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論曹操的人物形象5000字

2023年10月10日

- txt下載

篇一:論曹操形象
[論文關鍵詞] 人物;曹操;曹操形象[論文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三個問題:(1)對於歷史人物曹操,人們應當肯定其歷史功繢,也有權批判其惡德劣行。(2)「為曹操翻案」這個口號,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是不科學的,從的角度來看也是片面的。(3)《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是全書人物中性格最豐富、最複雜的一個人物,也是一個塑造得極為成功的藝術典型。對於當代有關曹操的某些看法,文章也予以辨析。在漢末三國時期的眾多人物中,歷史貢獻最大,同時又是歷代評價爭議最多、分歧最大的,首推曹操。而在《三國演義》塑造的眾多藝
術形象中,內涵最複雜,並一再引起爭議的,也是曹操。一、漢末三國最傑出的人物歷史上的曹操(155—220年),是東漢末期傑出的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出身豪門,其父曹嵩官至太尉;年輕時便機警而有權術,被當時名氣很大的人物評論家許劭評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鎮壓黃巾軍中,他初露頭角,歷任騎都尉、濟南相、典軍校尉;在天下大亂時,他更是大顯身手,由東郡太守升格為州牧,成為占據一州的諸侯(東漢全國共十三州)。建安元年(196年),他接受荀或建議,迎漢獻帝至許都,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占據主動,先後殲滅呂布、袁術、袁紹等割據勢力,逐步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秋,他率軍南下,不戰而得荊州;但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打敗,統一全國的計劃受阻。此後,他一面發展生產,恢復,一面強化對朝政的控制,為其子曹丕代漢奠定了基礎。他精通兵法,是漢末最富謀略的軍事統帥。他又是卓有成就的詩人,其詩氣勢稱雄,慷慨悲壯。在當時的政治舞台上,象他那樣的全才式的傑出人物,真是罕有其匹。對於漢末形勢的發展和三國鼎立的形成,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對於這些方面,歷來研究甚多;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歷史人物曹操的歷史功績、歷史地位,學術界大致已有共識,這裡不作更多的論析。然而,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曹操又是一個極端自私、殘忍狡詐、反覆無常的角色,性格十分複雜。對於這樣一個聲名顯赫的人物,人們應當肯定其歷史功績,也有權批判其惡德劣行。附帶說明一點:曹操卒於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9個月後,其子曹丕代漢,建立曹魏政權,正式開啟三國時期(220—280年)。因此,嚴格說來,曹操不算三國人物(類似情況,還包括關羽、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呂布等人們熟知的人物)。不過,歷來講三國,通常包括從184年黃巾起義到220年曹丕代漢的東漢末期(或曰「前三國時期」),因而也就把曹操劃入了「漢末三國二、關於「為曹操翻案」1959年1月至5月,郭沫若同志接連寫了《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中國農民起義的歷史發展過程——序蔡文姬》等文章,並在歷史劇《蔡文姬》里塑造了一個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迥然不同的曹操形象,從而在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兩個方面都尖銳地提出了「為曹操翻案」的問題。問題一經提出,立即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文史工作者紛紛撰文,就如何評價歷史上的曹操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進行了熱烈的爭鳴。經過80年代的重新討論,「翻案」的說法基本上已經沒有;但直到今天,仍然不時有人指責《三國演義》貶低了曹操形象,刻意為之評功擺好,雖然不用「翻案」一詞,實際卻有「翻案」之意。為此,我們不能不對這一問題再作討論。我認為,「為曹操翻案」這個口號,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是不科學的,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看也是片面的。何謂翻案?就是完全推翻或基本推翻原先的結論。那麼,在評價歷史人物曹操的問題上,能夠說是「翻案」嗎?顯然不能。首先,歷史上對於曹操的評價,並不是一團漆黑,一概罵倒;而是有褒有貶,毀譽參半。西晉時,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這是褒。與他同時的陸機在《辨亡論》中則曰:「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這是褒中有貶。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稱讚曹操:「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這又是褒。而劉知幾在《史通·探賾篇》里卻痛罵曹操:「賊殺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禍千王莽。」這又是貶。在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稱讚曹操:「知人善任,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陣,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這當然是褒。朱熹在《通鑑綱目》中則指斥曹操為「篡逆」,這當然是貶。但與朱熹同時的
辛棄疾在著名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中卻寫道:「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這仍然是褒。南宋以後,正統觀念加強了,斥罵曹操為「奸臣」的議論占了優勢,但對曹操持褒的態度,或褒貶兼施者仍代有其人。元代元好問在膾炙的《論詩絕句》中寫道:「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明代張溥指出:「周公所謂多材多藝,孟德誠有之。」「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孟德實兼其長。」「《述志》一令,似乎欺人,未嘗不抽序心腹,慨當以慷也。」清代陳祚明寫道:「孟德天分甚高,因緣所至,成此功業。」晚清黃摩西更是認為:「魏武雄才大略,草創英雄中,亦當占上座;雖好用權謀,然從古英雄,豈有全不用權謀而成事者?」這些都是褒獎之語。由此可見,郭沫若所說的曹操從宋代以後才被貶斥,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既然歷史上對曹操一直是有褒有貶,也就是說並沒有給他定下一個什麼「案」,又怎麼談得上「為曹操翻案」呢?其次,歷史上對於曹操的貶斥是否都是誣衊不實之詞?這也要作具體分析。指責曹操是「奸臣」、「篡逆」,確實是封建正統觀念的詞句,應當予以否定。但是,人們對他指責更多的奸詐和殘忍,在陳壽《三國志》、裴松之《三國志注》、范曄《後漢書》等歷史著作中則有大量記載。這些記載可能有不準確之處,但應該說是「基本屬實」。這也毫不奇怪,因為曹操畢竟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殘忍狡詐、極端自私、反覆無常、背信棄義,本來就是這個階級的特徵,只不過這些特徵在曹操身上表現得更為充分、更為突出罷了。作為軍閥混戰中的佼佼者,曹操的每一項功業,都要讓人民付出沉重的代價。難道人們指出他的酷虐行為,能說成是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嗎?這個「案」又怎麼能「翻」呢?在文藝作品(特別是以三國歷史為題材的戲劇)中,曹操確實主要是以反面人物形象出現的。 但是,對此也不能簡單地提成「翻案」問題。眾所周知,歷史科學和歷史小說歷史戲劇是既有緊密聯繫而又性質各別的。前者是要準確地敘述整個歷史發展的進程,後者則是要真實地再現無限豐富生動的歷史生活,表現特定時代的本質真實;前者要準確全面地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後者則要塑造各種歷史人物的典型形象;前者主要藉助于思維,需要的是冷靜地分析歷史,客觀地加以敘述,後者則主要通過形象思維,總是融合著作者的滿腔激情和主觀色彩。歷史科學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時,一般是不考慮的,它主要是從縱的方面來衡定其功過,看他(或她)對整個歷史進程起的是促進還是促退的作用。然而歷史人物一進入文學藝術領域,則不能不接受對他(或她)個人品質的道德評價,而且文藝一般要求截取一個橫斷面來進行描繪。歷史學與文藝相比,前者強調的是功與過,而後者強調的是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對立統一。因此,歷史小說歷史戲劇的作者,總是根據自己的思想傾向、理想、生活體驗等,對於歷史事實加以選擇棄取,而不會滿足於照相式地簡單地複述歷史事實;並且在創作過程中,還常常藉助於虛構和誇張,只要這種虛構和誇張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可能發生的。這就是說,藝術真實要以歷史真實為基礎,但二者又不能等量齊觀。郭沫若本人也曾經指出:「寫歷史劇並不是寫歷史,這種初步的原則,是用不著闡述的。劇作家的任務是在把握歷史的精神而不必為歷史的事實所束縛。」所以,不能要求歷史小說歷史戲劇中的每一個情節在歷史上都實有其事,不能用對歷史人物的全面評價來衡量小說戲劇中的藝術形象,也不能因為小說戲劇中的人物形象只反映了某個歷史人物的某一個或某幾個側面而提出「翻案」的要求。對於傳統小說戲劇來說,尤其是這樣。元代睢景臣的套曲《高祖還鄉》,著重描寫了漢高祖劉邦功成還鄉時志得意滿之態,揭露了他年輕時的無賴行徑,而對於他在推翻暴秦以後重新統一天下的赫赫功績則未加表現。難道我們可以說,《高祖還鄉》沒有反映出歷史人物劉邦的某些本質特徵嗎?難道可以因為它沒有全面評價劉邦的歷史作用而予以否定,進而提出為劉邦「翻案」嗎?當然不能! [1]
篇二: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之曹操》
——漢語言傳統文化藝術節名著大講壇講稿 莆田八中 傅朝暉
大家好。無論在文學裡還是在歷史上,大家對曹操都有不同的評價,或稱其為英雄,或評之以奸臣,莫衷一是,今天我們也在這裡來討論一下曹操,通過他與身邊人的一系列故事來了解一下羅貫中《三國演義》里曹操的形象。
有詩云:
風吹不散長恨/花染不透鄉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圓不了古夢/沿著掌紋烙著宿命/今宵酒醒無夢/沿著宿命走入迷思/夢裡回到三國。
中國人對「三國」,有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節。當然主要是因為故事情節的跌宕和人物性格的豐滿。曹操就是這樣一位有著複雜性格,表現張力極強的人物。曹操,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重要人物,被稱為「奸絕」。他在《三國演義》中第一次出現,作者就通過許邵的口吻評論他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演義》通過一系列事實,即從政治、處世、用人以及軍事鬥爭等多個層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質。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曹操的生平: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豪縣)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三國演義》第一回就寫道:「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接著又寫了許邵對他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由此可見,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現出了不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東漢熹平六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始入仕途。後又被任為洛陽北部尉。當時的東漢王朝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搖搖欲墜,董卓入朝作亂,豪強擁兵割據。曹操「散家財,合義兵」,加入了反董大軍,並在收編農民起義軍中壯大自己,然後挾持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占了政治上的優勢。於是在徐州滅呂布,官渡敗袁紹,牢牢控制了北方。後來因用兵失當,在赤壁之戰中為孫劉聯軍所敗。
在三國鼎立的前提下,曹操積極發展自己的實力,力圖統一國家。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求賢,大宴銅雀台,收羅了一大批人才。他實施了正確的農業政策,廣泛開展軍屯民屯,這些都有利於安定民生和發展經濟。在此基礎上,向蜀漢和東吳步步緊逼。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聯合孫權擊敗關羽。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還軍洛陽。當月就病死於洛陽,終年六十六歲。
陳壽《三國志》高度評價曹操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稱其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
接下來我們要來論一論曹操的性格
1、 曹操的「奸」
讀過「三國」的人,一提起「奸雄」,誰都知道是指曹操。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現並一開始就表現出其「奸」的一面。許邵因此稱他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可謂一語中的。曹操的奸惡,最為顯著的表現是他在誤殺呂伯奢一家八口後,竟仍昧著良心將呂伯奢也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處世之道。呂伯奢乃曹嵩之結義兄弟,該算是曹
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後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殺。後得到中牟縣令陳宮的鼎力相助。陳宮以為曹操是「天下忠義之士」,乃收拾盤費,棄官而隨曹操。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呂伯奢家。見是故人之子來到,呂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趕緊去買酒,並讓家人殺豬招待曹操一行。曹操是個多疑之人,此時又被董卓追殺,聽到「縛而殺之,何如?」的話語,以為是要殺自己,便先下手為強,一連殺了屋中的八人。當搜到廚下縛有一豬時,方知是誤殺。於是與陳宮匆匆逃走。可巧路遇沽酒而歸的呂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備,「揮劍砍伯奢於驢下。」陳宮大驚,責操「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曹操卻說出了他的處世格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一語點破了這個千古「奸絕」的真面目。
而對曹操這句話的最好注釋的例子,是之後的「吾好夢中殺人」的詭語以及殺楊修等故事。《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這樣寫道:
「曹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覆蓋。操躍起,撥劍斬之,復上床睡。半晌而起,佯驚問:『何人殺吾近侍?』眾以實對。操痛哭,命厚葬之。」
至此,不少人以為曹操真的夢中殺人,只有楊修知道其中的奧妙,嘆道:「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也正因為如此,曹操對楊修更加厭惡,繼而起了殺心。到了後來,曹操對楊修的厭惡之心愈發劇烈,終以「惑亂軍心」之罪斬了楊修。
這一則則故事,編織得天衣無縫,蘊意深刻,把曹操那副奸相刻畫得入木三分。
禰衡是個耿直而有正義感的文人。他當面指責曹操,對曹操進行了最無情的揭露與最嚴厲的鞭笞。曹操肯定是很生氣的,但表面上卻不帶出來。他採取了另一種方式:借刀殺人。他想除掉禰衡,卻又不願留下「害賢」的話柄。於是他想到了一個人:劉表。劉表一向聽不進不同意見,於是曹操把禰衡送給劉表。劉表卻沒殺禰衡,而是學曹操,把禰衡轉送給江夏的黃祖。最終,禰衡因辱罵黃祖而被黃祖所殺。這下,曹操高興極了,因為他成功實現了他的「借刀殺人」計劃。
2、曹操的「雄」——一個傑出的軍事家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也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他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表現出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
曹操出場後,《三國演義》的重點是寫他如何精心籌謀、馳騁疆場、統一北方。當時,孫權年少,諸葛亮尚未出山,劉備也只不過是個浪跡天涯、寄人籬下的人。而這個時候,曹操在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逐步成長為一個非常傑出的軍事統帥。
在討伐董卓的鬥爭中,曹操成了領導核心。在他的發動、組織、領導下,那些豪門士族、即十七路諸侯,都響應他的號召,紛紛前來與他會盟。這些事,初步顯示了曹操的魄力。以後的鬥爭中,曹操各個擊破徐淮,以弱勝強戰官渡,奇兵出塞征柳城等,指揮得尤為妥當。還有以後的日夜兼程擊當陽,戰術多變討關西,知己知彼算合肥,離間孫、劉解襄、樊等,無不是其非凡軍事才能的體現。曹操也很重視將士在戰爭中的作用。每次作戰的關鍵謀略,以及鞏固根據地、屯田解決軍糧等,他都能充分聽取屬下謀臣將士的意見。這對戰爭勝利是極其有利的。官渡之戰,是我國戰爭史上一次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曹操的勝利,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能聽取將士謀臣的意見。而袁紹則不同,不聽勸阻,催軍進
發官渡,築土山,立高櫓,亂箭射曹軍營。當此之時,曹操又「請謀士求計」並採納劉曄之策,「連夜造發石車數百乘,分布營牆內,正對土山上雲梯。候弓箭手在上放箭時,營內一齊曳動石車??由是北軍不敢登高射箭。」當袁軍改為暗掘地道直透曹營時,曹操「又問於劉曄」,合計掘長塹,截阻敵軍深入。他還採用荀彧的「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的計策堅持到了最後勝利。在用將截擊袁軍糧車時,曹操徵求了荀攸的意見,將這一任務交由徐晃。「火燒烏巢」的關鍵行動,他更是大膽採用了許攸之計。諸如這些,都是曹操虛心求取屬下計策的表現,也是他取勝的一大動因。
另外,曹操還善於靈活運用戰略戰術。在統軍打仗時,曹操採用集中兵力、力避兩面作戰。攻、守方向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如對孫權、劉備作戰,或東攻西守,或東守西攻,皆依照實際情況而定,集中兵力對付一方。建安十九年,曹操率軍進駐合肥,準備攻孫權,當夏侯淵占隴右的消息傳來後,他又決定乘勝西取漢中。命令東線留張遼等七千人守城,大軍進攻漢中。結果東西線都取得很大勝利。
曹操指揮作戰,常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或使敵自斗,從中獲利。在逐鹿中原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精彩。面對眾多強敵,先拉誰先打誰,再拉誰再打誰,最後消滅誰,都按實際情況,籌劃得清清楚楚。一個個地吞掉對方,使大大小小的對手一一倒台。最終奠定了自己稱雄的基礎。
對待人才方面,曹操「施厚恩以結其心」,這是他籠絡人才的有效手段。曹操對關羽即是如此。關羽歸降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 關羽髯長,曹操就以紗錦作囊,與關公護髯。看到關羽馬瘦,又將赤兔馬送給他。關羽每有戰功,曹操還封以重金。如此等等。只為籠絡人心。可惜曹操未能留住關羽。 此外,曹操還「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 。早在戰國時代,藺相如就對廉頗用了這種方法。在廉頗的多次刁難下,藺相如表現出了他坦蕩的襟懷,從而使廉頗自慚形穢。作為一個有著極大野心的政治人物,曹操也具備了這樣的氣度。張繡,在漢末諸軍閥中是相當狡猾而又有一定影響的人物。他幾次出爾反爾,依了曹操又反了曹操。最後勢單力薄走投無路時,曹操派人去招安他。張繡果然赴許都投降。《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有一段簡短而又有分量的描述:
當然,曹操雖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也並非完美絕對。他也是凡人,也會犯錯誤。在統一北方後,他率大軍南下,輕取荊州,驕傲自負的情緒日益滋長,終於導致赤壁之戰的慘敗。雖然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很多,但其驕傲輕敵、自負狂妄的思想絕對是一個重要原因。
不管怎樣說,曹操晚年的驕傲、自負的弱點,遠不能抹殺他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傑出軍事家的光輝形象。
曹操這個人物形象,在我國古典小說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價值和地位。一方面,他是一個「大奸大詐」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他也是一個知人善任、不記前嫌、極富領導才能與作戰方略的軍事家。他的「奸雄」本質,也是在那個動亂年代的他之所以縱橫中原的重要原因。
篇三:畢業論文 曹操形象分析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學生:張婷 指導教師:焦鳳祥
【摘 要】: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小說中出類拔萃的長篇巨著.作者羅貫中在這部作品中塑造了眾多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曹操便是其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藝術典型。羅貫中把曹操塑造成為一個典型的封建統治者形象。曹操既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姦邪詭詐、善於玩弄權術的奸詐之徒,又是一個「姦邪、詐偽、陰險、兇殘」的絕代奸雄。還寫了他的其他性格特點,他有著無窮貪慾和權勢欲,但又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自私殘忍的靈魂掩藏起來,用假仁假義,小恩小惠去籠絡,收羅人才,為他所用.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雄才大略和才智,又有無窮的貪慾和權勢欲,多疑,自私殘忍,收羅人才等方面的性格特徵,,使曹操成為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少見的富有獨創性的藝術形象。
【關鍵詞】:曹操;政治家;軍事家;奸雄;英雄形象
【Abstract】:Three Kingdoms" is the outstanding historical novel in China long masterpiece. Luo Guanzhong in this work of shaping a large number of real historical figures, Cao Cao is one of the pivotal figure, is also the shape typical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rt. Cao Cao Luo Guanzhong to shape the image of a typical feudal rulers. Cao Cao is not only an outstanding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but also a treacherous cunning, good at Machiavellian crafty, but also a "treacherous, fraud false, treacherous, cruel," the peerless Jianxiong. He also wrote the other character, his desire to have an endless greed and power, but again "I would rather negative people of the world, to teach people of the world bear me off," the soul of selfish cruelty hide it, with the hypocritical, petty favors to win , enlist talent for his own use. In this paper, Cao Cao's main aspects: not only has the ingenious and intelligent, there are endless greed and power like, paranoid, selfish, cruel, enlist personne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haracter traits, so that China's Cao Cao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world's rich literary history rarely seen original art image.
【Key words】: Cao Cao;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Jian Xiong; heroic image.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統治階級營壘中一個集功罪善惡於一身的亂世英雄。傳統的「奸賊典型」論與近年來興起的「又奸又雄」論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