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關於經濟法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辨析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論文關鍵詞: 經濟 法  現代性 後現代性
  論文摘要:
現代性是以形式理性、個人自由為精髓,後現代性則是以實質理性為核心,對自由精神進行重塑。經濟法具有濃厚的後現代性:首先,在經濟法領域,自由不再是現代性的個體自由,而是 社會 自由、實質自由;其次,經濟主體以個人和團體的形式積極參與經濟運行,從而彰顯了經濟法的後現代性;再次,經濟法的有效政府定位正是對現代性下有限政府觀念的反思和重構。
  
  經濟 法學 界對經濟法的後現代性很少有人提起,學者更多地是對經濟法的現代性給予了關注。而筆者認為,經濟法卻是後現代之法,具有濃厚的後現代性。本文擬從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內涵出發,對此進行論證。
  
  一、經濟法的現代性之誤解
  
  綜合學者的觀點①來看,主要是從 歷史 起點、內在精神以及制度構成三個方面說明經濟法與傳統部門法的聯繫與差異,以闡釋經濟法現代性。其基本思路是:從經濟法內在和外在的特殊性出發,分析其與傳統 法律 部門的差異,從而得出經濟法現代性的結論。然而是否可以僅僅因為與傳統法律部門的「傳統性」差異就冠之以現代性之名?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要分析經濟法是否具有現代性,應當從什麼是現代性談起。
  首先,從時間角度來看,在今天,現代性主要是指大約從17世紀開始以來的這一段歷史演變時期或這個時期的人與事物所具有的性質或狀態。吉登斯認為:「現代性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大約十七世紀出現在歐洲,並且在後來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範圍內產生的影響。②」學者宋林飛也指出,「現代性是一個歷史斷代的術語,是指接踵中古世紀或封建制度而來的新紀元,涉及各種經濟的、 政治 的、社會的以及 文化 的轉型。③」其次,現代性還可以從外在的社會結構層面上來理解。韋伯認為,理性化和合理性是區分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關鍵。基於工具合理性和價值合理性或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的區分,他認為現代性主要表現為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就是以形式理性為核心觀念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而建構起來的,因而現代性在社會結構上表現為社會規範的制度化、形式化和程序化。再次,現代性還指向貫穿在現代社會生活過程中的,支配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的歷史變遷的某種內在精神。正如舍勒所指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不僅是 環境 和制度的轉化,而且是人自身的轉化,這是一種發生在人的「靈魂和精神中的內在結構的本質性轉化」④。隨著前現代社會向現代社會的結構轉型,人們對自由的追求越來越彰顯出來。哈貝馬斯曾經這樣刻畫了現代性的「自由」:「現代性首先是一種挑戰。從實證觀點看,這個時代深深地訂上了個人自由的烙印,表現在三個方面:作為科學的自由,作為自我決定的自由,還有作為自我實現的自由。⑤」總之,現代性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具有內在張力的整體性概念,理性是現代性的核心觀念,自由則是其根本價值。
  社會的現代性也必然會引起法的現代性,法的現代性又以現代性為價值取向和追求目標,兩者是緊密相連的。法的現代性包含了現代社會中法的共同特徵,其核心要義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形式理性,形式理性主張「法律主治」和對法律的絕對服從,強調法律中排除宗教和 道德 等實質性價值判斷以及法律面前人人都有形式上的平等,強調市民社會與國家的明確分野,主張消極自由的保護和正當程序,從而對遏制國家權力擴張、捍衛私人權利和自由起到了重要而關鍵的作用。二是理性經濟人。理性經濟人「舍卻了其固有的經濟上的、政治上的和知識結構上的區別⑥」,從而是具有人格獨立、理性自由和功利主義精神的「自然人」,能夠對自己的生命、價值和社會秩序負責,並且通過每個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來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而法律則只需要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和自由、平等競爭的規則即可。三是個人自由。現代性觀念體現的是一種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權利本位觀,體現了自由 資本主義 時期市民社會的內在氣質。
  從以上來看,法的現代性實際上是對人的主體性的確認和對理性精神的弘揚,這一信念直接促動了現代法治信仰和私法文化精神的形成。可以說,私法文化精神才是法的現代性觀念中孕育的自由精神和理性精神等價值理念的必然表現或延伸。而經濟法是公法與私法融合互動的產物,並不必然屬於公法或者私法,而是由於兩者的互動而催生的新興法域——社會法域的獨立法律部門,因而與現代性以及法的現代性的精神是不相符合的。可以說,現代性並非經濟法的特性。
  
  二、經濟法的後現代性之確認
  
  現代性的理性、自由精神對人類社會的「祛魅化」、理性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尤其是20世紀中葉之後,人類所面臨的越來越多的困境和難題顯示了現代性的危機,例如人類精神家園的喪失,工具理性的膨脹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功利主義日漸泛濫,政治系統的官僚化的形成,等等。為此,人們不得不對現代性進行重新的審視和反思。最為突出的是後現代主義者高舉批判的大旗,展開了對現代性的反思和解構,反對現代主義對基礎、權威、統一的迷戀和對主體中心論的確認,強調的是破碎化、非連續性、散播性、多元性和批判性。因此,與現代性不同的是,後現代性並不是以時間為基礎的概念,它不是位於日曆上的處於前現代和現代之後的一個時代,而是代表了一種現代之後的精神狀態,是對以知識至上為主要特徵的後 工業 社會的精神回應。儘管後現代性在基本傾向上是持一種與理性決裂的態度,但是後現代性對現代性的批判與反思並非是「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對現代性的繼承與揚棄的基礎上的。這恰如 台灣 學者高宣揚所說的:「不管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賦予『現代性』什麼樣的內容和意含,他們都以批判現代性為己任。——『後現代』孕育於『現代性』內部,而又不斷地進行自我超越。⑦」實際上,後現代性是隨著社會及其需求的變遷而發生的研究視角和思維方式的轉換,是人們面對現代社會日益顯露出來的危機所做出的理論上的批判與反思。除去這一點以外,後現代性與現代性所具有的人文關懷和和終極指向並沒有差別,都旨在實現人的真正自由、平等和幸福。因此「已被宣布為後現代性的東西,實際上並不構成現代性的斷裂,而只是一種『激進化』形式或者說『高』形式的現代性。⑧」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