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趙縣道情

2023年10月05日

- txt下載

趙縣道情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趙縣道情,俗稱「渙鼓書」、「漁鼓」,是流傳在河北省趙縣一帶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以地方語言說唱,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素優美,既能說唱小段,又能說唱大書,深受當地人民群眾歡迎。
  趙縣道情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起初是單人多角色演唱,有豐富的表現力,類似現代的評書,後改為雙人說唱,與相聲有諸多相似之處,是地域地方性很強的民間曲種。器具為筒子和串板,改為雙人說唱後,器具又增添了架子鼓、長板等。據祖輩言傳,道情伴奏使用的鑔為何仙姑的荷花雲鑔,筒子為張果老的筒子,長板則為藍采和的板子,雖然這只是歷史傳說,但是趙縣道情的歷史淵源由此可窺見一斑。
  據史料考證,清康熙十年(1671)趙縣有道情藝人有楊進尚、李全恭、張春太、張吉生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何家莊何煥士、北田村趙慶斌、西楊村李之興、大寺莊村李順堂等藝人活躍在農村說唱,除傳統曲目《西遊記》、《朱邁臣休妻》、《洞賓戲牡丹》、《客店醉酒》、《岳陽弄鶴》、《湘子渡林英》、《韓湘子上壽》、《封神榜》、《西廂記》外,還有結合民間故事傳說的劇目《柳公案》、《響馬傳》、《九曲還陽傳》、《山東劍》,在1950年左右為配合當時的中心工作,排練了《兄妹開荒》、《求神長命》、《血淚仇》、《新風贊》、《王秀鸞》等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1958年在縣文化館的統一安排下,趙縣道情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曾在本縣範圍內多次巡演,還有新編的段子在村及縣廣播站播放,是當時比較盛行的藝術形式。
  趙縣道情在演唱時沒有複雜的道具,只用一桌一凳,完全依靠曲折的故事情節及表演者形象逼真、聲情並茂的演唱贏得觀眾,折射出古趙州人民幽默、樂觀、豁達的文化生活習性,其聲調優美動聽,委婉激昂,因比戲曲人員少、消費小、行動方便和場地自由、表演自由的優勢,被文化部門認同為曲藝種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研究價值,被戲謔地稱為趙縣「單口相聲」和趙縣「二人轉」,對研究趙縣民間文化具有極大的借鑑和參考價值。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電視、電影的推廣普及及西方文化的侵蝕,趙縣道情的傳承僅僅依靠現已83歲高齡的老藝人李順堂口傳心授,而年輕人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都不願意學習,趙縣道情面臨失傳滅絕的危機,急需上級文化部門的支持和幫助。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