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激生梯度範疇化的詞類多功能現象及根源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範疇化是人對客觀世界及其自我構建的根本方式。
除了原型範疇化,學界還提出了各種範疇化理論,其中體現了語 言 學 史 兩 線 之 爭 的 范 疇 化 理 論 當 屬 梯 度 范 疇化。從通俗意義上說,範疇化就是分類。在語言學上,分類是為了講語句結構,其包括結構上的分類和功能上的 分 類。 功 能 上 的 分 類,即 一 般 所 說 的 劃 分 詞類,與詞類劃分並列的是詞類多功能性問題。本文擬以詞類多功 能 性 為 切 入點,探討梯度範疇 化 的 動 因問題。
一、梯度範疇化內涵
對語言梯度研究可溯至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和尤布利德斯,但 是 梯 度 范 疇 化 首 見 於 大 衛 · 丹 尼 森 (DavidDenison)2006年的《範疇變化與限定詞系統中的梯度》一文。就筆者所見,對梯度範疇化論述比較系統、全面、詳盡的學者當屬巴斯·亞特(Bas Aarts)。他於2007年出版專著《句法梯度:語法不確定性的本質》,學者拉爾夫·沃格爾(Ralf Vogel)將亞特的研究稱為梯度範疇化。國內梯度範疇化理論發軔尚淺,對語言模糊的研究始於伍鐵平,範圍也限於外語界,如對夸克1985年編著的《英語語法大全》中關於語言梯度研究的引介。
語言梯度分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指對某種語言現象的可接受性和合乎語法性判斷的不確定性;狹義指兩種語言範疇α和β之間邊界模糊現象。亞特論述偏重狹義,將語言梯度區分為類內梯度(subsetive gradience)和類際梯度(intersective gradience)。他既不同意“非此即彼”的二元論,也不同意“無處不在”的普世論,而是傾向折中:既認為範疇中的確存在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又堅信範疇間邊界清晰可見。也就是說,亞特既接受原型範疇化,也堅持梯度範疇化。其原因在於:
1.梯度 是 一 種 語 法 現 象,即 從 語 言 成 分 及 配 置(linguistic elements and their configurations)角度研究,而原型理論則更多關注實體概念,其領域遠超語言學之外。
但實體範疇和語法範疇截然不同:語法範疇不是客觀實在。實體不以其原型效應為存在前提,但可通過實證來與原型相比較,而語法則以其原型效應為存在的前提,但無法通過實證來確定語法概念原型的存在。語法範疇屬性多為主觀關聯,而實體範疇屬性則是客觀固有。對實體的典型性判斷受到語外環境影響,但語外環境對語言要素歸類不起作用。
2.原型 理 論 主 要 從 句 法 和 語 義 角 度 對 語 言 成 分(linguistic formatives)範疇化,並以語義範疇為重點,如亞特承認句法與語義存在關聯,但認為句法為語言範疇化的原點。
3.原型理論關注範疇的內部模糊,梯度範疇化還關注範疇間模糊。
二、激生梯度範疇化的詞類多功能現象
(一)詞 類 多 功 能 性 作 為 一 種 跨 語 言 普 遍現象
朱德熙指出,“在印歐語裡,詞類和句法成分之間有一種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而 “漢語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都是‘多功能’的,不象印歐語那樣,一種詞類只跟一種句法成分對應。”其“根源在於漢語語法特點是缺乏形態變化”。因此,詞類多功能性一直被視為漢語獨有。
事實上並非如此。在日、韓語料中,表示具體實在的名詞和及物動詞並不鮮見;現代英語之中更是存在大量名源動詞;即便是語態豐富的俄語也有人認為其詞類轉用很普遍。研究表明,詞類多功能性是一種跨語言普遍現象。亨格維爾德(Hengeveld)對37種語言詞類進行考察,將 其 分 為 柔 性 詞 類 系 統 (flexible parts-of-speechsystem)(如 薩 摩 亞 語)、分 化 詞 類 系 統 (differentiatedparts-of-speech system)(如英語)和剛性詞類系統(rigidparts-of-speech system)(如尼夫赫語)。因為各詞類系統在使用時不斷變化。亨格維爾德又區分出中間詞類系統(intermediate parts-of-speech system)。 此 後,Rijkoff(2008)進一步指出,除了所區分出的柔性詞外,剛性名詞(rigid lexical category noun)還 可 分 出 集 合 名 詞 (setnoun)、類別名詞(sort noun)和一般名詞(general noun)等柔性詞。威廉·克羅夫特(William Croft)的詞類普遍 類 型 學 理 論 (universal-typological theory of parts ofspeech),實質上也以詞類多功能現象的跨語言普遍性判斷為前提。
(二)梯度範疇化作為詞類多功能性的必然選擇
呂叔湘認為:“由於漢語缺少發達的形態,許多語法現象是漸變而不是頓變,在語法分析上容易遇到各種‘中間狀態’。”
與詞類多功能現象類似,語法分析遇到的‘中間狀態’也並非漢語少有形態變化使然。夸克指出:“語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個不確定的體系。例如在類別和結構之間常常沒有明確的界限。”
詞類劃分基於範疇的固定性,而詞類多功能性則體現了範疇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導致了範疇的中間狀態,即範疇從言語進入到語言的中間狀態,也形成了詞類之間的連續性,而這種連續性存在一定的等級,即表現為一種語言梯度。因此,詞類範疇是穩態的、含動態的存在,但不能因此就認為詞類不可知。否則,詞類劃分就失去了意義,正確理解複雜言語也不再可能。詞類範疇靈活性使範疇內部及範疇間存在梯度,即:其一,範疇內部存在典型成分與非典型成分;其二,範疇間的邊界是清晰的。從梯度範疇化視角看詞類問題既能照顧詞類多功能性作為跨語言普遍現象這一語言事實,又能便於對語句結構深入研究。由此可見,詞類多功能現象是梯度範疇化的誘因之一。換言之,因為詞類多功能性是一種跨語言普遍現象,才使得梯度範疇化更具普通語言學意義。
三、詞類多功能性的根源
(一)語義特點、語法特點和語法槽位在言語中的互動
亞特認為語法是自主的;確定語法範疇,先要考慮分布行為,其次是語義和語用。雖然梯度是語法的必然屬性,但在特定形式下,語法範疇還應根據分布行為數量(即特定語言形式的形態句法特徵數量)嚴格界定。
據此,他首次對英語句法中的梯度現象(詞類、短語、小句、構式定義和區分)進行了考察,形成了類內梯度和類際梯度。後來,丹尼森通過從歷時角度對英語限定詞系統內梯度的分析,他指出:共時層面邊界模糊的範疇可能是個集群概念(cluster concept),特定語詞擁有與某一範疇相關的部分特徵;在歷時層面,範疇變化源於其特徵的逐步獲得,而非同時獲得多個新範疇 ‘排他類’定義性特徵。
亞特和丹尼森在確定語詞範疇歸屬時都依據其形態句法特徵,這對形態變化豐富的英語來說是合適的,但對其他缺乏形態變化的語言則不甚合理,因此該方法不具跨語言的普遍性。威廉·克羅夫特則認為,物體詞用於指稱名詞,性質詞用於修飾形容詞,動作詞用於述謂為動詞;梯度形成於語詞的語義類和命題行為之間的有標記組配;語詞用於有標記組配需要進行結構編碼或行為編碼,例如,英語中系動詞是編碼述謂的構式,它可以使名詞或形容詞用於述謂,而且用於有標記組配的語詞在語篇中的出現頻率也不會高於無標記狀態下它在語篇中出現的頻率,克羅夫特分別將之稱為結構標記、行為標記和語篇標記。克羅夫特還指出,通過語義和語用功能互動定義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在語言運用中發生功能轉移時,還伴隨著語義的轉移。與亞特(2004,2007)和丹尼森(2006)通 過 特 征 數 量 來 確 定 語 法 范 疇 不 同,夸 克(2001/2009)更加重視語言和言語關係。他認為“語詞的語義類和命題行為之間進行有標記組配”,實質上是語詞返回言語所表現出來的規律。通過詳細區分不同形態句法特徵在確定語詞範疇成員資格時所起的不同作用,使該理論更具跨語言可比性。李宇明在1986年就從語言和言語關係角度,嘗試以語法單位和語法位共同作用來解釋漢語名物化現象。儘管該文針對漢語詞類多功能現象,但其思路具有普通語言學意義。綜上,詞類形成於對言語中語詞的抽象,這一抽象過程中是以犧牲語詞的語義個性、語法個性及其所在的語法槽位的特點為代價的;被確定為某一範疇的語詞在返回言語時,除了保留其在語言中的語義特點和語法點外,還會因為其固有的語義特點、語法特點與言語中語法槽位的互動,重新獲得新的語義個性和語法個性,從而實現了詞類的多功能性。
也就是說,詞類多功能性是語詞語義特點、語法特點和語法槽位特點整合的結果。
(二)語言創造性的必然結果
迄今,對 語 言 創 造 性 最 為 經 典 的 闡 釋 是 洪 堡 特的論述:“語言絕不而是產品,而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他從語言和言語關係出發,高度評價了語言創造性的作用:語言的創造性無時不存在於語言的運用之中;抽象、一般、完整的語言只能存在於具體、個別、不完整的言語之中。正如姚小平所闡釋的:在言語活動中,不斷有新的東西被造就出來;每一言語行為都是對言語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即使表面看似簡單重複的話語,也是精神力量的勞動所為。那麼,語言的創造性何以可能?對此,洪堡特指出:“各個民族致力於表達思想,這種努力與業已取得的成就對人們產生的激勵作用結合起洪堡特將語言的創造性區分為規律的創造和非規律的創造。規律的創造是“有限的手段,無限的運用”,由此可見,“規律的創造也就是形式的創造。在每一次這樣的創造中,總是可以看到和過去類似的、同形的東西。有限的、現成的規則和基本要素的生命力在於其無限的運用,而無限的運用也就是一再重複的、可預見的出現”。語言運用不是簡單重複和模仿,而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語言的這種創造性不僅表現為在“有限的、現成的規則和基本要素”基礎上的合規律性創造,更表現為“不受任何現成規則和材料的制約”,於剎那間形成的非規律性創造。例如,英語“E-mail me.”,漢語“電話我”等表達。這兩種創造性在共同豐富人類語言的生命同時,也使詞類多功能性成為必然。
四、結語
範疇是靜與動的辯證統一體。詞類多功能性的本質是範疇的靈活性。詞類範疇的靈活性使經典範疇化對許多語言現象無法解釋,而現實物體與語法範疇的本質差異,使得辯證吸收經典範疇化和原型範疇化合理內核的梯度範疇化成為必然。詞類多功能現象的普遍性這一特點使得梯度範疇化更具普通語言學意義。語言是對言語的抽象,言語是對語言的運用。對言語的抽象,以犧牲語義個性、語法個性及其所在的語法槽位為代價,被確定為某一範疇的語詞在返回言語時,除了保留其在語言中的語義特點和語法特點外,還會因為其固有的語義特點、語法特點與言語中語法槽位的互動,重新獲得新的語義個性和語法個性,從而實現了詞類的多功能性。詞類多功能性是語言創造性的必然結果,不僅是“有限的、現成的規範和基本要求”基礎上合乎規律的創造,更表現為“不接受任何現成規則和材料制約”,於剎那間形成的非規律的創造。梯度是語言創造性的必然產物,梯度範疇化是追求語言描寫充分反映語言事實的必然要求。在語言研究中,欲對語言事實所表現出來的規律做出合理的歸納和解釋,必須高度重視語言和言語的關係以及語言運用中的規律的創造和非規律的創造。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