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公益組織商業化運營模式研究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1研究背景和現狀評述1.1研究背景和意義
本文所述的公益組織,是指依法設立的以推進科學發展、減輕政府負擔、增進社會福利、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為宗旨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其範圍包括慈善、教育、宗教、環保、經濟、政治、學術、藝術等等。
自20世紀70年代,第三部門即非盈利性慈善組織在全球興起,同時隨著我國現代化飛速進行,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貧富差距增大的趨勢。但是,近年來我們可以發現傳統非營利性組織出現諸多弊病,在政府失靈、合約失靈的情況下沒有很好的解決社會福利問題。缺乏正規管理及有效監督,非盈利的本質促使慈善組織養成效率低下、供給不足、特殊主義、家長作風和業餘主義多種缺陷。我們認識到非營利性慈善組織並不是慈善的終極形態,因此我們在此對公益組織商業化的概念進行研究。
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時代的影響下,西方國家現代公益事業日臻成熟,表明商業化成為當今已開發國家公益組織的主流運作趨勢,公益商業化已經是公益組織運作的全新和必然趨勢,但我國公益組織商業化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我國對公益組織商業化的研究零散且不成熟,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公益組織商業化的內涵。因此探討公益組織商業化的運作間題有利於完善公益組織治理的理論體系、推動我國公益組織的健康發展和茁壯成長。1.2研究現狀評述1.2.1 國外研究現狀述評
彼得德魯克(1990)主要認為加入商業運行的公益組織能夠為公益帶來更多的社會下效益。狹斯曼(1989),主要觀點是:非營利組織其實是慈善機構與商業組織的混合體,可以應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從事商業活動、進行投資經營,以尋求組織最佳經濟效益,獲取更多的財務資金來源,降低組織募集資金的難度,從而解決組織面臨的資金不足問題。雖然提出了將管理技術結合商業運用於公益組織,但是忽略了政府能夠對公益組織商業化過程中提供的幫助,單純從尋求公益組織自身的角度出發,太過片面性。二者皆肯定了公益組織加入商業化這一模式的積極作用,但僅僅停留在理論層次,沒有進一步提出方法論。1.2.2 國內研究現狀述評
薛軍(2001)、丁利敏(2011)基於社會信任度尚不健全、非營利組織缺少專業商業人才的現狀,對公益與商業的合作持謹慎態度。孫春苗(2011)指出商業化過程中公益組織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生命力和公信力極易受損,並不支持公益組織商業化。幾人都過於片面的理解了公益組織商業化的內涵,其並不是意味著商業同化,而是力了借鑑商業運作的模式為公益組織實現自身的造血。時立榮(2003)、陸道生(2004)、鄭功成(2006)等學者指出非營利組織的資源越來越多的柬源於市場,可採用市場化和商業化的運作機制,主張將市場理念引入慈善組織開展營銷策劃等活動。范志海(2004)也指出職業化管理、顧客導向、競爭導向等是基金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堅持的理念。祝建兵(2007)、曾軍(2009)、馬長山(2011)、劉忠祥(2011)等認為公益與商業合作是潮流之勢,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能將公益慈善組織與營利行為完全隔離,開展商業活動是非營利組織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在結合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將公益組織完全商業同化,要適當的、逐步推進商業化的進程,不能一蹴而就。方少明,張莉莎,王蓉(2015)在《商業形式的公益事業發展模式探究》中提到將企業的運營模式如企業化管理應用於公益組織,並且加強監管。而具體運營模式如何運用到公益企業闡述片面零散。包括鍾李斌(2014)在《構建我國慈善組織的商業模式探索》中也提到將商業化應用於公益組織,但理論仍零散不成體系。1.2.3 國內外對比研究述評
山東大學郭曉會碩士提出的《我國慈善組織商業化的治理問題研究》中指出西方慈善商業化的運作模式日漸在世界範圍內掀起潮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越來越融入全球化潮流,慈善組織商業化發展如火如荼。我國慈善組織商業化的既成趨勢不可阻擋。指出了我國實現公益組織商業化是一大趨勢。
郭曉會碩士、黃春蕾副教授在《慈善商業化:國際經驗的考察以及中國的發展路徑設計》一文中指出“國外公益組織商業化有著強大的政策環境支持並且自身專業性強,而當代中國慈善事業商業化,需要加快政社分離,積極引導和促進慈善組織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文中雖指出了我國公益組織需要加快專業化進程,實現自我運營,但並未提出具體的方法論指導。
可見,國內外學者對公益組織商業化的趨勢是確定的,但現有理論零散不成體系,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商業化路徑。此外,我國公益組織商業化終歸會是時代的潮流,是符合現當代公益組織發展方向的重要途徑,對於公益組織商業化的問題,重點在於正確把握公益和商業的關係,需要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通過合作溝通充分發揮各主體的作用,共同參與公益組織商業化治理。解決治理主體作用乏力、缺位的現象,提高公益組織自身的運作能力,從依靠政府行政監管向制度為基礎轉變。尋求一條貫穿政府、企業、公益組織、社會公眾以及公益受眾群體的鏈條模式減輕社會、財政負擔從而實現公益組織的自我運營。2本課題的研究目標和主要內容、基本觀點2.1研究目標
以江蘇省的公益組織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調查江蘇省公益組織的運行狀況和運營模式,並利用因子分析法對問卷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找出各公益組織的運行方法和途徑,並分析歸類,統計出哪些組織利用傳統模式運行,那些具有商業化運作的特質,具體分析各個運作方式對其自身造血產生的影響。之後藉助結構方程模型對各個元素的關係進行探討,以商業化模式和網際網路平台作為其聯繫的載體,此外,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探索出適合所有公益組織進行“自我造血”的鏈條式模型,結合國內釙公益組織商業化的成功案例以及論文研究,為公益組織脫離“被救濟”的傳統模式,實現“自我供血”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具體實施方案。2.2研究內容2.2.1新興商業模式類型的研究
利用文獻研究的方法查閱關於商業模式的論文,分析研究了商業模式的具體內涵和應用途徑,並接觸了解了新興網際網路十的網絡運營模式。經過分類總結,選擇出了適合公益組織應用的商業模式,把商業化模式和公益組織運營進行創新融合,彌補了傳統公益模式的不足,並探討現存的公益組織中政府、社會民眾、企業和受助者所處地位和發揮的作用,結合各自的優劣勢分析,為之後的深層研究做好鋪墊。2.2.2公益組織運營模式的調查研究
通過實地訪問、電話訪問以及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於江蘇省的公益組織進行了實踐調研,結果顯示一部分傳統模式的公益組織對政府和民眾的捐助依賴性強無法實現自運營,而另一部分實現商業化運營的公益組織雖運營能力強,但商業化的創新少且零散,這些研究結果為我們明確研究方向並且為針對其弱勢提出系統的互動鏈條模式奠定實踐基礎。2.2.3公益組織的上下游關係的確立及商業化模式鏈條的研究
對於各個已成功的公益組織商業模式化運營的成功點進行研究,對於影響公益組織的圭體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如:政府、社會(包括社會公眾和企業)、受助者群體,初步確立了以政府為上游,社會(社會民眾和企業)為中游,受助者為下游的上中下游關係,並基於這幾個主體的內在聯繫進行深入挖掘,從公益組織的上游政府出發,建立政府政策上支持公益企業,公益企業解決政府福利負擔的良性互動,而在公益組織的中游是社會民眾和企業,針對這兩個因子進行因子分析,創新載體平台,如利用網際網路建立電子公益平台,集合網絡上所有資源如時間、金錢、人力來支持公益事業。此外,對於受助者,不僅僅使其擔任被救濟角色,更要發掘受助者的個人價值,例如深圳殘友集團的受助者也是企業價值的再造者,而創造的資金最後回流到公益組織。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價值互動。而政府、社會(包括社會民眾和企業主體)受助者之間就形成了一個模式化的運營鏈條,保證了公益組織的“自我造血”。2.2.4商業化鏈條模式的研究 上游政府端:選擇合適的政府工具如稅收政策、撥款補助、頒發許可證、合同、種子基金和股權投資、信息技術支持等,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信息優勢對慈善組織商業化發展進行規劃實施。
中游企業、社會民眾端:利用企業的公益傾向,積極開展互利合作:企業通過公益組織進行企業形象的宣傳和企業文化的擴散,公益組織通過企業商業運作活絡資金;對於社會民眾群體,公益組織要積極與社會公眾關聯,如進行人力物力的增值綜合來整合社會公益資源等。
下游受助者端:受助者不僅僅為價值的接受者也可以為價值的再造者,公益組織要積極鼓勵與調動受助者進行價值再造的能力。3研究思路(如圖1)與鏈條模式構建(如圖2)3.1文獻研究法
根據公益組織商業化這一主題,通過圖書館書籍、期刊、資源等多種渠道、搜集公益組織商業化的相關文獻資料,並歸類整理並進行文獻綜述,分析梳理當前的研究現狀,為論文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3.2實證研究法
分別對公益組織傳統運營模式和引入商業模式的公益組織進行調查,實證分析得僅依靠政府、社會募捐的傳統公益模式難以穩定持久地幫扶受眾,而引入商業模式的公益組織能夠通過自身機制的運作形成受助者和施助者的良性互動,這為我們的研究奠定了現實基礎。3.3規範研究法
運用規範研究方法,分析公益組織商業化的成功之處,把對公益組織產生影響的因素運用因子分析法進行分析聯繫,從而揭示出政府、社會和受助者群體的潛在聯繫,最終提出以上三個因素互動形成公益組織商業化的鏈條理論。為公益組織實現“自我造血的”可循環模式提出實施方案。3.4系統動力學——數學模型
系統動力學是運用系統分析、綜合推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解決問題,系統動力學模型模擬就是一種結構與功能的模擬。找出對於公益組織主要影響因素,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模擬系統,對於公益組織的各個要素之間的反饋和相互作用進行分析,從而形成完整的公益組織商業化模式鏈條,解狹我國公益組織商業化的難題。4創新之處4.1視角創新
從商業化模式應用於公益組織的新角度出發,結合文獻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應用商業化模式成功的公益組織的先進經驗,創新總結出一條能夠促進公益組織實現“自我造血”的應用了商業化運作模式的循環鏈條,結果具有科學性和可複製性。4.2方法創新
用系統動力學結合商業化運營理論來分析商業化模式與公益組織運營融合的途徑,並以網際網路作為載體,引入新興商業運作,創新對公益組織的幫扶模式,為公益組織的自我造血提供依據。前面的實際數據分析加上系統動力學的仿真,使本項目的結論更具有全面性和可靠性。4.3模式創新
從公益組織上下游分析出發,利用實證分析和因子分析,創新研究出公益組織與政府、社會和受助者群體的雙向互動關係並利用新興網際網路十公益的模式把其連接起來形成模式鏈條,實現商業化下以公益為目標的雙贏,為社會進行價值創造和再造提供了路徑保障。4.4載體創新
利用網際網路十公益組織作為商業化的載體,連接公益組織與社會個體和企業,在網際網路平台上集合全國資源進行公益幫扶如捐贈時間等商業化載體的公益運作。創新把商業載體作為公益事業的運作平台,為公益組織商業化奠定了現實基礎。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