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的分析與度量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 內容 提要] 中國 經濟 改革的過程是不斷市場化的過程,市場化改革實際上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制度變遷過程。經過20餘年的改革歷程,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已達到令人欣慰的60%的水平,成就是巨大的,但市場發育不均衡,與成熟的市場經濟目標模式還有不少距離。本文在揭示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的實質的基礎上,對市場化程度作了計量 分析 ,並提出了今後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經濟改革、市場化、制度變遷、市場化程度
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 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經濟改革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市場化的動態演進過程。20多年過去了,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如何, 目前 達到什麼樣的程度?需要做出冷靜的分析和 科學 的度量,以便展示出中國經濟市場化的整體圖景,並為今後的改革提供一個重要的標誌物和參照系。
一、中國經濟市場化的實質和進程
所謂經濟的市場化主要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涵義。廣義地講,市場化泛指一國經濟中市場產生、發育、成長和成熟的 自然 的動態的演進過程,幾乎所有的國家或遲或早、或先或後都要經歷市場化的過程,已開發國家這一過程早已完成,市場化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大多數 發展 中國家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狹義來說,市場化是指原來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即市場體制對計劃體制不斷滲透和替代的過程,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正在經歷這樣的市場化過程。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實際上面臨著雙重轉軌的任務:一方面是從落後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這一轉軌與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轉軌有大體一致的意義;另一方面是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這一轉軌與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轉軌的含義大體相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市場化實際上是以上雙重轉軌的綜合。本文所 研究 的主要是中國經濟市場化的後一方面的轉軌。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實質上是一場深刻的制度革命。建國以來中國模仿「蘇聯模式」建立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以計劃手段作為配置社會資源的核心機制。30餘年的實踐證明,計劃體制由於信息不完全、產權不清晰、計劃者自身能力的限制等原因,這種經濟的交易成本很大,體制運行僵化,效率不高,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沿,不得不進行改革。改革的起初並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要改掉傳統體制的弊端,基本上是「摸著石頭過河」。市場化取向的目標是在改革的過程中逐步明確的。之所以走上市場化道路,實際上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市場經濟制度是人類在長期的 歷史 發展過程中經過自然淘汰不斷優化而保留下來的最適合的經濟發展道路,已開發國家之所以經濟發達就是因為較早選擇了市場制度。市場機制的優勢在於,它以理性的經濟人作為出發點,符合了個人自利的天性,具有內生的激勵機制和持續發展的動力;以此為核心的經濟制度,能夠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並通過「看不見的手」把個人利益「加總」為社會利益,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尤其是它能夠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發現交易對象,形成價格,傳遞信息,從而節約交易費用,大大提高制度運行的效率。這既是 現代 經濟學 理論 研究一致的結論,也是人類社會實踐文明的成果。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道路的選擇,不是個人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顯然,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不屬於那種一般的市場改良或形式變革,它表面上解決的似乎只是一個價格形成機制的 問題 ,但實際上是從傳統的計劃配置資源的經濟制度向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制度的轉軌,從這一角度講,市場化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制度變遷過程,是一場深刻的制度革命。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走的是一條漸進式改革的道路。縱觀世界各國經濟改革的歷史,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激進的方式,如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採取的「休克療法」,在短時期內直接從計劃體制強行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一種是漸進的過渡方式,即在計劃體制基本保持不動的情況下,通過在舊體制之外引入市場因素來發展新體制,逐步對舊體制進行滲透、替代,最終過渡到市場經濟新體制。中國經濟改革由於市場化起點太低,加上轉軌的雙重性特點,市場化改革是十分複雜的,因而走上了漸進式的市場化道路。事實證明這種選擇是十分正確的。漸進式市場化改革避免了經濟大的震盪,改革風險較小,阻力較小,成本較低,推進的速度雖然慢些,但改革的成效顯著,效果良好。漸進式推進成為中國經濟市場化獲得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
在中國經濟市場化過程中,實際上得到了兩種力量的推動:一種是民間力量等內生因素的自發作用,另一種是政府力量的推動。雖然改革首先發軔於民間部門如 農村 土地承包等,但總體上說,政府在整個市場化進程中起到了主導的作用。政府部門利用自己的權威地位和在資源配置中的優勢地位,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為新體制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環境,促進了市場因素的發育和市場機制的形成。這種政府主導型制度變遷模式也是中國市場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世界各國推崇的主要原因之一。
經濟市場化的過程在現實中表現為計劃和市場兩種力量相互對峙、相互較量的過程。市場一方要在轉軌較量中取得主動,關鍵是自身力量的發育和增強。這主要表現在市場規模的擴大,市場體系的構建,市場結構的延伸和市場機制的形成,而且還表現在 企業 的成熟程度,政府對市場的適應程度,在開放經濟中還包括市場的國際化程度等。所有這些方面的綜合構成了經濟市場化的主體內容,中國現實的改革也是從這些方面入手和不斷推進的。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始於1978年,伴隨著整個經濟改革的推進已經走過了20餘年的曲折歷程。總的來說,20餘年的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效果是顯著的。整個市場化進程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這裡有必要作以 總結 性的回顧。
第一階段(1978~1984):這是市場化的起始階段或者說初期階段。隨著農村改革的率先啟動,國家逐步放開和發展了集市貿易,放開了個體經營,消費品市場最先得到較快發展,並帶動了生產資料市場的萌芽和產生。這一階段的市場化基本上是在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總體格局未變的態勢下展開的,計劃機制仍占主導地位,市場發育剛剛開始,雖在某些方面引入了市場機制,但基本上是在「體制外」展開,因此有人把這一階段的市場化稱作「體制外市場化階段」(常修澤、高明華,1998),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階段(1985~1991):這是市場化的展開階段。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後,確認生產資料也是商品,國家調整了生產資料購銷政策,生產資料開始進入市場, 工業 生產資料價格開始實行「雙軌制」,生產資料市場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尤其是1987年9月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概念和「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模式後,生產要素市場開始啟動,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相繼起步和迅速發展。另外,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的市場化也獲得進展,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到實行兩步「利改稅」,從推行承包制到試行股份制,從鄉鎮企業崛起到國有企業改革,都穿插在整個市場化的進程之中。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市場化已經進入「體制內」,市場體系的框架開始顯現,市場的力量和計劃的力量開始抗衡,突出表現在「雙軌制」並存的體制模式上。「雙軌制」這一市場化必經的階段,在我國經濟改革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它同時帶來了「尋租」現象和腐敗行為的滋生,致使市場化進程受挫,加上這一階段兩次嚴重通貨膨脹(1984和1988)的發生及其他經濟社會問題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場化進程的推進。總之,在這一階段,市場化改革已全面展開,市場力量迅速成長,並開始與計劃機制相抗衡,是市場化獲得重大進展的階段,另一方面市場化改革也進入了「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
第三階段(1992~現在):這是市場化的深化階段。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發表以及黨的「十四大」召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後,市場化進程駛入「快車道」。要素市場發展明顯加快,明確提出發展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股票交易所正式設立,勞動力全國性的流動勢不可擋;企業市場化由以前的「放權讓利」進入到深層次的「制度創新」,股份制改革大面積推廣,資產重組、資本運營、結構調整浪潮湧現,民營經濟登上經濟舞台;政府適應市場的程度增強,宏觀調控方式開始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化,同時政府退出微觀經濟活動的步伐加快;國際貿易不斷擴大,市場化的對外開放程度擴大,尤其是加入WTO的日程臨近,更增大了國內外市場接軌的壓力。總之,這一階段的市場化進程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場機制在經濟體制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市場化進入了縱深推進階段,正向著成熟階段邁進。
綜上所述,經過20多年的改革歷程,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市場規模明顯擴大,市場結構得到延伸,市場主體開始成熟,市場體系逐步健全,市場機制基本形成,市場調控效果顯現。一句話,市場力量已經從總體上占據優勢,在經濟的主要領域替代計劃機制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框架已經形成。但是,中國經濟市場化的進程並沒有完成,離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目標還有較大的距離,並且越到後來難度越大,市場化改革尚需繼續付出艱辛努力。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