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未來方向研究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1生態農業的內涵
我國對於生態農業的認識有別於西方國家。西方國家將生態農業定義為:生態上低輸入、自維持,富有經濟活力,在倫理、環境等方面易於為社會廣泛接受的小型農業。其產生與發展是應對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社會現狀。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千差萬別,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農耕大國,有著延續數千年精耕細作的優良農作傳統和豐富經驗。我國生態農業是一種積極利用現代農業技術,促進生物和自然環境協調統一的一種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其綜合了傳統農業與石油農業的特點,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力密集型結合,重視有機肥使用,強調生態系統內部資源的深度開發,真正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協調發展。
2黃岡市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
生態農業的基本目標是提高農業生產力及農業效益,實現農業產業化與可持續發展。通過合理投入,將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農業有機結合,把生產要素科學組合,藉助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物質循環及廢物資源化利用等綜合手段,促進農業生產率及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2.1重視體現不同的區域特色
黃岡市立足資源優勢,突出農業特色,大力實施「三轉兩推(農產品加工轉化、農民受訓轉移、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和新農村建設)」戰略,初步形成了以「一縣一特」為基礎的優質水稻、雙低油菜、速生豐產林、沿江水產和大別山南麓板栗等五大優勢產業帶,蔬菜、牛羊、三元豬、生態茶、中藥材、花生、小龍蝦、蠶桑、蛋雞和奶業等十大特色板塊。黃岡市下轄的浠水縣、武穴市、英山縣分別榮獲湖北省政府命名的「水產大縣」、「油菜大縣」和「茶葉大縣」。團風、麻城、浠水、蘄春、武穴、黃梅六縣(市)進入全省糧食大縣行列;浠水、武穴二縣(市)為全國雙低油菜板塊生產大縣;羅田縣為全國板栗第一縣;紅安花生居全省之冠;英山縣為全國名茶基地和無公害茶葉示範縣;蘄春縣是全國著名的藥市和中藥材之鄉;武穴、麻城、浠水三縣(市)進入國家生豬調出大縣行列;麻城市是全國秸稈養牛示範縣;黃梅縣是全國青蝦繁育基地和全省水產大縣。
2.2走綜合化的發展道路
黃岡市生態農業著眼於全面發展「大農業」,以「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發展原則來規劃、調整和優化現代農業產業化結構,走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與農、林、牧、副、漁綜合化發展道路,使各類農業產業之間相互協調、匯聚合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截至2012年底,黃岡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04家,其中省級47家,國家級1家,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1個,構建了優質糧油、蔬菜、茶葉、桑蠶、中藥材、生豬、家禽、乳業、漁業、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產業鏈,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黃岡地方特色、符合生態農業特點的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路子。
2.3重視構建立體化的農業結構
發展多層次立體化的生態農業。一是優化種植業生態布局。黃岡市積極推進農業生產布局的調整,擴大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經濟林木種植,重點水源保護區退耕還林、還湖、還濕地。目前黃岡市正在開展生態濕地工程建設,以保護與恢復濕地。二是理順畜禽養殖業區域布局。優化養殖業區域布局,大力發展生態養殖、規模養殖。三是大力發展生物、生態農業。通過集聚生物反應器、生物育種、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高端產業,減輕農業環境壓力,提升農業整體效益。積極扶持發展生態農業產業,注重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等「三品」基地建設。截至2012年底,黃岡市有效使用「三品」企業238家,品牌總數達575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471個、綠色食品90個、有機食品8個。通過合理的作業搭配和適宜的產業規模,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追求功能多樣化和合理的效益最大化,提高農業生產力,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發展。
3黃岡市發展生態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黃岡市生態農業起步晚、基礎差,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3.1資源浪費嚴重,忽視生態效益
一是耕地面積逐漸減小。黃岡市地處湖北省東南部,面積1.74萬km2,總人口730萬。雖然地廣,但是地處山區,且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僅為0.053hm2。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不斷擴張,耕地面積還將持續減小。二是水資源浪費嚴重。水資源有效利用率低於30%,僅為已開發國家的一半。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嚴重滯後,差距明顯。由於長期受「以糧為綱」的農業指導方針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農業生產一味追求數量,許多地區在生態農業建設中仍舊強調高產出、高經濟收益,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於農產品質量及食品安全的認識不足,農業生產中過度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結,不重視水土保持,土地沙漠化、鹽鹼化嚴重,過度放牧、捕撈及亂伐森林等違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破壞行為屢禁不止。
3.2生態農業規模小,發展層次低
當前黃岡市發展以種植業為主的生態農業,採用以生物群落組合原理或「食物鏈」原理的生態農業模式,規模小,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和經營,缺乏市場競爭力[3]。此外,在建設生態農業中認識不到位,僅將生態農業視為開展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措施,缺乏持續發展的統籌規劃。
3.3農業技術服務滯後,生態農業配套技術少
在多年的生態農業建設探索實踐中,黃岡市開發了許多具有縣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但遺憾的是值得推廣的生態農業配套技術少之又少。如在良種選育、有機農產品生產、節水灌溉、生物能源開發等方面的科技水平遠落後於發達地區;在綠色無公害果蔬生產方面,只強調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提倡施用農家肥,但沒有從更高的技術層面上形成系統的產品質量提高方法[4];在水土植被保護方面的技術水平也亟待提高。
3.4對生態農業投入不足,資金來源單一
黃岡市用於建設生態農業的資金來源於群眾自籌、金融融資以及政府投資等。政府雖然出台了一系列對生態農業的優惠扶持政策,但是引資體制還很欠缺,資金來源單一。由於很多基礎科研實踐項目需要前期大量投入,僅依靠群眾自籌很難解決。此外,摒棄傳統的農業模式,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也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導與財政支持。
4黃岡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
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目標是「規模化、定量化、集約化與可持續」。針對黃岡市的實際情況,只有結合區域性的資源條件、經濟基礎、消費水平,通過定量化的優化組合,做好農業結構調整,採取多樣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5]。總體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4.1面向市場建設生態農業發展
生態農業要面向消費市場,靈活調整經營模式,積極制定促進農業良性運行的市場調節機制。合理調整種植業、養殖業結構,促進生態農業走高效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同時,要做到理性發展,在種植業、養殖業結構調整中要加強指導,著眼長遠利益制定發展規劃。面向市場建設生態經濟並不意味著一味迎合市場需求,要堅決避免一哄而上、重複布局,只有遵循生態系統結構多樣性的原理,才能提升生態農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6]。
4.2增強政府的服務功能
首先,政府要做好生態農業的規劃、引導與協調工作,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必要的指導與干預,增強生態農業系統結構的多元化、功能化與合理化,保障農業資源綜合開發的效益。其次,政府要提供發展生態農業必要的人力、物力資源,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消除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瓶頸,促進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再次,加強環境監管與輿論引導,創造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的寬鬆外部環境,大力扶持生態環境建設,對已破壞的生態環境要儘快恢復。最後,加強生態農業示範市(縣)的建設,深入宣傳生態農業知識,摒棄掠奪式的生產經營方式,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3加快實用農業技術的推廣與轉化
生態農業是一種由現代農業技術裝備、系統工程研究方法、生態學原理等元素構成的新型農業模式。其發展壯大離不開實用生態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但是目前黃岡市的實用農業技術應用率還遠低於發達地區,廣大農戶還在沿用千年不變的農作方式,不改變這種現狀,就無從談及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當前與生態農業建設密切相關、值得大力推廣的實用農業技術,如清潔生物能源開發、農業廢水分散治理及循環利用、生態復合肥料、綠色食品開發、廢棄地生態恢復等,政府應當儘快出台相應的扶持政策,鼓勵引導此類實用技術的推廣與轉化。
4.4加強生態農業基礎理論的研究
當前黃岡市生態農業工程領域的理論研究與生態農業的現實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主要是由於黃岡市生態農業工程模式眾多,概括、總結的難度很大;同時受生態工程自身的性質影響,研究中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很難通過定性分析提煉出定量化、規範化的操作方案。解決上述難題的途徑是:依託高校和科研機構對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設計規划進行橫向研究,同時鼓勵農戶因地制宜建立特色化的生態工程類型、模式,持續進行跟蹤調查、分析,從中找尋規律、提煉經驗。5結語黃岡市生態農業起步晚,發展水平落後於發達地區。未來1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農業要實現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必須實施生態農業建設。為此,要遵循「整體、協調、循環」的發展主旨,加強政府引導,深化思想認識,大力推廣實用農業技術裝備,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探索適合黃岡市市情的農業發展模式,推進生態農業試點工程建設,以點帶面,最終提升黃岡市生態農業的整體水平,實現黃岡市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作者:田安國 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