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成為一個好聊的大人後,才發現是家長親手養出了不聽話的孩子

2023年08月24日

- txt下載

看點育兒過程中,家長們總會經歷孩子「不聽話」的階段。面對這一問題,家長們往往招式用盡卻收效甚微。在「少年大不同」創始人陳瑜看來,家長們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孩子心聲的做法,恰恰是孩子「不聽話」的原因。為此,陳瑜與16位少年進行了深度交流,她從孩子的視角檢視教育時,發現父母的自我學習才是解決養育難題的「良方」。
文丨Luna 編丨Travis
「我昨天晚上夢到上一屆成績不好的學生,被扔到一個屍體堆里,我是這一屆成績不好的學生,也差點被扔到那個屍體堆里去了……」這是八年級女孩小黎做的夢。
她在上海的頭牌初中就讀,但因為抑鬱症她已經服藥半年。去年9月,被媽媽逼著去上學的第二天,她爬上學校的窗台想要自殺,所幸被巡邏的家長救下。
此後,小黎開始接受心理諮詢,小黎媽媽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做法:「最讓我自責不已的是,在你撐不住了以後,我沒有好好傾聽你說碰到了什麼事,而是一味地想讓你回歸到『軌道』上。」
像小黎這樣的孩子如今不在少數,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鬱檢出率為24.6%。而像小黎媽媽先前那樣沒和孩子交流的父母,也不在少數。
家庭教育品牌「少年大不同」創始人、文化公益機構「人生大不同」理事長陳瑜對此深有體會:
在一次面向家長的直播開始前,她收到了近千條留言,但令她憤怒的是,這些留言雖然充滿家長的無措、哀怨、焦慮,但問題都圍繞著孩子們的不是、不堪、不可理喻。
陳瑜,「少年大不同」創始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原《申江服務導報》副主編。
陳瑜意識到,在這樣的養育關係中,孩子們是「無聲」的,不客氣地說,父母們在自以為是地養育孩子。當家長們在詢問孩子該「怎麼辦」的時候,沒人想到去了解一下孩子們的真實想法。
他們為什麼要做「不聽話」的小孩?
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他們期待父母如何回應?
為了聽到孩子們的聲音,陳瑜在自己的公眾號「少年大不同」向他們發起邀約,聆聽他們的經歷、感受與想法,也是從孩子的視角對當下教育進行檢視。
《少年發聲》一書,彙集了陳瑜在今年春節前與16位少年的對話。他們背景不同,性格各異,卻在談話間向我們展示了當前教育中的一些共性問題。
外灘君也得到機會與陳瑜對話,和她聊了聊,在她眼中,家長應該怎樣和孩子溝通,和他們一起成長。
孩子們比我們想的還要努力
從孩子們的講述中,不難發現,孩子和父母之間最大的矛盾就是學習。
成績不好、不想學習、學得慢……種種學習上的「不正常」表現都會讓父母擔心和緊張,有時孩子不配合,父母還會覺得有種「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感覺。
但實際上,大多數孩子都知道要努力學習,他們的煩惱有時也源於考試沒考好,沒學好。
開頭說到的小姑娘小黎就是這樣,她的問題不是不努力,而是已經努力過了頭。
從二年級下學期開始,班主任就給班上的孩子訓話,是一套讓人覺得非常熟悉的說辭:「馬上就要三年級了,要考慮小升初的問題了。你們要在課外多學一點,不然小升初就考不到好初中;考不到好初中,就考不到好高中;考不到好高中,就考不到好大學;考不到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
這套說法有幾分正確,幾分謬誤,成年人可能一時都想不明白,何況才二年級的小朋友。雖然小黎後來覺得,這種說法好像有點問題,但她的心裡早就已經被烙下了烙印。
小黎最常說的一個詞就是「努力」,她覺得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都在學習的狀態,才叫努力。
「疫情期間…我每天早上6點起來,學到中午11點,早飯也是邊學習邊吃。吃完午飯又趕緊去學,一直學到晚上10點。」
「我把自己布置的作業放在前面做,這樣可以逼自己同時完成校內和校外的作業……每天基本上都要做到凌晨兩三點,睡覺能超過4個小時就覺得很幸福了。」
「最後考出來成績怎樣無所謂,但是我必須要比別人更努力!」
小黎說,那段時間爸媽都笑眯眯的,很高興,一直都想讓她這樣學。雖然後來父母也說,覺得她太辛苦了,但小黎覺得大人都很虛偽,「其實沒有,他們很開心的」。
而老師的一個陷阱,讓小黎徹底「炸了」。老師給的參考答案里故意有錯,小黎沒抄,但做錯了,被老師點名批評,媽媽也覺得小黎是沒用功。
從此,小黎徹底陷入思維的循環,她天天都在想「明天我要更認真」「什麼時候才能變好」,想到後來她提筆就會嘔吐,只想睡覺。醫生診斷,她焦慮,還有了一點抑鬱。
聽到有些老師提的轉學建議,小黎哭著說:「死也不要轉學!」因為轉學會讓她變成小學班主任口中的那種失敗者。
十年級的姑娘小依也有類似的經歷。中考時一模發揮失常,父母都氣瘋了。「他們一進來就說一模分數什麼的,罵我,很兇,我爸爸當時看起來快要打人了。」而當時小依每天寫作業到凌晨1點,雖然不算不用功,但她也覺得,自己考得不好,就該被罵。
小依總是自嘲自己是「菜雞」,對於自己在平行班的事實,她覺得父母雖然說不上接受,但也認清了自己很菜的事實。她對父母的期望一清二楚,「我要是進不了現在這所學校,大概就是冷戰期了。」
而她在壓力太大的時候,只能用自殘的方式來排解:用鉛筆劃手臂到出蕁麻診,或者是咬手指咬到疼。她咬了整整兩年手指,父母才發現。
「好分數=好學校=好未來」這套邏輯不僅被許多老師和父母奉為圭臬,也深深影響了孩子們,他們有時甚至比父母更在意自己的成績和付出。
陳瑜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普通的一面
書中不乏傳統意義上那種成績好的「優秀孩子」,也有被父母認為「很糟糕的孩子」,還有自認為只是「普通人」的孩子。但陳瑜認為,其實每個人都自帶糧草和地圖,每個人都有自己閃光的一面。
「即便是哈耶普麻的畢業生,大多數最後也還是成為各行各業的普通人。」陳瑜說,「如果父母能夠從旁用心地觀察自己的孩子,就能夠讀懂孩子。」
湖北的八年級男孩天天就不是大眾印象中的「好孩子」。
他小時候調皮搗蛋,小學經常被老師告狀,和跟同學一言不合就打架,「基本上小學時把同學都打遍了,連女生也打」。
他也懶得寫作業,甚至乾脆不寫,因為他覺得老師布置的作業都是抄抄抄。考試也犯懶,即便考得不好就要挨打,他還是只願意用5分以下的力。
但令人意外的是,天天非常喜歡踢足球和讀歷史,而且他在這兩方面的表現非常驚艷。
小學開始,天天每周必看《天下足球》,二年級開始在所在區的青訓中心訓練,一練就是6年。現在八年級了,就在校隊踢球,每天雷打不動17:10~18:00訓練。
區里剛結束的初中生比賽,他擔任前鋒,幾場比賽下來,12個進球有10個是他踢進的。而他的未來職業理想,就是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
除了足球,天天的歷史知識也非常豐富,這離不開從小到大的海量積累。四大名著等經典作品那是基礎中的基礎,歷史、生物、地理……什麼書都看。
他還喜歡聽書。4歲到12歲,聽了8年收音機。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其他三本,尤其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他聽人講讀不下30遍。
學校里一周兩次歷史課,一回老師講,一回學生講,那更成為了他的講堂。而且他從不備課,張口就能說。
「老師的PPT放啥我就講啥。只看一眼PPT,我就能從記憶里搜索內容,因為我聽了8年收音機,起碼聽了4年歷史。開始聽的是《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後來聽一個台灣老人講歷史,最近在聽一個專家講歷史故事。」
歷史作業天天更是不在話下,對於不用抄寫的作業,他也很樂於做。「40道選擇題,5分鐘就寫完了。一般最多錯一個,而且我還覺得是題目出錯了。」
而七年級的上海女生暢暢,也在自己的興趣中找到了莫大的樂趣。
暢暢在市重點就讀,但她從不補課,也有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跳舞。而且暢暢基本是靠看視頻自學,到現在,她各種舞都會,對爵士舞更是偏愛。
「有時會跳給我媽看,她也經常把她學的舞跳給我看。跳舞的時候就能感受到那種快樂。」在學校里,暢暢則參加了學校文藝匯演的舞蹈節目,跳老師編排的舞蹈。
前不久,暢暢又和媽媽提出,想去報一個舞蹈班,跟著專業的老師學習。暢暢媽媽也欣然同意。在家裡,父母很少盯著暢暢學習,暢暢報的課外班,也都是因為感興趣才堅持下來。
「五年級要參加毛筆字等級考,我不會,所以就去學。因為很喜歡就堅持下來了。我寫字的時候心能靜下來,並且感受到毛筆字的美感,特別是寫得好的時候,一個字,我能欣賞它好久。」
天天和暢暢的身上都流露出一種對興趣的天然熱愛,這也正是父母們觀察孩子特質的方法。
陳瑜總結了兩種狀態:
· 一種狀態是孩子不用催促,就能自發地去做一些事。
· 另一種狀態是孩子在做這件事時能夠完全沉浸其中,甚至忘記時間,達到「心流」的狀態。
當父母能看到孩子們對某件事情的熱情與投入,也就看到了他們身上的特質與閃光點。分數並不是孩子的全部,他們的價值值得被看見。
做一個頭腦有知識,肚裡有料的父母
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不難發現,那些關係劍拔弩張的家庭中,往往都缺少親子溝通。這也正印證了陳瑜做「少年發聲」的初衷——孩子們的聲音需要被聽見。
在談話中,很多孩子也提到,並不是自己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在他們看來反倒是父母不想和自己溝通。
比如小黎說「每次和媽媽談心都會談崩」。她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她吃藥期間想不出好辦法來解決自己的狀態問題,但是不想上學,也不想寫作業。
可是,媽媽每次都只說:「如果你不知道,你就先按照我的方法做!」然後用幾乎逼迫的方式,讓小黎上學、寫作業。
陳瑜給出了和孩子溝通的三條路線:
1. 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來自湖北的一年級小姑娘依依就是這樣。
她在學校跟不上老師的進度,因為覺得自己寫字不好,還特意參加了一個寫字班,每天回家花兩個小時寫完寫字班的作業。才一年級,依依每天就要做功課做到11點。
依依還說,小學午睡的時間少了,下午她總是很困想睡覺,而且學校還不管飽。整個在睡不夠、吃不飽的狀態下辛苦地學習。
像依依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陳瑜建議,如果一年級的孩子跟不上學習節奏、成績落後很多,在責備孩子「不用心、不努力」之前,可以先帶孩子去醫院做一下專業評估,查一查有沒有先天的生理機制上的問題,是不是屬於原發性的學習障礙或學習困難。
「依依」們只是有點不一樣的小種子,更需要父母給予奉陪的陽光與雨露,也需要愛與耐心。
2. 了解和學習一些關於教育本質和學習方法的知識。
擅長足球和歷史的天天,從小學愛打架,到初中能夠自主學習,其實也少不了媽媽的變化。
天天的媽媽是兄弟姐妹中唯一一個只讀到初中畢業的,在外臉皮薄,在家強勢,加上不了解教育規律,在天天小學階段,媽媽對待他的「犯錯行為」就是打他,這也讓天天習慣用打架來解決問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到了一篇育兒文章,並加入了家長群。在輔導員的分析下,她開始意識到,天天喜歡打架很可能就是跟著自己學的。由此,她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樣,群里分享的書,她都買來看,做筆記,寫踐行日記,也開始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
當天天再次在學校里「闖禍」——扔空瓶砸到同學時,天天媽媽沒有對孩子動手,而是先跟老師、天天了解情況,並且帶著天天去道歉,並且帶同學去檢查是否受傷。事後,她和天天復盤,兒子也漸漸明白,動手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天天媽媽也感慨道:「教育認知提高了,自己變得有力量了,當家長其實一點都不累。」
3. 自我拓展,自我學習,和孩子有話可聊。
對許多父母來說,關心孩子或許就是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
但是,當孩子到了青春期,思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實他們非常渴望和父母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如果這時候父母還停留在噓寒問暖的階段,孩子只會覺得大人很無趣。
九年級的上海女孩顏顏就直言不諱:「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願意跟大人溝通,而是大人會把事情搞得讓人掃興,漸漸地,孩子就把門關上了……」
中考結束後,顏顏學習唱歌需要先練習腹式呼吸,就讓學過瑜伽的媽媽和自己一起練。但練習的過程中,媽媽總是說她這不對、那不對,搞得顏顏只想反駁回去。
有時,她看到有趣的新聞想和媽媽分享,可媽媽總說:「你每天不學習,就看這些東西。」一句話把顏顏的心情都說沒了。
陳瑜認為,很多父母現在回到家就是自己刷手機,看短視頻,殊不知這樣下去,自己就先在成長的路上停滯了。對孩子來說,也就不值得和你再說些什麼,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家庭親子之間會無話可說。
不論父母還是孩子,都是家庭的重要成員,所以孩子的想法在家庭中自然也很重要。這些孩子的故事,或許也給了父母一次機會,看到孩子同齡人的一些想法。
所以,與其只問「該拿孩子怎麼辦?」不如多去問問孩子,「我能為你做什麼?」
融洽的關係只會生於平等和尊重之中,切莫因為自己是成年人,是父母,就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這反而是把孩子退離自己,就像一個孩子說的:「現在的家長都把孩子越養越遠了……」
而這正是我們需要極力避免的。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