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養鵝苗一定要知道的三件事

2023年10月23日

- txt下載

一、鵝苗死亡率高的原因
1、溫度。雛鵝身上的絨毛極少,自身調節溫度的手段又差,偏偏鵝是一種偏向於恆溫的生物,這就導致溫度對於雛鵝威脅巨大。當雛鵝舍的溫度上下波動時,雛鵝的表現也會跟著有所變化,當晝夜溫差較大的時候,雛鵝死亡率會明顯上升,這個是養殖戶要注意的。控溫的時候要注意溫度和通風的平衡,不能一味的追求某一方面,**好更傾向於保溫,以為溫度的影響是實時的,通風則有較長的反應時間。
2、密度。雖讓雛鵝占據的地方很少,但是這不代表著其密度也很高,很多養殖戶會認為密度大利於雛鵝的保溫,但是忽略了這也會導致雛鵝的擠壓幾率會變大。尤其是在進食的時候,彼此擠壓的幾率就會急速上升,死亡率自然也會跟著提高。其次高密度還會導致雛鵝出現缺氧的情況,雖讓整個鵝舍的氧氣濃度足夠,但是到了雛鵝周圍就不一定的,時間長了就會導致雛鵝衰弱死亡。
3、病害。病害也是雛鵝死亡率高的一大難點,常見的有小鵝瘟、鵝白痢等。雛鵝本身對於病害基本沒有抵抗力,全部靠養鵝人的管理,這些病害有些可能是鵝蛇的殘留,有些則是自身攜帶的原因,還有些則可能是養殖不善誘發的。雛鵝一旦發病傳染的會很快,短時間內就會造成大量的死亡。
4、進食。可能大家不怎麼相信這個原因,但其實不少雛鵝是因為進食的時候沒吃到什麼東西,然後餓死的。雛鵝進食不像大鵝那樣,會去搶著進食,因為當料槽被圍滿以後,外面的雛鵝很少能擠進去的,自然就吃不到了,一次沒吃到,下次就更沒力氣去搶了。還有些雛鵝則是圍繞在裡面,出不來而不停的進食,**後在喝水的時候把自己撐死了。
二、降低鵝苗死亡率的方法
1、控溫。雛鵝舍的溫度講究穩定,孵化出來後先將溫度調控在28-30℃之間,然後隨著時間可以慢慢降低,一周降低1℃左右,前一個月的雛鵝生活溫度控制在26-32℃左右即可。因為溫度的過低就會容易導致雛鵝凍死,高了則可能出現熱激反應。測試溫度的時候要選擇雛鵝的生活場地,這樣的溫度相對可信度更高,且**好多選幾個地方來確定溫度,以免溫度不均衡。
2、消毒控濕。雛鵝體弱,是病菌之類入侵的**時期,所以消毒工作就顯的尤其重要。一些雛鵝養殖場地都是臨時改的,消毒沒做好,就可能出現批量感染死亡的情況,從籠子到水槽、料槽都要養鵝把關消毒。其次雛鵝養殖場地要乾燥一點,濕氣重了會導致雛鵝的羽毛比較濕潤,時間一長極容易誘發各種病害,其次還會導致它們的體溫出現失衡的情況。
3、及時分群。密度也會影響到雛鵝的死亡率,因為雛鵝的體質會有所差異,有好的也有差的。密度大的時候,這些體質差一點的基本就是處於**層,吃不好還容易發病,發病的又容易感染其它的雛鵝,日常還有被壓死的風險。所以要及時分群,按照強弱來分群,把一些長勢不好的雛鵝單獨養殖,這樣就能極大的較少這方面的死亡率了。
4、疫苗。雛鵝孵化出來後要及時的注射疫苗,很多養殖戶雖然會注射,但是時間會偏遲一些,這就增加了雛鵝的感染風險。一起在孵化後3-5天左右**好就能開始搞定這個事情,其次選擇疫苗的時候要多注意當地容易出現的病害。每年因為注射疫苗不及時和種類選擇遺漏而死亡的雛鵝數量可不少,有些還直接導致後續成鵝也擋不住病害的侵襲,所以疫苗這個降低死亡率的措施一定要仔細快速的進行。
三、鵝苗養殖注意要點
1、勤消毒
鵝苗本身其實病害不是很多,許多病害都是養殖戶的粗心引起的,除了鵝苗自身就攜帶有的病菌,其它時候做好消毒的衛生工作基本很少出問題。所以養鵝的時候,勤消毒是很重要的,這裡的消毒不是要大家每天都消毒,鵝苗的生長期不是特別的長,一般2-3次消毒就足夠了。這樣就能很大程度防治外界病菌的侵害。
2、少扎堆
鵝有好鬥的天性,有些鵝苗小時候就有這樣的情況,所以鵝苗的扎堆其實是不允許的。日常養殖的時候把密度控制好一點,不要讓鵝苗過分的聚集,不然經常可能會有鵝苗受到傷害的,別看鵝苗很小,但是對於其它鵝苗的傷害是一點也不低的。另外扎堆的時候也不利於管理,不利於飼養。
3、少吃多餐
這個階段的鵝消化能力不強,而且吃的也少,但是鵝苗長身體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對於飼料食物方面的要求比較高的。鵝苗的喂養建議是少吃多餐,每個3-4個小時喂一次,晚上也需要適當的補料,這樣其生長才不會受限制。進食的時候根據飼料的消耗程度和進食時間需要適當的調整,儘量讓鵝苗都能吃飽。
4、調整環境
對於鵝苗而言,其生長環境都是人工可以調控的,其主要就是溫度、光照、通風等幾個方面,所以調控環境也是針對這些因素下手。溫度方面是鵝苗越大,對於溫度的需求就越不明顯,溫度**好是慢慢下降的狀態,知道和外界一致。光照方面也類似,如果光照不夠的可以用燈光來代替的。通風方面則需要輔助通風,儘量保證鵝捨得空氣清新。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