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哲理故事:知進退,方可修心保身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據《戰國策·趙策》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後晉定公病死他鄉,四卿便開始爭權奪勢。其中智伯的勢力最大,於是就藉此脅迫韓魏共同攻打趙襄子。趙襄子的城池因此被困,糧草將絕,此時有一名大臣主動請纓去遊說韓魏,最終助趙襄子解困,並打敗了智伯,開拓了疆土,一時傳為美談。
  就在此時,這位已然功成名就的大臣卻跟趙襄子說了這樣一席話:「遺訓中早已有言,五霸能夠統帥諸侯,其原因概括起來有兩條:一,國君的權勢足以控制群臣;二,不能讓群臣的權勢控制國君。現在,我的聲譽顯赫,地位尊貴,權力很大,大家聽我的。所以呢,您還是讓我走吧。」
  趙襄子聽罷極力挽留,可那位大臣「愴然有決色」,最終趙襄子只得妥協。就這樣那位大臣歸還了大好的封地,放棄了宰相的尊位,既不要權力,也不要地位,回去種莊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日子倒也過得平淡快活。
  後來趙襄子又一次遭受被圍困的危機,他再度出山,坐鎮宮內,派妻子出使楚國,派長子出使韓國,派次子出使魏國,派幼子出使齊國——最後四國互相猜疑,進攻趙國的陰謀便不攻自破。
  他就是一代名臣張孟談,一生兩進兩退,終得善終。在他眼中,大臣一旦功高蓋主,是註定要引起悲劇的,所以他選擇功成身退;而他亦懂得報答趙襄子的知遇之恩,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像世外高人一般「從天而降」,救他於水火之中。他若金庸筆下的大俠,每每出場都驚艷四座,待到眾人反應過來之際他已經將危機化於無形,繼而一個轉身,深藏功與名。如此帥氣,又如此睿智,令人不得不嘆服。
  千萬不要小看他,這進退之間藏著的是人生的大智慧。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名臣賢士因沒能掌握進退的尺度而不得善終。商鞅為秦孝公制度量衡、改革貨幣、廢除井田、重劃土地,教民耕種、作戰,所以百姓安居守法,秦兵無敵於天下。可是功成之後,商鞅竟慘遭五馬分屍之刑;吳起為楚悼王精簡機構,裁汰冗員,治腐敗、改風氣,南攻楊越,北收陳蔡,功已成卻死於亂箭之中;年羹堯運籌帷幄,馳騁疆場,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然而最後雍正還是「背而殺之」。論文韜武略,他們都可以稱得上是人中之龍,可就是因為不懂得「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的道理才惹來了殺身之禍。
  古人云,「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變化,聖人之常道也。」這當中就飽含了進退的辯證精神,唯有大智之人才能擁有如此慧眼。
  無獨有偶,當年越國的范蠡也是個知進退之人。他深諳「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助越王勾踐成就大業後退隱山林,泛舟西湖之上,自在逍遙。後來他還憑藉出色的「商業頭腦」成了富甲天下的「陶朱公」,三散家財,後人無不敬仰。
  因為人性本身的貪婪,很多人都難以放棄已經得到的名利。可是如果我們不能把握好進退的尺度,在該進時畏首畏尾,在該退時猶豫不決,也許就會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無論何時何地,知進退方可修心保身,一生安樂。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