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談談語文「內涵課堂」

2023年09月30日

- txt下載

新課程改革給我們的基礎教育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正像四年前我們所期望的那樣,課改實驗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驚喜,許多的收穫。
新課程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注入了許多新的元素:在語文課上,我們可以讓孩子們讀讀、說說、演演、畫畫,那是「學科整合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那是「自主探究的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的場面,學生可以通過投影看得一清二楚,那是「媒體輔助的教學」;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們在商場裡電視中認字,那是「貼近生活的教學」……所以有人說,課程改革使課堂教學的外延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在邏輯學上有一個公式,說的是:概念的外延越少,它的內涵就越多,反之,概念的外延越多,它的內涵就越少。這個公式所揭示的是概念的外延與內涵之間的反變關係。顯然,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因此在不斷增加課堂的外延的同時,我們的最終目標肯定是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內涵,打造有內涵的課堂。
四年來,在我所聽過的數百堂語文課中,確實有許多的課既有外延,又有內涵。但遺憾的是,也有一些課卻正好印證的邏輯學的原理: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多樣了,更熱鬧了,但課堂的實效卻並沒有得到真正提高,我們看到了許多缺乏內涵的課堂。比如,語文課堂中出現的大量的非語文、泛語文的傾向,我們在語文的人文性上「深挖洞」,語言訓練、讀書方法成了課堂的點綴;又如,對新課程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造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膚淺;再如,教學的展開更關注教師的教,而少關注學生的學,造成了課堂主體的虛假……等等問題存在都影響了課堂的內涵。
課堂內涵的缺失是制約新課程進一步推進的一個瓶頸。所以,筆者認為,在落實課改理念,搞活語文教學的同時,我們必須同時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努力打造語文教學的「內涵課堂」。
針對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覺得,我們追求的小學語文「內涵課堂」應該有以下的特徵:
首先,「內涵課堂」是有理念奠基的課堂。
如何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課堂的教學行為,是課程改革推進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是我們所面臨的最大的難題。目前的情況是,許多老師都認為課改已實踐了四年,「對話教學」、「實踐體驗」、「合作學習」……這樣的新課程理念我們都懂,現在我們缺少的只是方法。
情況是否真的如此呢?請看這樣一個案例:
那是新課程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教學,交際材料是「春天裡的發現」,教師首先帶著學生去野外尋找春天,在課堂上則安排了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在春天裡的發現。應該說這樣的教學設計很好地體現了貼近生活、互動交際的特點。許多二年級的老師也都是這樣展開教學的。可是課堂的效果卻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好,我們總是發現要不就是小組中學生都搶著說,合作十分無序。要不就是小組中的學生好像都沒有傾聽、交流的慾望,東張西望,無所事事。
我們的合作學習為何總是不如人意?這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問題。
事實上,合作學習理論在國外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教學理論。蘇聯的合作教育學,德國的交往教學理論、美國的合作學習理論等,都有一整套的相關教學策略。比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合作學派主要領導人斯萊文就曾提出了合作學習五要素:積極的相互依靠,面對面的學習交往,個人責任感,一定的交往技能和學生小組的自我管理。對照這五要素,我們就會發現,上述案例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學生之間並沒有相互合作相互依靠的需求,教師帶學生一起出去尋找春天,每個學生看到的東西都差不多,你說的我也看到了,所以我要搶著說,他說的我都知道,所以我也不想聽。學生之間的合作交際自然無法形成。要讓學生產生合作的依靠,是否可以這樣設計,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春天時就讓學生分分組,布置一組同學可以去看看春天的田野,看看泥土怎樣了,小草有什麼變化;一組同學可以去考察春天的小河,看看河裡的小魚有什麼表現,小蝌蚪又是怎麼游泳的;再安排一組同學去觀察春天裡人們的表現,小孩怎樣,叔叔阿姨們怎麼樣,老爺爺老奶奶們又在幹些什麼,諸如此類。課堂上再把原組同學打亂,分散到各個學習小組中,讓學生交流春天裡的發現。這時候,我們可能就會發現,講的同學講得很有勁,聽的同學也聽得認真,聽到同學說小蝌蚪,他們或許還會問:那小蝌蚪已長出了幾個腳?它們青蛙媽媽有沒有和它們在一起?等等問題,互動交際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樣一個案例告訴我們:要構建有理念奠基的課堂,在目前的階段,我們光知道一些教學理念的名詞術語是遠遠不夠的,不能把理念等同於概念。我們必須要深學理念,了解理念背後所蘊藏的那些東西。同時,我們也要多求策略,勤於反思,架起理念與實踐之間的橋樑。
其次,「內涵課堂」是有目標指引的課堂。
對於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從目前的情況看,我的觀點是要關注以下「三體」目標:
一要構建課堂的立體性目標。新課程要求從三個維度設計目標,所謂立體性目標就是要有效地構建起整合三維目標。
二要落實學科的本體性目標。本體性目標的缺失是造成當前課堂教學內涵不高的最主要原因。關注本體性目標,讓語文教學有自己的學科味,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構建「內涵課堂」的主要任務。就當前的教學現狀而言,我想我們不應該迴避語言文字訓練,如果要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的觀點是:母語學習本身就體現了人文性。我一直都記著都德的《最後一課》中韓麥爾老師說的一句話:「一個亡了國做了奴隸的人,只要你掌握著民族的語言,你就掌握著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讓我們的學生在學完一個生字後認真的抄寫三到五遍,這樣的教學本身就具有人文性。
三要關注教學的個體性目標。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教材的特點以及教師自身的特點設計具有個體性、獨特性的目標,這也是我們應該著力關注的一個方面。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情的分析。
再次,「內涵課堂」是學生真實參與的課堂。
在課改實驗剛剛起步的階段,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追求真實的主體性》,我重點論述的是活躍的課堂背後的虛假主體、脆弱主體等現象,我舉過這樣的例子,課堂上,老師提出一個很值得探究或是訓練問題,然後眼睛緊盯著個別幾個學習優等的學生,指名一個回答,不夠正確,指名第二個回答,不夠完整,再指名第三個優等生回答,老師要的答案終於出來了,老師也高興地笑了。時過四年,從目前的課堂看,一味追求課堂的活躍,教師與個別學生在課堂上唱主角,多數學生跑龍套現象還是隨處可見的。有一種說法是:優等學生熱熱鬧鬧,中差學生莫名其妙。我認為,這也是影響課堂效率、制約課堂內涵的重要問題。同時,這又是造成學生兩極分化的一大原因。
要構建學生真實參與的、有內涵的課堂,我覺得衡量標準是:首先教師要關注參與的面,要讓每個學生有參與學習、參與交流、參與訓練的機會。其次,還要追求參與的度,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時空,要有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從而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
對於「內涵課堂」,我想,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研究時,我們還可以有更多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斷地提升語文教學的「課堂內涵」,努力構建「內涵課堂」,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