應當深入挖掘「一事一議」制度的正面作用,並通過勞動與股權的轉換,激發當地村民的勞動熱情,從而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四)依託機制創新完善宏觀經濟結構
農村地區的管理機制落後於城鎮地區,其資源也將向外部流失。針對這一問題,農村地區應當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發展定位,並捋順其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首先,農村地區應將自身視為城市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並承接城市地區的部分功能。例如,其可利用自身的土地優勢建立養老機構,並承接城市地區的養老服務。當下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退休職工已接近城市總人口的18.5%。吸引這一群體進入農村,可使當地的消費市場得到發展,醫療水平也將快速提高。再有,農村地區可應用城鎮發展經驗,促進本地區的建設。城鎮化的最大特徵是資源高度集中,鄉村地區可依據這一特徵實現人口集中。例如,農戶可集中到鄉鎮地區開展生活,而農村的宅基地可成為農戶的生產基地。在這一模式下,農戶的生產與生活將形成分離,鄉村資源的使用效率將得以提升。
結語
農村地區應通過「六次產業化」實現農業轉型,並使自身的經濟收益得到提升。同時其也應當利用新技術增強工業優勢,以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再有農村可通過有效的融資策略,促進當地的服務業發展。最後農村地區應與城市發展實現對接,並通過深度融合分享城鎮化建設帶來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李婷婷,龍花樓.基於「人口—土地—產業」視角的鄉村轉型發展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經濟地理,2015,35(10).
[2]徐海燕,趙文武,趙明月,丁喜蓮,王強.陝西省安塞縣生態退耕後農村經濟轉型及路徑選擇[J].水土保持通報,2016,33(3).
[3]羅光華.十三五視角下的農村經濟結構性分析[J].農業經濟,2017(10).
作者:黃好 單位:宿遷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