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淺析金融危機下我國外貿競爭力提升研究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論文關鍵詞: 金融 危機  外貿競爭力 外貿戰略 貿易競爭力指數
  論文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規模逐年擴大,外貿競爭力不斷提高,但仍存在高技術產品競爭力偏弱、出口效益低下、國際 市場 環境 有所惡化的問題。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了我國外貿高速發展,因此,只有通過完善外貿促進體系、加大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集聚、培植跨國企業和國際品牌等策略,才能提升我國外貿競爭力。
  
  我國外貿發展的基本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極大地促進了我國 經濟 和世界經濟向前發展,很好地起到了「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作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外貿總額為206億美元,居世界第32位;2007年,我國外貿總額遞增到21738億美元,已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3位。30年來,我國外貿總額增長了105倍,年均增長速度達18.7%,占世界貿易額的比重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0.78%上升到現在的8.9%。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2007年進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4%,拉動GDP增長2.8個百分點。同時,我國對外貿易也為各國經濟增長創造了機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11%。目前我國是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是日本、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市場,是美國、歐盟、東協第四大出口市場。
  但我國還遠遠不是世界貿易強國。因為我國外貿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數量增長和價格優勢的基礎之上的,在成長為一個貿易大國的同時,簡單粗放的產業擴張模式已逐漸顯現出其固有的弊端。從宏觀經濟的指標來看,我國外貿依存度過高,風險較大;從國際交換中的利益分配來看,我國仍處低端,外貿發展的規模與效益並不對稱;在貿易額中,加工貿易和外商 投資 企業所占的比重均超過了一半,國民收益並不高;在多邊貿易體制中,我國的話語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越來越頻繁的貿易摩擦中,我國所處的位置較為被動。因此,如何在持續擴大對外貿易規模的同時,儘快增強對外貿易競爭力、提高對外貿易效益、實現貿易強國夢,是我國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
  
  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發展的影響
  
  正當我國外貿高速發展之際,由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迅速蔓延,導致世界經濟衰退,對我國外貿發展造成嚴重衝擊。
  美國次貸危機強化了美元的弱勢地位,加速了美元貶值和人民幣升值的進程,從而使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優勢降低,出口競爭力下降,我國商品出口呈現減速發展趨勢。據測算,美國經濟增長率每下降1%,中國對美國出口就會下降5%-6%。據我國海關總署 統計 ,200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5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7.8%,比2007年回落5.7個百分點,外貿增速是「入世」7年來首次低於20%,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減速明顯。2008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8229.3億美元,增長17.3%,比上年回落10.3個百分點;玩具出口企業數量大幅減少,玩具出口增速大幅下滑,我國有玩具出口記錄的企業4388家,比2007年下降49%,全年共出口玩具86.3億美元,同比增長1.8%,增速回落18.5個百分點。商務部對35家行業協會、10個沿海省市和400家重點出口企業的初步 調查 顯示,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下行的壓力加大,出口增速可能較2008年大幅度回落,部分行業甚至出現負增長。從中美雙邊貿易來看,2008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為3337.4億美元,同比增長10.5%,比2007年回落4.5個百分點,中美雙邊貿易總額增速回落至7年來最低點。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散,我國對歐洲國家甚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對我國產品出口增長造成嚴峻挑戰。
  
  我國外貿競爭力水平的實證分析
  
  面對惡化的外部貿易環境,應詳盡分析我國外貿競爭力水平,以期為制定應對策略提供參考。外貿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可貿易的本國產品、產業以及從事貿易的企業在向本國開放的外國市場上所具有的開拓、占據其市場並以此獲得利潤的能力。本文擬選取能較好衡量外貿競爭力水平的出口商品結構轉化率、貿易競爭力指數、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條件來具體分析和評價我國外貿競爭力基本狀況。
  (一)出口商品結構轉化率分析
  出口商品結構轉化率是用來分析出口商品競爭力發展趨勢、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對外貿易質量的重要指標,該指標可以用 工業 製成品出口額占全部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大小變化來表示。當比重大於1時,說明出口商品結構得以改善和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得到增強;反之,則意味著出口商品結構在惡化,競爭力也在衰退。
  圖1表明,1980年以來,我國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所占比重變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81-1985年為第一階段,大部分年份工業製成品所占出口比重超過了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但變化幅度不大,而且有反彈。1981年,初級產品出口比重首次降到50%以下,工業製成品首次超過50%。但在1985年,初級產品占出口總額比例再一次超過50%,而工業製成品則降為49.4%。1986-2005年為第二階段,工業製成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持續快速增長,而初級產品所占出口比重則迅速下降。從1986年起,我國工業製成品所占出口比重一直超過初級產品所占出口比重。1990年,初級產品所占份額降到25.6%,到2005年,則降至6.44%;同時,工業製成品所占出口總額比重持續上升,1990年,這一比重為74.4%,到2005年,達到93.4%。可見,工業製成品已經占據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絕對主導地位,雖然工業製成品在1981年首次超過初級產品的出口,但直到1986年,出口商品結構才真正實現了從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製成品為主的轉變。
  工業製成品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出口比重的變化。按照 國際貿易 標準分類,工業製成品包括化工產品,輕紡、橡膠和礦冶產品及相關製成品, 機械 及 運輸 設備,雜項製品和其他未分類產品。其中,化工產品和機械及運輸設備可歸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而其他產品則可歸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由表1可知,1992年以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促進了工業製成品出口的增長。在這一階段,由過去出口初級產品為主向輕紡產品轉變,產品具有較低技術含量、粗加工、簡單加工特點。1992年以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逐年降低,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成為促進工業製成品持續穩定增長的主要動力。這一階段是以出口輕紡產品為主向出口機電化工、高新技術產品等重化工產品轉變,產品具有一定程度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特點。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