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業機械化道路發展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農業機械化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農業工業化與城鄉一體化的融合發展。中國「大國小農」的現實情況,對農業機械化發展造成了一定困難,需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道路,即結合馬克思農業技術思想,從大型農業定位轉向精品型農業角度思考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發展道路。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鄉村振興;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
黨的報告提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以提高小農戶的生產經營和生產效率。「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賦予小農戶對接現代化的路徑選擇,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產業鏈的銜接是現代化的前提,納入產業鏈的小農戶亟待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其在畝產與大型農業的差距,小農戶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在生產要素合理配置的基礎上機械化的參與。本文在梳理馬克思農業技術思想的基礎上,對農業機械化的觀點和實踐進行初步闡述。
1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增長的重要來源
1.1馬克思主義指出技術變革對農業增長的重要性
農業機械化是以減少勞動力的投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性生產方式,導致農業中大量使用機械化的原因從經濟角度來說是出於對生產力節省的需求。早在1866年,馬克思在考察英國的工業革命後,分析了資本對工業和農業的滲透,指出資本積累和獲取剩餘價值是資本向農業運作的動力,租地農場主出於對利潤的需求,不斷提高生產力,引進大量的農業機械化設備,實現資本主義農業的工業化。馬克思農業技術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農業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對生產力和農業生產的論述上,指出了技術是農業變革轉型的必由之路:「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以提高勞動生產力。」[1]從農業科技的角度來說,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增長起到了促進的作用。一是體現對勞動的節約,二是體現對土地的節約。馬克思分析了農業技術在生產要素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資本論》第三卷指出農業化學和農業機械化等農業技術可以替代自然生產要素,提升農民的生產效率[2]。馬克思分析了「肥力」「自然力」和技術的關係,認為「技術的發展又給大佃農帶來許多好處」[3],同時馬克思也指出了機械化的必要性,「一切現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學產品等,都應當廣泛地用於農業進行耕作的技術手段,如機器等,只有在大規模耕種土地時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4]」馬克思指出技術進步和大規模經營是農業結構性的重要變革,對農業乃至經濟增長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2我國農業機械化實踐取得了巨大成就
農業機械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農業產品質量的重要保障,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取得了較大的成就。近5年來,農業機械總動力在2018年為100371.74萬kW,較2009年的52573.61萬kW增長約1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其中主要糧食作物(小麥、水稻、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5]。中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部)、農用排灌電動機數量(台)和聯合收割機數量(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相對2000年占比分別提高63.03%、64.21%和89.45%,全國農機製造覆蓋面不斷提高,總量穩步增加,農機作業科學化程度持續增加。全國農機社會化服務和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呈現迅速上升狀態,2018年補貼資金為174.1億元,共補貼購置機具191.7萬台[6],農機戶4080萬個,服務組織19萬個,農機合作社7萬個;從業人員4758萬人[7]。與此同時,隨著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農業剩餘勞動力也不斷從鄉村部門投入到城市的工業和服務業中,據統計,鄉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的人數不斷下降,從2008年的283.64萬人下降到2013年的266.32萬人,占比從54%下降到49%,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與改革開放前後的物質積累、技術探索是分不開的。從1950年到1960年,我國農業技術發展進入技術推動時代。農業機械化明確作為農業現代化「四化」之一。1960—1970年,我國技術建設轉向線性技術,轉向了市場拉動型發展,農業技術從需求轉向內延式發展,農業技術配置等13套大型化肥成套技術從國外引進,在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和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方面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對開啟農業機械化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具有重大的意義。1980年開始,農業技術在市場經濟下得到快速發展,進入農業機械化產業不斷升級和技術創新階段,切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實行除了土地集體所有以家庭經營替代集體的統一經營和統一分配的生產形勢,不斷推動農機裝備設計和創新,切合農業生產的需要推進機械化的全覆蓋。農業技術的內涵式發展極大地影響了經濟增長,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有利於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提升農業效率和農業發展水平。
2土地碎片化和小規模經營對農業機械化發展定位的影響
「大國小農」是我國長期存在的社會現實狀況。目前,我國有2.6億農民,基本是小農戶,在這種情況下,農業機械化發展必須符合農業結構的需求,不僅表現在技術升級上,還表現對農業機械化社會化服務的組織和形式的創新。小農戶與農業機械化的融合發展,對繼續激發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村的活力,為第二、三產業提供剩餘勞動力有重要的作用。伴隨著農業市場化的發展,土地的碎片化對農業機械化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因素,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進程,這些弊端產生的原因不在制度本身,而是小規模、土地碎片化和農業機械化融合發展的路徑問題。
2.1小規模經營方式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推廣
小規模生產經營方式容易禁錮於自然經濟條件,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不高,導致農機推廣難,投入成本高,產出效益低,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非常薄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與小規模經營方式結合下的小農經濟,一方面,無法充分發揮調動農民使用機械化模式提高生產效率的積極性,在農業機械化成本比家庭經營人工報酬高的情況下,農戶仍然選擇成本低的方式耕作;另一方面,農業機械技術過程中,需要綜合考量系列生產組織中人的因素,農業機械的利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與從事機械生產的專業化分工有關係,小規模的組織方式不利於農民專業化掌握生產技術,有專業技術的農民也不能充分發揮其所長,不利於改變生產結果單一的狀況,同時小規模經營方式使農村中分散的剩餘資金和勞動力難於集中地投到生產中去,影響合理利用中大型農用機械和水利設施及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
2.2土地的碎片化是制約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因素
中國人多地少,為了解決人地矛盾和糾紛,從土地分配的公平合理原則出發,無限地細分、均分有限的土地資源,地塊越分越小。這種土地行為導致的後果是弱化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維護和技術運用,例如動力技術、機械靈活化、機械利用率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土地碎片化程度非常嚴重,已經嚴重影響了科技發展、資本金融、集約發展模式。土地的規模小,導致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機利用並未融合發展,土壤利用和肥力保持等農業技術推廣不充分、不均衡,小戶農民與大型農業的畝產差距正不斷加劇,農業的機械化運用規模化發展遭到阻礙。此外,土地細分造成了勞動力富餘,經濟效益差,極大抑制了農民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和熱情,嚴重阻礙了技術變革對農業生產率的提高。
3農業機械化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鄉村振興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在「五位一體」的全面振興中,農業機械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鄉村振興和產業興旺具有重要作用。基於我國的發展情況,走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近10多年改革開放以來,農業機械總動力不斷增加,農業科技轉型正在不斷深化,但是對我國農業資源的稀缺(農戶平均耕地面積為0.10hm2),農業機械化運用不能一味地考慮規模農業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抓手,農業機械化如何提高對小農戶的適用性,使之更好地帶動鄉村產業興旺,關鍵在於農業技術合理化運用,側重於農機應用計劃,提升機械化的社會服務功能和水平,同時加大對農民進行農業機械的教育和宣傳推廣力度,以提高現代化農業機械運用於農業的利用率。
3.1農業機械化是鄉村均衡發展的必然趨勢
鄉村均衡發展體現在農村資源和生產要素分配和利用。目前,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耕作方式和市場化程度不一致,兩者在生產方式和生產效率存在一定的差距,鄉村的均衡發展亟須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與應用,提高小農戶的農業生產率,使其更好地對接產業鏈的發展需要,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銜接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實質就是改變過去直接經驗和手工工具,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及機械裝備發展新型農業,實現機械自動化,提高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農業機械裝備和作業為新型經營主體和小農戶利益聯結體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從根本上幫助小農戶實現與新型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對生產要素的投入與產出提供技術因素,進而不斷提高兩者的生產水平,實現鄉村的共同富裕和和諧文明。
3.2農業機械化是鄉村多樣化內涵發展的重要舉措
我國鄉村的形態和地貌是多種多樣的,資源稟賦差距也大,基於合理性推動農業機械的發展,需要走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道路,充分分析我國鄉村地理情況。鄉村的多樣化使得不是所有的土地都可以使用大規模的耕作方式進行生產,特別是由大草原地區向丘陵山地地區推進機械化的時候,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機械化多樣性。根據鄉村資源條件,提供不同方式的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相結合的模式,以替代土地的碎片化不足,例如改良品種、化肥供給的使用和耕作機械的綜合運用。當前鄉村多樣化的背景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既需要充分考慮地形等生產要素的差異,又要滿足適度規模經營的需要,實現農業發展的集約化、現代化、產業化經營,實現機械化的內涵式發展。
3.3農業機械化是促進鄉村產業升級的動力機制
鄉村產業升級與生產效率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實現農業機械化關鍵要靠科技帶動,靠科技創新,靠科技進步。鄉村經濟轉型過程中,也就是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化農業的過程,關鍵是要促進科技改造農業,提高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包括利用現代科技條件裝備農業機械,用現代技術改造耕作模式,用新的理念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鄉村的產業結構的轉型與農機運用程度存在直接相關關係,農機技術在產業升級中,為經濟效率提供有效途徑。由外生動力轉向內生動力過程中,農業機械化需提升農戶對接現代農業方式的合理性,即採取社會化服務對接傳統的農戶的需求,並且為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研發農業裝備。
4不斷發揮農業機械化的溢出效應服務鄉村振興
4.1建立農業機械化標準的科學分類系統並推廣
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是指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農業機械化系統體系,我國目前主要的評價體系還處於不斷構建的過程,主要是沿用2005年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評價指標和2011年試行畜牧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指標。隨著世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求不斷提高,應注重科學的結構體系,做到既實現中國特色全面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指標,又與國際接軌。建立科學量化評價指標體系,既要反映規模經濟下的機械化,切合我國機械化發展的程度,又要對機械化的社會化服務建立能真實地反映當前對農業合作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的參與度情況,要能夠全面反映系統的總體特徵,符合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目標內涵。對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宣傳不僅在技術的普及,還在對充分了解農戶的生產需求,建立在充分了解農村的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增強推廣的效果和提升科技服務農戶的便利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4.2走因地制宜的農業機械化綠色發展通道
黨的報告指出,生態宜居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也是鄉村振興重點,農業工業化與農業機械化在鄉村振興的定位要考慮生態和諧的綠色發展的路徑,一方面要不斷增強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另一方面要進行農業生產清潔化、標準化,發展綠色機械化生產。我國農業的區域廣闊、區域的差異性很大,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環境限制及地區經濟文化因素,因地制宜實現農業機械化,促進當地綠色循環系統的發展,以農機的投入減少農藥化肥、污染土地的生產方式,減少在農村的碳排放量,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發展農業機械化要兼顧綠色生態,根據農業資源條件、土地功能定位、發展前景等相關因素,因地制宜地探討綠色生態的農機戰略,在中國鄉村振興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上,以注重保護環境為理念,推動農業機械化的創新發展,推動農業機械化未來發展符合低耗能、低排放和低維護的綠色定位。
4.3合理配置農業機械化的人力資本與農機資本投入
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和運用需要培養懂農業技術的專業人才,配置相應的人力資本和農機資本。目前,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富餘,且農機資本相對人力資本的成本過高,不利於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以小農戶來說,農機運用通過社會化服務降低成本,促進人力資本一定程度少於農機資本,一方面是社會化服務的分工細化,催生了一批種植能手專門化提供機械服務;另一方面是從事農業生產人員減少,以機械化替代勞力。因此,要科學謀劃配置人力資本與農機資本,以培養創新型、綜合型復合人才為重點,注重人才振興戰略,將培養綜合型技術人才作為農業機械化的鄉村人才戰略的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5:984.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5:113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7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67.
[5]新華網.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EB/OL].
[6]知谷農機網.解讀《2018年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年報》[EB/OL].
[7]投促中國網.2019年我國農機裝備總量穩步增長[EB/OL].
作者:賀嵐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