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語文課程的理性特徵──分類、歸納

2023年09月30日

- txt下載

浙江金華比德弗國際學校 徐煥光
教學的過程中,既有感性,又有理性。在感性教學中,經常是有感情地朗讀,儘管並不太清楚,感情的激發如何影響學生朗讀的速度和聲音,但是人們朗讀需要一種動機,這種動機使我們把朗讀個性化,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方式。朗讀中要激發學生的想像和情感,將經驗和想像融為一體。在理性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於學習和知識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具體到對於課程中知識的組織,我認為作出分類和歸納是重要的,這有利於促進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同時有助於對於思考方式的領悟。什麼是課程的理性特徵,就是以二元論為主導的分類思想以及超越二元論的辯證思考,前者是在是與不是之間試圖界限分明地製造一種分類,而後者則是在不相上下的有差異的見解之間尋求一種折衷。
我們在尋求分類的同時,通過標準來建立分類的邊界,比如,我們要從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中作出分類,首先我們是將一致的圖形從不一致中區分出來,這是大腦的直接反應,因此它可以成為自然標準,或者說建立了一個自然的邊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認為的標準可以是以下的組合:(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因此分類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即便是在有重合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恰當的組合。具體而言,標準可以是多元的,比如按照簡單的兩兩區分的標準,按照統一起來不分彼此的標準,按照數學組合排列的標準等等。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期望打破原有的固定標準,從而展開分類討論。
語文教學通常開始於對一篇文章的解讀,比如解讀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有人認為李白當時失意和感到寂寞的時候才寫了這首詩,因此我們可以把它認為是借景抒情,《憶江南》則可以看作與之相反的觸景生情。這種二元論,很快招致疑問:就寫作來說,作者不是直接感嘆景色的美麗,而是間接通過描述景物達到借景抒情;心情不佳的時候,景色可能起到了促動或者渲染的作用,不一定都是借景抒情。因此語文教學不需要執迷於單純的二元論,而是要超越二元論。同樣的,對於像《全神貫注》這樣的課文。我們也可以建立一個操作的標準,以判斷他是寓理於事還是遇事而曉理。多數時候,我們可能認為課文寫的是從羅丹身上獲得了某種啟示,因此是遇事而曉理,但是我們也可以認為羅丹只不過是將這種啟示變得更形象生動而已,道理是明白曉暢的,而羅丹的表現則把這個道理演繹得淋漓盡致,所以也許是寓理於事。類似的思考,往往寫照著我們的批判精神,學生在課堂上也可以具備這樣的精神。比如,在《花的勇氣》的課堂上,有一學生說::「花真的就喜歡在冷風冷雨中生長嗎?也許只是湊巧,它剛好要在這個時候冒出來呢?也許時機成熟了,即使是大晴天它也會長出來的。」①學生的質疑削弱了文章強調花的勇氣的主題,因此教師有必要站在課文的立場上作出合理的解釋。我的回答是,不論事實如何,作者所說的花的勇氣,這裡的花應該說的是作者看到的花,所以不可以以偏概全。文學的主觀有時侯是經不起推敲的,有一般,也有例外,但是重要的對作者來說,是他對生命的體悟:有時侯,對於生命,我們不是選擇順境,而是逆境,那樣,恰恰說明了我們的勇氣.
根據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歸納一種在課堂上實施分類能力的教學步驟:
第一步:根據已有的標準和假設進行初步選擇。
第二步:對原有的選擇的質疑,確認原有的選擇只是建立在自己認為的合理的假設基礎上。
第三步:突破單一的規則(單一的規則是非此即彼地思考問題),建立分類討論的框架。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先讓學生知道我們的標準,觸景生情或者借景抒情,做一個二選一的判斷,然後讓不同答案之間相互質疑,分別說出不同的前提和思考過程,最後整理成「當……時候,……」樣的分類討論的結論。
在教授《觸摸春天》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哪些句子是實寫,哪些句子是虛寫?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作者的描寫對象是一位盲女孩,所以,對盲女孩動作和行動背後的許多揣測和想像,是可能而不是必然。首先我確定了一個標準,把實際發生的稱為實寫,把屬於作者的猜測和想像的看成虛寫。學生可以通過課文中的詞彙「肯定」、「仿佛」等來確定哪些是虛寫,哪些是實寫。學生突破了單一的規則,他們發現同一個句子既有實寫又有虛寫。另外,有些想像和猜測比另一些想像和猜測更符合現實。如果安靜確實像作者猜測的那樣,那麼虛寫和實寫之間似乎並沒有太大的距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