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新構想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 要】東北亞區域 經濟 合作潛力巨大,但 發展 相對滯後,難以成為區域合作的主導模式。從中日韓三國互補性的要素稟賦、貿易和投資,共同的市場主義原則和已有的國際制度框架來看,中日韓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是必要和可行的,應該分階段、分領域,通過制度化的框架來彌合分歧,加強合作,以期實現各國經濟的共贏。
  【關鍵詞】東北亞 區域經濟合作 中日韓自由貿易區
  
  一、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中日韓自由貿易區
  
  東北亞是全球經濟增長中心,區域GDP約占世界總值的五分之一,占亞洲的70%以上,對外貿易額約占全球貿易額的15%。隨著該地區經濟貿易的持續發展,這些比重將會進一步提高,預計僅 中國 和日本兩國的貿易額在2015年時就將在世界貿易中占28%。然而,東北亞的區域經濟合作還處於起步階段。2007年,東北亞地區的區域內貿易依存度達到了20.7%,但與歐盟的60%,北美自由貿易區的40%相比,遠遠不夠,因而需要區域內核心國家間更加緊密的合作。而中日韓三國的經濟合作一直是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核心和先導力量,它既代表了不同層次的經濟發展水平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又代表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國家間的經濟合作。近年來,三國的經濟合作已成為東北亞區域國際經濟合作的重心,因而,作為東北亞最重要的一個次區域,中日韓以建立一體化程度最低的組織形式——自由貿易區,將對促進東北亞整個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基礎
  
  自由貿易區內部存在著競爭性和互補性兩方面,但互補性是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基礎。
  (一)三國的要素稟賦互補性很強,合作潛力大
  中日韓三國的潛在優勢互補性很強,如表1。日本、韓國在資本、先進技術和設備、 工業 產品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在能源、資源、穀物和勞動力方面具有比較劣勢,而中國則恰恰相反。這充分表明了中日韓三國在要素稟賦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為建立自由貿易區積累了巨大的合作潛力。
 
  來源:聯合國圖們江考察組報告,1991。
  (二)三國的貿易互補性突出
  1.中日韓之間相互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貿易規模的擴大正在使中、日、韓潛在的互補優勢轉變為現實優勢,奠定了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物質基礎。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改革開放以來,中日雙邊貿易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的態勢,2003年前,日本一直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據中國海關統計,2006年中日雙邊貿易額高達2073.6億美元,見表2,同比增長了12.5%,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1.8%,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一進口來源地。隨著中日貿易關係的發展,中國在日本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早在2002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日本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
  中韓自1992年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以來,兩國經貿關係發展一直非常迅速。據中國海關統計,1992年中韓貿易額僅為50.3億美元,2006年增長到了1343.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0.0%,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6%,是目前中國第六大貿易夥伴,第六大出口市場和第三進口來源地。中韓雙邊貿易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中國、韓國各自總體的對外貿易發展水平。據韓方統計,中國繼續保持韓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
  關於日韓的雙邊經貿合作,雖然 20世紀90年代,兩國先後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困難,雙邊貿易規模和相互投資的波動非常大,但並沒有從根本上降低相互作為重要貿易夥伴的地位。
  2.中日韓進出口商品結構凸顯貿易互補性
  從中日韓三個東亞貿易大國的進出口商品構成中,可以看到各國的貿易結構互補性很強。日本出口以中高檔技術密集型產品及 電子 類產品為主,2003年中檔技術密集型產品包括橡膠、塑料、電機產品及汽車業占到日本總出口量的45%,且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電子類產品占22.6%,而初級產品和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僅占2.9%和3.3%。韓國出口產品已從勞動及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中檔技術密集型產品及電子類產品出口占到22.8%和35.8%。而中國的出口產品構成主要由初級產品向技術密集型產品過渡,電子類產品出口達到30.3%,勞動及資源密集型產品仍保持一定比例(27.7%)。總的來說,三國的初級產品出口比重都不大,尤以日本為最低。勞動及資源密集型產品中國占有顯著出口優勢;在技術密集型產品中,日本在中高檔技術密集型產品上對韓國和中國保持了明顯的優勢;在低檔技術密集型產品及電子類產品上,韓國則略占優勢。
  進口商品構成大致與出口商品呈相反趨勢,日本、韓國的進口以初級產品為主,分別達42.1%和35.8%,中國進口則以中高檔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進口比重達39%。三國的電子類產品進口都保持著較大比重。
  (三)中日韓相互投資總量不斷增加,投資領域不斷拓寬
  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始於1979年,當時僅為1400萬美元。截至2007年2月,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累計總額達587億美元,約占我國引進外資總額的8%左右。2006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達46億美元,在國別中居第一位。
  隨著中韓雙邊貿易額不斷擴大,韓國對華投資也不斷增加。2007年,在中國投資的韓國 企業 超過3萬家,投資金額累計達到35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韓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首選地。近年來,韓國對華投資的領域已經從初期的製造業擴大到 金融 、餐飲、物流、通信等服務業領域,投資區域也從中國沿海地區向內地延伸。與此同時,中國對韓投資也開始起步。2004年上汽併購韓國雙龍汽車公司,開創了中國汽車企業海外併購的先河。截至2006年底,中國對韓投資金額累計達到8.9億美元。
  (四)市場經濟制度成為三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制度基礎
  雖然中日韓三國在社會基本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存在重大差別,但在這種差別的背後還存在基本的制度共性,即市場經濟制度。中日韓無論是哪一個國家都不能超越市場的制約和價值 規律 的作用,這是中日韓三國的最大共性,它將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成為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制度基礎。
  (五)已有的國際制度框架為自由貿易區建立提供了合作平台
  對東北亞經濟三強來說,中日韓均是WTO、APEC和「10+3」的成員,這三重框架既為各國提供了現成的經濟合作平台,同時也為三國政府高層領導提供了會晤磋商機制。特別是「10+3」機制更需重視,因為2002年「10+3」框架下的中日韓三國首腦年度會晤成為固定機制,這對中日韓之間消除分歧和摩擦、增進 政治 安全互信以及確立自由貿易區的戰略目標均具有深遠影響。
  
  三、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路徑選擇
  
  (一)率先探索部分產業產品,有步驟地分產業進行自由貿易
  由於中日韓三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存在著較大差異,自由貿易協定不可能在全產業一步實現。可以考慮對條件成熟的行業或產業提前實行自由化,也可以考慮把產業切成片,選擇產業中比較成熟的一片提前自由化,採取從部分產業或產業中最好的一片開始逐漸擴大這種漸進的方式,以相互依賴度高,技術差距相對較小而擴散效應又大的產業或產業片為對象,優先實行自由化。例如:可以考慮對鋼鐵、能源、家電等產業進行優先自由化與合作,包括某些產業中最好的一片,如:汽車產業中技術先進的零部件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