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周易個人讀後感800字

2023年08月21日

- txt下載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於一些周易個人讀後感800字,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周易讀後感800字1
《周易》這本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聽說過了,不過它比《論語》這些書要神秘得多,我還記得是從外公那裡第一次看見這本書的。正是過年,淘氣的表弟不知道從哪裡翻出來了一本發黃而且還沒有封面的書,結果外公很寶貝地拿過這本書,不讓表弟玩。外公就說這是《易經》,然後叔伯們,姑丈們都說這本書很好因為年紀太小,記不太清楚,不過,《易經》是一本好書,我從小就知道。
漸漸長大,還是沒有拜讀這本書,我心中有小小的疑問:這本書不是很有名嗎?怎麼都沒有怎麼看到同學看呢?
大學後,專業的原因我正式有機會閱讀了這本書,而且知道《易經》也叫《周易》。
看了才知道,這是一本關於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辭、爻辭的書。簡單一點說,就是類似於看風水,算命的書。難怪外公會讀它我外公的業餘興趣是幫人家樓房看風水。
不過,雖然是關於算卦的書,不過我還是懷著濃厚的興趣讀下去,因為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於《周易》,我想,這本書不會那麼簡單,應該是一本充滿哲學的書。
作為四書五經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專門用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也講述了怎麼處理自然與人,人與人的關係。在我看來,這其中不免包含著一些不科學的理論,但是在文化方面,還有在講述人與自然,人應該怎麼才能成功的方面,我覺得有它精妙之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再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這是出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大概的意思是: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在潛伏時期還不能發揮作用,必須堅定信念,隱忍待機,不可輕舉妄動;時機未到,如龍潛深淵,應藏鋒守拙,待機而動;龍飛到天上,是預示著天下萬民都會因此得到福澤;君子應該自強自立,終日努力不懈。當積極選擇之意,當退則退,當躍則躍,可上可下,躍就躍進九五之位,退則退往群眾之淵,才能夠沒有錯。
這裡面,包含著高深的哲學意味。多少年來,這些話一直支持和鼓勵許多人為成功而努力。這些話教會我們,要有所作為,就要自強不息,有博大的胸懷,然後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懷著堅定的信念,等待時機成熟,最後勇敢,堅毅地走向成功;而且要果斷,做錯了立刻改正。
《周易》中的哲學道理還有很多,例如陰極必反,陽極必至說的是凡事不要太過,必須有分寸;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則告訴我們,既要注意天時,把握自然變化,更要注意人和,處理好人際關係,這是取得成功的極為重要的一步。
《周易》是我國古代寓意極深的巨作,即使到今天,它依然對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都產生深刻的影響。我看《周易》,也只能看懂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知識,哲學道理潛在書中。不過,僅僅是這麼一部分,我都受益匪淺,它教我很多人生或者是處事的道理。在休閒的時候,拿起《周易》,細細品讀,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周易讀後感800字2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在不經意間,我便經歷了一場思想的薰陶。她默默無聞地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變遷;她慢條斯理地向我展示中國瑰麗的文化;她她語重心長地教我做人的道理。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它是「五經」之一,以占卜為形式,涉及哲學思想,認識宇宙,人類發展的方方面面,對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形成,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
《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是或《黃帝內經》,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周易》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是我國先人的集體創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易經》里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孔子就說過人們「日用而不知」。今天,我們都還會說道某某人陰陽怪氣,某某人又變卦了,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的口語和成語,而這些詞彙都是直接從《易經》里來的。
猶憶中學時代,我看《周易》只覺得它講的是做人的大道理,寒假期間淺讀《周易》之後發現,作為群經之首,它的博大精深遠遠不是我所能讀懂的。在這裡,只能粗略的談一下我的鄙見。
《周易》的第一卦,「乾」卦,為純陽之卦也是全書之首,乾為天為帝王為君子,說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強不息」,這是告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終,不要半途而廢;從初九的『潛龍勿用』到用九的『群龍無首』講的是作為一個君子一生應走的歷程。第二卦,「坤」卦,為純陰之卦,坤為地,是要我們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載物」。這是教我們做人要有博大和寬廣的胸懷,做人不要斤斤計較……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為將相,這話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縱觀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幾個謀略家,象姜子牙、張良、諸葛亮,包括近代偉人---毛主席,這些人對《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
時代發展至今,雖日新月異,勿庸置疑,人類的發展所依賴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力資本。西方經濟學家盧卡斯更是歸結為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其實,這也就是強調人力素質的重要性。通俗地講,人力素質就是指知識結構,我們常常把知識結構分為廣度和深度兩種,所謂深度是指具有某方面專長、術業有專攻的人;所謂廣度是指一種綜合素質,一種綜合能力的運用。如果我們要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以一個成功者的姿態俯仰人間今古,那麼首先,應具備極強的自信心。其次,我們應當耐得住寂寞,學習一種昆蟲——蠶的精神,蠶不斷地吃食桑葉,攝取營養,再把自己裹覆起來,在不經意間,咬破繭殼,長出翅膀。再次,我們應當正確分析前進道路上個人的差異性,如何不斷調整與環境的適應性,與外圍空間形成一種良好的關係,把握並藉助環境的力量,從而縮短到達目標的距離。最後,我們在前進中尚需不斷改變和調整目標的方向性。只要我們朝著目標不斷努力,自強不息,終會有所得也!
特別是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關注國家時事新聞,引領時代前進的潮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把沉澱已久的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在祖先積澱下來的經驗和教誨中,接受現代的科技知識,立志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周易讀後感800字3
《易經》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起源,是萬經之首,《易經》讀後感。它充滿著神秘的色彩,許多人都對其充滿了好奇心。種.種感情,我閱讀了。
其實,我並非直接閱讀的《易經》,我文言文水平較差,我閱讀的是曾仕強教授對《易經》的解析,間接閱讀了《易經》。曾仕強教授是台灣的著名學者,也是我非常關注的學者。感觸頗多,其中《胡雪岩的啟示》尤甚。
這次閱讀曾教授的解析,認為觀點都比較符合自然辯證法的!現在,許多人對易經有不少誤解,當然,更多的人是對易經不了解,儘管他們血液中有著易經的基因!
《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為中國人最懂得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覆復,無窮盡也。
都說是外國人提出的自然辯證法,其實不是的,也有人覺得是近代我們中國處處落後,又不求進取造成的這種想法。其實,《易經》它包含了全世界最好的辯證法,而且它的提出比外國早了好幾千年,並且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易經不光是辯證法,它是一個系統,一個有機的系統,一個全世界最大的系統,比當今的網絡系統還要大,網絡的發明歸根到底也是與《易經》有關係的。
《易經》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亘古不變的。易經說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為沒有什麼實在的東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後是什麼呢?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
什麼叫知識?知識是會被時間否定的東西。
什麼叫智慧?智慧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
外國人做的東西,從本質上說他們追求的是知識,所以,他們有那麼多的專利智慧財產權。
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上說,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麼重視知識。最開始說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的東西。然而現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面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
周易讀後感800字4
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斷的廢除,但是有一項文化卻是與時代潮流相反——易經文化,隨著現代人思想上的進步,開始探索老祖先留下來的精神食糧。朱熹說過:不知易,無以習。老子得易之體,孟子的易之用。但對於這本集中代表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的書,我們還存在著太多的疑問,若沒有曾老師的指導,我也許無法體,也無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誤解,以前,總以為易經是用來算命的,但是曾老師給了我很好的解釋:易經里的說詞只是給你參考用的,並不是算準你的是非禍福。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時假作真。有時都是不可信的。算出來的是上天給你的參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據自己的切身環境去使用罷了。
易經告訴我們凡事都有陰陽兩方面,為人處世如此,思考問題亦如此。所謂陰陽就是相對的正反兩方面,你不能太陰,也不能太陽。因為物極必反,萬物都講究平衡。萬物既是對立又是統一,互生互換。
曾老師說學習易經的意義一個是糾正似是而非的觀念,第二個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個是求同存異。何為道?道就是自然規律,萬物都是在自然規律中生長成熟,而易經就是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所以現在我們心中的善與惡,美與丑,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較是最合適的。
曾老師講到過天地人三才。易傳里有張三才圖,上陽為天,下陰為地,人在天與地陰與陽之間,圖像邊框是圓的,所以又稱為天人合一,意為人與宇宙互為協調。
繫辭里講過八卦變化的問題: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意思是:八卦排成陣列,天地間的萬物變在其中了;八卦重疊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盡在其中了;剛爻柔爻遞相推移,變化之理便盡在其中了。從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麼的廣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學思想。
然而,曾老師也講到過,每一個人只講對一部分,很難把它講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經一定要比較寬廣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點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更何況易經還要人更三聖,世立三古呢,眼下自己的感悟又能算什麼呢?無非獻醜罷了。
周易讀後感800字5
易經文化系統是東方文化的精華,文字可考的就已有約五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百家學說的思想寶庫。而與西方的兩千年的聖經文化系統比較,東方的易經文化系統,顯然要悠久而綿長的多。可以說,源遠流長豐厚華美的中華文化,其最初源頭真是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易經》。
《易經》內容廣博宏大,無所不備,既有天道規律,地道法則,也有人道準則。經數千年來的大聖賢們的精研闡述,易經文化今天易經成為內涵豐厚,精思善辯,包含東方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美學、軍事學、倫理學等,深刻影響了中國從官方到民間的思維方式、道德心理和風俗學習,對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周易》的來歷很古老,古老的東西總會給後人留下很多猜不透的謎,《周易》的來頭也太大,本來很大的經典就有很多人神化它,於是謎就越發神秘。《周易》本是一部占筮之書。本來只有卦、卦辭和爻辭,但後來卻成了一部哲理之書,被附益了很多道德、政治的解釋和宇宙、人生的哲理,於是成了指導古代中國人思想與行為的「群經之首」。歷代都有對《周易》的解釋,但有三個時期的解釋最為重要。第一個時期是戰國到秦漢,這一時期的人在解釋《周易》時已經離開了占筮而大講道理,大概是因為這一時期哲學和科學思維的能力比較發達,對宇宙起源與結構的興趣較濃厚的緣故。第二個時期是漢末魏晉,這個時期玄學盛行,人們一方面體驗人生的短暫與宇宙的永恆,充滿了語言難盡的悲涼感,一方面希望從哲理中找到對宇宙與人生的根源,因而討論的主題多圍繞著「有」與「無」,究竟何者為宇宙、人生根源這一本體論中心。第三時期是宋代,宋代是中國人理論思維最深刻的時代,這時的思想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重新整合被佛、道等各種思潮攪的七零八落的思想,為人們提供一個可以解釋一切的理論框架與思維模式。這三次對《周易》的解釋當然都不吻合《周易》的本意,當它們都豐富了《易》學,也豐富了中國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形成,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周易》認為人之處世,第一要義是要找到自己應處的'位置。「守正」這是《周易》推崇的為人處世的第一法寶。按照《周易》的觀點:「天地萬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個人都應在世界上找准自己應處的位置,如若這樣,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會有禍亂產生了。《周易》推崇的處世法寶第二當是「中孚」。「孚」:誠信的意思。「中」:在這裡表示出自內心的意思。因為只有真情才能換取真情,只有摯信才能換取摯信。這個世界的維繫並不完全靠金錢、權勢,也要靠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同情、信賴和相互幫助。而這些屬於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東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錢可以買得,用權勢可以掠取的。《周易》推崇的處世第三法寶是「和」。「和」在《周易》中是個十分重要的思想。「和」與「中」常常聯繫在一起,號稱「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極端,要適度?「和」則要求與他人關係要諧調、要順暢。「中」是講個體所處的位置,「和」則是講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和」的思想體現在《周易》的整個體系之中?而整個《周易》體系就是一個生命通達、循環不息的和順的整體。這是《周易》作者從其對生活的深刻體察中所總結出來的處理人事關係的三個基本法則,也是我們需要學習和去實踐的人生哲學。
《周易》中充滿了辯證思維,充滿了真和善的動機,充滿了憂患意識,同時也貫穿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也是一個人心智成熟的過程,對我們大學生,有一種很好的教育啟示作用。尤其是當前到了自謀職業的時候,社會更需要人格健全,智慧過人,能力突出的人才。自古以來,都是危機與機會並存,福禍相依,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只要我們能夠把握分寸,做到勤奮謙卑,順勢而為,很多時候還是可以化禍為福的,從容地在危機中捕捉到稍息即縱的發展機會。我們應當正確分析前進道路上個人的差異性,如何不斷調整與環境的適應性,與外圍空間形成一種良好的關係,把握並藉助環境的力量,從而縮短不斷改變和調整目標的方向性。只要我們朝著目標不斷努力,自強不息,終會有所得也!特別是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關注國家時事新聞,引領時代前進的潮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把沉澱已久的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在祖先積澱下來的經驗和教誨中,接受現代的科技知識,立志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同時物極必反,凡是都有個度,我們自己要掌握好這個度。同時任何人在主客觀條件不成熟時,要想擔任某項工作,都會遇到需要耐心等待的時期,這就是需的階段,它是人生道路的必經階段。如何度過這個階段,真是我們要去探索、思考的。面對自己的人生,我們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度過這階段,好好的準備,面對更強的挑戰。
周易讀後感800字6
最近徜徉在《易經》的境界中,發現孔子對《易經》的貢獻太大,簡直大到我們難以想像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沒有孔子的引領和介入,我們是沒有辦法解讀這部天書的。沒有孔子的「十翼」作為翅膀,這部書便很難穿越歷史的時空而流傳下來。這裡只簡單講講「十翼」《繫辭傳》中孔子思想的閃光點。
《十翼》是孔子關於易經的十篇文章,包括《象傳》《彖傳》《繫辭傳》各分上下,是六篇,還有《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四篇,共十篇。《文言傳》是文飾「乾」、「坤」兩卦的,與其他卦爻無關,《序卦傳》是講解六十四卦順序排列原因的,非常值得研究,擬另撰文說明。《說卦傳》是推論八個原始卦象,所謂的經卦意義的,是孔子對於八個卦象的理解。《雜卦傳》則是講綜卦、錯卦原理的。這三篇文章都屬於專門的論述,只有《繫辭傳》是很分散的議論,有人說相當於《易經》通論,有一定道理,但似是而非,我認為還不是通論,而是孔子解讀《易經》心得的總匯。
《繫辭傳》是孔子讀《易》隨感錄
《繫辭傳》上下篇各分十二章,孔穎達《易經正義》和朱熹《易經本義》的說法比較有道理,今依其說。上篇前七章都屬於總論,是從不同角度來詮釋易經的。如開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是對《易經》整體精神的理解和闡釋。大意說:天高而尊,地卑而低,乾坤的位置便確定了。低下和崇高的位置一旦依次顯現出來,事物高低貴賤就各居其位。天的動和地的靜有一定的規律,陽剛和陰柔的的性質便判然分明了。這是對《易經》產生根源的解釋,也是把自然和人類活動聯繫起來的理解。第二章開頭幾句說:「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聖人設置八卦的卦象來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在卦象上設置言辭來說明吉凶,用陰爻和陽爻相互推移變動而產生變化。是對八卦產生以及運用的進一步解釋。
《繫辭傳》下篇第二章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文字是闡釋八卦是如何產生的,是研究易經的開篇之語,被後世反覆引用,很多人耳熟能詳。如果全面考慮寫作易經文章或者通論的話,應該是《繫辭傳》的開頭語,不應該出現在下篇第二章。因此我曾經感覺《繫辭傳》是孔子讀《易》時隨筆所寫。弟子在傳述時不敢調動位置,保持原貌,因此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易經》中的「十翼」是孔子傳給弟子商瞿,以後代代相傳下來的。和《論語》不一樣,《論語》是弟子們集體編撰的,故弟子們有編輯思想在。「十翼」是弟子直接傳遞下來孔子的話,他們不敢隨便改動。因此,我說《繫辭傳》不是通論,而是孔子讀易經的隨感錄。
舊瓶裝新酒—孔子寄寓思想的載體
孔子曾說自己是「述而不作」,即自己是陳述傳承古代文化而不是創作,那麼就是說自己所作的文化工作都是有根據的,是經過古代歷史驗證過的。他筆削《春秋》,實際就是在魯國原有史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所謂的「筆則筆削則削」,而對於《易》,他則採用不修改原文而是隨筆寫出自己感受以及意見的方式。或總論,或分說,藉助卦象爻辭等發表自己對於宇宙、天地、人類社會關係的看法,在原本枯燥的符號體系中注入了人類生活以及倫理等生動豐富的內容,使我們看到了人的身影。
《繫辭傳》第八章基本是記載孔子對於一些個別爻辭的解釋,如:「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前面說「同人」卦的爻辭「先號啕而後笑」,孔子對這句爻辭解釋說,君子待人處事的道理,有時可以出行,有時可以安居,有時可以保持沉默,有時可以議論風發。二人同心合力,猶如利刃可以削鐵如泥,二人的意志理想相同,說出的話如同蘭草般芬芳馨香。強調同心協力的重要性。我們經常運用「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個成語,但不太注意這是孔子的話。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前面的話是「謙卦」九三的爻辭。這個爻辭應該是原來存在的,是早於孔子的`語言,後面則是孔子對這句爻辭的解釋。其大意說:勤勞而不自誇,有功而不居功,不自以為有恩德,這是極其厚道的表現,把自己的功勞推讓給下級的做法。道德要高,禮節要謙卑。謙虛的意義,正是要用恭敬的態度來保存自己的美德和功勞。孔子的解釋豐富了原來爻辭的內容,更加人性化,增加了我們閱讀的快感。
在《繫辭傳》全文的最後,是這樣幾句話:「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翻譯過來就是:「將要叛變的人,他的言辭中有慚愧,心中有疑慮的人,他的話吱吱嗚嗚顯得枝蔓,君子說話簡明,焦躁激進的人話多,誣衊好人的話游離而漫無邊際,失去操守變節的人言辭繞彎委曲。將非常深刻的人生體驗和濃郁的人情味融入到對於《易經》卦爻辭的解釋中,這才是《易經》被重視和流傳下來的關鍵。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