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我國高校學生生態消費現狀及展望

2023年10月07日

- txt下載

摘 要:生態消費具有適度、可持續、協調的特點,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其重要意義在於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有利於消費者身心健康,為環境、社會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推進大學生生態消費模式需要高校和全社會的支持。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生態消費理念的教育,積極發揮引導功能,塑造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大學生生態消費必須靠全社會的支持和引導,通過倡導低碳的生活方式,使大學生的消費觀由不健康非理性消費轉為理性和合理消費。
關鍵詞:生態消費;校園消費;生態經濟
1.生態消費的內涵
對於生態消費的定義, 許多學者從多個角度提出了不同見解。胡江(1999) 指出生態消費有利於環境的保護, 能促進消費者的身心健康, 符合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邱耕田(1999)認為生態消費模式應該是綠色的或生態化的, 這種消費模式既能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相平衡, 又不與生態生產相矛盾;既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消費, 又不影響生態環境。徐長山(2001)指出生態消費的新穎之處在於它是有利於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 它倡導適度的消費規模、合理的消費結構和科學、健康的消費行為, 使環境友好型商品和服務被更多的消費者認識和購買。李貫岐(2002)認為生態消費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前提下的,在儘可能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 使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所需的能量降到最低, 從而不危及後代的需要的同時,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能滿足當前人類的生產、生活需要並且提高生活質量。劉新新(2004)提出生態消費是一種建立在人、自然和社會和諧統一的基礎上的理性、綠色消費。
從以上國內學者的觀點可以得出結論, 生態消費突出了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 生態消費具有適度、可持續、協調的特點,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人類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為環境、社會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2.國內外生態消費研究進展
2.1 國外生態消費研究進展
在研究生態消費之前,首先研究的是普通消費問題。國外學者研究消費問題起步較早,也己經取得了較多成果,現在普遍認為生態時代的開始是以卡遜在1962年發表《寂靜的春天》。上世紀70年代的綠色生態運動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此後學者討論的熱點一直集中在人類消費對環境的影響上。波德里亞(1999)揭示了大型技術統治集團是引起不可遏止的消費慾望根源,對資產階級社會的各個階層重新進行了劃分。艾倫.杜寧(1997)提出要修正人們的消費觀念,必須從需求的培養和文化建設兩方面來進行。
消費觀念問題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主要針對綠色消費和可持續消費,而對生態消費的研究還是建立在前兩者的基礎之上。1987年英國《綠色消費者指南》首次提出了綠色消費的概念;而可持續消費的提出則是在1992年聯合國巴西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發表的《21世紀議程》中。
2.2 國內生態消費研究進展
我國研究消費問題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尹世傑(1993)強調物質文化需要的滿足應與生態需要的滿足相結合;萬後芬(2000)從營銷的角度出發,研究了綠色產業的發展困難和機遇以及對綠色消費群體的影響;柳樹滋(2011)、曹鳳中(2010)等對綠色食品的生產流通、綠色產業的建立和發展、綠色消費觀念的創建和增強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
由於全球生態環境遭受的破壞越來越嚴重,生態恢復和生態重建就成為了當前學術界研究和討論的熱點,綠色消費和可持續消費也日漸被人們所重視。康忠輝(2007)總結了我國當前消費模式現狀的不合理性,包括非理性消費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沒有規範的綠色產品市場流通機制、未建立健全生態相關法律法規、生態消費的觀念不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高校生態消費教育未見成果等六個方面的問題。從綠色消費和可持續消費基礎上研究生態消費,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加強群眾生態方面的思想教育;生態產業、生態物流、生態產品市場、生態消費人群有機結合;建立支撐生態產業的服務體系、完善法律法規等。
3.我國高校學生消費現狀
大學校園是一個人口相對較密集、消費量大且高度集中的場所,截止到2012年底,我國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為2536.5647萬人,占我國總人口的1.8%(中國統計年鑑,2012)。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其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不僅影響自身的發展,還影響著大學校園乃至整個社會。因此,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規範消費行為,有利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已經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大學生不合理消費的消費行為包括依賴消費、超前消費以及失衡消費也已日漸突出。
3.1 大學生不合理的消費行為分析
3.1.1 依賴消費行為
當前父母及其家庭的收入成為很大一部分大學生的生活來源,因此依賴性消費是大學生消費的重要特徵。這種消費沒有事前計劃,屬於極不健康的消費行為。他們沒有理解和接受生態消費,社會責任感依然薄弱,給家庭帶來了很大的經濟負擔。
3.1.2過度超前消費行為
消費主義文化在大學校園有日益增長的趨勢,過度和超前消費也在大學生群體中出現,這種超前消費的行為更加加重了家庭的負擔。這些奢侈消費項目主要包括:大學生通過不正確的方式來營建社交網絡增加友誼、戀愛的消費;購買高檔的電子產品,使大學生自己享受到智力產品的好處,也帶來了娛樂、輕鬆的消費體驗。這些偏離了正常軌道的消費方式雖然給大學生帶來了物質上的享受,但是在道德和精神上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3.1.3 失衡消費行為
大學生不同性別之間消費的不均衡性也是問題之一,男生和女生在個人喜好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大學男生用於戀愛和購買高科技產品的費用占到了日常消費的絕大部分;而女生則更多地傾向於休閒娛樂和購買服飾。
3.2 在高校推進生態消費遇到的困難
個人的偏好需求是大學生的消費首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優先選擇能夠實現個人利益的商品,對於現在倡導的生態消費,部分大學生沒有基本的認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素質教育普及不夠,大多數大學生還是注重課程成績,很少或沒有關注自己的消費行為;第二,社會風氣的渲染,使得學生產生攀比心理,傾向於購買昂貴的、品質高的商品;第三,存在事不關己的態度問題,對生態和低碳的消費行為不以為然。這些都是限制大學生消費模式良性轉變的重要因素。
4.未來大學生生態消費的展望
4.1 培養大學生生態消費理念
4.1.1 開設生態消費有關課程
建議把生態消費的相關內容納入高校現行的教育體系之中,開設消費經濟、消費倫理、和生態倫理等必修或選修課程,在其他專業課授課的同時可以將生態消費的相關知識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使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和消費中自覺意識到生態消費的重要性,並主動加入到生態消費的群體之中。
4.1.2 利用現有校園生態消費群體
通過高校內生態消費意識強的人群,利用媒體、個人宣傳的方式,強調我國大學生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應當充當的重要角色,使更多大學生自覺保護環境、尊重自然;推動大學生的生態消費意識觀的建立和加強。
4.2 理論與實踐結合推動大學生生態消費
4.2.1 日常生活中實踐生態消費
通過報紙、廣播等媒體對環保、節能的綠色產品與一般產品做出對比,指出鋪張浪費的各種壞處,鼓勵大學生選擇生態的產品和服務,抵制揮霍、奢華、鋪張的消費觀念和行為。
4.2.2 組織社會實踐活動
鼓勵大學生組建生態消費宣傳隊伍,深入社會,向廣大消費者宣傳和普及生態消費理念,使生態消費理念為廣大人民所理解和接受;同時,為了深化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和生態消費的理解,應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基地的建設,組織大學生實地參觀學習。
4.3 完善校園生態消費制度
4.3.1 建立約束性制度
將水電定額管理落實到高校所有寢室、學生;抵制鋪張消費、浪費水電資源。加大對節能環保技術研究的扶持力度,研發綠色、環保、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探索生活用品的循環使用辦法等。
4.3.2 創建大學生消費考評制度
通過大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互評、導師評價、院、校總評等方式,將學生的消費方式與課程綜合評定分數結合起來,把考核的結果作為年度評優、評獎和入黨等的考評指標之一,讓學生真正樹立生態消費觀念。
4.4 推進大學生生態消費需要高校和社會共同努力
推進大學生生態消費需要全社會來給予支持,高校應構建大學生生態消費的支持體系,將思想教育和物質獎勵制度結合起來,在鼓勵大學生學習有關綠色、生態消費模式的同時設立各種獎勵制度,幫助大學生儘快轉變消費方式;生態消費還必須靠全社會的支持和引導,通過倡導低碳的生活方式,使大學生的消費觀由不健康非理性消費轉為理性和合理消費。
參考文獻:
[1]邱耕田.生態消費與可持續發展[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7):45-47
[2]徐長山.消費方式:由不可持續向可持續轉變[J].社會科學,2001(3):40-46
[3]李貫岐.對生態消費問題的探討[J].理論學刊,2002(6):69-70
[4]劉新新.論生態消費與可持續發展[J].綠色中國(理論版),2004(6):33-35
[5]汪秀英.綠色消費與生態消費的規則界定與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5(8):6-10
[6]李順興.生態消費觀芻議[J].漳州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102-106
[7]姚永利.生態消費問題研究[C].東北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4):24-26
[8]萬後芬.綠色營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8.
[9]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6-120
[10]艾倫.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2-113
[11]俞海山.可持續消費模式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111-113
[12]柳樹滋.通向21世紀的綠色道路[M].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5:55-57
[13]Samuel Paul.An exactconsumption 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 6611:81-95
[14]Mart Feldstein.Would Privatizing Social Scurity Raise Economic Welfare[J]. NBER Working Paper 52-61, September 1995.
[15]Belan Pasca.ImprovingSocial Security Reform[J].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Theory.1998,(23): 119-125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