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巧用材料授之以漁——文言文字詞的理解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陳啟艷
【教學緣起】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確立的文言文學習目標是: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它指向於語言能力的構成,主要是文言知識的積累目標,包括文言字、詞、句等。在一次批改試卷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譯做得很糟糕,仔細分析試卷中的文言文閱讀材料,發現從試卷材料中可挖掘出很多有代表性的理解文言文字詞的方法。於是,我充分利用材料,借用學生的答題經驗,授之以漁,發揮師生的雙主體作用,旨在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教學過程】
一、列舉典型錯例(先出示試題材料)
讀下邊的文段,完成問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①日:「念終始典②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③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兌命》日:「學學半⑤。」其此之謂乎!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注釋】①《兌(yue)命》:《尚書》中的一篇。兌,通「說」,指的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yue。命,《尚書》中的一種文章體裁,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布的政令。②典:主。③旨:甘美。④自強(qi a n g):自我勉勵。⑤學(xiao)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⑥說(tu6):通「脫」。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1)玉不琢,不成器( )
(2)人不學,不知道( )
(3)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2.把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1)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2)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錯例:1.人不學,不知道
錯誤答案:知道,懂得。正確答案:明白道理。
錯誤原因:對古今異義詞的把握不準確。
2.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錯誤答案:嘉獎。正確答案:好,美味。
錯誤原因:理解脫離了語言環境。
3.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錯誤答案:①善於學習的人,老師不認真但效果好,這又要歸功於老師。②會學習的人,老師很安閒,而他卻十分用功,老師很慵懶。
正確答案: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卻很大,這要歸功於老師教導有方。 錯誤原因:對關鍵詞語「逸」「功倍」「庸」理解錯誤,導致語意不通暢,前後矛盾。
二、交流做題思路
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學習詞彙。詞是語言的最小單位,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有一個從分散到集中、從不自覺到有意識的梳理過程。經過這個過程,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水平才可能提高,這也是一個積累過程。有些同學在理解字詞方面已經有了一些經驗,我們來聽聽他們做題的思路。
生1:「玉不琢,不成器」中的「琢」我理解為「雕琢」,採用的是組詞的方法。
生2:「知道」這個詞肯定不會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知道、了解」的意思,因為文言文中一般一個字就是一個詞,我就把它分成「知」和「道」兩個詞理解,解釋為「明白道理」。
生3:我讀到「雖有嘉肴」的「嘉」的時候,我就想到了同音字「佳」,然後看到下面註解中「旨」是甘美的意思,於是就想到「嘉」肯定是「好的、美的」意思。
生4:我在翻譯「教然後知困」的時候,開始對「困」把握不好,後來看到前半句的「知不足」想到「困」應該和「不足」意思是一致的,就翻譯成了「教人之後就知道自己的困惑」。
生5:我在理解「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的時候,是花了好長時間的。「庸」開始翻譯的是「平庸」的意思,但是放到原句中去檢驗,又覺得不符合語言環境,所以我就看後一句對應的是「又從而怨之」,我認為「怨」是怨恨、埋怨的意思。那麼「庸」的意思可能會和「怨」意思相反,就理解成「感激」。
生6:我在翻譯第2個句子的時候,由「功倍」「功半」想到了「事倍功半」「事半功倍」這兩個成語,所以對句子的大意也就把握了。
三、歸納解題方法
聽到同學們正確、實用、操作性極強的經驗之談,結合課內已學過的文言知識及中考題,師生歸納出了推測和判斷文言字詞含義的方法。
1.組詞解詞法
古代漢語大多是單音詞,發展到現代漢語基本上都演變成雙音詞,有的詞語只是在文言詞前面或後面加上一個詞素便是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掌握了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這一聯繫,將文言文中單音詞組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或合成詞,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詞。如「琢」組詞為「雕琢」「琢磨」來理解。如「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請用組詞的方法(至少三個)解釋句中的『閒』字」,我們可以根據全文的內容理解為安閒、閒適、賦閒等,這都是比較好的答案。再如2011年湖北宜昌市中考語文試題「杉之陰,府史之所蹲伏,而簿書之所填委」中的「陰」,也可以組詞理解為陰涼。
2.拆詞理解法
古漢語詞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有一些詞的詞義已發生了變化。許多古代漢語中流傳到現在的雙音節詞,在當時一般都是兩個詞,翻譯時要分開解釋,如題1中的「知道」就是這樣的古今異義詞,每個字有每個字的意思。對於這類詞,我們不能盲目地理解為現代漢語的「知道,懂得」。類似的還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妻子」「交通」「鮮美」「無論」等。另外,材料中「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句中的「教學」,也不能簡單理解為現在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技能的意思,結合上下文,應該是「教」和「學」兩個詞,也就是「教育和學習」。同學們還列舉了一些這類結構的古今異義詞,如:
①可以一戰。(可以:可以憑藉。)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地位卑微,見識淺陋。)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中間:其中夾雜。)
3.同音猜義法
有同學從「雖有嘉肴」的「嘉」想到了同音字「佳」,由同音字推斷出字義。我們根據漢字的讀音,還可以發現通假關係,然後根據本義推斷通假字的意思。如材料中「相說以解」中的「說」通「脫」字,而且註解解釋為「脫離」,正好也印證了這一點。通假字是古漢語中特有的一種語言現象,使用時借用與其意思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形近的字去代替。這就告訴我們,在理解詞語的時候,還可關注讀音,漢字的讀音也能提供一些幫助。例如:
①系向牛頭充碳直。(「直」通「值」,價值。)
②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止」通「只」,只有。)
③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要」通「邀」,邀請。)
4.結構分析法
文言文語言簡潔凝練,排比句、對偶句、並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就可以通過對已知詞語詞性、詞義的分析,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就像同學提到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一樣,處於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困」和「不足」意義相近,針對這種句子,我們就可以把前後兩句結合起來理解。還有同學說理解「人不學,不知道」的「知道」的時候,就是根據前面的「成器」來斷定「知道」不能理解為一個詞,而應該是一個動詞加上一個名詞。同學們在這則材料中還找到了類似的句子,如:「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一位同學還交流了自己的心得:「至道」和「嘉肴」相對,「嘉肴」是「美味的菜」,那「至道」也就是「最好的道理了」。同學們還列舉了教材中的例子: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畔」和「順」相反,理解為:通「叛」背叛。)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和「箭」相對應,應該都是名詞,所以「奔」是動詞做名詞,理解為「飛奔的馬」。)
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和「小」對應,和「小」意思相近,結合上下句理解為「半步,一步」。)
5.聯想推斷法
現代漢語的很多成語都是由古代漢語中的詞直接繼承下來或由某個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語中個別字詞的解法就是古漢語的解法。所以在解釋中碰到不懂的字詞不妨聯想一些包含此詞的成語,有時便能迎刃而解。前面有同學提到做翻譯題的第(2)題時,由「功倍」和「功半」想到了成語「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這是一種極好的聯想推斷法,因為現在常用的很多成語就來源於古代典籍,比如「溫故知新」「任重道遠」等,這些常用的成語就會幫助我們很準確地理解文言文語句。材料中「念終始典於學」,我們也可由「終始」聯想到成語「自始至終」,那就不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始至終想著學習」。
除了聯繫常用的成語以外,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藉助已學詞語來推斷新閱讀材料中出現的相同詞語或相同的用法,這種推斷實際上是一種知識之間的聯想,是在考查利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的能力。這種推斷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對課文中學過的知識理解透徹,充分掌握。因此,我們要善於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詞義問題。例如:
①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危」可聯繫「危樓高百尺」理解為高。)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間」可聯繫「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理解為參與。)
③若濟大水有舟楫也。(「濟」可聯繫「同舟共濟」理解為渡過。)
6.語境選擇法
文言文的理解要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但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語境是相對穩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如有同學在分析「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時,認為「庸」為「平庸」,肯定是不符合語境的,結合「又從而怨之」的「怨」思考,尋找相反義,覺得可以理解為「感激」「又歸功於老師教導有方」等。在理解詞語意思時,我們可以把詞義代入到原句中體會,看前後語意是否通暢,這樣就可以提高理解的準確度。利用語境的這種制約作用,我們在分析文言文字詞時,還可以「依文索義」,即根據詞語所在句、段的文意探索詞語的意義。教材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①鄒忌諷齊王納諫(諷:根據涉及的對象不能理解為諷刺、譏諷,而應該理解為「諷喻,委婉的勸誡」。)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絕境:根據上下文可以了解到桃花源是個溫馨和諧、美麗幸福,讓人心生嚮往的地方,肯定不能理解為「沒有出路的地方」,而應該是「與世隔絕的地方」。)
③其一犬坐於前(犬:根據上下文,「犬」絕對不是指「狗」,而應該是指狼「像狗一樣」,「犬」是名詞做狀語的用法。) 小結:這節課,結合一個文言文閱讀考題,同學們交流了自己的答題經驗和技巧,歸納出了六種文言字詞的理解方法,很實用,也有價值。我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善於歸納積累,學以致用。
(湖北省宜昌外國語學校443000)
文言文字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言」與「文」的完美統一。「言」指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現象、規律,也就是所謂的文言知識。「文」有兩層意思,即文章的知識和人文內涵。習讀中國的語言文字,必追根求源而後順流匯海。也就是說,無論我們的社會語言怎麼變化,都不會脫離我們的母語,只有植根於文言這個語言沃土中,才能茁壯成長。王力先生也說:「如果說,要尋找一種系統性的學習方法,使古書的閱讀水平很快提高,這種鑰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詞的常用意義。」陳啟艷老師能巧妙利用試卷中的素材,因勢利導,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探討,歸納總結出理解文言字詞的基本方法,切實提高了學生理解文言字詞的能力,給學生上了一節興味盎然、真實高效的文言文複習指導課。這節課既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滿足了學生的探求慾望,真實展現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